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17)

1. 鄭聲

汗後人及久病人,聲轉者是也,為重語也。鄭為聲轉也。若聲重而轉本音者,亦是也。止為正氣虛而不全,故使轉聲而不正也。如大小便利,手足冷,脈細微弱者是。

,助陽扶正也。

和解,見「譫語」例下。

白話文:

在大病初癒或是長期病患的人,如果聲音有所改變,我們稱之為「鄭聲」,也就是說話時語音重疊不清。若一個人的聲音變得低沉且發音與原本不同,也屬於此類情況。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身體正氣不足,無法正常控制發音,從而導致聲音不正常。例如,當一個人大小便失禁、手腳冰涼、脈搏細微無力,就可能是這種情況。

「補」,指的是補助陽氣,扶助身體正氣的方法。

「和解」,可參考「譫語」的例子說明。

請注意,「補」和「和解」都是中醫學中的治療方法,用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幫助身體恢復健康。

2. 譫語

脈短者死,沉細不過一二日死。實則譫語,氣收斂在內而實者,本病也。或氣上逆而喘,或下利,皆為逆也,不治。又作譫謂妄有所見而言也。真氣昏亂,神識不清所致。有被火劫,有汗出,有下利,有下血,有燥屎在胃,有三陽合病,有過經,有亡陽譫語。

,下之緩,微熱,病人真氣昏,神氣不清所致。脈虛而長,微弦滑者,宜大承氣或柴胡飲子。或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是三陽合病也。汗出譫語,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方可,早則言必亂。如下利譫語者,下之,急有燥屎也,小承氣主之。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大熱入胃,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又腹滿微喘,口乾咽燥,或不大便,久則譫語,是因火劫所致也,宜調胃承氣。

,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脅下滿,如結胸狀而譫語者,是及經水適來,皆熱入血室也。

解錯雜之邪,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兼斂鎮神氣。

和解,發汗多,亡陽,反身和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

,亦有陽虛陰盛而譫妄,脈沉細弱者,當溫經助陽。

逐瘀血,晝夜譫語,喜忘,小便自利,小腹痛,為瘀血,抵當湯。

清熱,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煩不得眠,白虎加梔子湯。

白話文:

脈搏短促的人會死亡,脈象沉細的,往往在一兩天內就會去世。如果出現譫語,表示體內氣血收斂,這是疾病的根源。或者氣血逆流導致喘息,或者下痢,都是病情惡化的現象,治療困難。譫語指的是病人出現幻覺並胡言亂語,這是因為體內真氣混亂,神智不清所引起的。可能是因為火熱過盛、大量出汗、下痢、下血、胃中有硬便、三陽合併病症、月經過後、或是陽氣耗盡而產生譫語。

如果出現下痢且伴有輕微發熱,這是由於病人的真氣混亂,精神不清所致。脈象虛弱且長,微帶弦滑,應使用大承氣湯或柴胡飲子。或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齒不清、臉部污垢、譫語、尿失禁,這是三陽合併病症。出汗伴隨譫語,這是風熱所導致,必須進行排泄,但要等到月經結束後才能進行,否則會導致語言紊亂。如果下痢伴有譫語,需要馬上排便,因為胃中有硬便,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出現潮熱,卻不能進食,胃中可能有五到六塊硬便。高熱進入胃部,水分流失,躁動不安,必定會產生譫語。此外,腹部脹滿、輕微喘息、口渴、咽喉乾燥、或是便祕,時間久了會產生譫語,這是因為火熱所導致,應使用調胃承氣湯。

對於下血伴有譫語的情況,這是由於熱度進入血液,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排泄。如果兩側肋骨下方腫脹,像胸部堵塞一樣,同時伴有譫語,這可能是因為月經剛來,熱度進入血液所導致。

對於感染八九天後接受治療,出現胸部脹滿、煩躁驚恐、小便不暢、譫語、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幫助收斂和安神。

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流失,反而出現譫語,不應進行排泄,而應使用柴胡桂枝湯,以調和營衛。

對於陽氣虛弱、陰氣旺盛而產生譫妄的情況,如果脈象沉細弱,應使用溫補方法以幫助經絡和陽氣。

日夜不停說胡話,記憶力減退,小便順暢,小腹疼痛,這是瘀血所致,可以使用抵當湯。

對於譫語、不怕冷反而怕熱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可以使用白虎加梔子湯。

3. 短氣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呼吸難如,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短氣也。

發汗,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矣。

,乾嘔短氣,汗出,里未和,十棗湯。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中困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有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大柴胡主之,此短氣之實者也。

溫經,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虛相搏,則為短氣,此短氣之虛者也。

白話文:

[短氣]

如果呼吸困難,氣息短促到無法連接上,這種情況並非像喘息那樣會使肩膀起伏,也不是因為疼痛而呻吟,這就是所謂的短氣。

發汗,當短氣到只能坐著,這是由於汗雖出了但未達到治療效果,再進一步發汗,病狀就會好轉。

,乾嘔加上短氣,還出汗,這是體內尚未調和,可用十棗湯來治療。如果短氣加上心煩,感到懊惱不安,這是因為陽氣內陷,心臟部位感覺到僵硬,這就是結胸的情況,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另外,短氣、腹部脹滿且喘息,還伴隨潮熱,這要用大柴胡湯來治療,這是短氣中的實證。

溫經,腹部柔軟脹滿加上短氣,這表示邪氣在體表且身體虛弱。跌陽脈微弱且緊繃,緊繃代表寒冷,微弱代表虛弱,兩者相互作用,就形成短氣,這是短氣中的虛證。

4. 瘈瘲

瘈者,筋脈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或搐急,或舒緩而不止,名曰瘈瘲也,俗謂之搐是也,邪熱氣極也。熱盛則風搏並經絡,風主動,致四肢瘈瘲而不寧也,病勢已過矣。

兩解,疏風滌熱,防風通聖散之類。

,或汗不流,是汗出時蓋發不同,故腰背手足搐搦,用牛蒡根散。

白話文:

【痙攣】

所謂的痙,指的是筋脈處於緊繃的狀態。而攣,則是指筋脈鬆弛。有時候筋脈會突然緊縮,有時候又變得過度鬆弛,這種狀況我們稱為痙攣,通俗地來說就是抽搐,這是由於體內的邪熱達到極點所致。當體內熱氣過盛,就會引發風邪與體內經絡相互作用,風性善動,因此導致四肢產生痙攣的現象,讓身體無法安靜下來,這是疾病已經進入了一個階段的表現。

雙管齊下,要疏風清熱,可以使用像是防風通聖散這類的藥方。

出汗,有的時候汗液無法順利排出,這通常發生在汗出的時間點不合適,因此造成腰背和手腳出現抽搐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使用牛蒡根散來治療。

5. 筋惕肉瞤

此汗多亡陽之所致也。久而成痿,逆之甚也。《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及下後亡津液,陽虛,筋肉失所養,故惕然而跳瞤,虛甚也。

溫經益陽,具前「振、溫經」下

疏風濕,防風白朮牡蠣湯。

和經益陽,具前「振」下。

白話文:

[肌肉抽搐]

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體內陽氣流失所引起的。如果持續很久會變成肌肉無力的症狀,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根據《內經》所述:陽氣,精純可以滋養精神,柔和可以滋養筋骨。在發汗或瀉下後,體內的津液流失,造成陽氣虛弱,筋肉失去應有的滋養,所以會出現突然的抽搐和跳動,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溫經益陽」,詳細方法請參考前面的「振、溫經」部分。

「疏風濕」的部分,可以使用防風白朮牡蠣湯來治療。

而「和經益陽」的治療方式,請參考前面的「振」部分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