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5)
傷寒治例 (5)
1. 痞
不痛為痞,寸脈浮,關脈沉,心下滿而不硬,按之不痛,名曰痞。不滿不硬,但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飲。有下之太早而致。凡痞而硬為水停,濡者為氣聚。《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氣於四臟,結而不散則為痞。
瀉痞例,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泄熱而緩脾。色黃,手足溫,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黃連瀉心湯,泄虛熱。痞而惡寒,方見前,兼溫通陽。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者,生薑瀉心湯,兼止嘔逆。下痢腹鳴例,見瀉心,用甘草瀉心湯,兼調胃。韓祗和用厚朴瀉心湯,《宣明論》治痞,檳榔散。
雙解,胸滿硬,按之不痛,脈沉緊,大柴胡湯。
解表,當先解未解之表,宜桂枝湯。甚者兼治。
分利,痞而小便不利,五苓散。
散濕,痞而下痢,《直指方》用朮附湯。
和解,不滿不硬,心下妨悶,謂之支結,小柴胡加桂湯。胸滿而濡者,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輕者通用桔梗枳實湯主之。《直指方》加茯苓、甘草。《補亡》云:常氏用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成痿可用振痿湯。
下,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病症:痞]
病症表現爲沒有疼痛感的痞,脈象爲寸脈浮、關脈沉,心下有滿脹感但並不堅硬,按壓時無痛感,這被定義爲痞。若只是感覺不適和鬱悶,並沒有滿脹或堅硬感,則並非痞症,這種狀況被稱爲支飲,可能是因過早使用瀉下法所導致。凡是痞症且硬的情況多由水分滯留引起;痞症而脈象濡軟則多由氣滯聚集造成。《保命集》記載:當脾臟無法將氣運行到其它四髒時,氣結而不散,就會形成痞症。
治療痞症案例,滿脹但不痛,可使用半夏瀉心湯,此方可泄熱並緩和脾臟。若面色黃,手腳溫熱,心下痞脹,按壓時柔軟,脈象在關部浮起的,可以使用黃連瀉心湯,此方能泄虛熱。痞症並伴有惡寒,治療方法可見前面所述,同時需溫通陽氣。若干嘔並有食物異味,脅下有水氣的,應使用生薑瀉心湯,此方可同時止嘔逆。對於下痢並伴隨腹鳴的情況,參照瀉心法,使用甘草瀉心湯,此方可同時調和胃部。韓祗和使用厚朴瀉心湯,《宣明論》中也有記錄,治療痞症,使用檳榔散。
雙解,胸滿而硬,按壓時無痛感,脈象沉緊,應使用大柴胡湯。
解表,應當先解尚未解的表證,推薦使用桂枝湯。症狀嚴重者需同時治療。
分利,痞症並伴有小便不利,應使用五苓散。
散溼,痞症並伴有下痢,《直指方》中建議使用術附湯。
和解,沒有滿脹或堅硬感,心下感到妨礙和鬱悶,這種情況被稱爲支結,應使用小柴胡加桂湯。胸滿而柔軟者,可使用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較輕的情況一般推薦使用桔梗枳實湯。《直指方》中添加了茯苓、甘草。《補亡》記載:常氏使用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對於成痿的情況,可使用振痿湯。
下,心下痞硬滿,牽連脅下疼痛,乾嘔並短氣,出汗但不惡寒,這種情況適用十棗湯。
2. 咳逆
《保命集》云:胸中氣不交也。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噫氣也。
溫,胃寒先服理中湯,次服旋覆代赭石湯。水寒相搏,小青龍去麻加附。脈微細,宜重溫燥之。
導氣,《保命集》云:如聖加枳實湯。汗下後,喘而噫氣,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世俗或用橘皮半夏湯。
下,有因失下所致脈散者死。便軟,用瀉心湯。便硬,用大承氣湯。《活人書》一名噦。《傷寒》又謂陰陽氣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而咳逆,此胃氣上逆所致也。
劫,《總錄》治嘔吐逆,通正散、柿蒂散。
平胃,《索矩》云:食谷者噦,香橘散主之。
和解,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
瀉心,便軟者,宜用之。如脈浮洪,或有熱而咳逆者,乃火熱逆上,肺不納也,甘草瀉心湯。
清利,少陰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主之。
灸,期門
嗅法,藥無效,以硫黃、乳香為末,酒煎嗅之。
白話文:
【咳嗽反胃】
《保命集》提到:胸口的氣流無法順暢交會。少陰經絡到達胸口處交會於厥陰經,當水與火兩種屬性不同的能量相互碰撞產生聲音,因此會出現打嗝的現象。
對於胃寒的情況,首先應服用理中湯來調理,接著再服用旋覆代赭石湯。若是水與寒氣相鬥的情況,則使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加入附子。如果脈搏微弱且細,則應重視溫暖和燥濕的治療方式。
在引導氣流方面,《保命集》提到:可使用如聖加枳實湯。在出汗或下痢後,若出現喘息和打嗝的症狀,可服用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民間也可能會使用橘皮半夏湯。
對於下痢的情況,若因錯過了治療的時機導致脈象散亂,可能會導致死亡。若排泄物較軟,可用瀉心湯。若排泄物較硬,則使用大承氣湯。《活人書》將這種病症命名為噦。《傷寒論》認為這是身體內的陰陽氣欲發汗,但上升不到頭部,下降不到腳底,因而產生咳嗽和反胃,這是由於胃氣上逆所導致的。
在「劫」的療法中,《總錄》提到治療嘔吐和反胃的方法,包括使用通正散和柿蒂散。
在「平胃」的療法中,《索矩》指出:進食穀物後產生噦,可使用香橘散來治療。
在「和解」的療法中,若出現潮熱且時常打嗝,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在「瀉心」的療法中,若排泄物較軟,宜使用此法。若脈象浮動且洪大,或有熱感且咳嗽反胃,這是因為火熱之氣逆流向上,肺臟無法接受,此時應使用甘草瀉心湯。
在「清利」的療法中,若少陰經有下痢的情況,且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和失眠,可用豬苓湯來治療。
在「灸」的療法中,期門穴是常用的穴位。
在「嗅法」的療法中,若藥物治療無效,可以將硫磺和乳香磨成粉,用酒煎煮後嗅聞其氣味。
3. 腹脹滿
傷寒一日在皮、膚、肌、肉、胸。六日入胃,是在腹也,太陰證居多。經謂非太陰,腹中無虛滿。
和解,腹中滿痛,小柴胡去芩加芍。
攻下,腹滿痛者,急下之。脹而不大便者,急下之。大實痛,桂枝大黃。譫妄,脈沉數,煩渴不拘日,調胃承氣湯。
溫,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桂枝芍藥湯主之。腹滿時減者,為虛也。
吐,下後心煩,腹䐜滿,臥起不安,此妄下,邪氣乘虛入郁胸中,為虛煩,上下不得通利,故宜吐也。要識邪氣日漸起,所在虛實之的,則溫補針艾適當。
和中氣,汗後脹滿者,厚朴姜草半夏參湯。此脾胃津液不足,氣塞不通,壅而滿。無求子用桔梗半夏湯。
白話文:
[腹部脹滿]
在傷寒病發的第一天,病毒會影響皮膚、肌肉以及胸部。到了第六天,病情會深入至胃部,這時病症多半屬於太陰證。然而,若不是太陰證,腹部不會有空虛或脹滿的感覺。
和解療法,若腹部出現脹滿且疼痛,可使用去除黃芩加入白芍的小柴胡湯。
攻下療法,若腹部脹滿且疼痛,需盡快進行排便。若腹部雖脹但無大便,也需盡快進行排便。若腹部劇烈疼痛,可用桂枝大黃湯。若出現譫妄,脈搏沉數,感到煩躁口渴,不論病程多長,都可使用調胃承氣湯。
溫療法,若原本的太陽病被誤診而使用了下法,導致腹部持續脹滿且偶爾疼痛,應使用桂枝芍藥湯。若腹部脹滿時好時壞,代表是虛證。
催吐療法,使用下法後心煩意亂,腹部脹滿且坐立不安,這是因為錯誤使用下法,導致邪氣趁虛進入胸中,造成虛煩,上下氣機不暢,因此需要催吐。要認識邪氣逐漸擴散的情況,辨別虛實,才能適當使用溫補、針灸或艾灸等治療方式。
調理中氣,出汗後出現脹滿,可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這代表脾胃津液不足,氣滯不通,導致腹部脹滿。如果無求子,可用桔梗半夏湯。
4. 少腹滿
必有物聚而為之滿。在上而滿者,氣也。在下而滿者,物也。物者溺與血也。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當出不出,積而為滿。
下,少腹急結者,可攻之,桃仁承氣湯。輕者,犀角地黃湯。
滲利,少腹硬,小便不利,為無血也,當滲利之。
刺括,有中瘀,腹虛脹,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白話文:
[少腹部腫脹]
必定是有物質的聚集導致腹部腫脹。如果腫脹在上方,那通常是由氣造成的。如果在下方,則多是因為實質的物質,如尿液或血液。當少腹部感覺堅硬,但小便卻能自然排泄,且患者表現出精神狀態不穩定的現象,這通常是血液問題的確切徵兆。如果該排出的血液沒有排出,就會積累形成腫脹。
下方腫脹,如果少腹部緊繃結實,可以使用攻下的療法,例如桃仁承氣湯。若病情較輕,可用犀角地黃湯。
利尿,如果少腹部堅硬且小便不暢,這可能是沒有血液積聚的情況,應使用利尿的療法。
針灸刮痧,如果有內傷瘀血,腹部會出現虛脹,或者腹部有劇烈疼痛,可以針刺刮痧委中穴,或奪命穴等部位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