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8)
傷寒治例 (8)
1. 痞
不痛為痞,寸脈浮,關脈沉,心下滿而不硬,按之不痛,名曰痞。不滿不硬,但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飲。有下之太早而致。凡痞而硬為水停,濡者為氣聚。《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氣於四臟,結而不散則為痞。
瀉痞例,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泄熱而緩脾。色黃,手足溫,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黃連瀉心湯,泄虛熱。痞而惡寒,方見前,兼溫通陽。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者,生薑瀉心湯,兼止嘔逆。下痢腹鳴例,見瀉心,用甘草瀉心湯,兼調胃。韓祗和用厚朴瀉心湯,《宣明論》治痞,檳榔散。
雙解,胸滿硬,按之不痛,脈沉緊,大柴胡湯。
解表,當先解未解之表,宜桂枝湯。甚者兼治。
分利,痞而小便不利,五苓散。
散濕,痞而下痢,《直指方》用朮附湯。
和解,不滿不硬,心下妨悶,謂之支結,小柴胡加桂湯。胸滿而濡者,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輕者通用桔梗枳實湯主之。《直指方》加茯苓、甘草。《補亡》云:常氏用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成痿可用振痿湯。
下,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痞
痞的症狀是患處不痛,寸脈浮起,關脈沈伏,心窩部感覺脹滿但不堅硬,按壓時不痛,這種情況稱為痞。如果心窩部既不脹滿也不堅硬,只是感到鬱悶不適,則不屬於痞,而是稱為「支飲」。痞有時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物而導致。凡是痞伴有堅硬感的,是因水濕停聚;若觸感柔軟,則是氣機鬱結。《保命集》中提到:脾臟無法將氣血輸布至其他四臟,氣機結滯不散便形成痞。
瀉痞的治療方法
- 心窩脹滿但不痛,可用「半夏瀉心湯」清洩邪熱並調和脾胃。
- 若皮膚發黃、手足溫暖,心窩痞滿但按壓柔軟,且關脈浮起的,用「黃連瀉心湯」清洩虛熱。
- 痞症伴有怕冷,可參考前述方劑,同時兼顧溫通陽氣。
- 若有乾嘔、食物氣味上逆,且脅下有水氣停聚的,用「生薑瀉心湯」止嘔降逆。
- 下痢且腹中腸鳴,類似瀉心症狀的,可用「甘草瀉心湯」調和胃氣。韓祗和則用「厚朴瀉心湯」,《宣明論》治療痞症推薦「檳榔散」。
雙解療法
胸脅脹滿堅硬,按壓不痛,脈象沈緊者,用「大柴胡湯」。
解表療法
若表證未解,應先解表,宜用「桂枝湯」。嚴重者可兼顧其他治療。
分利療法
痞症伴隨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利水滲濕。
散濕療法
痞症兼有下痢的,《直指方》推薦使用「朮附湯」。
和解療法
若心窩部不脹不硬,但感到鬱悶不舒,稱為「支結」,可用「小柴胡加桂湯」。胸脅脹滿而觸感柔軟的,用「半夏瀉心湯」或「旋覆代赭石湯」。症狀較輕者,一般可用「桔梗枳實湯」為主方。《直指方》中可加入茯苓、甘草。《補亡》記載:常氏使用「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若因此導致痿弱,可用「振痿湯」。
瀉下療法
心窩部痞硬脹滿,牽引脅下疼痛,乾嘔氣短,汗出但不畏寒的,以「十棗湯」為主方。
2. 咳逆
《保命集》云:胸中氣不交也。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噫氣也。
溫,胃寒先服理中湯,次服旋覆代赭石湯。水寒相搏,小青龍去麻加附。脈微細,宜重溫燥之。
導氣,《保命集》云:如聖加枳實湯。汗下後,喘而噫氣,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世俗或用橘皮半夏湯。
下,有因失下所致脈散者死。便軟,用瀉心湯。便硬,用大承氣湯。《活人書》一名噦。《傷寒》又謂陰陽氣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而咳逆,此胃氣上逆所致也。
劫,《總錄》治嘔吐逆,通正散、柿蒂散。
平胃,《索矩》云:食谷者噦,香橘散主之。
和解,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
瀉心,便軟者,宜用之。如脈浮洪,或有熱而咳逆者,乃火熱逆上,肺不納也,甘草瀉心湯。
清利,少陰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豬苓湯主之。
灸,期門
嗅法,藥無效,以硫黃、乳香為末,酒煎嗅之。
白話文:
咳逆
《保命集》中提到:胸中氣機運行不暢。少陰經脈行至胸中與厥陰經相交,水火之氣相互衝擊而產生聲響,因此出現噯氣。
溫法:
若因胃寒引起,先服用理中湯,再服用旋覆代赭石湯。若因水寒之氣相衝,則用小青龍湯去除麻黃,加入附子。若脈象微細,應著重溫補燥濕。
導氣法:
《保命集》記載,如聖湯加枳實。若因發汗或瀉下後出現氣喘並噯氣,可用如聖湯加入人參、藿香、杏仁。民間也有使用橘皮半夏湯的情況。
瀉下法:
若因未能及時瀉下導致脈象散亂,則預後不良。若大便稀軟,可用瀉心湯;若大便乾硬,則用大承氣湯。《活人書》中將此稱為「噦」。《傷寒論》亦提到,陰陽之氣欲發汗卻受阻,升不上也降不下,因而咳逆,這是胃氣上逆所致。
急救法:
《聖濟總錄》記載治療嘔吐逆氣,可用通正散或柿蒂散。
調理胃氣:
《索矩》中提到,進食後打嗝者,可用香橘散治療。
和解法:
若出現潮熱並頻頻打嗝,可服用小柴胡湯。
瀉心湯法:
若大便稀軟,適用此法。若脈象浮洪,或伴隨發熱而咳逆,則是火熱之氣上逆,肺氣不納,可用甘草瀉心湯。
清利法:
少陰經證出現下利、咳而嘔吐、口渴、心煩失眠者,可用豬苓湯主治。
針灸療法:
可針灸期門穴。
嗅吸法:
若藥物無效,可用硫黃與乳香研磨成粉,以酒煎煮後嗅聞其氣味。
3. 腹脹滿
傷寒一日在皮、膚、肌、肉、胸。六日入胃,是在腹也,太陰證居多。經謂非太陰,腹中無虛滿。
和解,腹中滿痛,小柴胡去芩加芍。
攻下,腹滿痛者,急下之。脹而不大便者,急下之。大實痛,桂枝大黃。譫妄,脈沉數,煩渴不拘日,調胃承氣湯。
溫,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桂枝芍藥湯主之。腹滿時減者,為虛也。
吐,下後心煩,腹䐜滿,臥起不安,此妄下,邪氣乘虛入郁胸中,為虛煩,上下不得通利,故宜吐也。要識邪氣日漸起,所在虛實之的,則溫補針艾適當。
和中氣,汗後脹滿者,厚朴姜草半夏參湯。此脾胃津液不足,氣塞不通,壅而滿。無求子用桔梗半夏湯。
白話文:
腹脹滿的
疾病開始的第一天在皮膚和肌肉層面發展,到了第六天就會影響到胃部,這時問題多在腹部,常見的是太陰經的證候。經文說如果不是太陰經的問題,腹部就不會出現虛性脹滿的情況。
調和理解:如果是腹部脹滿疼痛,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黃芩加上芍藥。
瀉下治療:腹部脹滿疼痛的,需要迅速瀉下。脹滿同時排便不暢的,也要立即瀉下。如果是嚴重的實性疼痛,用桂枝加大黃湯。如果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沈數,煩躁口渴不論發病多久,用調胃承氣湯。
溫治法:太陽病本不該用瀉下法而誤用了,導致腹中時常脹滿疼痛的,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腹脹時有時減的,屬於虛性脹滿。
催吐法:誤用瀉下法後出現心煩、腹部脹滿,坐臥不安,這是因為錯誤使用瀉下使邪氣乘虛進入胸中鬱結,形成虛煩,使上下之氣不能通暢,這時適合用吐法。
調和中氣:出汗後出現脹滿的,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這是脾胃津液不足,氣機阻滯不通造成的脹滿。另外也有人使用桔梗半夏湯。關鍵是要辨別邪氣的發展階段和具體證候的虛實情況,然後恰當地使用溫補或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