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9)
傷寒治例 (9)
1. 振
近乎戰也。傷寒振者,皆積其虛寒也。下後復發汗,必振寒者,表裡俱虛也。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者,血氣俱虛也。有身為振振搖者,皆為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
溫經,太陽病,發汗後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主之。
和經益陽,吐下后里虛,氣上逆,陽不足,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或小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幾乎等同於戰鬥了。傷寒發熱抖動的,都是因為積聚了虛寒。瀉下之後再出汗,必然會發抖的,是表裡都虛了。失血的人出汗,就會發冷發抖,那是氣血都虛了。懷孕的人不停地搖晃,都是因為出汗過度,陽氣經絡虛弱,不能自主維持身體,所以才會不停地搖晃。
溫經,太陽病,出汗後病情沒有好轉,病人仍然發熱,心慌,頭暈,身體顫抖,不停地想抓地,用真武湯治療。
和經益陽,嘔吐瀉下後脾胃虛弱,氣逆上衝,陽氣不足,起床就頭暈,脈象沉緊,出汗就牽動經脈,身體不停地搖晃,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或小建中湯治療。
2. 戰慄
為病欲解也。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慄而戰。振但虛而不至爭,故止從行動而振也。慄為心戰,戰外為慄內,皆陰陽之爭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
助陽,具前。
溫經散寒,具前桂枝白朮甘草。
救逆,韓氏治汗下後戰,與救逆湯。微減與羊肉湯,再投而戰解。
灸,陰氣內盛,正氣太虛,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目的就是為了解除病症。疾病的發生如同正氣與邪氣的戰鬥,戰鬥就會出現戰慄的現象。振奮正氣,如果虛弱而無法與邪氣抗衡,就只能依靠藥物來振奮。戰慄是心神受到邪氣侵襲而產生的恐懼,這種恐懼表現在身體上就是戰慄,而內心則感到不安,這是陰陽二氣相互爭奪的表現。戰鬥中,正氣獲勝,則戰慄消退;邪氣獲勝,則戰慄加劇。
助陽的方法前面已經提到。
溫經散寒的方法前面已經提到,可以使用桂枝、白朮、甘草等藥材。
治療寒逆的方法,韓氏醫書記載,對於汗出過多後出現戰慄的病人,可以服用救逆湯。如果病情稍輕,可以服用羊肉湯,再服用救逆湯,就可以解除戰慄。
灸法治療:如果患者陰氣內盛,正氣虛弱,出現心悸戰慄、脖子僵硬、身體無力,且逐漸發展為寒逆症,則可以使用灸法治療。
3. 搖頭
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直里痛所致。卒口噤,背反張,獨搖頭者,痙病,風主動使然也。直視搖頭者,為心絕。缺治例
白話文:
如果陽脈無法治療,就會導致頭部搖晃,這是由於背部疼痛引起的。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彎曲並且搖頭的情況是痙攣疾病的表現,這是因爲風邪侵入人體所造成的。眼睛直視並搖頭的人可能是因爲心臟功能衰竭。這些都是缺乏治療方法的例子。
4. 四逆
四肢臂逆而不溫者是也。積涼成寒,積溫成熱,非一朝一夕之故。六腑氣絕於外者,四肢手足寒冷。足脛寒逆,少陰也。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陰也。
溫,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輩溫之。
散熱收陰,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與四逆散,甘草枳殼、柴胡、芍藥以散傳經之熱,而收陰氣,此非虛寒之證也。
熱之,《活人書》有玉女散、霹靂散。許學士用黑錫丹。近世用三建湯。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此陰盛於內,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以成氏謂厥證甚於四逆,詳仲景治例,則四肢通冷,其病為重。
灸
蔥熨
白話文:
四肢臂逆而不溫者:指四肢冰冷,且逆冷。
積涼成寒,積溫成熱:寒冷累積成寒邪,溫熱累積成熱邪,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
六腑氣絕於外者,四肢手足寒冷:六腑之氣被阻絕於體外,導致四肢手足冰冷。
足脛寒逆,少陰也:足脛冰冷逆冷,是少陰經受寒所致。
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陰也:四肢厥冷,身體寒冷,是厥陰經受寒所致。
溫:如果剛開始出現症狀,手足便厥冷而不溫熱,這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等方溫煦。
散熱收陰:如果手足自己發熱而後溫暖,從四肢逆冷到厥冷,這是傳經之邪,可以用四逆散、甘草、枳殼、柴胡、芍藥散傳經之熱,收斂陰氣,這不是虛寒之證。
熱之:《活人書》中有玉女散、霹靂散。許學士用黑錫丹。近世用三建湯。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身體反而不惡寒,其人面色紅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腹瀉後脈搏不出者,這是因為陰邪盛於內,不通暢,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成氏認為厥證比四逆症重,詳看仲景治療案例,則四肢通冷,病情較重。
5. 厥
有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也。先厥而後熱者,陰退而陽氣得復也。始得便厥者,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也。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發熱七八日,身冷,此名臟厥,難治。有冷厥、熱厥。
《證治》引孫兆云:若證未辨陰陽,且與四順丸試之。《直指方》云:未辨疑似,且以理中丸試之,陽厥則有熱,陰厥則無熱。
溫,冷厥,才病便厥。高保衡云:寒厥,外多靜而了了,脈雖伏,按之遲弱,陰氣勝,陽不得復,厥多熱少,當溫之,理中湯。龐氏曰:寒熱而厥,面色不澤,昏昧者,當用綿衣包手足,溫暖,必大汗而解也。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絕者,吳茱萸湯。厥日多,熱日少,為陽氣退,病進也,謂其脈浮遲,或微,或細,或沉,皆屬裡有寒也。
白話文:
當陰陽不調和時,就會導致厥症。厥症是指手腳冰冷。陽氣內陷,熱氣逆行,因此手腳會感到寒冷。先發熱後厥冷的,是熱氣內伏所致。先厥冷後發熱的,是陰氣退去,陽氣得以恢復所致。剛開始就出現厥冷的,是陽氣不足,陰氣盛行所致。總的來說,厥逆是由陰氣主導,通常會合併寒證。發熱七八天後,身體發冷,這稱為臟厥,比較難治。厥症分為寒厥和熱厥。
《證治》引述孫兆的說法:如果症狀無法辨別陰陽,可以先試用四順丸。《直指方》中提到:無法辨別疑似症狀時,可以先用理中丸試治,陽厥會有發熱,陰厥則沒有發熱。
溫熱證
寒厥,發病時就出現厥冷。高保衡說:寒厥,外觀多半安靜而精神清楚,脈象雖然沉伏,但按壓時遲緩無力,陰氣過盛,陽氣無法恢復,厥冷多,發熱少,宜溫補,可用理中湯。龐氏說:寒熱而厥冷,面色晦暗,精神昏昧的,可以用棉衣包住手腳,溫暖催汗,就能解除。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厥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的,可用吳茱萸湯。厥冷的時間長,發熱的時間短,表示陽氣衰退,病情加重,脈象浮遲,或者微弱,或者細小,或者沉伏,都表示體內有寒氣。
正陽回陰,無熱證而厥,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選用之。虛者,宜附子湯。
補原氣,
《證治》曰:有熱者,黃耆人參建中湯。熱厥必四五日才發,半日之間熱復來也,發熱日多,厥日少,病自愈。外證多昏憒,脈雖伏,按之數而有力,兼「下」、「兩解」下例法中約之。
白話文:
當陽氣回升、陰氣潛藏時,沒有發熱症狀卻出現四肢厥冷,可以選用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等方劑治療。體虛者,則宜用附子湯。
補益元氣方面,《證治》中記載:有發熱症狀者,可以用黃芪人參建中湯治療。熱厥通常在發病四五天後才會出現,並且在半日內熱症又會復發。發熱天數多,厥冷天數少,病症可自行痊癒。患者多昏昏沉沉,脈象雖沉伏,但按壓後能感受到脈搏跳動且有力,同時伴隨下痢、兩便失禁等症狀,可參照相關治療方法。
下,其脈沉伏而滑,頭面有汗,指爪溫,皆陽實伏熱在內也。小便赤,大便秘,脈沉滑,四肢逆冷,熱深也,皆宜急下之,大小承氣湯。《片玉》云:熱深厥深,調胃承氣湯。
吐,諸陽受氣於胸中,邪氣留客,則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為之厥,脈乍緊,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
解表,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汗也,與麻黃桂枝各半湯。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湯。
白話文:
「下」,脈象深伏且滑動,頭面部出汗,手指腳趾溫暖,這些都是陽氣實熱隱藏在體內的現象。小便呈紅色,大便堅硬,脈象深沈且滑動,四肢反常寒冷,這表明熱邪深重,都應該立即使用下法治療,適用於大小承氣湯。《片玉》提到:熱邪深重,應使用調胃承氣湯。
「吐」,各種陽氣在胸中接受氣息,邪氣停留,導致陽氣無法正常散佈,手腳因此失去溫暖,脈搏突然緊張,心中感到滿脹和煩躁,沒有食慾,病情發生在胸部,應使用吐法治療。
「解表」,寒熱交作,四肢冰冷,面色黯淡,精神混亂,雙手忽地失去脈搏,或者其中一隻手失去脈搏,這表示有出汗現象,適用於麻黃桂枝各半湯。如果出現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的情況,應先處理體內的水分問題,使用茯苓甘草湯。
兩解,初得之身熱頭痛,以後大便秘,小便赤,或渴,有譫語而厥,大柴胡湯。
清熱漬形,厥而渴者,白虎湯。
刺,具「不仁」例中。
灸,龐氏曰:脈促而厥者,灸之。
白話文:
【兩解】,初時出現發燒頭痛的症狀,之後可能會出現大便祕結、尿色深且可能感到口渴,或者出現神智不清、四肢癱軟的情況,這時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清熱漬形】,如果出現四肢冰冷卻口渴的症狀,則適用白虎湯來治療。
【針灸】,在具體的針灸療法中,應遵循「不仁」原則。
【灸療】,根據龐氏的說法,如果脈搏快速且伴有四肢癱軟的現象,可以進行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