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11)

1. 懊憹

比之煩悶,不甚者也。有表未解,下早所致。有虛有實。

,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二者為邪熱結於胸中,當攻下。陽明病下之,心下懊憹,微煩,胃中有燥屎。

,邪熱鬱於胸中,宜梔子豉湯吐之。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亦用之。

白話文:

這類比煩悶輕微些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懊憹"。這種狀態可能因為表證未能及時解決,或是過早使用下法(瀉下藥物)所導致。這種狀態可能有虛有實,即可能是虛證或實證。

在"下"的情況中,如果陽明經出現無汗、小便不通暢,以及心中感到懊憹的情況,很可能會引發黃疸。這兩種情況都表示邪熱積聚在胸中,應該採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陽明病患者使用了下法,而後出現心下懊憹、微微煩躁的情況,這可能是胃中有燥屎。

在"吐"的情況中,邪熱聚集在胸中,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促進嘔吐。在出汗、嘔吐、下瀉後,如果出現虛煩無法入眠,甚至嚴重到反覆翻身、心中懊憹的情況,同樣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2. 舌上苔

舌上有膜,白滑如胎,或燥或澀,或黃或黑,皆熱之淺深也。有邪氣傷里,或在半表裡,或邪氣客於胸中丹田有熱,胸上有寒,邪初傳入里者也。

和解,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與小柴胡主之。

,陽明脈浮緊,咽燥,腹滿而喘,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舌黃未下者,下之。黑滑皆然。

清熱生津,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燥,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舌上的舌苔] 舌頭上有層膜狀物,顏色可能是白色且濕滑像胎質,或是乾燥、粗糙,或呈現黃色、黑色,這些都是身體內熱度輕重的不同表現。這可能表示有異常的氣影響了身體內部,或者是在半表半里的狀態,或者是異常氣影響到胸中的部位,使丹田有熱感,但胸口卻感到寒冷,這通常發生在異常氣剛開始進入身體內部的情況。

調和解決,在陽明病的狀況下,如果兩側肋骨下方感覺硬且滿脹,而且大便不通暢,還會噁心嘔吐,舌頭上有白色的舌苔,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催吐,在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喉嚨乾燥,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心裡煩悶,舌頭上有舌苔的情況下,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通便,如果舌頭呈現黃色,但尚未進行通便治療,應進行通便治療。舌苔黑色且滑的情況也是這樣。

清熱補津,如果病情持續七八天未見好轉,熱毒在身體內積聚,身體內外都感到熱,偶爾會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上感到乾燥,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