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3)
傷寒治例 (13)
1. 喘
有邪氣在表不利,有水氣射肺,形寒飲冷傷肺,故其氣逆上為喘。有腎氣乘心。
發汗,邪氣外感壅遏,使氣不利為病。雖汗而喘不已,邪在表也。雖經汗下,亦可發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龐氏用麻黃甘草湯。
解肌,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汗出而喘者主之。
兩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熱而咳或喘,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主之,是散水寒也。《活人書》加茯苓。脈盛自汗大柴胡主之。《傷寒例》用茯苓湯,即敗毒散去枳殼加陳皮倍柴胡,此兼清痰飲也。
溫,《直指方》曰:陰證,喘則必促,脈伏而厥,宜返陰丹。《證治》曰宜理中、四逆輩。陰毒喘促用來蘇丹。
潤肺養氣,喘促脈浮而厥者,或陰陽未和,並用五味子湯。
下,或腹滿而喘,或潮熱,並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微解之。兼結胸者,看輕重用陷胸。
分利,水停心下,腎氣乘心,為悸為喘,五苓散。
清熱,內蘊熱邪,有汗喘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灸,寒邪陷下者,灸肺俞,咳多者主之。
白話文:
【氣喘】
-
外邪與水氣所致:
外邪侵襲體表,或水氣上衝肺部,或因受寒飲冷損傷肺氣,導致氣逆上衝而引發氣喘。另有腎氣上逆影響心臟的情況。 -
發汗治法:
- 外感邪氣阻滯,氣機不暢導致氣喘。若發汗後仍有氣喘,表示邪氣仍在體表,可再發汗。
- 方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龐安時則用麻黃甘草湯)。
- 解肌治法:
- 適用汗出伴氣喘,以桂枝湯加厚朴、杏仁為主方。
- 表裏雙解:
- 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氣喘: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活人書》再加茯苓),以散去水寒之邪。
- 脈象強盛且自汗:用大柴胡湯。
- 《傷寒例》記載用茯苓湯(即敗毒散去枳殼加陳皮,柴胡量加倍),兼顧化痰飲。
- 溫補治法:
- 陰證氣喘:呼吸短促,脈沈伏、四肢冷,適用返陰丹(《直指方》)。
- 《證治》建議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方。
- 陰毒氣喘用來蘇丹。
- 潤肺調氣:
- 氣喘急促、脈浮或四肢冷,或陰陽失調:用五味子湯調和。
- 瀉下治法:
- 腹脹伴氣喘或潮熱: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輕瀉。
- 若兼有結胸證,依病情輕重選用陷胸湯。
- 利水治法:
- 水停心下,腎氣上逆致心悸、氣喘:用五苓散。
- 清熱治法:
- 內有熱邪,出汗伴氣喘: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 灸法治療:
- 寒邪內陷致氣喘:灸肺俞穴;若咳嗽嚴重,此法亦適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