《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5)
傷寒治例 (5)
1. 熱多寒少
脈浮,各半湯。微弱,桂枝二越婢一湯。脈遲,小建中加黃耆或溫中。
白話文:
如果發熱的症狀比畏寒的症狀明顯,且脈象浮現,應採用各半湯治療。
若脈象微弱,則宜使用兩份桂枝湯加上一份越婢湯來調理。
而當脈象遲緩,應考慮使用小建中湯添加黃耆,或者進行溫中法的治療。
2. 寒多熱少
不煩躁,手足厥逆,為傷寒。脈反浮緩,為中風,大青龍主之,或各半湯。仲景一書只有熱多寒少之條,無寒多熱少之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感到寒冷多於發熱,且沒有出現煩躁的症狀,同時手腳冰冷,這被歸類為傷寒。然而,若其脈搏反而呈現浮緩的狀態,則應判斷為中風。對於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或者採用一半大青龍湯加上一半其他湯劑的方式。在張仲景的著作中,只描述了發熱多於寒冷的情況,並未提及寒冷多於發熱的症狀。
以上就是所要求的翻譯內容。
3. 潮熱
發於寅卯巳午時者,邪未入胃。日晡所發者,乃入於胃也。有兼證:結胸脈不浮,陷胸湯。腹滿,身黃,梔子柏皮湯。
和解,小柴胡湯。脈浮兼寒加桂。
攻下,邪入胃,腹滿,脈實,大便硬,脈滑。脈浮,仍和解。
解肌,脈虛自汗,桂枝湯。
白話文:
【潮熱】
如果在一天中的寅、卯、巳、午(大約清晨三點到中午十二點)出現發燒的情況,這表示病邪尚未進入胃部。若是在下午三點到五點(日晡時分)發燒,則表示病邪已經進入胃部了。以下是一些可能併發的症狀及其對應的治療方式:
- 如果併發結胸的症狀,但是脈象並非浮脈,可使用陷胸湯來治療。
- 若有腹脹滿及身體呈現黃疸的現象,可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
接下來是不同的治療方法:
和解:若為小柴胡湯適用的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如果脈象浮且伴有寒象,則需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
攻下:當病邪進入胃部,造成腹部脹滿且脈象實,大便乾硬,脈象滑,這些情況適合使用攻下的方法。但如果脈象浮,還是應該使用和解的方法。
解肌:如果脈象虛弱並且自汗,可以使用桂枝湯來調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