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6)

1. 自汗

多主衛,此衛氣不和,兼熱邪所幹也。太陽中暍,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汗出而濡,風濕自甚,皆邪干於衛氣,氣不能固於外,皮膚為之疏,而津液妄泄濈濈潤潤然出也。表虛汗後惡寒。表未解,惡風微惡寒。里未和,汗出不惡寒,熱越,陽明發熱。

解肌,桂枝湯。

滲泄,渴者,五苓散。

,自汗而小便數者,不可與桂枝,宜芍藥、甘草二物,或小建中諸方加耆,名黃耆建中湯。

和解,柴胡加桂湯。

溫經,發汗多,遂漏不止,曰漏風亡陽,桂枝附子湯。表虛未解,桂枝湯。四逆厥有汗,四逆湯。

疏風,太陽病熱,脈沉細,搖頭口噤,背反汗出,不惡寒,名柔痓,中風也,宜小續命湯。汗多亡陽,惡風煩躁,先與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次服小建中湯。

,里未和,熱越,故下之。才覺汗多,未至津液干,速下之,則為捷徑,免致用蜜導也。

從治,吐利止後,汗而厥,脈微欲絕,通脈四逆。

清暑,暑邪干衛,非傷寒比。

流濕潤燥,多汗而濡,此其風濕甚,濕邪干於衛也。

撲法

蜜導,陽明自汗,小便利,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

白話文:

[自汗]

大多與衛氣有關,這是衛氣不調和,加上熱邪乾擾所致。太陽中暑時,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出汗而皮膚濕潤,顯示風濕過重,都是邪氣影響衛氣,導致衛氣無法固護體表,皮膚變得疏鬆,津液隨之外洩而持續出汗。

表虛的人在出汗後會怕冷。若表症未解,會怕風或稍微怕寒;若內部未調和,出汗但不惡寒,熱氣外散,屬於陽明經發熱。

解肌:用桂枝湯。
滲洩:若口渴,用五苓散。
補益:自汗且小便頻繁者,不宜用桂枝湯,適合芍藥、甘草兩味藥,或小建中湯等方劑加入黃耆,稱為「黃耆建中湯」。
和解:用柴胡加桂湯。
溫經:發汗過多導致汗漏不止,稱為「漏風亡陽」,用桂枝附子湯。表虛未解者用桂枝湯;四肢冰冷伴隨出汗者用四逆湯。
疏風:太陽病發熱,脈象沈細,搖頭牙關緊閉,背部出汗但不惡寒,稱為「柔痙」,屬中風,宜用小續命湯。汗多亡陽、怕風煩躁者,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止汗,再服小建中湯。
瀉下:內部未調和,熱氣外散,故需瀉下。在汗多但津液未完全耗損前盡快瀉下,可避免後續使用蜜導法。
從治:嘔吐腹瀉停止後,出汗且四肢冰冷、脈微欲絕者,用通脈四逆湯。
清暑:暑邪乾擾衛氣,與傷寒不同。
流濕潤燥:多汗且皮膚濕潤,屬風濕過盛,濕邪影響衛氣。
撲法(外敷法)。
蜜導法:陽明病自汗且小便通利,屬津液內耗,即使大便堅硬也不可強攻。

2. 盜汗

睡而汗出,覺而則止方是,非若雜證,邪在半表裡使然也。

解肌,出而微惡寒,小柴胡加桂湯。

和解

,素有積,或熱在內,脈實。

撲法,白朮,白芷,藁本,川芎(各一兩),米粉(一兩半),為末,周身撲之。

白話文:

主題:盜汗

內容:
在睡覺時出汗,醒來後就停止的情況才是盜汗,這與其他雜症因邪氣在半表半裡所引起的出汗不同。

治療方法:

  1. 解肌:出汗並伴有輕微怕冷時,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
  2. 和解:調和內外在的平衡,緩解症狀。
  3. 下法:適用於體內原本有積滯或熱邪內伏,脈象強而有力時,使用瀉下的方法。
  4. 撲法:將白朮、白芷、藁本、川芎(各一兩)和米粉(一兩半)研磨成細粉,敷抹於全身。

3. 頭汗

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也。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小便不利,引水。熱入血室。陽明被火。水結胸中。寒濕相搏。邪在半表裡。

和解,頭汗惡寒,小柴胡加桂。汗不止者,難治。若汗下後,胸滿微結,如往來寒熱,手足冷,心下滿,脈細,惡寒,小便不利,此皆頭汗之逆者。小便不利而成關格,陽脫也。喘者亦然。

,瘀熱在裡。

白話文:

【頭汗】 病邪侵犯陽氣經脈,導致津液向上聚集,因而頭部出汗。體內有瘀熱時,身體會發黃,小便不通暢,需多喝水。熱邪進入血室;陽明經受火熱之邪;水飲停聚胸中;寒濕互相搏結;病邪處於半表半里之間。

【治療方法】

  • 和解法:頭部出汗且怕冷,可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治療。若汗出不止則較難治癒。若在汗法或下法治療後,出現胸部脹滿微結、忽冷忽熱、手腳冰冷、心窩脹滿、脈搏細弱、怕冷、小便不利等症狀,均屬頭汗的危重證候。若因小便不利而形成關格,是陽氣虛脫的表現。若同時有氣喘也是類似情形。
  • 下法:適用於體內有瘀熱的情況。

4. 手足汗

熱聚於胃,是津液傍達也。有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病。

,胃熱可下。

,寒聚於胃,為不可下,當溫之。

白話文:

手足汗

熱氣積聚在胃部,導致津液向四肢散發而形成手足汗。若是陽明經受寒,會出現無法進食、小便不暢,以及手腳不斷冒汗的症狀,這預示著可能形成「痼瘕」(寒性積塊),屬於中寒病症。

可下治則:若因胃熱引起,可用瀉下法治療。

宜溫治則:若因寒氣積聚在胃部導致,則不可用瀉下法,而應以溫散寒氣的方式治療。

5. 無汗

寒邪傷人,獨不汗出,寒傷榮,而不傷衛,衛無邪氣所幹,則皮腠得以密,津液得以固,是以汗不出也。及其傳變里為熱,則亦使自汗,蓋熱則榮衛通。服三劑無汗,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經謂陽脈之極也,主死。

助陽,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出趙氏《釋疑》。乾薑配生附,補中有發。無汗而解者,屬少陽也。戰而汗解者,太陽也。不戰汗解者,陽明也。

白話文:

[無汗]

當寒邪侵襲人體,卻無法使汗水排出,這是因為寒氣傷害了營氣,而未傷及衛氣。衛氣未被邪氣乾擾,皮膚腠理因而緊密,津液得以固守,所以不會流汗。等到寒邪傳入體內化熱時,就會使人自然出汗,這是因為熱能使營氣與衛氣流通。若服用三劑藥物後仍無汗,熱病脈象躁動旺盛卻無法出汗,醫經稱此為陽氣過盛至極,預後不良。

助陽方法
熟附子配合麻黃,發散中帶有補益,出自趙氏的《釋疑》。
乾薑配合生附子,補益中帶有發散作用。

無汗卻病癒者,屬於少陽經病證;
發抖後出汗而病癒者,屬於太陽經病證;
不經發抖就出汗而病癒者,屬於陽明經病證。

6. 頭痛

太陽證居多。三陽經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則名厥頭痛。痛甚而手足寒者,為黃病。頭頂痛屬太陽經。頭角痛屬少陽。額痛及鼻屬陽明。

發汗,傷寒無汗,發熱惡寒,不惡風,麻黃湯。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汗解。痛甚者必衄,葛根蔥白湯、荊防散、川芎石膏湯。

解肌,傷風汗出,發熱惡風,不惡寒,桂枝湯。輕者,柴胡桂枝湯。

溫經,厥陰、少陰證,嘔而吐沫,吳茱萸湯。夏月頭痛,身冷自汗,此中暑濕,朮附湯。

清上,大頭傷寒,須用酒炒黃芩、荷葉、羌活輩。

攻下,表邪入里,不大便,有熱,脈沉而滑,尺寸俱長,皆可下之。有熱,不惡寒,反惡熱,或不大便,小便赤者,胃實也,宜調胃主之。

和解,邪在半表裡,少陽往來寒熱,脈弦細,宜小柴胡。發熱頭痛似瘧,欲愈,麻桂各半湯。

分利,夏月頭痛,惡寒,心下煩躁不快,五苓散。

清鎮,自汗頭痛,及風暑雜病,俱宜白虎,少加芎、荊芥尤妙,或竹葉石膏湯。

,頭痛,及發寒熱,脈緊寸大,即是痰飲,宜瓜蒂散吐之。

敷痟,汗後不解,用芷、辛、烏輩,同蔥白搗膏貼於額角。

吹搐,汗後不解,用不臥散末吹之鼻內。

針刺

白話文:

頭痛

頭痛多與太陽經有關。若三陽經受到風寒侵襲且未消散,則稱為厥頭痛。若疼痛劇烈且手腳冰冷,可能是黃病(黃疸相關疾病)。根據疼痛部位可區分經絡:頭頂痛屬太陽經,頭側痛屬少陽經,前額及鼻子痛屬陽明經。

治療方法

  1. 發汗法
  • 傷寒無汗、發熱怕冷(不畏風),用麻黃湯。
  • 若多日未排便,頭痛發熱但小便清,表示病邪仍在體表,需發汗解表;劇痛可能伴隨鼻血,可用葛根蔥白湯、荊防散或川芎石膏湯。
  1. 解肌法
  • 傷風汗出、發熱怕風(不畏寒),用桂枝湯;症狀較輕者可用柴胡桂枝湯。
  1. 溫經法
  • 厥陰、少陰證見嘔吐帶沫,用吳茱萸湯。
  • 夏季頭痛、身體發冷自汗,屬中暑濕,用朮附湯。
  1. 清上法
  • 大頭傷寒(頭部腫痛),宜用酒炒黃芩、荷葉、羌活等藥材。
  1. 攻下法
  • 表邪入裡、便秘發熱、脈沈滑或尺寸脈長,可用瀉下法治療。
  • 發熱不畏寒反惡熱,或便秘尿赤,屬胃實熱證,宜調胃承氣湯。
  1. 和解法
  • 邪在半表半裡,少陽證寒熱交替、脈弦細,用小柴胡湯。
  • 發熱頭痛如瘧狀且將癒,用麻桂各半湯。
  1. 分利法
  • 夏季頭痛、惡寒、胸悶煩躁,用五苓散。
  1. 清鎮法
  • 自汗頭痛或風暑雜病,適用白虎湯,加少許川芎、荊芥更佳,或選竹葉石膏湯。
  1. 吐法
  • 頭痛伴寒熱、脈緊寸大,屬痰飲證,宜用瓜蒂散催吐。
  1. 外敷法
  • 發汗後未緩解,將白芷、細辛、烏藥等與蔥白搗成膏貼於額角。
  1. 鼻吸法
  • 發汗後未癒,用不臥散藥末吹入鼻腔。
  1. 針刺法
  • (未詳述具體穴位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