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5)
傷寒治例 (15)
1. 陽痓
本作痓,仰目是陽痓。《直指方》云:無汗先譫語者,發剛痓。
發汗,《證治》曰:太陽無汗,小便少,氣上衝胸,口噤欲作剛痓,麻黃加葛根湯。云岐子用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下,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咬牙,大承氣湯。許氏次用小續命湯調之。
白話文:
[陽痓]
這段文字原本寫的是「痓」,但提到抬眼看天的症狀時,就是在說「陽痓」。根據《直指方》的描述:如果患者沒有出汗,且開始出現胡言亂語的現象,那可能是得了剛痓。
在治療上:
發汗,《證治》中提及:若患者在太陽下曝曬後不出汗,小便量少,感覺有股氣往上衝至胸口,嘴巴緊閉,疑似要發展成剛痓,應使用麻黃加葛根湯治療。而云岐子則推薦使用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下,當患者胸部感到悶脹,嘴巴緊閉,無法平躺,腳部肌肉緊繃,而且還會咬緊牙關,這種情況適合用大承氣湯來治療。許氏則建議後續使用小續命湯進行調理。
2. 陰痓
眼合是陰痓。有汗先厥逆,發柔痓。
發汗,龐朱二氏用桂枝葛根湯(朱肱)。
溫,陰痓厥逆,筋脈俱急,汗出不止,桂心白朮散。項強頭搖,口噤,附子散。閉目合面,附子防風散。
分利,頭項強,小腹滿,小便難,已成痓,五苓散。
疏風養血,防風當歸散。
白話文:
[陰痓]
如果眼睛一直閉著,這可能是陰痓的症狀。如果有出汗的情況,且先出現四肢冰冷,可能是柔痓。
發汗,龐朱兩位醫師使用了桂枝葛根湯(朱肱)來治療。
溫,對於陰痓導致的四肢冰冷,筋骨緊繃,不停出汗的狀況,可使用桂心白朮散。如果出現頸部僵硬,頭部搖晃,口脣緊閉的情況,則可用附子散。若病人閉眼閉臉,可使用附子防風散。
分利,對於頭頸部僵硬,小腹腫脹,排尿困難,已經形成痓的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
疏風養血,防風當歸散可用於治療這種病狀。
3. 不仁
謂不柔和,則癢痛寒熱皆不知也。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故斯然也。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精血少,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復,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其乘寒之厥,鬱冒不仁可知矣。
溫,《直指方》用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加乾薑、各半湯,以意度用。
針,若越人入虢,太子病屍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痊濟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身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雖越人其能起之哉?
白話文:
[麻木不仁]
所指的是身體失去柔韌性,導致不管是癢、痛、冷、熱等感覺都無法感知。這是因為身體的正氣被邪氣阻塞,鬱積無法散發,導致身體的營養和血液循環不足,無法順利流通,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根據古籍記載:如果少陰脈搏微弱,表示腎臟功能低下,精血不足,內在的氣息運行紊亂,衝擊到胸膈部位,使宗氣運行失調,血液凝滯於心下,陽氣向下衰退,熱氣歸集於下肢,與陰氣相互作用,使身體失去知覺,這種情況稱為屍厥。對於因寒冷導致的厥症,出現鬱悶和失去知覺的症狀就更明顯了。
對於治療麻木不仁的[溫療法],《直指方》建議使用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加乾薑,或是各半湯,具體使用哪種方法需視病情而定。
至於[針灸療法],如果像扁鵲進入虢國一樣,太子患了屍厥症,由於鬱悶和失去知覺的症狀可以治療,通過針灸治療後得以康復,這就是神醫的診斷技術。但如果脈搏浮大,全身汗水如油,呼吸急促不停,身體失去知覺,即使扁鵲再世,恐怕也難以救治。
4. 直視
心腎臟氣絕也。《針經》云: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五臟血氣調和,榮於目則明矣。今邪氣壅盛,正氣已絕,故衄家不可發汗,汗則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也。
下,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非直視,此內實也,可於大承氣、大柴胡選用之。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這是在說心臟和腎臟的功能已經衰竭的情況。根據《針經》的描述,骨骼的精華體現在瞳孔,肌肉的精華體現在黑色的眼珠,血液的精華體現在眼絡,氣的精華體現在眼白,當五臟的血氣調和,眼睛就會明亮。但現在邪氣過盛,正氣已經衰竭,因此對於鼻血頻出的人不能讓其出汗,若出汗則會出現額頭凹陷,脈搏緊急,而且眼睛會直視無法眨動。
接下來的部分,對於有些人眼睛視物不清,眼珠不靈活,沒有表證和裏證,大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這並不是因為眼睛直視,而是內部實證,可以選擇使用大承氣湯或者大柴胡湯來治療。
5. 遺尿
風溫證被下,必失溲。三陽合病。下焦氣絕不歸其部,濁邪中下。
溫,下焦脫陰陽虛,用附子湯。
清熱,自汗而熱,白虎湯主之。
灸
白話文:
[尿牀]
如果因為溫熱病證而使用了瀉下法,可能會導致無法控制小便。這是因為三陽經絡同時發生問題,使得下焦的氣血運行不順,不能回到它應在的位置,渾濁的邪氣影響了身體的下半部。
如果是溫熱病導致下焦脫陰陽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附子湯來治療。
如果症狀為自己出汗且感到發熱,這可能需要清熱,白虎湯是對此種情況的主方。
文中提到的'灸',可能是指一種中醫療法,即艾灸,但具體應用需根據病情確定。
6. 循衣摸床
兼微喘直視,小便利,脈弦實者,可治。
下,大小承氣選用。
白話文:
如果病人除了輕微的呼吸困難和目光呆滯,能夠自行在牀上翻身,小便也正常,且診脈結果為弦實脈,這表示病情仍有治療的可能。
在治療上,可以考慮使用瀉下法,具體來說,大小承氣湯兩種藥方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使用。
7. 溫病
春月病發熱惡寒,頭疼,脈來浮數。瘟病,當分治之。
解肌,升麻解肌湯。
和解,小柴胡、竹葉湯。
白話文:
在春天月份,如果出現發燒怕冷,頭痛,且脈搏跳動快速的症狀。這被視為瘟病,應該要區分不同狀況來治療。
若是要讓肌肉放鬆,可以使用升麻解肌湯。
若是要調和身體機能,則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或竹葉湯。
8. 溫瘧
重感於寒,變成溫瘧,脈尺寸俱盛,兼弦數。
和解,先熱後寒,小柴胡或白虎加桂枝。
清熱,但熱不寒,止用白虎。
白話文:
[溫瘧]
如果患者先前受到寒冷的嚴重影響,進而轉變為溫瘧的情況,此時診脈會發現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呈現旺盛的狀態,且兼有弦數的特徵。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採取「和解」的方式治療。患者會先感到發熱,隨後轉為畏寒,這種情況下可使用小柴胡湯或白虎加桂枝湯進行治療。
若患者只表現出發熱的症狀,並無畏寒現象,則只需使用白虎湯來清熱即可。
9. 風溫
發汗,敗毒、獨活湯。許氏用續命湯減麻黃、附。
解肌,柴胡桂枝湯,或白朮湯加減用。
清熱,汗後惡熱,無下證,知母石膏湯。
疏風,頭目昏眩,四肢煩疼,荊芥散、金匱風引湯。
白話文:
[風溫],處理方式如下:
-
發汗:使用敗毒散或是獨活湯來促進出汗,降低體內毒素。許氏則是使用續命湯,但會減少麻黃和附子的份量。
-
解肌:可用柴胡桂枝湯,或者白朮湯,視實際情況增減藥材份量,以幫助肌肉放鬆。
-
清熱:若發汗後仍感到燥熱,且無需進行瀉下治療的情況下,可服用知母石膏湯來清除體內熱氣。
-
疏風:若出現頭暈眼花、四肢痠痛等症狀,可以使用荊芥散或是金匱風引湯,以疏風止痛。
10. 溫疫
11. 溫毒
陰脈實大,陽脈洪數,發熱,發癍、癮疹,咳兼心悶。
清熱,玄參升麻湯。
白話文:
在這段描述中,提到的是身體的狀況和相應的治療方法。具體來說,如果患者的內在體質(陰脈)表現出實且大的脈象,外在體質(陽脈)則呈現洪大而數的脈象,同時伴有發燒、皮膚上出現紅斑或小疹子(可能是病毒性疹子或過敏反應),以及咳嗽加上心悶的症狀。
對於這樣的症狀,建議的治療方式是採用清熱的療法,具體的處方為「玄參升麻湯」。這種湯藥是由多種草藥組成,旨在清解體內的熱毒,從而緩解上述的不適症狀。
12. 濕溫
發熱頭疼,胸間多汗,兩脛逆冷,妄言,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白話文:
有發燒和頭痛的症狀,胸部周圍出汗很多,雙腿卻感到冰冷,出現胡言亂語的行為,脈搏在陽脈部位呈現濡弱的狀態,在陰脈部位則是細小且急促。這描述的可能是濕溫病的症狀。
13. 暑證
中暑,病熱,自汗,脈虛細弱。
清神益氣,東垣清暑益氣湯。
清熱,白虎湯。
解肌,五苓散。
降痰逆,消暑丸、橘皮湯。
溫,冷香飲子。
白話文:
[關於暑熱症狀]
中了暑氣,身體發熱,自行流汗,脈搏虛弱細微。
提神並補充元氣,可用東垣的清暑益氣湯。
清除體內熱氣,可使用白虎湯。
調理肌肉功能,適用五苓散。
降低痰多及噁心感,可以服用消暑丸或橘皮湯。
溫和調理,則有冷香飲子。
以上是對古代中醫文獻的現代語翻譯,描述了不同中藥方對於暑熱症狀的治療方式。
14. 暍證
中暑暍,脈洪緊盛,身熱惡寒,頭痛心煩,躁渴乃是。
分利,五苓散、益元散。
降火,黃連解毒湯加香薷
消暑,香薷飲
白話文:
[中暑症狀],如果出現脈搏強大且頻率快,身體發熱卻感覺寒冷,頭痛並伴有心煩,極度口渴等現象,
促進排尿,可以服用五苓散或是益元散。
降火,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加上香薷。
消暑,可以飲用香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