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8)
傷寒治例 (18)
1. 鬱冒
鬱結為氣不舒,冒為昏,神不清也。世俗謂之昏迷是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因吐下使然。
漬形為汗,太陽病,誤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也。
溫中,吐下後極虛,復極汗者,復與之水,因得噦。
下,有熱而怫鬱,或不得臥,有燥屎故也。
刺,太陽少陽並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當刺大椎第一間及肺肝二俞,慎不可汗。
白話文:
【鬱冒】
鬱冒是指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精神恍惚,昏沉不清的症狀,這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稱作昏迷。這種情況多由體虛極度加上受寒引起,也可能因為嘔吐或瀉痢等導致。
當身體因太陽病誤用攻下法而未見好轉,又再施以發汗法,這樣會導致身體表裡都虛弱,進而產生冒症。對於冒症患者來說,出汗反而有助於病情恢復,這是因為出汗能調和體表的情況。
當進行嘔吐或瀉痢後,身體極度虛弱,若再大量出汗,再給予飲水,可能會導致呃逆。
有些患者可能因為體內有熱毒鬱結,或是無法安眠,這可能是因為有燥屎存在。
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問題,造成頭痛或冒悶,甚至像結胸一樣的症狀,應當針刺大椎穴第一間以及肺俞、肝俞兩穴,切記不可以發汗治療。
2. 動氣
奔豚者,動氣也,築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臟氣不治,隨臟所主,發泄於臍之四旁,動跳築築然,謂之動氣。《難經》所謂臍左右有動氣,是臟氣不治,真氣虛,雖有表裡攻發之證,即不可汗下。
行氣逐熱,汗下後,臍四旁有動氣,方見《保命集》中。
溫衛,汗下後,臍下有動氣,茯苓散。
補養氣血,行氣養血,枳殼散。行氣清熱,防葵散。
白話文:
[動脈現象]
所謂的奔豚症狀,其實就是動脈現象,是指那種在腹部內不停跳動的感覺。當臟腑的功能失調,會影響其所主管的部位,導致肚臍周圍出現頻繁的跳動,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動脈現象。就像《難經》中所描述的,當在肚臍左右兩側發現有動脈現象時,這代表臟腑功能已經失調,體內的真氣不足。即使有表證或裏證的攻擊性症狀出現,也不可以輕易地使用汗法或下法治療。
調理氣機,驅除熱邪,在使用汗法或下法後,如果肚臍周圍出現動脈現象,這種情況在《保命集》中有詳細的記載和治療方法。
溫暖保護,在使用汗法或下法後,如果肚臍下方出現動脈現象,可以用茯苓散來治療。
滋補氣血,調理氣機,滋養血液,可以用枳殼散。調理氣機,清除熱邪,可以用防葵散。
3. 自利
謂不經攻下為自溏泄。自利不渴屬太陰也,以其臟寒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身熱,脈大為逆。五臟氣絕於內者,則下利不禁。
發汗,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以發之。嘔者,加半夏。
下,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氣主之。發熱後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脈滑而數者,皆有宿食也。
和解,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三陽病,身必熱。
灸,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以消陰。少陰吐利,手足不冷,反發熱,不至,灸少陰太谿穴。
分利,五苓、豬苓等湯。
溫,挾太陽脈證,便不可溫。脈微,自利清穀,此為寒。少陰必瀉,腎虛也,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湯主之。鴨溏者,寒也。脅寒而利,臍下必寒,四逆湯輩。少陰吐利。手足必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
劫,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裡寒也,宜用桃花湯,以固澀之。關腸洞泄,便溺遺失,用赤石禹餘糧湯。薛汝明《家傳》名朱雀湯。
刺,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之,宣通血氣。
清熱,自利而渴屬少陰,白虎湯,或黃連阿膠散。脈浮大而長,《千金翼》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協熱利,白頭翁湯。下血,類要柏皮湯。邪自陽傷入少陰,腎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腸垢者,熱也。協熱而利,必臍下熱,赤石脂丸、白頭翁湯。
解錯雜之邪,邪傷里,下後脈沉遲,手足冷,或吐膿血,下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以潤肺除熱助陽。
白話文:
[自行瀉痢]
指的是未經藥物導瀉,身體自行發生的腹瀉。自行腹瀉但不口渴的情況屬於太陰病症,這是因為脾胃虛寒所致。如果腹瀉時想喝水,說明體內有熱。若在發燒同時出現脈搏加速的現象,這表示病情逆轉。如果五臟之氣在體內完全耗盡,就會導致無法控制的瀉痢。
發汗,當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生病,一定會自行腹瀉,使用葛根湯來促進發汗。如果伴有嘔吐,需添加半夏。
導瀉,陽明和少陽兩經合併病變,一定會自行腹瀉,大承氣湯是主要治療方式。如果排泄物呈黃赤色且有發燒症狀,表示體內有熱。腹瀉但脈搏遲緩滑順,代表體內有實邪。脈搏快速滑順,則可能有宿食問題。
和解,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病變,出現腹瀉,可用黃芩湯。三陽病,身體一定會發熱。
艾灸,腹瀉且脈搏細弱,伴有嘔吐和出汗,需頻繁如廁,但排出量少,應溫暖上半身,進行艾灸以消除陰寒。少陰經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手腳不冷反而發熱,需艾灸少陰經的太谿穴。
利尿,五苓和豬苓等湯劑。
溫補,如果帶有太陽經的脈象和症狀,就不適合溫補。脈搏細弱,排出清稀糞便,這是寒證。少陰經病變一定會腹瀉,是腎虛所致,可以溫補,如理中湯、白通湯和四逆湯等。鴨屎綠的糞便,是寒證。腹部冷且腹瀉,肚臍下方一定也會冷,可用四逆湯等。少陰經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手腳一定會冷,且煩躁不安,可用吳茱萸湯。
止瀉,少陰經病變,腹瀉且便中有膿血,表示下焦失調且體內寒冷,適合用桃花湯來固澀止瀉。腸胃嚴重腹瀉,大小便失禁,可用赤石禹餘糧湯。薛汝明《家傳》中稱之為朱雀湯。
針刺,少陰經腹瀉且便中有膿血,可以進行針刺療法,以疏通血氣。
清熱,自行腹瀉且口渴屬於少陰經病變,可用白虎湯或黃連阿膠散。脈搏浮大且長,《千金翼》推薦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伴隨熱性腹瀉,可用白頭翁湯。便血,柏皮湯是常用選擇。邪氣從陽經傷害進入少陰經,腎虛且外來熱氣導致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可用豬膚湯。腸垢,是熱證。伴隨熱性腹瀉,肚臍下方一定會熱,可用赤石脂丸或白頭翁湯。
解錯雜之邪,邪氣傷及內臟,導瀉後脈搏沉遲,手腳冰冷,或嘔吐膿血,腹瀉不止,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可用麻黃升麻湯,以滋潤肺部,去除熱氣並增強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