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2)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12)

1.

傷寒衄者,積熱在表,或出口鼻,是謂下厥上竭。

發汗,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脈證諦當,方可用是發散經中邪氣爾。衄家不可發汗,蓋慎之也。

解肌,脈浮,自汗,桂枝湯。

,許氏治少陰誤汗,衄血及臍中出,用姜附湯治本。

,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而衄者,與小承氣下之。或涼膈加生地黃。

分利,衄而渴,心煩,飲則吐者,先五苓散,次竹葉湯。

涼血,脈微為血虛。凡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失之,熱蘊為血衄及吐者,犀角地黃湯,黃芩、芍藥。不止者,茆花湯。

水貼,汗後熱遏,血不止,用新井水濕草紙於鼻上貼之,及頭頂項上皆貼,時時易之。墨汁,倍灰必用。

白話文:

[流鼻血]

傷寒引起的流鼻血,是因熱邪積聚在體表,或從口鼻而出,這種情況稱為「下厥上竭」。

發汗
若傷寒患者脈象浮緊,卻未發汗而導致流鼻血,可用麻黃湯治療。只有脈象與症狀完全符合時,才宜使用此方來發散經絡中的邪氣。但習慣性流鼻血的人不可用發汗法,需謹慎處理。

解肌
脈象浮且自發出汗者,宜用桂枝湯。

溫補
許氏治療少陰證誤用發汗法,導致流鼻血甚至血從肚臍流出,可用姜附湯從根本調理。

瀉下
若六七日未解大便,頭痛、發熱且流鼻血,可服小承氣湯瀉下熱邪;或選用涼膈散加生地黃。

分利水濕
流鼻血伴隨口渴、心煩、喝水就吐者,先服五苓散,再服竹葉湯。

涼血
脈象微弱為血虛之象。凡傷寒或溫病應發汗卻未發,熱邪鬱積導致流鼻血或吐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加黃芩、芍藥治療。若仍未止住,改用茆花湯。

外敷療法
發汗後熱邪壅滯致鼻血不止,可用新汲井水浸濕草紙敷貼於鼻部,並在頭頂及後頸同敷,頻繁更換。亦可使用墨汁或倍灰(石灰水沈澱物)輔助止血。

2. 畜血

熱毒流於下而瘀血者,謂之畜血。附下血例。亦有年高人,小便不利者。韓祗和用嚏法通之。

溫經,陰證,下如豚肝,當溫之,芎歸朮附湯。

涼血,陽證,溢出鮮血,當清之,芩、連、生熟地黃、地骨、柴胡、芍藥、甘草之類。

白話文:

主題: 蓄血

內容:
熱毒向下流動並導致血液淤積的情況,稱為蓄血。此病常伴有便血症狀。也有年紀大的人因小便不順而引發此症,韓祗和曾用打噴嚏的方法來治療此症狀。

治療方法:

  1. 溫經:如果症狀屬陰證,且排出類似豬肝色的血塊,應以溫熱藥物治療,可使用芎歸朮附湯。
  2. 涼血:若屬陽證,且流出鮮紅色的血,則應以清熱涼血的方式治療,藥方可使用黃芩、黃連、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柴胡、芍藥、甘草等藥物。

3. 下血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太陽隨經瘀在裡也。傷寒有熱,少腹滿硬,小便自利,為有血也,抵當丸主之。輕者,犀角地黃湯、芍藥地黃加大黃黃芩湯。孫用和用破棺丹。無求子云:陽毒入胃,下血,用消蘊湯,韓祗和用地黃湯。

解肌,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發狂,血自下者愈。不愈者,用桂枝湯。

補中散寒鬱,少陰下利膿血者桃花湯,以固脫散寒補正。

補虛消熱,許氏治協熱下膿血,梅煎散。《難知》云:傷寒熱毒入胃,下膿血,阿膠散。小便出血,《總錄》用竹茹湯。

,少陰證,下利,便膿血者,可刺。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必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下血兼看雜病例。

白話文:

下血

太陽病發病六七天後,表證仍然存在,脈搏微弱而沈,卻沒有出現結胸症狀,病人表現出狂躁的狀態,這是由於熱邪積聚在下焦。如果小腹硬滿,小便通暢,則需要通過瀉下瘀血才能痊癒,此時應使用抵當湯治療。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隨經脈深入體內,形成瘀血。

傷寒病人有熱症,小腹脹滿硬結,小便通暢,說明體內有瘀血,此時應選用抵當丸治療。症狀較輕者,可使用犀角地黃湯或芍藥地黃加大黃黃芩湯。孫用和則採用破棺丹治療。無求子認為,陽毒侵入胃部導致下血,可使用消蘊湯,而韓祗和則選用地黃湯。

解肌
太陽病未解,熱邪結於膀胱,病人發狂,若瘀血自行排出則可痊癒。若未痊癒,應使用桂枝湯。

補中散寒鬱
少陰病出現下利膿血,可用桃花湯治療,以固攝脫失、驅散寒邪、補益正氣。

補虛消熱
許氏治療協熱下膿血症,使用梅煎散。《難知》中提到,傷寒熱毒侵入胃部導致下膿血,可使用阿膠散。對於小便出血,《聖濟總錄》推薦竹茹湯。

針刺療法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可以施以針刺治療。陽明病出現下血且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必定是熱邪侵入血室,若頭部出汗,應針刺期門穴。其他與下血相關的症狀,可參考雜病例的治療方法。

4. 吐血

當汗不汗,熱毒蘊結而成吐血。

涼血,犀角地黃湯、升麻湯、黃芩湯、芍藥地黃湯、三黃丸、倍灰必用。

,三黃瀉心湯、抵當湯、大黃散。

《略例》上焦血用黃耆桂枝湯。中焦血,用當歸建中湯、增損胃風湯。下焦血,用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陰證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浸漬而成,《治要》用黑錫丹,見《直指方》。

白話文:

吐血

如果應當發汗卻沒有發汗,熱毒積聚便會導致吐血。

涼血:可使用犀角地黃湯、升麻湯、黃芩湯、芍藥地黃湯、三黃丸,並加倍使用藥用炭。

瀉下:可選用三黃瀉心湯、抵當湯、大黃散。

溫補

  • 上焦出血可用黃耆桂枝湯。
  • 中焦出血可用當歸建中湯、增損胃風湯。
  • 下焦出血可用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
  • 如果屬於陰證,三焦出血且血色暗紫不鮮,這是由於寒濕過重轉化為毒,凝滯浸潤所致,《治要》推薦使用黑錫丹(見《直指方》)。

5. 咳嗽

有肺寒而咳,有停飲而咳,或邪在半表裡。

發汗,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主之。

溫經,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者,真武湯加五味、細辛、乾薑主之。

和解,小柴胡湯證悉具而咳者,本方去參、棗、生薑,加乾薑、五味主之。此陽邪傳表也。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乾薑、五味主之。此為陰邪傳裡也。

清利,見「咳逆」例中

導痰,其人素有痰證,看熱濕風火,宜兼治之。

白話文:

咳嗽

因肺寒而引起的咳嗽,或因體內積水(停飲)而導致的咳嗽,或是病邪處於半表半裡之間的情況。

發汗法:若發汗後表證未解,胸膈間有水氣停留,出現乾嘔、發熱伴隨咳嗽,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溫經法:少陰病出現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沈重疼痛,且伴隨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若有咳嗽症狀,應以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來治療。

和解法:若患者具備小柴胡湯證(少陽病)且伴隨咳嗽,則去掉原方中的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乾薑和五味子治療。這屬於陽邪由裡傳表的症狀。若少陰病患者四肢冰冷且伴隨咳嗽,則以四逆散加乾薑、五味子治療。這屬於陰邪由表傳裡的症狀。

清利法:相關內容可參考「咳逆」的治療範例。

導痰法:若患者本身有痰證,需根據痰的性質(如熱痰、濕痰、風痰、火痰)採取相應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