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0)
傷寒治例 (10)
1. 煩熱
為煩而熱,無時而歇是也。有陰,有陽,有真陽內郁,陰中伏陽之證。虛、實。
發汗,邪氣在表而煩。
分利,汗後煩熱而渴,辰砂五苓散主之。
下,汗多煩熱,脈實,宜下之。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煩之實也,宜調胃承氣。
和解,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經吐而心煩不眠,酸棗仁湯。
吐,汗後煩熱,心胸煩悶,宜人參散吐之。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但藥有輕重之不同耳。
實煩而胸中窒者,梔子豉湯。脈浮,上部填塞胸心而滿者,用瓜蒂散。
可水,汗後胃干,煩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
和中,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是煩之虛也。小建中補之。
和表裡生津液,有寒者,附子湯。熱者,白虎湯。脈浮,表未解也。渴者,熱未實,上焦燥也,宜五苓生津和表。陰虛而邪盛,熱煩嗅內,心中煩,不得眠者,黃連阿膠湯,以扶陰散熱。陰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與豬膚湯,以調陰散熱。
白話文:
煩熱
意指感到煩躁且發熱,症狀持續不斷。可分為陰、陽、真陽內鬱、陰中伏陽等證型,也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
- 發汗:當邪氣在體表而引起煩躁時,可用發汗法治療。
- 分利:出汗後仍煩熱且口渴,可用「辰砂五苓散」治療。
- 下法:若出汗多、煩熱、脈象實,適合用瀉下法治療。如陽明病未吐未瀉、心煩者,屬實證煩躁,宜用「調胃承氣湯」。
- 和解:心煩、易嘔,或胸中煩悶但不嘔,或吐後心煩失眠者,可用「酸棗仁湯」。
- 吐法:出汗後煩熱、心胸煩悶,宜以「人參散」催吐。若反覆不安、心中鬱悶,則依藥力輕重調整。
- 實證煩悶、胸中窒塞者,用「梔子豉湯」。
- 脈浮、胸心脹滿者,用「瓜蒂散」。
- 飲水:出汗後胃乾、煩躁失眠、想喝水時,可少量給予飲水。
- 和中:傷寒二三日,心悸且煩躁者,屬虛證煩躁,宜用「小建中湯」溫補。
- 和表裡、生津液:
- 寒證用「附子湯」,熱證用「白虎湯」。
- 脈浮表示表邪未解,口渴則因熱未盛、上焦乾燥,宜用「五苓散」生津和表。
- 陰虛邪盛,內熱煩躁、失眠者,用「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
- 陰虛、外熱下利、咽痛、胸悶心煩者,用「豬膚湯」調陰散熱。
2. 煩躁
煩為擾,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邪氣在裡。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有因火劫,有陽虛,有陰盛兼結胸者死。無求子曰:脈洪實或滑,小便赤者,陽躁也。脈微,手足逆冷,大小便利者,陰躁也。
兩解,散榮衛風寒。太陽中風,脈浮而緊,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惡寒而倦,時時自煩,欲去衣服,大柴胡主之。
解肌,煩躁消渴,辰砂五苓散。
與水,汗後煩躁不得眠,欲水者,少少與之。
和,下利咽痛,胸滿而煩,豬膚湯。自汗心煩,小便多者,芍藥甘草湯。
下,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也,小承氣下之。
溫,陰盛而煩躁,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證治》云:八石散,治煩躁佳。《活人書》云:身冷,脈沉疾,煩躁不飲水,名陰盛隔陽,霹靂散、火熘丹。《外臺》云:陰躁欲坐井水,宜熱溫之。
退陰復陽,汗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沉微者,乾薑附子湯。陰盛發躁名陰躁,四逆湯。陰盛隔陽,身冷,脈細,煩躁,霹靂散。
補陽益陰,發汗下後,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無求子云:昔人患傷寒,身冷脈微,手足厥而躁甚,醫以艾湯調硫黃末四錢與之,即時安臥,良久出汗而愈。
灸,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宜灸厥陰穴。
扶陰泄熱,少陰躁不得眠,黃連雞子湯。《總錄》云:雞清散治煩躁悶亂。絳雪治狂躁發熱。大安丸、凝水石丸,治狂躁悶亂。韓氏云:不甚實,丹砂丸。輕者,硃砂安神丸。
熨,陰毒用火熨。
白話文:
《煩躁》:
「煩」是內心的擾動不安,「躁」則是外在的憤怒焦躁,因邪氣積聚體內。「煩」表現為內在不安寧,「躁」則是外在行為的躁動。煩躁可能由火邪劫傷、陽氣虛弱或陰寒過盛導致,若兼有結胸症狀則預後不良。
辨證與治療:
- 陽躁:脈象洪實或滑數,小便赤黃,屬陽熱實證。
- 陰躁:脈象微弱,手腳冰冷,大小便通利,屬陰寒虛證。
治療方劑:
- 解表祛邪:
- 太陽中風證,脈浮緊、無汗煩躁者,用「大青龍湯」。
- 惡寒疲倦、時常心煩欲脫衣者,用「大柴胡湯」。
- 清熱止煩:
- 煩躁口渴,用「辰砂五苓散」。
- 發汗後煩躁失眠、想喝水者,少量分次給予飲水。
- 調和緩解:
- 腹瀉、咽喉痛、胸悶煩躁,用「豬膚湯」。
- 自汗心煩、小便頻多者,用「芍藥甘草湯」。
- 瀉下通便:
- 便秘六七天,臍周疼痛,定時煩躁,屬燥屎內結,用「小承氣湯」。
- 溫陽散寒:
- 陰寒過盛致煩躁,少陰病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瀕死感,用「吳茱萸湯」。
- 陰盛隔陽(身冷脈沈、躁動不飲水),用「霹靂散」或「火熘丹」。
- 陰躁欲浸冷井水者,需溫熱療法。
- 回陽救逆:
- 汗下後晝煩夜靜、脈沈微,用「乾薑附子湯」。
- 陰盛躁動(陰躁),用「四逆湯」。
- 陰陽雙補:
- 汗下後病情未解仍煩躁,用「茯苓四逆湯」。
- 傷寒身冷脈微、躁甚者,可服硫黃末調艾湯,發汗後緩解。
- 外治與輔助療法:
- 傷寒肢冷脈微煩躁,可灸厥陰經穴位。
- 少陰病躁動失眠,用「黃連雞子湯」。
- 煩躁悶亂可選「雞清散」「絳雪」;狂躁用「大安丸」「凝水石丸」;輕症用「硃砂安神丸」。
- 陰毒證可用火熨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