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7)
傷寒治例 (17)
1. 鄭聲
汗後人及久病人,聲轉者是也,為重語也。鄭為聲轉也。若聲重而轉本音者,亦是也。止為正氣虛而不全,故使轉聲而不正也。如大小便利,手足冷,脈細微弱者是。
補,助陽扶正也。
和解,見「譫語」例下。
白話文:
主題:鄭聲
內容:
患者出汗後或長期患病後,若出現聲音改變的情況,稱為「鄭聲」,表現為重複言語。所謂「鄭聲」就是指聲音的轉變。如果聲音變得低沈且偏離原本的音調,也屬於此類。這主要是因為正氣虛弱不足,導致聲音轉變而不正常。具體症狀包括大小便通利、手腳冰冷、脈搏細微微弱等。
補充:
「補」指的是幫助陽氣、扶持正氣的方法。
和解:
相關解釋請參見「譫語」條目下的說明。
2. 譫語
脈短者死,沉細不過一二日死。實則譫語,氣收斂在內而實者,本病也。或氣上逆而喘,或下利,皆為逆也,不治。又作譫謂妄有所見而言也。真氣昏亂,神識不清所致。有被火劫,有汗出,有下利,有下血,有燥屎在胃,有三陽合病,有過經,有亡陽譫語。
下,下之緩,微熱,病人真氣昏,神氣不清所致。脈虛而長,微弦滑者,宜大承氣或柴胡飲子。或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是三陽合病也。汗出譫語,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方可,早則言必亂。如下利譫語者,下之,急有燥屎也,小承氣主之。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大熱入胃,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又腹滿微喘,口乾咽燥,或不大便,久則譫語,是因火劫所致也,宜調胃承氣。
刺,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脅下滿,如結胸狀而譫語者,是及經水適來,皆熱入血室也。
解錯雜之邪,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兼斂鎮神氣。
和解,發汗多,亡陽,反身和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
溫,亦有陽虛陰盛而譫妄,脈沉細弱者,當溫經助陽。
逐瘀血,晝夜譫語,喜忘,小便自利,小腹痛,為瘀血,抵當湯。
清熱,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煩不得眠,白虎加梔子湯。
白話文:
譫語(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的症狀與治療:
-
脈象判斷:脈搏短促的人會死亡,脈沈細的人可能在一兩日內死亡。若脈象實證且出現譫語,表示體內氣機鬱結,為本病因。若伴隨氣逆喘息或腹瀉,均屬危重症狀,難以治療。
-
病因:譫語是因真氣混亂、神智不清導致,可能因以下情況引發:
- 受火邪侵害、大量出汗、腹瀉、便血。
- 胃中有燥屎(宿便結塊)。
- 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同時發病。
- 病邪傳經未解,或陽氣耗損過度。
- 治療方法:
- 實熱證:若脈象虛長微弦滑,可用大承氣湯或柴胡飲子。
- 三陽合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沈重、口齒不清、面色污垢、譫語、尿失禁,需綜合治療。
- 風邪引發:若汗出伴譫語,應等病邪傳經後再瀉下,過早治療會加重神識混亂。
- 燥屎內結:腹瀉伴譫語需緊急瀉下,用小承氣湯;若潮熱卻無法進食,表示胃中有燥屎。
- 火劫傷陰:高熱耗盡胃中津液,導致譫語,用調胃承氣湯調理。
- 特殊情況:
- 熱入血室:女性經期受熱邪侵擾,出現譫語或脅下脹滿,針刺期門穴瀉熱。
- 錯雜病邪:傷寒誤治後胸悶煩躁、小便不暢、全身沈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安神。
- 亡陽譫語:過度發汗導致陽氣外脫,不可瀉下,用柴胡桂枝湯調和氣血。
- 陽虛譫妄:脈沈細弱屬陰寒內盛,需溫補陽氣。
- 瘀血證:譫語伴健忘、小便通利、下腹痛,用抵當湯化瘀。
- 熱證:譫語、怕熱不怕冷,用白虎湯;失眠煩躁則加梔子清熱。
3. 短氣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呼吸難如,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短氣也。
發汗,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矣。
下,乾嘔短氣,汗出,里未和,十棗湯。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中困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有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大柴胡主之,此短氣之實者也。
溫經,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虛相搏,則為短氣,此短氣之虛者也。
白話文:
短氣
呼吸短促無法連貫,感覺呼吸困難且斷斷續續,類似喘息但不聳動肩膀,又像呻吟卻沒有疼痛的,就是短氣。
發汗後:出現短氣且只能坐著,是因汗未出透的緣故,再次發汗即可痊癒。
誤下後:
- 乾嘔、短氣、汗出,表示體內氣機未調和,可用十棗湯。
- 短氣伴隨煩躁、心中鬱悶不適,陽氣內陷而導致心胸部脹硬,屬於結胸證,用大陷胸湯。
- 若有短氣、腹脹、喘息及潮熱,是大柴胡湯的適應症,此為實證短氣。
溫經調理:
- 腹部虛軟脹滿而短氣,是外邪在表所致的虛證。
- 趺陽脈微弱而緊,緊脈主寒,弱脈主虛,虛寒相合則引發短氣,此為虛證短氣。
4. 瘈瘲
瘈者,筋脈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或搐急,或舒緩而不止,名曰瘈瘲也,俗謂之搐是也,邪熱氣極也。熱盛則風搏並經絡,風主動,致四肢瘈瘲而不寧也,病勢已過矣。
兩解,疏風滌熱,防風通聖散之類。
汗,或汗不流,是汗出時蓋發不同,故腰背手足搐搦,用牛蒡根散。
白話文:
瘈瘲
所謂「瘈」,是指筋脈緊縮;「瘸」,是指筋脈鬆弛。有時抽搐緊繃,有時舒展放鬆且反覆發作,這種情況稱為「瘈瘋」,俗稱抽搐,是由邪熱過盛所致。熱氣旺盛時,風邪會侵襲經絡,而風性主動,因此導致四肢抽搐、無法安寧,但這種病症通常會自行緩解。
治療方法:
- 疏風清熱:可選用「防風通聖散」之類的方劑。
- 發汗問題:若汗不出或汗流不暢,因出汗時受寒導致腰背、手足抽搐,可用「牛蒡根散」治療。
5. 筋惕肉瞤
此汗多亡陽之所致也。久而成痿,逆之甚也。《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及下後亡津液,陽虛,筋肉失所養,故惕然而跳瞤,虛甚也。
溫經益陽,具前「振、溫經」下
疏風濕,防風白朮牡蠣湯。
和經益陽,具前「振」下。
白話文:
主題:肌肉跳動
內容:
這是因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所引起的症狀。長期如此可能形成痿症,病情已相當嚴重。《內經》中提到:陽氣在充足時能滋養精神,柔和時則可濡養筋脈。若因發汗或瀉下治療後流失津液,使得陽氣虛弱,筋肉失去滋養,便會出現肌肉不自覺跳動的現象,這表示身體虛損已相當嚴重。
調理方法:
- 溫補經絡、助益陽氣:參考前述「身體顫抖、溫經」條目下的方劑。
- 疏散風濕:可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湯」。
- 調和經脈、補益陽氣:參考前述「身體顫抖」條目下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