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0)
傷寒治例 (10)
1. 鄭聲
汗後人及久病人,聲轉者是也,為重語也。鄭為聲轉也。若聲重而轉本音者,亦是也。止為正氣虛而不全,故使轉聲而不正也。如大小便利,手足冷,脈細微弱者是。
補,助陽扶正也。
和解,見「譫語」例下。
白話文:
在大病初癒或是長期病患的人,如果聲音有所改變,我們稱之為「鄭聲」,也就是說話時語音重疊不清。若一個人的聲音變得低沉且發音與原本不同,也屬於此類情況。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身體正氣不足,無法正常控制發音,從而導致聲音不正常。例如,當一個人大小便失禁、手腳冰涼、脈搏細微無力,就可能是這種情況。
「補」,指的是補助陽氣,扶助身體正氣的方法。
「和解」,可參考「譫語」的例子說明。
請注意,「補」和「和解」都是中醫學中的治療方法,用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幫助身體恢復健康。
2. 譫語
脈短者死,沉細不過一二日死。實則譫語,氣收斂在內而實者,本病也。或氣上逆而喘,或下利,皆為逆也,不治。又作譫謂妄有所見而言也。真氣昏亂,神識不清所致。有被火劫,有汗出,有下利,有下血,有燥屎在胃,有三陽合病,有過經,有亡陽譫語。
下,下之緩,微熱,病人真氣昏,神氣不清所致。脈虛而長,微弦滑者,宜大承氣或柴胡飲子。或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是三陽合病也。汗出譫語,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方可,早則言必亂。如下利譫語者,下之,急有燥屎也,小承氣主之。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大熱入胃,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又腹滿微喘,口乾咽燥,或不大便,久則譫語,是因火劫所致也,宜調胃承氣。
刺,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脅下滿,如結胸狀而譫語者,是及經水適來,皆熱入血室也。
解錯雜之邪,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兼斂鎮神氣。
和解,發汗多,亡陽,反身和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
溫,亦有陽虛陰盛而譫妄,脈沉細弱者,當溫經助陽。
逐瘀血,晝夜譫語,喜忘,小便自利,小腹痛,為瘀血,抵當湯。
清熱,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煩不得眠,白虎加梔子湯。
白話文:
脈搏短促的人會死亡,脈象沉細的,往往在一兩天內就會去世。如果出現譫語,表示體內氣血收斂,這是疾病的根源。或者氣血逆流導致喘息,或者下痢,都是病情惡化的現象,治療困難。譫語指的是病人出現幻覺並胡言亂語,這是因為體內真氣混亂,神智不清所引起的。可能是因為火熱過盛、大量出汗、下痢、下血、胃中有硬便、三陽合併病症、月經過後、或是陽氣耗盡而產生譫語。
如果出現下痢且伴有輕微發熱,這是由於病人的真氣混亂,精神不清所致。脈象虛弱且長,微帶弦滑,應使用大承氣湯或柴胡飲子。或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齒不清、臉部污垢、譫語、尿失禁,這是三陽合併病症。出汗伴隨譫語,這是風熱所導致,必須進行排泄,但要等到月經結束後才能進行,否則會導致語言紊亂。如果下痢伴有譫語,需要馬上排便,因為胃中有硬便,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出現潮熱,卻不能進食,胃中可能有五到六塊硬便。高熱進入胃部,水分流失,躁動不安,必定會產生譫語。此外,腹部脹滿、輕微喘息、口渴、咽喉乾燥、或是便祕,時間久了會產生譫語,這是因為火熱所導致,應使用調胃承氣湯。
對於下血伴有譫語的情況,這是由於熱度進入血液,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排泄。如果兩側肋骨下方腫脹,像胸部堵塞一樣,同時伴有譫語,這可能是因為月經剛來,熱度進入血液所導致。
對於感染八九天後接受治療,出現胸部脹滿、煩躁驚恐、小便不暢、譫語、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幫助收斂和安神。
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流失,反而出現譫語,不應進行排泄,而應使用柴胡桂枝湯,以調和營衛。
對於陽氣虛弱、陰氣旺盛而產生譫妄的情況,如果脈象沉細弱,應使用溫補方法以幫助經絡和陽氣。
日夜不停說胡話,記憶力減退,小便順暢,小腹疼痛,這是瘀血所致,可以使用抵當湯。
對於譫語、不怕冷反而怕熱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可以使用白虎加梔子湯。
3. 短氣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呼吸難如,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短氣也。
發汗,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矣。
下,乾嘔短氣,汗出,里未和,十棗湯。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中困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有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大柴胡主之,此短氣之實者也。
溫經,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虛相搏,則為短氣,此短氣之虛者也。
白話文:
[短氣]
如果呼吸困難,氣息短促到無法連接上,這種情況並非像喘息那樣會使肩膀起伏,也不是因為疼痛而呻吟,這就是所謂的短氣。
發汗,當短氣到只能坐著,這是由於汗雖出了但未達到治療效果,再進一步發汗,病狀就會好轉。
下,乾嘔加上短氣,還出汗,這是體內尚未調和,可用十棗湯來治療。如果短氣加上心煩,感到懊惱不安,這是因為陽氣內陷,心臟部位感覺到僵硬,這就是結胸的情況,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另外,短氣、腹部脹滿且喘息,還伴隨潮熱,這要用大柴胡湯來治療,這是短氣中的實證。
溫經,腹部柔軟脹滿加上短氣,這表示邪氣在體表且身體虛弱。跌陽脈微弱且緊繃,緊繃代表寒冷,微弱代表虛弱,兩者相互作用,就形成短氣,這是短氣中的虛證。
4. 瘈瘲
瘈者,筋脈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或搐急,或舒緩而不止,名曰瘈瘲也,俗謂之搐是也,邪熱氣極也。熱盛則風搏並經絡,風主動,致四肢瘈瘲而不寧也,病勢已過矣。
兩解,疏風滌熱,防風通聖散之類。
汗,或汗不流,是汗出時蓋發不同,故腰背手足搐搦,用牛蒡根散。
白話文:
【痙攣】
所謂的痙,指的是筋脈處於緊繃的狀態。而攣,則是指筋脈鬆弛。有時候筋脈會突然緊縮,有時候又變得過度鬆弛,這種狀況我們稱為痙攣,通俗地來說就是抽搐,這是由於體內的邪熱達到極點所致。當體內熱氣過盛,就會引發風邪與體內經絡相互作用,風性善動,因此導致四肢產生痙攣的現象,讓身體無法安靜下來,這是疾病已經進入了一個階段的表現。
雙管齊下,要疏風清熱,可以使用像是防風通聖散這類的藥方。
出汗,有的時候汗液無法順利排出,這通常發生在汗出的時間點不合適,因此造成腰背和手腳出現抽搐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使用牛蒡根散來治療。
5. 筋惕肉瞤
此汗多亡陽之所致也。久而成痿,逆之甚也。《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及下後亡津液,陽虛,筋肉失所養,故惕然而跳瞤,虛甚也。
溫經益陽,具前「振、溫經」下
疏風濕,防風白朮牡蠣湯。
和經益陽,具前「振」下。
白話文:
[肌肉抽搐]
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體內陽氣流失所引起的。如果持續很久會變成肌肉無力的症狀,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根據《內經》所述:陽氣,精純可以滋養精神,柔和可以滋養筋骨。在發汗或瀉下後,體內的津液流失,造成陽氣虛弱,筋肉失去應有的滋養,所以會出現突然的抽搐和跳動,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溫經益陽」,詳細方法請參考前面的「振、溫經」部分。
「疏風濕」的部分,可以使用防風白朮牡蠣湯來治療。
而「和經益陽」的治療方式,請參考前面的「振」部分的說明。
6. 鬱冒
鬱結為氣不舒,冒為昏,神不清也。世俗謂之昏迷是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因吐下使然。
漬形為汗,太陽病,誤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也。
溫中,吐下後極虛,復極汗者,復與之水,因得噦。
下,有熱而怫鬱,或不得臥,有燥屎故也。
刺,太陽少陽並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當刺大椎第一間及肺肝二俞,慎不可汗。
白話文:
【鬱冒】
鬱冒是指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精神恍惚,昏沉不清的症狀,這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稱作昏迷。這種情況多由體虛極度加上受寒引起,也可能因為嘔吐或瀉痢等導致。
當身體因太陽病誤用攻下法而未見好轉,又再施以發汗法,這樣會導致身體表裡都虛弱,進而產生冒症。對於冒症患者來說,出汗反而有助於病情恢復,這是因為出汗能調和體表的情況。
當進行嘔吐或瀉痢後,身體極度虛弱,若再大量出汗,再給予飲水,可能會導致呃逆。
有些患者可能因為體內有熱毒鬱結,或是無法安眠,這可能是因為有燥屎存在。
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問題,造成頭痛或冒悶,甚至像結胸一樣的症狀,應當針刺大椎穴第一間以及肺俞、肝俞兩穴,切記不可以發汗治療。
7. 動氣
奔豚者,動氣也,築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臟氣不治,隨臟所主,發泄於臍之四旁,動跳築築然,謂之動氣。《難經》所謂臍左右有動氣,是臟氣不治,真氣虛,雖有表裡攻發之證,即不可汗下。
行氣逐熱,汗下後,臍四旁有動氣,方見《保命集》中。
溫衛,汗下後,臍下有動氣,茯苓散。
補養氣血,行氣養血,枳殼散。行氣清熱,防葵散。
白話文:
[動脈現象]
所謂的奔豚症狀,其實就是動脈現象,是指那種在腹部內不停跳動的感覺。當臟腑的功能失調,會影響其所主管的部位,導致肚臍周圍出現頻繁的跳動,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動脈現象。就像《難經》中所描述的,當在肚臍左右兩側發現有動脈現象時,這代表臟腑功能已經失調,體內的真氣不足。即使有表證或裏證的攻擊性症狀出現,也不可以輕易地使用汗法或下法治療。
調理氣機,驅除熱邪,在使用汗法或下法後,如果肚臍周圍出現動脈現象,這種情況在《保命集》中有詳細的記載和治療方法。
溫暖保護,在使用汗法或下法後,如果肚臍下方出現動脈現象,可以用茯苓散來治療。
滋補氣血,調理氣機,滋養血液,可以用枳殼散。調理氣機,清除熱邪,可以用防葵散。
8. 自利
謂不經攻下為自溏泄。自利不渴屬太陰也,以其臟寒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身熱,脈大為逆。五臟氣絕於內者,則下利不禁。
發汗,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以發之。嘔者,加半夏。
下,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氣主之。發熱後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脈滑而數者,皆有宿食也。
和解,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三陽病,身必熱。
灸,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以消陰。少陰吐利,手足不冷,反發熱,不至,灸少陰太谿穴。
分利,五苓、豬苓等湯。
溫,挾太陽脈證,便不可溫。脈微,自利清穀,此為寒。少陰必瀉,腎虛也,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湯主之。鴨溏者,寒也。脅寒而利,臍下必寒,四逆湯輩。少陰吐利。手足必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
劫,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裡寒也,宜用桃花湯,以固澀之。關腸洞泄,便溺遺失,用赤石禹餘糧湯。薛汝明《家傳》名朱雀湯。
刺,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之,宣通血氣。
清熱,自利而渴屬少陰,白虎湯,或黃連阿膠散。脈浮大而長,《千金翼》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協熱利,白頭翁湯。下血,類要柏皮湯。邪自陽傷入少陰,腎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腸垢者,熱也。協熱而利,必臍下熱,赤石脂丸、白頭翁湯。
解錯雜之邪,邪傷里,下後脈沉遲,手足冷,或吐膿血,下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以潤肺除熱助陽。
白話文:
[自行瀉痢]
指的是未經藥物導瀉,身體自行發生的腹瀉。自行腹瀉但不口渴的情況屬於太陰病症,這是因為脾胃虛寒所致。如果腹瀉時想喝水,說明體內有熱。若在發燒同時出現脈搏加速的現象,這表示病情逆轉。如果五臟之氣在體內完全耗盡,就會導致無法控制的瀉痢。
發汗,當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生病,一定會自行腹瀉,使用葛根湯來促進發汗。如果伴有嘔吐,需添加半夏。
導瀉,陽明和少陽兩經合併病變,一定會自行腹瀉,大承氣湯是主要治療方式。如果排泄物呈黃赤色且有發燒症狀,表示體內有熱。腹瀉但脈搏遲緩滑順,代表體內有實邪。脈搏快速滑順,則可能有宿食問題。
和解,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病變,出現腹瀉,可用黃芩湯。三陽病,身體一定會發熱。
艾灸,腹瀉且脈搏細弱,伴有嘔吐和出汗,需頻繁如廁,但排出量少,應溫暖上半身,進行艾灸以消除陰寒。少陰經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手腳不冷反而發熱,需艾灸少陰經的太谿穴。
利尿,五苓和豬苓等湯劑。
溫補,如果帶有太陽經的脈象和症狀,就不適合溫補。脈搏細弱,排出清稀糞便,這是寒證。少陰經病變一定會腹瀉,是腎虛所致,可以溫補,如理中湯、白通湯和四逆湯等。鴨屎綠的糞便,是寒證。腹部冷且腹瀉,肚臍下方一定也會冷,可用四逆湯等。少陰經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手腳一定會冷,且煩躁不安,可用吳茱萸湯。
止瀉,少陰經病變,腹瀉且便中有膿血,表示下焦失調且體內寒冷,適合用桃花湯來固澀止瀉。腸胃嚴重腹瀉,大小便失禁,可用赤石禹餘糧湯。薛汝明《家傳》中稱之為朱雀湯。
針刺,少陰經腹瀉且便中有膿血,可以進行針刺療法,以疏通血氣。
清熱,自行腹瀉且口渴屬於少陰經病變,可用白虎湯或黃連阿膠散。脈搏浮大且長,《千金翼》推薦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伴隨熱性腹瀉,可用白頭翁湯。便血,柏皮湯是常用選擇。邪氣從陽經傷害進入少陰經,腎虛且外來熱氣導致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可用豬膚湯。腸垢,是熱證。伴隨熱性腹瀉,肚臍下方一定會熱,可用赤石脂丸或白頭翁湯。
解錯雜之邪,邪氣傷及內臟,導瀉後脈搏沉遲,手腳冰冷,或嘔吐膿血,腹瀉不止,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可用麻黃升麻湯,以滋潤肺部,去除熱氣並增強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