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7)

1. 項強

發汗,表實。

解肌,汗出惡風。

和解,身熱惡風,頭項強,腹中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主之。

,結胸病亦項強,如柔痓狀,大陷胸主之。

白話文:

主題:脖子僵硬

內容:
發汗:適用於表證實症的情況。
解肌:適用於有出汗、怕風的症狀時。
和解:適用於身體發熱、怕風、頭部和頸部僵硬、腹脹、手腳溫暖且口渴的情況,此時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下法:結胸病也可能出現脖子僵硬的症狀,如同柔痙的狀態,此時可用大陷胸湯治療。
針灸:可採用針灸療法。

2. 頭眩

少陽與太陽並病,故眩者,責其虛也。眩冒者,皆發汗下後所致,是知其陽虛也。《針經》云:上則眩,下虛則厥,與風家眩暈同。

和解,半表裡,邪漸行於里,表中易虛,故時時目眩也。中風家,多頭眩,宜解肌,傷寒亦然。

溫經,頭眩,身瞤動,或虛弱汗多,宜真武湯。

吹鼻,眩暈,鼻塞而煩,此頭中寒濕,宜瓜蒂散吹鼻中,取下濕水。

白話文:

[頭暈]

少陽與太陽兩經同時發病而暈眩的人,是因體質虛弱所致。頭暈目眩的症狀,大多出現在發汗或瀉下治療之後,由此可知是陽氣虛弱所造成。《針經》提到:上部氣虛會眩暈,下部氣虛則會手足冰冷,這與風邪引起的眩暈原理相同。

調和解表:病邪處於半表半裡之間,逐漸向內發展時,體表容易虛弱,因此時常出現眼睛昏花的症狀。中風患者大多容易頭暈,適合用解肌療法,傷寒患者也是如此。

溫經散寒:頭暈伴隨身體顫抖,或虛弱多汗,適合服用真武湯。

鼻部療法:頭暈目眩、鼻塞煩悶,是因頭部有寒濕之氣,適合用瓜蒂散吹入鼻腔,促使濕氣排出。

3. 胸脅滿

胸滿多帶表證,多夾半表半裡證。邪氣自表傷里必先自胸脅,已次經心腹入胃。

發汗,太陽陽明合病。

調中,寒中太陰,誤下之愈不快,䐜脹,或吐或利,理中湯,枳實、陳皮輩。

和解,半表裡,脅下痞硬,沖和去棗加牡蠣。或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或往來寒熱,柴胡薑桂湯。

,邪氣留於胸中,聚而為實者,非上吐不可。如四日在胸,吐之則已。

,兼譫語,刺期門。

,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身熱,脅痛,大柴胡湯主之。汗後頭疼,心下痞,脅滿疼,短氣,十棗湯。

白話文:

胸脅部位感到脹滿多伴隨表證(體表的病症),常合併有半表半里的證候。邪氣從體表侵入體內時,通常會先影響到胸脅,然後逐漸通過心腹進入胃。

發汗:適用於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發病的情況。

調中:適用於體內受寒影響到太陰經,錯誤使用下法後症狀未緩解,出現腹脹,可能伴隨嘔吐或腹瀉,可用理中湯或加入枳實、陳皮等藥物。

和解:適用於半表半里的證候,脅下感到硬結,可用衝和湯去掉大棗加牡蠣。若已經發汗或下法治療後,胸脅仍感脹滿輕微結滯,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僅頭部出汗,或有忽冷忽熱的現象,可用柴胡姜桂湯。

催吐:適用於邪氣滯留在胸中,聚集形成實證時,必須通過嘔吐排出邪氣。例如邪氣在胸部停留四天時,催吐即可解除症狀。

針刺:若伴有胡言亂語的現象,可針刺期門穴。

瀉下:適用於陽明與少陽兩經同時發病,表現為腹瀉、身體發熱、脅痛,可用大柴胡湯治療。若發汗後頭痛,心下部痞塞,脅部脹滿疼痛,呼吸短促,則用十棗湯。

4. 心下滿

是不經下後而滿,有吐下之殊。若下後滿者,又有結痞之別。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硬痛也。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實則心下滿,虛則心下悸。

和解,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

分消,飲水多,心下脹滿,用牡蠣澤瀉湯利小水。《傷寒論》云:心下滿,心下悸,皆邪在胸,水停也。

,邪在胸中,病則滿而煩,飢不能食者。

,心下滿而硬痛,近乎結胸,大陷胸湯主之。心下痞,按之濡,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

諸瀉心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汗後胃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多痞而乾嘔,心煩不得安,下之痞益甚,此非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硬也,甘草瀉心湯。

白話文:

心下滿

指的是未經瀉下治療便出現的脹滿感,此時可根據情況選擇催吐或瀉下療法。若在瀉下後仍感脹滿,則需區分是否為結胸或痞症。虛邪滯留時,僅有脹滿感而無硬結疼痛。若脈象呈現雙弦且遲緩,則必然有心下硬結;實證表現為心下脹滿,虛證則為心下悸動。

【和解】
脹滿但不疼痛:使用半夏瀉心湯。

【分消】
因飲水過多導致心下脹滿:用牡蠣澤瀉湯利小便。《傷寒論》提到,心下滿與心下悸皆因邪氣停滯胸中、水飲不化所致。

【催吐】
邪氣積聚胸中,症狀為脹滿兼煩躁,雖飢餓卻無法進食時適用。

【瀉下】
心下脹滿且硬痛,類似結胸症狀:主方為大陷胸湯。心下痞滿,按壓柔軟,關脈浮者: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各類瀉心湯適用例】

  1. 心下痞滿且伴隨畏寒汗出:附子瀉心湯。
  2. 發汗後胃氣失和,心下痞硬、打嗝帶食物氣味,脅下有水氣,腸鳴腹瀉:生薑瀉心湯。
  3. 長期痞滿伴乾嘔、心煩不安,瀉下後症狀加劇(此非熱證,而是胃虛客氣上逆導致硬結):甘草瀉心湯。

5. 結胸

有下之早而成者。脈浮緊,心下硬痛,未可下之。按則痛,為小結。不按而痛,為大結。《直指方》曰:臟氣閉結而不復流布也。結胸證悉具,而加之煩躁者,為不治。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汗吐下,以逐其邪氣。邪氣勝,胃氣絕者,安可為之。

理中,邪在上,胸膈痞結,或未辨虛實,先與理中,加枳實尤妙,先理其氣,枳朮理中丸、桔梗枳殼湯。韓祗和用七物調中丸。看寒熱兼證隨治。按不按皆痛者,乃熱結在心下也。

攻下,大小陷胸及大陷胸丸選用。韓祗和用茯苓陷胸湯。《究源方》用鶴頂丹治陰陽二結如神。

水漬法,《仁存方》治結胸煩亂欲死,凝雪湯漬布薄胸上,熱除為度。當溫暖四肢,防厥逆也。

泄熱,如汗後未全解,誤下之,誤而之為小結胸,煩渴脈實,宜三黃瀉心湯。表全未解亦不可用。輕者小結,正在心下,按之痛,脈浮滑,小陷胸湯。無熱證者,小陷胸、三物白散亦可,此寒實也。重者,熱實,脈沉緊,心下痛,大陷胸湯。有兼項強,如柔痓狀,或從心下至臍上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逐寒,無熱證,此寒實結也,枳實理中丸,或三物白散。龐氏用檳榔散。《良方》用海蛤散。

,期門。嚴仁庵刺肺俞。婦人因血結胸,亦熱入血室,刺期門。

和解,結胸有熱,或煩渴,宜先用沖和加枳實,次下本藥。《活人書》治水結,沖和去棗加茯苓牡蠣湯。《此事難知》用五苓合枳朮湯。飲水不散而結,小半夏茯苓湯。

與水,《直指方》云:結胸,喘促狂亂,極熱大躁,用地龍水,一服未效,再服,自然汗出則愈。又用太乙牛黃丸、竹葉湯調下,以手揉其心膈即下。二藥兼治上一證。

,以黃連、巴豆七粒,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白話文:

結胸

若因過早使用瀉下法而導致結胸,症狀為脈象浮緊、心下硬痛時,不宜再使用瀉下法。按壓患處才感到疼痛的,屬於小結胸;不按壓也感到疼痛的,則是大結胸。《直指方》提到:這是因為臟腑氣機閉結,無法正常運行。若結胸症狀嚴重且伴隨煩躁,則難治癒。藥物之所以能對抗病邪,需依靠胃氣的運作,才能使藥效發揮,透過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方法驅逐邪氣。若邪氣過盛,胃氣衰竭,則難以治療。

理氣
若邪氣停滯在上焦,導致胸膈痞悶結滯,或未確定虛實前,可先使用理中湯,並加入枳實效果更佳。目的是先調理氣機,如枳朮理中丸、桔梗枳殼湯。韓祗和則採用七物調中丸。根據寒熱兼證隨症治療。若無論按壓與否皆疼痛,則是熱邪結於心下。

攻下
可選用大小陷胸湯或大陷胸丸。韓祗和使用茯苓陷胸湯。《究源方》則用鶴頂丹治療陰陽二結,效果極佳。

水漬法
《仁存方》記載,治療結胸煩躁欲死時,可用凝雪湯浸濕布巾敷於胸口,直到熱感消退。同時需溫暖四肢,預防厥逆。

清熱
若發汗後病未完全解除,誤用瀉下法而導致小結胸,出現煩渴、脈實等症狀,宜用三黃瀉心湯。若表證未解則不可使用。輕症的小結胸,症狀為心下按壓疼痛、脈浮滑,可用小陷胸湯。無熱證者,亦可用小陷胸湯或三物白散,此屬寒實證。重症的熱實結胸,脈沈緊、心下劇痛,則用大陷胸湯。若兼有頸項強直如柔痙,或從心下至臍上疼痛拒按者,也用大陷胸湯。

散寒
若無熱證,屬寒實結胸,可用枳實理中丸或三物白散。龐安時使用檳榔散。《良方》則選用海蛤散。

針刺
可針刺期門穴。嚴仁庵則刺肺俞穴。婦人因瘀血結胸,或熱入血室,亦刺期門穴。

和解
若結胸伴隨發熱或煩渴,可先用沖和湯加枳實,再配合攻下藥。《活人書》治療水結胸,用沖和湯去紅棗加茯苓牡蠣湯。《此事難知》則用五苓散合枳朮湯。若因飲水不散而結胸,可用小半夏茯苓湯。

給水法
《直指方》提到:結胸出現氣喘、狂亂躁熱時,可用地龍水服用,若未見效可再服,自然出汗後即癒。另可用太乙牛黃丸以竹葉湯送服,並揉按心膈部位以助藥效。此二藥合用可治上述症狀。

灸法
以黃連、巴豆七粒製成藥餅,置於肚臍中,以艾灸之,直到腹瀉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