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1)
傷寒治例 (11)
1. 懊憹
比之煩悶,不甚者也。有表未解,下早所致。有虛有實。
下,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二者為邪熱結於胸中,當攻下。陽明病下之,心下懊憹,微煩,胃中有燥屎。
吐,邪熱鬱於胸中,宜梔子豉湯吐之。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亦用之。
白話文:
懊憹
比起煩悶,程度較輕的一種狀態。這種情況可能由於原本的病情(表證)尚未解除,卻過早使用瀉下法所致,有虛證和實證之分。
瀉下相關:
若陽明病無汗、小便不暢,且心中感到懊憹,則可能會出現發黃的症狀。這些情況是由於邪熱積聚在胸中,應當使用瀉下法治療。陽明病經瀉下後,若心窩處出現懊憹感,伴隨輕微煩躁,表示腸胃中有燥屎未除。
催吐相關:
若邪熱鬱結在胸中,適合用梔子豉湯催吐來緩解。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後,出現虛煩失眠,如果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感到心煩意亂、坐臥不安,並伴有心中懊憹,此時也可以用此方調理。
2. 舌上苔
舌上有膜,白滑如胎,或燥或澀,或黃或黑,皆熱之淺深也。有邪氣傷里,或在半表裡,或邪氣客於胸中丹田有熱,胸上有寒,邪初傳入里者也。
和解,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與小柴胡主之。
吐,陽明脈浮緊,咽燥,腹滿而喘,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下,舌黃未下者,下之。黑滑皆然。
清熱生津,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燥,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舌上有膜,呈現白色滑膩如苔狀,有時乾燥或粗糙,顏色可能是黃色或黑色,這些都代表熱邪的深淺程度。若邪氣傷害體內,可能在半表半裡的位置,或邪氣停留在胸中,丹田有熱而胸上有寒,這是邪氣剛開始傳入體內的表現。
和解:陽明病(症狀)表現為脅下硬滿、不大便且嘔吐、舌上有白色苔膜時,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催吐:陽明病脈象浮緊,咽喉乾燥、腹部脹滿、喘息、心中煩悶不安、舌上有苔膜時,宜用梔子豉湯。
瀉下:若舌苔發黃且尚未使用瀉下法,應以瀉下法治療。黑色且滑膩的舌苔也適用此法。
清熱生津:病情持續七八天未緩解,熱邪鬱結在內,表裡皆熱,時常怕風、極度口渴、舌上乾燥,此時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