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16)

1.

近乎戰也。傷寒振者,皆積其虛寒也。下後復發汗,必振寒者,表裡俱虛也。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者,血氣俱虛也。有身為振振搖者,皆為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

溫經,太陽病,發汗後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主之。

和經益陽,吐下后里虛,氣上逆,陽不足,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或小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振:類似打戰顫抖的狀態。傷寒出現顫抖症狀,多是體內虛寒累積所致。如果先用了瀉下法又再發汗,必定會寒顫發抖,這是因為表裡(體表與內臟)都虛弱的緣故。失血過多的人若發汗,就會怕冷顫抖,這是氣血皆虛的表現。至於身體無法控制地搖晃顫動,都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耗損、經脈空虛,無法維持身體穩定,所以出現肢體震顫。

溫經調理方面:患太陽病(外感寒邪初期)發汗後未見好轉,患者依然發熱,同時感到心窩悸動、頭暈、肌肉不自覺抽動,甚至站立不穩搖搖欲墜,此時應使用「真武湯」治理。

調和經脈、補益陽氣方面:誤用催吐或瀉下法導致體內虛弱,氣機上衝、陽氣不足,起身時頭暈目眩,脈象沈緊。若此時再用發汗法會擾動經脈,引發身體不由自主顫抖搖晃,宜選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或「小建中湯」治療。

2. 戰慄

為病欲解也。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慄而戰。振但虛而不至爭,故止從行動而振也。慄為心戰,戰外為慄內,皆陰陽之爭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

助陽,具前。

溫經散寒,具前桂枝白朮甘草。

救逆,韓氏治汗下後戰,與救逆湯。微減與羊肉湯,再投而戰解。

,陰氣內盛,正氣太虛,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白話文:

主題: [戰慄]

內容:
這是疾病即將解除的徵象。戰慄是身體正氣與邪氣互相對抗的表現,對抗時會出現發抖顫動的現象。如果只是輕微顫動而未達激烈對抗的程度,則僅有動作上的輕微抖動。內心恐懼而顫抖稱為「慄」,外在顫抖為「戰」,內在戰慄為「慄」,這些都是陰陽之氣相互鬥爭的結果。發抖(戰)代表正氣佔上風,而內心戰慄(慄)則表示邪氣較強。

助陽:方法同前所述。

溫經散寒:可參考之前提到的桂枝、白朮、甘草等藥方。

救逆:韓氏治療因發汗或攻下後出現戰慄的方法,使用救逆湯。若症狀輕微,改用羊肉湯,再次服用後戰慄即可解除。

灸法:如果體內陰氣過盛,正氣極度虛弱,出現內心恐懼、下頷顫動但身體不抖動的情況,之後可能轉變為寒逆證,此時適合用灸法治療。

3. 搖頭

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直里痛所致。卒口噤,背反張,獨搖頭者,痙病,風主動使然也。直視搖頭者,為心絕。缺治例

白話文:

[搖頭]

如果陽脈失調,頭部就會不自覺地搖動,這是因為體內經脈氣血不暢所導致。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僵硬如弓反張,並伴隨頭部搖動的,是痙病的症狀,因為風邪擾動筋脈所致。若是眼睛直視且頭部搖晃的,則是心氣衰竭的表現。(缺治療範例)

4. 四逆

四肢臂逆而不溫者是也。積涼成寒,積溫成熱,非一朝一夕之故。六腑氣絕於外者,四肢手足寒冷。足脛寒逆,少陰也。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陰也。

,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輩溫之。

散熱收陰,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與四逆散,甘草枳殼、柴胡、芍藥以散傳經之熱,而收陰氣,此非虛寒之證也。

熱之,《活人書》有玉女散、霹靂散。許學士用黑錫丹。近世用三建湯。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此陰盛於內,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以成氏謂厥證甚於四逆,詳仲景治例,則四肢通冷,其病為重。

蔥熨

白話文:

[四逆]

四肢冰冷、手腳不溫暖的現象稱為「四逆」。寒氣長期積累會轉為寒證,熱氣長期積累會轉為熱證,這並非短時間形成的。若六腑的陽氣衰竭於外,會導致四肢手腳寒冷;腳脛發冷逆上的,屬於少陰經病症;四肢冰涼、全身寒冷的,屬於厥陰經病症。

溫法:如果一開始手足就冰冷不暖,這是陰經受到寒邪侵襲、陽氣不足所致,可用四逆湯這類方劑來溫暖身體。

散熱收陰法:如果手足先發熱轉為溫暖,再從四肢冰冷發展成全身厥冷,這是邪氣傳經的表現,應使用四逆散(含甘草、枳殼、柴胡、芍藥),以疏散傳經的熱邪,收斂陰氣。此證並非虛寒所致。

熱治法:《活人書》中有玉女散、霹靂散等方劑,許學士則使用黑錫丹,近代多用三建湯。若陰證患者腹瀉未消化食物、內有寒而外顯熱象、手足冰冷、脈搏微弱欲絕,但身體反而不怕冷,臉色泛紅,或有腹痛、乾嘔、咽喉痛,即使腹瀉停止但脈搏仍不出現,這是體內陰寒極盛、陰陽不通的表現,應服用通脈四逆湯。成無己認為「厥證」比「四逆」更嚴重,根據張仲景的治療原則,若四肢完全冰冷,病情較為危急。

灸法

蔥熨法

5.

有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也。先厥而後熱者,陰退而陽氣得復也。始得便厥者,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也。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發熱七八日,身冷,此名臟厥,難治。有冷厥、熱厥。

《證治》引孫兆云:若證未辨陰陽,且與四順丸試之。《直指方》云:未辨疑似,且以理中丸試之,陽厥則有熱,陰厥則無熱。

,冷厥,才病便厥。高保衡云:寒厥,外多靜而了了,脈雖伏,按之遲弱,陰氣勝,陽不得復,厥多熱少,當溫之,理中湯。龐氏曰:寒熱而厥,面色不澤,昏昧者,當用綿衣包手足,溫暖,必大汗而解也。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絕者,吳茱萸湯。厥日多,熱日少,為陽氣退,病進也,謂其脈浮遲,或微,或細,或沉,皆屬裡有寒也。

正陽回陰,無熱證而厥,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選用之。虛者,宜附子湯。

補原氣,

《證治》曰:有熱者,黃耆人參建中湯。熱厥必四五日才發,半日之間熱復來也,發熱日多,厥日少,病自愈。外證多昏憒,脈雖伏,按之數而有力,兼「下」、「兩解」下例法中約之。

,其脈沉伏而滑,頭面有汗,指爪溫,皆陽實伏熱在內也。小便赤,大便秘,脈沉滑,四肢逆冷,熱深也,皆宜急下之,大小承氣湯。《片玉》云:熱深厥深,調胃承氣湯。

,諸陽受氣於胸中,邪氣留客,則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為之厥,脈乍緊,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

解表,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汗也,與麻黃桂枝各半湯。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湯。

兩解,初得之身熱頭痛,以後大便秘,小便赤,或渴,有譫語而厥,大柴胡湯。

清熱漬形,厥而渴者,白虎湯。

,具「不仁」例中。

,龐氏曰:脈促而厥者,灸之。

白話文:

當陰陽之氣無法順利相接時,就會出現「厥」的症狀。所謂「厥」,指的是手腳冰冷。這是因為陽氣內陷,熱氣內伏,導致手腳發冷的情況。

  • 如果先有發熱,之後才出現手腳冰冷,表示熱邪潛伏於體內。
  • 若先有手腳冰冷,之後才發熱,則是陰氣消退、陽氣逐漸恢復的表現。
  • 若一開始就手腳冰冷,代表陽氣不足,陰氣過盛。
    一般而言,厥逆多由陰寒之氣主導,寒證居多。若發熱七八日後,突然身體發冷,稱為「臟厥」,較難治療。厥證可分為「冷厥」與「熱厥」。

《證治》引用孫兆的觀點:若未辨明陰陽證型,可先嘗試服用四順丸。《直指方》則建議:若疑似症狀不明確,可先用理中丸測試;陽厥會有發熱,陰厥則無。

溫法(冷厥治療)
冷厥通常在發病時就出現手腳冰冷。高保衡指出:寒厥患者多半安靜清醒,脈象雖沈伏,但觸按遲緩微弱,這是陰氣過盛、陽氣無法恢復的表現,厥多熱少,應以溫法治療,如理中湯。龐氏認為:若寒熱交替且厥冷,面色不佳、神智昏沈,可用棉衣包裹手腳保暖,待全身大汗後即可緩解。

少陰病症狀如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可用吳茱萸湯。若厥冷的天數多、發熱的天數少,代表陽氣衰退、病情加重,脈象浮遲、微弱、細小或沈伏,皆屬於內有寒邪的表現。

正陽回陰(無熱厥證治療)
若無發熱症狀卻出現厥冷,可選用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湯或白通加豬膽汁湯。若體質虛弱,則適用附子湯。

補元氣
《證治》提到:若有熱象,可使用黃耆人參建中湯。熱厥通常在發病四五日後才出現,且在半天內熱症又復發;若發熱天數多於厥冷天數,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外症多為神智昏沈,脈象雖沈伏,但觸按數而有力,需結合「瀉下法」或「表裏雙解法」治療。

瀉下法
若脈沈伏而滑,頭面有汗,指甲溫熱,代表體內有實熱鬱結。小便赤紅、大便乾結、脈沈滑、四肢冰冷但內熱深重,應急用瀉下法,如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片玉》提到:熱邪越深,厥冷越重,可用調胃承氣湯。

吐法
陽氣本應布達胸中,若邪氣滯留胸中,阻礙氣機運行,導致手腳冰冷,脈象突然緊促,胸悶心煩,飢餓卻無法進食,這表示病症在胸中,應以吐法治療。

解表法
若寒熱交替、厥冷、面色黯淡、神智模糊,同時單手或雙手無脈,但身上有汗,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若厥冷伴隨心下悸動,應先治療水飲,如茯苓甘草湯。

表裏雙解法
初期症狀為發熱頭痛,之後出現便祕、小便赤紅、口渴或譫語,並伴隨厥冷,可使用大柴胡湯。

清熱漬形法
若厥冷且口渴,可用白虎湯。

針刺法
具體可參考「不仁」症狀的治療方法。

灸法
龐氏提到:若脈促且厥冷,可用灸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