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3)
傷寒治例 (13)
1. 腹痛
有實,有虛,寒、熱邪,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
建中,陽脈澀,陰脈弦,並泄利,建中湯、桂枝芍藥湯、小建中薛汝明名芍藥湯。
和血,厥陰證,小腹痛,當歸四逆湯。
下,關脈實,大便秘硬,腹滿為實,繞臍腹痛,煩躁,發作有時,有燥屎也,大小承氣。腹滿時痛,桂枝加大黃。
溫中,兼泄利下重,脈沉微,四逆湯。兼小便不利,真武湯,隨證選用。
白話文:
有實有虛,寒熱邪,燥屎,舊積。 有實熱,有虛寒,有寒熱邪氣,有燥屎,有舊積。按壓沒有疼痛是虛,有疼痛是實。
建中 陽脈澀滯,陰脈弦緊,並有腹瀉,服用建中湯、桂枝芍藥湯、小建中薛汝明名芍藥湯。
和血 厥陰證,小腹疼痛,服用當歸四逆湯。
下 關脈實,大便乾燥堅硬,腹滿是實證,臍周腹痛,煩躁,發作有時,有燥屎,可以用大小承氣湯。腹滿時疼痛,可以用桂枝加大黃。
溫中 兼有腹瀉和大便下墜,脈沉細微,服用四逆湯。兼有小便不利,服用真武湯,根據證狀選用。
逐熱,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
外接法,略例云。
熨,用灰包熨之。
灸,龐氏云: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困,氣衝心而死。
刺括,欲吐利而煩躁者,多有痧毒,世俗以刺括委中穴。
白話文:
逐熱
,指胸部有熱感,胃中積聚了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的症狀,可用黃連湯治療。
外接法
,以下列舉一些例子:
熨
,用灰包熨燙患處。
灸
,龐氏說:如果應該灸的地方沒有灸,就會讓病人體內寒氣凝結,久而久之會越來越虛弱,氣逆上衝心臟而導致死亡。
刺括
,指患者想嘔吐、腹瀉,並且感到煩躁不安,多半是因為痧毒。民間常用刺針的方法,刺激委中穴來治療。
2. 咽痛
陽毒,少陰證,伏氣。
清熱,少陰腹痛,脈沉細,猶有咽痛者,黃連龍骨湯。
溫中,脈微弱,有伏氣,必先痛,次下利,當溫之。手足冷,或加吐利,少陰證也。下利不止,手足冷,咽痛,無熱證,四順丸。少陰中風,胸滿心煩,咽痛自汗,腰痛連䯒,頭痛吐沫,脈弦,《三因》用桂枝附子。
散結下痰,脈數而滑,甘桔半夏湯。
針
吹點
敷,咽痛有瘡,黃柏細辛末敷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對陽毒、少陰證和伏氣等病證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 陽毒: 指的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熱性病,常伴有發熱、咽痛等症狀。
- 少陰證: 是指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病證,常表現為腹痛、腹瀉、手腳冰冷等症狀。
- 伏氣: 指的是潛伏在體內的病邪,尚未發作,但已對身體造成影響,常表現為身體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狀。
文中提到的治療方法
- 清熱: 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連龍骨湯,來治療陽毒。
- 溫中: 使用溫補陽氣的藥物,如四順丸,來治療少陰證。
- 散結下痰: 使用化痰散結的藥物,如甘桔半夏湯,來治療痰濕阻滯引起的病證。
- 針灸、吹點、敷藥: 根據病症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针灸、吹点、敷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
解毒,陽毒,脈浮數而大,唾膿血,《千金》、《外臺》烏扇膏治之。
白話文:
治療陽毒引起的症狀,如脈搏快速且強勁,口吐帶有血液的痰液等,可以使用《千金方》和《外臺經典》中的「烏扇膏」進行治療。
3. 蛔厥
溫胃,烏梅丸,理中丸。
利,消渴,吐蛔,但用理中加大黃,入蜜以利之。
白話文:
溫胃:使用烏梅丸和理中丸來調理脾胃。 利:治療消渴、嘔吐和寄生蟲病時,可以加入大量黃連,並且將蜂蜜與藥物混合後服用以便排泄毒素。
4. 陽證陽毒
三陽病不治,陽獨盛,陰欲暴絕,變為陽毒,必發狂,內外熱結,舌又卷,鼻內煤煙,脈洪實滑促。
吐,升麻梔子湯。
下
白話文:
如果三種陽病症狀都出現且無法治療,那麼陽氣會過度旺盛,導致陰氣突然消失,轉化成為陽毒。患者可能會變得精神失常、內部和外部都有熱症積聚、舌頭捲曲、鼻子裡有像煤炭一樣的黑斑,而且脈搏強勁有力、快速跳動。 若要嘔吐,可以服用「升麻梔子湯」; 若要排便,則可使用其他方法。
5. 陰證陰毒
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時來疾,尺脈小短而微,寸口盛,時大者,皆其候也。
溫經,真武湯、四逆湯。
正陽回陰,霹靂散。
灸,關元、氣海。
劫,金液丹。
熨,腹中急痛,灰包熨之。
熏,逆冷囊縮者,以炒豆投熱醋中,如法熏之。
白話文:
陰寒之氣盛極,陽氣虛弱上浮,因此患者表現出沉重、四肢冰冷、臍腹疼痛、厥逆或發冷,脈象沉細,時而發病,尺脈短小微弱,寸脈卻強勁,時而搏動較大,這些都是陰寒盛極的徵兆。
可選用溫經方法,如真武湯、四逆湯。
也可選用正陽回陰藥物,如霹靂散。
另外,可以灸關元、氣海穴。
對於重症患者,可使用金液丹來劫邪。
若腹中劇痛,可使用灰包熨之。
若出現逆冷囊縮,可以用炒豆投熱醋中熏之。
6. 太陽陽明合病
自利。
發汗,喘而胸滿者,麻黃湯。
和解,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
兩解,止利發表,葛根湯。
白話文:
發汗
病人出汗,呼吸急促,胸悶者,使用麻黃湯。
和解
病人腹瀉不嚴重,但嘔吐者,使用葛根加半夏湯。
兩解
病人腹瀉和感冒症状都需要治療,使用葛根湯。
7. 太陽少陽合病
和解,黃芩湯止利。利者為邪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
止嘔清熱,嘔者,胃氣逆也,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當病情涉及到邪氣困擾於身體表面與內部之間時(即「半表半里」),我們可以使用【黃芩湯】來治療腹瀉的情況。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嘔吐症狀,表示有胃部不適及發燒情況,這時候可考慮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進行治療。
8. 三陽合病
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譫語遺尿者,不可汗下。
清熱和表裡,白虎湯。
白話文:
腹部脹大且身體沈重,很難翻身動彈,口中的味覺異常,胡言亂語並有漏尿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不能使用發汗或排泄的方法治療。應該要清熱、調理內外,可以服用「白虎湯」這個藥方。
9. 太陽少陽並病
頭痛眩冒,如結胸,心下痞硬,或譫語。
刺,肺俞、肝俞。如頭項強,刺大椎。
白話文:
當你感到頭痛暈眩,胸口像有塊東西堵住,胸部下方感覺緊繃不適,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時,可以針灸肺腧和肝腧穴道來治療。如果還有頸部僵硬的情況,也可以針灸大椎穴。
10. 陰證似陽
煩躁面赤,身熱,脈反沉微。韓氏《微旨》曰:面色雖見陽證,蓋是陽在上焦,其下二焦陰色已盛,若調理得下焦有陽,則上焦陽氣必下降也,上焦雖見陽證,其勢淺於下焦也。
溫,見前「發熱。溫經」例下。《直指方》云:理中湯,四逆甘草乾薑湯,隨證輕重用。
白話文:
症狀
患者感到煩躁,臉色發紅,身體發熱,脈象沉而微弱。
韓氏《微旨》解釋
雖然患者的面色呈現陽證(熱證)的表現,但這是因為陽氣在上焦(上半身)聚集,而下二焦(中、下半身)陰氣已經很盛。如果能調理下焦,使陽氣下降到下焦,那麼上焦的陽氣自然會下降。雖然上焦呈現陽證,但其勢力比下焦的陰氣要弱。
治療方法
- **溫:**參考之前「發熱。溫經」部分的治療方法。
- **《直指方》記載:**可以用理中湯、四逆甘草乾薑湯治療,根據病情輕重選擇藥物。
註解
- 上焦:指頭部、胸部等上半身。
- 中焦:指胃脘、脾臟等部位。
- 下焦:指小腸、膀胱、腎臟等部位。
- 陽證:指熱證,主要表現為發熱、口渴、脈洪數等。
- 陰證:指寒證,主要表現為怕冷、肢冷、脈沉遲等。
總結
患者雖然呈現上焦陽證,但實際上是下焦陰氣過盛,導致陽氣上浮。治療時應以溫陽散寒,使陽氣下降到下焦,才能治癒疾病。
11. 陽證似陰
大便秘,小便赤,其脈沉滑,四肢逆冷,以其伏熱深也。
下,治法見前「厥」證例下。
白話文:
大便困難,尿液顏色紅,脈搏沈而滑,四肢發冷,這是因為體內深藏的熱氣太重。
對於這樣的狀況,治療的方法可以參考前面「厥」症的例子。
12. 陰盛隔陽
溫,《傷寒例》云:面少赤,陰盛於內,隔陽在外,其病必重,用通脈四逆湯,正合仲景法。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說: 如果臉色偏紅,表示身體內部有陰虛的情況。而如果皮膚表面沒有太大的熱感,則可能是因為陽氣被困在體內無法散發出來,這樣的情形通常代表病情較為嚴重。因此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這個方子來治療,這是符合張仲景所創立的方法。
簡化後:
若面色泛紅且皮膚無太大熱感,可能意味著病情較重,可服用「通脈四逆湯」進行治療。此處遵循了張仲景的療法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