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7)

傷寒治例 (7)

32. 衄

傷寒衄者,積熱在表,或出口鼻,是謂下厥上竭。

發汗,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脈證諦當,方可用是發散經中邪氣爾。衄家不可發汗,蓋慎之也。

解肌,脈浮,自汗,桂枝湯

,許氏治少陰誤汗,衄血及臍中出,用姜附湯治本。

,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而衄者,與小承氣下之。或涼膈加生地黃

分利,衄而渴,心煩,飲則吐者,先五苓散,次竹葉湯

涼血,脈微為血虛。凡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失之,熱蘊為血衄及吐者,犀角地黃湯黃芩、芍藥。不止者,茆花湯。

水貼,汗後熱遏,血不止,用新井水濕草紙於鼻上貼之,及頭頂項上皆貼,時時易之。墨汁,倍灰必用。

33. 畜血

熱毒流於下而瘀血者,謂之畜血。附下血例。亦有年高人,小便不利者。韓祗和用嚏法通之。

溫經,陰證,下如豚肝,當溫之,芎歸朮附湯

涼血,陽證,溢出鮮血,當清之,芩、連、生熟地黃、地骨、柴胡、芍藥、甘草之類。

34. 下血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太陽隨經瘀在裡也。傷寒有熱,少腹滿硬,小便自利,為有血也,抵當丸主之。輕者,犀角地黃湯、芍藥地黃加大黃黃芩湯。孫用和用破棺丹。無求子云:陽毒入胃,下血,用消蘊湯,韓祗和用地黃湯

解肌,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發狂,血自下者愈。不愈者,用桂枝湯

補中散寒鬱,少陰下利膿血者桃花湯,以固脫散寒補正。

補虛消熱,許氏治協熱下膿血,梅煎散。《難知》云:傷寒熱毒入胃,下膿血,阿膠散。小便出血,《總錄》用竹茹湯

,少陰證,下利,便膿血者,可刺。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必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下血兼看雜病例。

35. 吐血

當汗不汗,熱毒蘊結而成吐血。

涼血犀角地黃湯升麻湯黃芩湯芍藥地黃湯三黃丸、倍灰必用。

三黃瀉心湯抵當湯大黃散

《略例》上焦血用黃耆桂枝湯。中焦血,用當歸建中湯、增損胃風湯。下焦血,用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陰證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浸漬而成,《治要》用黑錫丹,見《直指方》。

36. 咳嗽

有肺寒而咳,有停飲而咳,或邪在半表裡。

發汗,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主之。

溫經,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者,真武湯加五味、細辛乾薑主之。

和解小柴胡湯證悉具而咳者,本方去參、棗、生薑,加乾薑、五味主之。此陽邪傳表也。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乾薑、五味主之。此為陰邪傳裡也。

清利,見「咳逆」例中

導痰,其人素有痰證,看熱濕風火,宜兼治之。

37. 喘

有邪氣在表不利,有水氣射肺,形寒飲冷傷肺,故其氣逆上為喘。有腎氣乘心。

發汗,邪氣外感壅遏,使氣不利為病。雖汗而喘不已,邪在表也。雖經汗下,亦可發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龐氏用麻黃甘草湯

解肌,用桂枝湯厚朴、杏仁,汗出而喘者主之。

兩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熱而咳或喘,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主之,是散水寒也。《活人書》加茯苓。脈盛自汗大柴胡主之。《傷寒例》用茯苓湯,即敗毒散枳殼陳皮倍柴胡,此兼清痰飲也。

,《直指方》曰:陰證,喘則必促,脈伏而厥,宜返陰丹。《證治》曰宜理中、四逆輩。陰毒喘促用來蘇丹

潤肺養氣,喘促脈浮而厥者,或陰陽未和,並用五味子湯

,或腹滿而喘,或潮熱,並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微解之。兼結胸者,看輕重用陷胸。

分利,水停心下,腎氣乘心,為悸為喘,五苓散

清熱,內蘊熱邪,有汗喘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寒邪陷下者,灸肺俞,咳多者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