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14)

1. 嘔吐

大抵表邪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也。有積為熱,有積為寒,有停飲,有胃脘有膿,癰膿不必治。吐家多是胃虛冷,先嘔後渴,此為欲解。先渴後嘔,此為水停心下。龐氏云:病傳陰,必吐利。

發汗,太陽與陽明合病,氣下而不上,但下利不嘔。裡氣上逆不下者,但嘔而不利,與葛根加半夏湯。《傷寒例》云:兩經俱病,邪氣壅盛於表,正氣怫鬱於裡,邪正分爭,爭於下則為利,爭於上則為嘔,與半夏以下逆氣。

兩解,嘔而發熱,柴胡證俱。心下急,鬱郁微煩,大柴胡主之。

溫經,膈上有寒及寒飲,或嘔不渴,乾薑附子湯。乾嘔吐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清熱,有虛熱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活人書》治差後嘔,竹葉湯加生薑。嘔而思水者,急與豬苓湯。

分利,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飲水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

和解,半表裡證,多嘔,與小柴胡和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陰陽不交,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升降陰陽。

溫胃,嘔吐,手足冷,小橘皮湯、理中湯、生薑汁、半夏湯、半夏加橘皮湯、溫中丸。薑汁為要藥,散其逆氣。

,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表解里未和,十棗湯。

《曾氏家學》治吐逆,大小便不通,厥逆無脈,大承氣下之愈。

,口中和,脈微澀弱,皆灸厥陰。《脈經》及《千金翼》林氏本曰:一云灸厥陰五十壯。

收臟氣之真,《治例》云:若熱嘔,不可無烏梅。

白話文:

【嘔吐】

當外邪由體表傳入體內,體內氣息上逆時,就會引發嘔吐。嘔吐的原因多樣:可能是熱積、寒積、水飲停滯,或是胃部有膿瘡(但膿瘡引起的嘔吐通常不需特別治療)。經常嘔吐的人多半是胃虛寒所致,若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病情即將緩解;若先口渴後嘔吐,則是心下有水飲停滯。龐安時提到:病邪傳入陰經時,往往會出現嘔吐或腹瀉。

發汗法
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受邪,若氣機下行而不上逆,只會腹瀉而不嘔吐;若裡氣上逆不下,則只嘔吐而不腹瀉,此時可用葛根加半夏湯。《傷寒例》指出:兩經同病時,邪氣壅塞於體表,正氣鬱滯於體內,邪正相爭,若相爭於下則腹瀉,相爭於上則嘔吐,此時可用半夏以降逆氣。

雙解法
若嘔吐伴隨發熱,且有柴胡湯的適應證(如心下拘急、鬱悶微煩),則使用大柴胡湯。

溫經法
若膈上有寒氣或寒飲,嘔吐但不口渴,可用乾薑附子湯。若乾嘔伴隨吐涎沫及頭痛,則用吳茱萸湯。

清熱法
若有虛熱、氣短、氣逆欲吐,可用竹葉石膏湯。《活人書》治療病後嘔吐,以竹葉湯加生薑。若嘔吐後想喝水,應立即給予豬苓湯。

利水法
外感風邪發熱,六七日未解而煩渴,喝水後即吐(稱為「水逆」),可用五苓散。

和解法
半表半裡證多見嘔吐,可用小柴胡湯調和。若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陰陽失調導致腹痛欲嘔,可用黃連湯,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調和陰陽。

溫胃法
嘔吐伴隨手腳冰冷,可選用小橘皮湯、理中湯、生薑汁、半夏湯、半夏加橘皮湯或溫中丸。生薑汁是關鍵藥物,可疏散逆氣。

攻下法
乾嘔氣短、汗出卻不怕冷,表示表證已解但裡氣未和,可用十棗湯。《曾氏家學》記載:治療嘔吐、大小便不通、四肢冰冷且無脈時,可用大承氣湯攻下。

灸法
口中無異味,脈象微澀弱,均可灸厥陰經。《脈經》及《千金翼》林氏版提到:另一說法是灸厥陰經五十壯。

收斂臟氣
《治例》提到:若熱性嘔吐,不可不加烏梅。

2.

氣虛停飲,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胃不和則煩而悸。悸證有八九皆屬三陽。

補中,虛則心下悸,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傷寒二三日,心下悸,小建中湯。發汗過多,其人胸中陽氣不足,手冒,心下悸,欲得按者,與桂枝甘草湯。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主之。或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甘大棗湯主之。

鎮固原氣,脈浮,因火迫劫之,驚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以固陽收脫,鎮定其浮氣也。

,飲水多,必心下悸,雖有他邪,亦先治悸,恐水溢為喘為腫,為咳為噦,為利也,茯苓甘草湯。往來寒熱,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小柴胡主之。

白話文:

[心悸]

氣血虛弱且水飲停滯,體內陽氣不足,心窩處感到空虛,正氣不穩而引發心悸。胃部功能失調時,會出現心煩與心悸的症狀。心悸的病症約有八成與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相關。

補益中氣
若氣血虛弱導致心下悸動、脈搏不規則或停滯、心臟悸動,可用「炙甘草湯」治療。傷寒病二至三日後出現心下悸動,適用「小建中湯」。若因過度發汗導致胸中陽氣不足,患者雙手自覺空虛、心下悸動且想用手按壓,可用「桂枝甘草湯」。

溫陽祛寒
若出汗後症狀未緩解,仍有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身體肌肉跳動、站立不穩欲跌倒的現象,適用「真武湯」。少陰病症見四肢冰冷且伴隨心悸,可用「四逆散」加桂枝治療。若發汗後臍部下方悸動,似有氣上衝(奔豚感),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固攝元氣
脈象浮而因誤用火法(如艾灸)導致驚恐不安、臥床難眠,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以穩固陽氣、收斂浮越之氣,鎮定心神。

調和氣機
飲水過多必定引發心下悸動,即使其他病因存在,也應先治療心悸,避免水飲泛溢導致喘咳、水腫、嘔吐或腹瀉,此時適用「茯苓甘草湯」。若症狀包括交替發冷發熱、心下悸動、小便不暢、心煩喜嘔,則以「小柴胡湯」為主方。

3. 驚惕

或因汗下,或因溫針,或因火劫。

鎮定浮氣,見前「悸」下。

和解,傷寒八九日,因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澹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滿而煩者,陽熱客於胸中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津液不行,裡虛也。譫語者,胃熱也。一身盡重,不能轉側者,陽氣內行於里,不榮於表也,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解錯雜之邪。

涼心,硃砂安神丸東垣方。

白話文:

驚惕

可能因為發汗、瀉下、溫針治療或火熱療法所導致。

鎮定浮氣
此部分參考前述「心悸」的內容。

和解
傷寒八九日後,因誤用瀉下法而出現胸悶、心煩、驚恐、小便不暢、譫語、全身沈重、難以轉側等症狀。胸悶與心煩是因陽熱之邪侵犯胸中;驚恐是因心厭惡熱邪,導致心神不安;小便不利是因津液運行失常,體內虛弱;譫語是胃熱所致;全身沈重、難以轉側是因陽氣內陷於裡,無法滋養體表。此時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化解錯雜的邪氣。

涼心
可選用東垣方的硃砂安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