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5)
傷寒治例 (15)
1. 渴
邪氣初傳入里,熱氣散漫未收斂,成熱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遂成渴也。六經渴,有陰證,有陽證。
解肌生津,在太陽脈浮,必用桂枝。脈浮,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
清熱生津,潤燥白虎加人參,吐汗下之後渴者用之。陽明脈長,有汗發熱而渴,白虎之類。夏至左右,煩渴發熱,不惡寒,虛煩,竹葉石膏湯。
和解,太陽脈弦而嘔,邪在半表裡,小柴胡加瓜蔞根之類。《證治》云:厥陰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茯苓白朮甘草桂四物湯。汗下後,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枝幹薑湯。
溫中,少陰自利而渴,小便清白,下焦虛寒也,甘草乾薑湯。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屬少陰,理中湯。《活人書》云: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真武湯選用之。
分利,小便不利而渴,必發黃,茵陳五苓散。汗後脈浮,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與水,厥陰脈微引飲,宜少少與之,但渴與水,常令不足,勿極意也。
清鎮,天水或辰砂。
解肌表,表邪不解,或有或為之證,小青龍去半夏,加瓜蔞根主之。
下,陽明脈長而實,有汗而渴者,調胃承氣主之。脈沉滑,熱實煩躁而渴,大陷胸。陽毒燥盛大渴,黑奴丸。厥陰證,《此事難知》云煩懣囊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引飲,尺寸俱微緩。《直指方》云,厥陰屬肝,心之母也,裡熱已極,子氣乘母,挾心火以為煩,煩則消渴矣。
白話文:
渴
當邪氣剛侵入體內,熱氣擴散而未收斂時,會燻蒸上焦與橫膈,消耗體內津液,因而引發口渴。六經所致的口渴可分為陰證和陽證。
解肌生津
- 太陽經脈浮,必須使用桂枝湯。
- 若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且小便不利,用豬苓湯。
清熱生津
- 用白虎加人參湯滋潤燥熱,適用於嘔吐、發汗或瀉下後出現口渴者。
- 陽明經脈長、有汗、發熱且口渴,可用白虎湯等方劑。
- 夏至前後出現煩渴、發熱、不怕冷、虛煩不安,可用竹葉石膏湯。
和解
- 太陽經脈弦且嘔吐,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可用小柴胡湯加瓜蔞根等藥物。
- 《證治》記載:厥陰病出現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灼熱疼痛,可用茯苓、白朮、甘草、桂枝四物湯。
- 發汗或瀉下後,胸脅脹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頭部出汗、忽冷忽熱且心煩,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溫中
- 少陰經腹瀉且口渴,小便清白,是下焦虛寒所致,用甘草乾薑湯。
- 心煩但嗜睡,或腹瀉且口渴,屬少陰證,用理中湯。
- 《活人書》提到:腹瀉且口渴屬少陰,可用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適症選用。
分利
- 小便不利且口渴,可能會發黃疸,用茵陳五苓散。
- 發汗後脈浮、煩渴,用五苓散為主。
與水
- 厥陰經脈微而想喝水,應少量給予,只需解渴即可,不要一次大量飲用。
清鎮
- 可用天水散或辰砂等方藥。
解肌表
- 表邪未解,或出現寒熱往來等證狀,用小青龍湯去半夏,加瓜蔞根為主。
攻下
- 陽明經脈長而實,有汗且口渴,用調胃承氣湯為主。
- 脈沈滑、熱實煩躁且口渴,用大陷胸湯。
- 陽毒燥熱、極度口渴,用黑奴丸。
- 厥陰證:《此事難知》提到心煩胸悶、陰囊收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引飲,脈微緩。《直指方》指出,厥陰屬肝,為心之母,若裡熱極盛,子氣影響母臟,挾心火導致煩躁,進而引發消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