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9)
傷寒治例 (19)
1. 熱入血室
男子由陽明而傷,女人則隨經而入。男子則下血譫語,婦人則月水適來,邪得乘虛而入,血自下則愈。
和解,婦人傷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晝則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熱入血室也。寒熱如瘧,宜小柴胡湯以和血也。許氏小柴胡加生地,《保命集》加牡丹皮。《元戎》曰:先服小柴胡去其熱,次以四物湯和之。
下,大實滿者,桃仁承氣。《活人書》云少腹滿,小便利,屬抵當湯。
刺,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熱入血室,刺期門。《保命集》用甘草芍藥湯,不已,刺隱白。
溫經,《保命集》云:表虛自汗,身涼拘急,脈沉而遲,桂枝加附子紅花湯。《活人書》曰:發熱惡寒,經水凝滯,桂枝加紅花湯。《索矩》云:其血必結,宜育腸湯。
不須治,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是不須治也,謂針藥皆不可。以里無留邪,但不妄犯,熱隨血散必自愈。
白話文:
熱入血室
當男性因陽明經受邪而發病時,女性則會隨月經週期而受邪入侵。男性患者會出現下血與神志昏亂的症狀,而女性則在月經來潮時,邪氣乘虛侵入體內,若經血自然排出則可自癒。
和解:女性患傷寒時,正值月經來潮,發病七八日後,白天神志清醒,晚上卻神昏譫妄,猶如見鬼,此為「熱入血室」。若出現寒熱交替如瘧疾的症狀,宜用小柴胡湯調和血液。許氏建議加入生地黃,《保命集》則加牡丹皮。《元戎》提到:先服用小柴胡湯清熱,後續以四物湯調理。
下法:若體實熱盛且腹滿嚴重,可用桃仁承氣湯。《活人書》記載,若少腹脹滿而小便通利,則適用抵當湯。
針刺:發病七八日後熱退但脈象遲緩,胸脅脹滿如結胸,並有譫語症狀,此為熱入血室,可針刺期門穴。《保命集》建議服用甘草芍藥湯,若未改善,再刺隱白穴。
溫經:《保命集》指出,若表虛自汗、身體發涼、四肢拘攣、脈象沈遲,適用桂枝加附子紅花湯。《活人書》提到,若發熱惡寒且經血凝滯不通,可用桂枝加紅花湯。《索矩》認為,此類症狀為血結所致,宜用育腸湯治療。
不須治療:熱入血室時,只要不侵犯胃氣及上、中二焦,通常可自行痊癒。此時無需特別治療,包括針刺或藥物皆不必要。因體內並無邪氣滯留,只要避免誤治,熱邪會隨經血消散而自然康復。
2. 發黃
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有濕熱,有畜血,濕熱而實,風濕熱而虛,寒濕,痞氣。
發汗,瘀熱身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脈浮而緊,不可下,宜各半湯。
下熱,陽明身熱,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此瘀熱在裡,身黃,茵陳蒿湯主之。
逐血,身黃,脈沉結,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為畜血在下焦使之黃也,抵當、桃仁承氣主之。
散熱,傷寒,身黃髮熱,為熱未實,與梔子柏皮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溫經散濕,發熱,身黃,一身盡痛,或小便自利,與朮附湯。韓祗和云:病人三五日,脈微,下藥太過虛甚,脾胃津竭,渴飲水自傷,此陰濕傷脾變黃,宜溫之,茵陳茯苓湯,及茯苓橘皮湯、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附子湯、茵陳吳茱萸湯,皆治陰黃證。《略例》云:病後飲食,勞動中州,變黃之病而生黃,非壞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等藥足矣。
和解,有潮熱嗜臥,心脅疼,鼻乾,身及目黃,小便難,小柴胡主之。
分利,發熱,頭汗,渴引水,小便利,大便反快,五苓加茵陳。《補亡》云:茵陳蒿汁調五苓散。
搐鼻,初覺黃,以瓜蒂散吹鼻內,出黃水。
外治,春夏時身黃而熱悶,按韭菜向胸間擦之。
內消,傷寒後,因飲食致黃者,用枳朮內消丸。
白話文:
發黃
當體內有瘀熱時,身體容易出現發黃的現象。發黃的原因有多種,包括濕熱、蓄血、濕熱實證、風濕熱虛證、寒濕及痞氣等,需根據不同情況治療。
發汗法:
若因瘀熱導致身體發黃,可服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若脈象浮而緊,不宜使用瀉下法,適合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瀉熱法:
若陽明經熱盛,身體發熱、頭部出汗、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這是體內瘀熱導致發黃,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逐血法:
若身體發黃,脈象沈結,小腹硬脹但小便通暢,且患者有狂躁症狀,這是下焦蓄血引起的發黃,可以選用「抵當湯」或「桃仁承氣湯」。
散熱法:
傷寒後身體發黃且發熱,屬於熱邪未實的情形,可使用「梔子柏皮湯」。若黃疸伴隨腹瀉,則選用「茵陳梔子黃連三味湯」。
溫經散濕法:
發熱、全身發黃、疼痛劇烈,或小便通暢者,可使用「朮附湯」。
韓祗和提到:若患者病程三五天,脈象微弱,因過度瀉下導致身體虛弱、脾胃津液耗盡,口渴飲水反而加重病情,這是陰濕損傷脾胃造成的發黃,宜溫補治療。可用「茵陳茯苓湯」、「茯苓橘皮湯」、「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附子湯」、「茵陳吳茱萸湯」等治療陰黃證。
《略例》指出:病後因飲食或勞累影響脾胃而發黃,並非病情惡化所致,只需服用「建中湯」、「理中湯」或「大建中湯」即可。
和解法:
若有潮熱、嗜睡、心脅疼痛、鼻子乾燥、身體及眼睛發黃、小便困難,可使用「小柴胡湯」。
分利法:
發熱、頭部出汗、口渴飲水、小便通暢但大便順暢,可用「五苓散」加茵陳蒿。
《補亡》提到:可將茵陳蒿汁調入五苓散服用。
搐鼻法:
黃疸初期,可用「瓜蒂散」吹入鼻腔,促使黃水排出。
外治法:
春夏時節因身體發黃而煩悶,可取韭菜揉搓胸口。
內消法:
傷寒痊癒後因飲食不當導致發黃,可服用「枳朮內消丸」治療。
3. 發狂
有陽毒多嘔,煩躁面赤,脈實是也。畜血發狂,多脈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
吐,升麻梔子湯。龐氏云:溫病無熱,但狂言,煩不安,宜以豬苓散方寸匕服之,隨以水一升服,以吐之。
發散,《證治》用升麻鱉甲散。
水漬,用新汲水濕布搭於胸上。
溫散
雙解,黑奴丸
下,畜血者,其人如狂,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抵當湯。脈弦而長,調胃承氣湯。脈沉實,有表證,大柴胡湯。小腹結急者,用桃仁承氣湯。
清鎮,吐下後及虛人未解者,宜與人參白虎、辰砂之類,清其浮火也。《直指方》用寒水石、黃連末各一錢,調冷水送下。又龍膽草一物湯,治陽狂。
救逆,有因火劫,亡陽驚狂,臥起不安,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救逆湯。
逐熱,三陽熱極,脈大身熱,渴而狂者,黃連解毒湯。不已,用承氣湯。
逐血,血上逆則喜忘,血下畜則內爭,其人如狂,用抵當湯。輕者,犀角地黃湯。《活人書》,承氣湯。喜忘如狂,身黃屎黑,血證諦也,抵當湯。無求子曰: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嗽水不咽,無熱,為有瘀血,必發狂也。下血,用犀角地黃芍藥湯。
疏風,龐氏曰:人患時氣六七日,因發狂,目瞪口噤,手攣膕曲,或張口,不知人事,口鼻氣絕,但心頭溫,面色和,六脈皆動,一如屍厥,不知人,五六日,因作成敗計,救之用風引湯加附子灌下,兩服遂省。
壯陰,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必發狂走,妄言面赤,咽痛發斑,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宜酸苦之藥,收陰抑陽,苦酒葶藶生艾湯主之。
抑陽,陽毒,狂躁發斑,甚者逾垣上屋,輕者桔梗大黃湯、升麻湯、梔子仁湯。
白話文:
【發狂】
- 陽毒發狂:患者常有嘔吐、煩躁、面色潮紅,脈搏強而有力。
- 蓄血發狂:脈搏沈而微弱,只想漱口但不願吞水。
治療方法:
- 催吐:可用升麻梔子湯。龐氏提到,溫病患者無發熱,但有狂言、煩躁不安,宜用豬苓散(方寸匕),隨即飲水一升以催吐。
- 發散:《證治》推薦升麻鱉甲散。
- 冷敷降溫:用新汲冷水浸濕布,敷於胸口。
- 溫散
- 雙解:適用黑奴丸。
- 瀉下:
- 蓄血發狂者,熱結下焦,小腹硬滿,小便通利,需瀉下瘀血方可痊癒,用抵當湯。
- 脈弦而長者,用調胃承氣湯。
- 脈沈實兼表證者,用大柴胡湯。
- 小腹急結者,用桃仁承氣湯。
- 清熱鎮靜:
- 吐下後或虛弱未解者,宜用人參白虎湯、辰砂等清浮火。《直指方》用寒水石、黃連末各一錢,冷水送服。
- 陽狂者,可用龍膽草單味湯。
- 救逆:因火劫亡陽,驚狂、臥起不安者,適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救逆湯。
- 清熱解毒:
- 三陽熱盛,脈大身熱、口渴發狂者,用黃連解毒湯;無效則改用承氣湯。
- 化瘀活血:
- 血逆上沖則健忘,血瘀下焦則內亂,患者如狂,用抵當湯;輕症用犀角地黃湯。《活人書》推薦承氣湯。
- 健忘如狂、身黃便黑者,確屬瘀血證,用抵當湯。
- 無求子指出,胸悶、唇萎、舌青、口乾、漱水不咽、無熱象者,必因瘀血發狂,下血用犀角地黃芍藥湯。
- 疏風開閉:
- 龐氏記載,時氣病六七日後,患者突發狂躁、目瞪牙關緊閉、四肢蜷曲或張口、不省人事,但心口溫熱、面色尚可、脈搏仍動,狀如屍厥。可用風引湯加附子灌服,兩服後可醒。
- 滋陰抑陽:
- 陽氣亢盛、陰氣驟亡者,症見狂奔、妄言、面赤、咽痛、發斑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宜用酸苦藥物滋陰抑陽,如苦酒葶藶生艾湯。
- 清熱瀉火:
- 陽毒發狂、煩躁發斑,重症者攀牆上屋,輕症可用桔梗大黃湯、升麻湯或梔子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