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14)

1. 嘔吐

大抵表邪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也。有積為熱,有積為寒,有停飲,有胃脘有膿,癰膿不必治。吐家多是胃虛冷,先嘔後渴,此為欲解。先渴後嘔,此為水停心下。龐氏云:病傳陰,必吐利。

發汗,太陽與陽明合病,氣下而不上,但下利不嘔。裡氣上逆不下者,但嘔而不利,與葛根加半夏湯。《傷寒例》云:兩經俱病,邪氣壅盛於表,正氣怫鬱於裡,邪正分爭,爭於下則為利,爭於上則為嘔,與半夏以下逆氣。

兩解,嘔而發熱,柴胡證俱。心下急,鬱郁微煩,大柴胡主之。

溫經,膈上有寒及寒飲,或嘔不渴,乾薑附子湯。乾嘔吐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清熱,有虛熱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活人書》治差後嘔,竹葉湯加生薑。嘔而思水者,急與豬苓湯。

分利,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飲水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

和解,半表裡證,多嘔,與小柴胡和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陰陽不交,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升降陰陽。

溫胃,嘔吐,手足冷,小橘皮湯、理中湯、生薑汁、半夏湯、半夏加橘皮湯、溫中丸。薑汁為要藥,散其逆氣。

,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表解里未和,十棗湯。

《曾氏家學》治吐逆,大小便不通,厥逆無脈,大承氣下之愈。

,口中和,脈微澀弱,皆灸厥陰。《脈經》及《千金翼》林氏本曰:一云灸厥陰五十壯。

收臟氣之真,《治例》云:若熱嘔,不可無烏梅。

白話文:

[嘔吐]

基本上,當表面的邪氣進入體內,導致內部氣息上升反轉,就會引起嘔吐。有可能是由於積累產生的熱氣,也可能是由積累引起的寒氣,或是飲食停滯,或者胃部有膿。然而,即使有膿,也不一定需要特別治療。通常嘔吐的人多數是因為胃虛且冷。如果先是嘔吐後感到口渴,這表明病情可能在緩解。相反,如果先是口渴然後才嘔吐,這可能表示水分停留在心臟下方。龐氏說過,疾病傳到陰經時,通常會伴隨嘔吐和腹瀉。

發汗,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到影響,氣血下行而不是上升,只會引起腹瀉而無嘔吐。如果內部氣息上升無法下降,那將只有嘔吐而無腹瀉,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

兩解,如果嘔吐並伴有發燒,這可能是柴胡證狀。如果感到心下急迫,心情鬱悶且有點煩躁,應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溫經,如果有寒氣在膈膜上方或有寒飲,可能嘔吐但不口渴,可使用乾薑附子湯。如果乾嘔且有泡沫,並伴有頭痛,應該使用吳茱萸湯。

清熱,如果虛熱導致氣力不足,氣血上衝想要嘔吐,可用竹葉石膏湯。《活人書》治療病後嘔吐,會在竹葉湯中加入生薑。如果嘔吐卻想喝水,應立即使用豬苓湯。

分利,如果因中風發熱,六七天都未能康復,且感到煩躁口渴,喝水後就嘔吐,這被稱為水逆,可用五苓散治療。

和解,如果是半表半裡的症狀,頻繁嘔吐,應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陰陽失衡,腹部疼痛想嘔吐,可以使用黃連湯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調節陰陽。

溫胃,對於嘔吐,手腳冰冷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橘皮湯、理中湯、生薑汁、半夏湯、半夏加橘皮湯或溫中丸。生薑汁是重要藥物,能散去反轉的氣息。

,如果乾嘔、短氣,出汗但不畏寒,這表示表面的病狀已經解除,但內部還未和諧,可用十棗湯。

《曾氏家學》治療嘔吐,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脈搏微弱,可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口腔舒適,脈象微弱且滑澀,都應灸厥陰穴。《脈經》和《千金翼》的林氏版本提到,有種說法是應灸厥陰穴五十次。

收臟氣之真,《治例》指出,對於熱性嘔吐,不能沒有烏梅。

2.

氣虛停飲,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胃不和則煩而悸。悸證有八九皆屬三陽。

補中,虛則心下悸,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傷寒二三日,心下悸,小建中湯。發汗過多,其人胸中陽氣不足,手冒,心下悸,欲得按者,與桂枝甘草湯。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主之。或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甘大棗湯主之。

鎮固原氣,脈浮,因火迫劫之,驚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以固陽收脫,鎮定其浮氣也。

,飲水多,必心下悸,雖有他邪,亦先治悸,恐水溢為喘為腫,為咳為噦,為利也,茯苓甘草湯。往來寒熱,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小柴胡主之。

白話文:

[悸動]

這是由於氣虛導致體內水分停留,陽氣內在虛弱,心下部出現虛空感,體內的正氣在內部活動從而引發心悸。胃部若不和諧,就會感到煩躁且心悸。心悸的症狀有八九種都與三陽經有關。

補中,如果虛弱,會感覺心下部悸動,脈搏間歇,心臟悸動,這種情況可用炙甘草湯。傷寒病二三日後,感覺心下悸動,可用小建中湯。發汗過多,會導致人體胸中陽氣不足,手腳冰涼,心下悸動,想被按壓的感覺,這時應該使用桂枝甘草湯。

,即使出汗但症狀未解,人仍發熱,心下悸動,頭眩暈,身體顫抖,彷彿要倒地,這種情況適用真武湯。少陰病導致四肢冰冷,或者心悸,用四逆散加桂治療。或者出汗後臍下悸動,有如狂奔的野豬般的不適,用茯苓桂甘大棗湯來治療。

鎮固原氣,脈搏浮起,因火氣逼迫導致無法安睡,這種情況適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以此鞏固陽氣,收攝脫失,鎮定浮躁的氣。

,喝水過多,必定會心下悸動,即使有其他疾病,也要先治療心悸,擔心水分過多會導致喘息、腫脹、咳嗽、打嗝、腹瀉等症狀,可用茯苓甘草湯。往來寒熱,心下悸動,小便不暢,心情煩躁喜歡嘔吐,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3. 驚惕

或因汗下,或因溫針,或因火劫。

鎮定浮氣,見前「悸」下。

和解,傷寒八九日,因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澹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滿而煩者,陽熱客於胸中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津液不行,裡虛也。譫語者,胃熱也。一身盡重,不能轉側者,陽氣內行於里,不榮於表也,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解錯雜之邪。

涼心,硃砂安神丸東垣方。

白話文:

[警覺]

可能因為出汗過多,或者使用了溫針療法,又或是接受了火療。這些情況都可能引起身體不適。

對於平復身體飄忽不定的氣息,可參考前面關於"心悸"的處理方式。

調和身體,當傷風感冒大約八九天時,如果採取了排便的方式治療,可能會感到胸部滿悶、焦躁驚慌,小便不暢,全身沉重,難以翻身。這種胸悀煩躁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熱邪入侵胸中。驚恐的原因,是心臟不喜高溫,導致精神無法集中。小便不暢,代表體內水分循環受阻,這是體內虛弱的表現。說胡話,則可能是胃部有熱。全身沉重,無法翻身,這表示陽氣在體內運行,未能滋潤到皮膚表面。這種情況,應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解決混亂的邪氣。

冷靜心神,可以考慮使用硃砂安神丸,這是東垣方的一種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