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2)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12)

1. 霍亂

上吐而下利,揮霍而撩亂也。邪在中焦,胃氣不治,為邪所傷,使陰陽乖隔,遂上吐而下利,躁擾煩亂,乃謂之霍亂。但稱吐利者,是有以異也。

溫中,寒多不渴者,理中丸主之。無求子曰:用扁豆湯、治中湯、四順附子湯、小麥湯。吐利,手足冷,腹痛甚,加吳茱萸。《百證歌》云:吐利轉筋,入腹者,雞矢白湯主之。脈微緩,四肢冷,建中加附子當歸湯。沉細,四君子加芍藥良薑湯。

白話文:

上吐下瀉,伴隨着躁動不安,這是因為邪氣侵犯中焦,導致胃氣受損,陰陽失衡所致。這種情況稱為霍亂。但吐瀉也有不同的原因,需要區別對待。

如果體寒無渴,可用理中丸。無求子則推薦扁豆湯、治中湯、四順附子湯和小麥湯。若伴有手足冰冷、腹痛劇烈,則加吳茱萸。百證歌中記載,吐瀉抽筋,腹痛如雞屎白者,可用雞矢白湯。脈象微緩、四肢冰冷,則用建中加附子當歸湯。脈象沉細,則用四君子加芍藥良薑湯。

分利,吐利,頭痛而熱,熱多欲飲水,五苓散主之。

散表,通用藿香正氣散加桂。風寒暑濕邪自外入,正氣散,降濕湯。轉筋白朮湯。

平胃,脈弦,木剋土,平胃散加木瓜。

,乾霍亂,或腹中急痛絞刺,宜刺委中及絞刮奪命穴。

兩解,發熱脈弦,汗出不解,心下痞而吐利,大柴胡主之。一法具「自利」下。

白話文:

  1. 分利:如果出現吐利、頭痛且有熱感、熱多時想喝水的情況,可用五苓散來治療。

  2. 散表:對於風寒暑濕等邪氣從外侵入的情況,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桂枝進行調理。風寒暑濕邪氣自外而入,使用正氣散降濕湯來舒緩。

  3. 轉筋白朮湯:對於筋肉緊張或抽搐的情況,可以使用白朮湯來治療。

  4. 平胃散加木瓜:當脈象呈弦狀,表示肝木過旺剋制脾土,可以使用平胃散再加入木瓜來調節。

  5. 刺法:對於乾霍亂(乾燥型腹瀉)或腹中急痛絞刺的情況,可使用針刺委中穴和絞刮奪命穴的方法進行治療。

  6. 兩解:如果出現發熱且脈象呈弦狀、出汗後仍不見好轉、心下痞硬且伴有吐利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另外一種方法是在「自利」下使用。

請注意,這些是中醫古籍中的治療建議,實際應用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開方。

解肌,汗後霍亂,身體重者,桂枝湯。

消暑,吐利,大渴煩躁,冷汗出,轉筋,脈遲沉,宜清暑益氣湯、白虎湯、香薷飲。

和解,嘔而潮熱,小柴胡。乾霍亂,鹽湯、紫蘇丸主之。

散陰通陽,吐利止,汗出而厥,不欲水,四肢拘急,脈微欲絕,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白話文:

解肌

汗出後出現霍亂,身體沉重者,宜用桂枝湯。

消暑

出現嘔吐腹瀉、口渴煩躁、出冷汗、抽筋,脈象遲緩沉細,宜用清暑益氣湯、白虎湯、香薷飲。

和解

嘔吐伴隨潮熱,宜用小柴胡湯。乾霍亂,宜用鹽湯和紫蘇丸。

散陰通陽

嘔吐腹瀉停止,出汗並伴隨昏厥,不願喝水,四肢拘緊,脈象微弱欲絕,宜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2. 勞復

有差後勞役復,有食復,有女勞復。

和解,勞役復,發熱,沖和湯。

解表,脈浮,以汗解之。

清熱,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

,脈沉實,勞復,至腹滿譫語,枳實大黃湯。

,宿食而熱復,枳實梔子豉湯吐之。

,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

養榮

白話文:

如果病後勞累復發,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飲食不消化而導致病情復發,可以服用麥門冬湯;如果是女人勞累復發,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

如果出現和解的症狀,比如勞累復發、發熱,可以用沖和湯治療。

如果出現解表的症狀,比如脈象浮,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如果出現清熱的症狀,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或麥門冬湯治療。

如果出現下泄的症狀,比如脈象沉實、勞累復發、腹脹、神志不清,可以用枳實大黃湯治療。

如果出現嘔吐的症狀,比如宿食積聚引起發熱復發,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

如果需要補益,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其他症狀還可以考慮升陽益胃和養榮的治療方法。

3. 陰陽易

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舉,眼中生花。

導陰氣,燒裩散、豭鼠橘皮湯。

白話文:

這個人身體沈重,呼吸短促,小腹部裡面緊張不舒服,或者引起陰莖彎曲疼痛,熱氣往上沖到胸部,頭部感到沈重無法抬起來,眼睛出現模糊不清的情況。需要用藥物來疏導陰經脈的氣血,可以使用「燒裩散」和用公豬肉煮的「橘皮湯」。

4. 大便不利

脈數為熱,陽邪偏結於內,陰氣不能相雜,故其證能食,不大便,名陽結。脈沉遲為寒,陰邪偏結於內,陽氣不能相雜,故其證不能食,身重,大便閉,為陰結。

,小便難,為有津液,可作汗,小便數,不可誤汗。證似煩,臥不著席,服梔子湯,或五苓散,得汗而解。

,潮熱大便硬,陽盛陰虛,下證已具。陽結證,趙氏用調胃承氣。《難知》用七宣丸。《醫鏡》用五柔丸、枳實湯、備急丸。許氏用大柴胡。

白話文:

脈數代表熱症,陽性邪氣在體內偏盛,陰性氣息無法與之融合,因此患者會出現有食慾但大便不通的現象,被稱為陽結。

脈沈遲則代表寒症,陰性邪氣在體內偏盛,陽性氣息無法與之融合,因此患者會出現沒有食慾、身體沈重以及大便不通的現象,被稱為陰結。

有出汗和排尿困難的情況,表示還有津液存在,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尿頻則不可以錯誤地進行發汗。若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無法躺下,可以服用梔子湯或者五苓散,如果治療後能夠出汗,則病症得以緩解。

出現潮熱和大便乾硬的情況,表示體內陽性力量過盛,陰性力量不足,下部的病徵已經顯現。對於陽結的病症,趙氏會使用調胃承氣,而《難知》則會使用七宣丸,《醫鏡》則會使用五柔丸、枳實湯、備急丸。許氏則會使用大柴胡。

,三下不通,不可下攻,便當上吐提之。

,蜜導,豬膽汁導。

滋陰,陽藏陰虛者,頻進兔肉。

,陰結,《活人書》用金液丹,《索矩》用審慎丸,《難知》用厚朴湯,《醫鏡》用半硫丸。龐氏云:臟厥,四逆輩極冷服之。

和解,陽結能食不大便,或頭汗出,惡寒,手足冷,或心滿不食,大便硬,不可下,與沖和湯。

潤腸,大便堅,小便數,不可下,趺陽脈浮澀,麻仁丸、枳實丸。

白話文:

"吐",如果三焦不通暢,不能進行下攻的方式治療,應該使用上吐的方法來調理。

"導",可以使用蜂蜜導引或是豬膽汁來進行治療。

"滋陰",對於陽氣藏匿、陰虛的情況,可以頻繁進食兔肉來補充。

"溫",對於陰寒凝結的狀況,《活人書》推薦使用金液丹,《索矩》推薦使用審慎丸,《難知》推薦使用厚朴湯,《醫鏡》推薦使用半硫丸。龐氏認為,對於內臟寒厥,可以用四逆輩這種極寒藥物來治療。

"和解",對於陽熱積聚但仍然有食慾、大便困難,或者頭部出汗、畏寒、四肢寒冷,或者心中滿脹而不願進食,大便乾硬,不能使用下法,可以使用沖和湯來調和。

"潤腸",對於大便乾硬,小便頻繁的情況,不能使用下法,如果趺陽脈浮澀,可以使用麻仁丸或枳實丸來潤腸通便。

,用棕櫚皮燒湯,坐盆內浴之,亦謂之外迎。

,虛者,用皂角煙燻,大便即通。

,服藥不通,即以鹽炒熱,熨臍下,須臾即通。若臍下冷結不通,不可便熨,冷散攻心必死。須先服溫藥,久乃可熨。

白話文:

"浴",指的是使用棕櫚皮煎煮成湯,讓病人坐在盆中進行沐浴,也被稱為外部治療。

"燻",對於虛弱的病症,可以使用皁角產生的煙霧來燻蒸,這樣可以幫助大便通暢。

"熨",如果服藥後仍不見效,可以用鹽炒熱後敷在肚臍下方,這樣很快就能通便。如果肚臍下方有冷凝結塊不通,不能馬上進行熱敷,否則會導致心臟受寒而致命。必須先服用溫和的藥物,長時間後纔可進行熱敷。

5. 脅痛

少陽證,表解里未和,素有痞積在臍傍,痛引小腹入陰筋者,名臟結,主死。

,心下堅滿,引脅痛,十棗湯。

和解,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柴胡牡蠣湯。

白話文:

少陽證,表解里未和,素有痞積在臍傍,痛引小腹入陰筋者,名臟結,主死。

  • 少陽證: 這是指少陽經受寒邪侵襲,導致的病症。
  • 表解里未和: 表面症狀已經消退,但裡面的寒邪尚未消散,內外不相協調。
  • 素有痞積在臍傍: 患者原本就有腹部臍周圍的痞塊,也就是腫塊。
  • 痛引小腹入陰筋者: 疼痛從腹部臍周圍的痞塊處,向小腹延伸,甚至痛入陰部。
  • 名臟結,主死: 這種情況稱為“臟結”,預後凶險,往往會導致死亡。

下,心下堅滿,引脅痛,十棗湯。

  • 下: 這指的是患者病情發展到下一個階段。
  • 心下堅滿: 指患者心窩部位有堅硬的脹滿感。
  • 引脅痛: 疼痛從心窩部位延伸到脅肋部位。
  • 十棗湯: 這是一個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心下堅滿,引脅痛等症狀。

和解,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柴胡牡蠣湯。

  • 和解: 指患者病情有所緩解,表裡開始協調。
  • 往來寒熱: 患者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時冷時熱。
  • 胸脅滿痛: 胸部和脅肋部位感到脹滿疼痛。
  • 柴胡牡蠣湯: 另一個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往來寒熱,胸脅滿痛等症狀。

  • 這部分缺失,可能指的是針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