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0)
傷寒治例 (20)
1. 霍亂
上吐而下利,揮霍而撩亂也。邪在中焦,胃氣不治,為邪所傷,使陰陽乖隔,遂上吐而下利,躁擾煩亂,乃謂之霍亂。但稱吐利者,是有以異也。
溫中,寒多不渴者,理中丸主之。無求子曰:用扁豆湯、治中湯、四順附子湯、小麥湯。吐利,手足冷,腹痛甚,加吳茱萸。《百證歌》云:吐利轉筋,入腹者,雞矢白湯主之。脈微緩,四肢冷,建中加附子當歸湯。沉細,四君子加芍藥良薑湯。
分利,吐利,頭痛而熱,熱多欲飲水,五苓散主之。
散表,通用藿香正氣散加桂。風寒暑濕邪自外入,正氣散,降濕湯。轉筋白朮湯。
平胃,脈弦,木剋土,平胃散加木瓜。
刺,乾霍亂,或腹中急痛絞刺,宜刺委中及絞刮奪命穴。
兩解,發熱脈弦,汗出不解,心下痞而吐利,大柴胡主之。一法具「自利」下。
解肌,汗後霍亂,身體重者,桂枝湯。
消暑,吐利,大渴煩躁,冷汗出,轉筋,脈遲沉,宜清暑益氣湯、白虎湯、香薷飲。
和解,嘔而潮熱,小柴胡。乾霍亂,鹽湯、紫蘇丸主之。
散陰通陽,吐利止,汗出而厥,不欲水,四肢拘急,脈微欲絕,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白話文:
霍亂是一種上吐下瀉、症狀急劇混亂的病症。邪氣停留在中焦(脾胃區域),導致胃氣失調,陰陽失衡,因而出現嘔吐、腹瀉、煩躁不安等症狀。單純的嘔吐腹瀉與霍亂有所不同。
溫中治法:若寒邪較重而不口渴,可用「理中丸」治療。其他方劑如扁豆湯、治中湯、四順附子湯、小麥湯也可選用。若伴隨手腳冰冷、腹痛嚴重,可加吳茱萸。《百證歌》提到,若吐瀉且轉筋(肌肉抽搐)擴散至腹部,可用「雞矢白湯」。若脈象微弱緩慢、四肢冰冷,可用「建中加附子當歸湯」。若脈象沈細,可用「四君子加芍藥良薑湯」。
分利治法:若吐瀉伴隨頭痛發熱,且口渴欲飲水,可用「五苓散」治療。
散表治法:一般選用「藿香正氣散」加肉桂。若因風寒暑濕邪氣入侵,可用正氣散、降濕湯;若出現轉筋(肌肉痙攣),可用白朮湯。
平胃治法:若脈象弦緊(肝木克脾土),可用「平胃散」加木瓜。
針刺療法:若為「乾霍亂」(無明顯吐瀉但腹中絞痛劇烈),可針刺「委中穴」或「奪命穴」放血。
兩解治法:若發熱、脈弦、出汗後症狀未緩解,並有心下痞悶、吐瀉,可用「大柴胡湯」。另可參考「自利」章節的治療方法。
解肌治法:若出汗後仍霍亂發作,身體沈重,可用「桂枝湯」。
消暑治法:若吐瀉、極度口渴、煩躁、冷汗、肌肉抽筋、脈象沈遲,可用「清暑益氣湯」、「白虎湯」或「香薷飲」。
和解治法:若嘔吐伴隨潮熱,可用「小柴胡湯」。乾霍亂則可用「鹽湯」或「紫蘇丸」。
散陰通陽治法:若吐瀉停止後,仍冷汗不止、四肢冰冷抽筋、脈象微弱欲絕,可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2. 勞復
有差後勞役復,有食復,有女勞復。
和解,勞役復,發熱,沖和湯。
解表,脈浮,以汗解之。
清熱,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
下,脈沉實,勞復,至腹滿譫語,枳實大黃湯。
吐,宿食而熱復,枳實梔子豉湯吐之。
補,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
養榮
白話文:
[勞復]
疾病痊癒後因過度勞累、飲食不當或房事過度而復發。
治療方法:
- 和解:因勞累復發且發熱者,使用「沖和湯」。
- 解表:脈象浮者,以發汗法治療。
- 清熱:使用「竹葉石膏湯」或「麥門冬湯」。
- 下法:脈象沈實、腹脹譫語者,用「枳實大黃湯」。
- 吐法:因宿食導致發熱復發者,以「枳實梔子豉湯」催吐。
- 補法:使用「補中益氣湯」。
- 升陽益胃
- 養榮
3. 陰陽易
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舉,眼中生花。
導陰氣,燒裩散、豭鼠橘皮湯。
白話文:
體重乏力,呼吸短促,小腹緊繃抽痛,或牽引下腹肌肉痙攣,燥熱感湧向胸口,頭部沈重抬不起,視線模糊出現幻影。
(治療方式)導引陰氣,可選用燒裩散、公鼠膽汁與橘皮煎湯。
4. 大便不利
脈數為熱,陽邪偏結於內,陰氣不能相雜,故其證能食,不大便,名陽結。脈沉遲為寒,陰邪偏結於內,陽氣不能相雜,故其證不能食,身重,大便閉,為陰結。
汗,小便難,為有津液,可作汗,小便數,不可誤汗。證似煩,臥不著席,服梔子湯,或五苓散,得汗而解。
下,潮熱大便硬,陽盛陰虛,下證已具。陽結證,趙氏用調胃承氣。《難知》用七宣丸。《醫鏡》用五柔丸、枳實湯、備急丸。許氏用大柴胡。
吐,三下不通,不可下攻,便當上吐提之。
導,蜜導,豬膽汁導。
滋陰,陽藏陰虛者,頻進兔肉。
溫,陰結,《活人書》用金液丹,《索矩》用審慎丸,《難知》用厚朴湯,《醫鏡》用半硫丸。龐氏云:臟厥,四逆輩極冷服之。
和解,陽結能食不大便,或頭汗出,惡寒,手足冷,或心滿不食,大便硬,不可下,與沖和湯。
潤腸,大便堅,小便數,不可下,趺陽脈浮澀,麻仁丸、枳實丸。
浴,用棕櫚皮燒湯,坐盆內浴之,亦謂之外迎。
熏,虛者,用皂角煙燻,大便即通。
熨,服藥不通,即以鹽炒熱,熨臍下,須臾即通。若臍下冷結不通,不可便熨,冷散攻心必死。須先服溫藥,久乃可熨。
白話文:
【大便不通】
脈搏快而有力表示體內有熱邪,陽氣過盛而結聚於腸胃,陰氣無法調和,症狀表現為食慾正常但大便不通,稱為「陽結」。脈搏沈而緩慢表示體內有寒邪,陰氣過盛而結聚於腸胃,陽氣無法調和,症狀表現為食慾不振、身體沈重、大便閉塞,稱為「陰結」。
發汗法:若小便困難,表示體內尚有津液可轉化為汗液,適合發汗;若小便頻繁,則不可誤用發汗法。症狀類似煩躁、臥床不安者,可服用梔子湯或五苓散,待汗出後症狀解除。
瀉下法:若出現潮熱、大便乾硬,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此時適合瀉下。陽結症狀,趙氏推薦使用調胃承氣湯,《難知》推薦七宣丸,《醫鏡》推薦五柔丸、枳實湯或備急丸,許氏則建議大柴胡湯。
催吐法:若連續三次瀉下仍未通便,則不可再強行瀉下,應改用催吐法使邪氣上越。
導便法:可使用蜂蜜或豬膽汁製成栓劑導入肛門,幫助排便。
滋陰法:若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可頻繁食用兔肉以滋陰。
溫補法:治療陰結,《活人書》推薦金液丹,《索矩》推薦審慎丸,《難知》推薦厚朴湯,《醫鏡》推薦半硫丸。龐氏提到:若內臟虛寒至極,可用四逆湯類藥物冷服。
和解法:陽結症狀如食慾正常但大便不通,或頭部出汗、怕冷、手足冰冷,或胸悶厭食、大便乾硬,此時不宜瀉下,應服用沖和湯調和陰陽。
潤腸法:若大便堅硬、小便頻繁,不宜瀉下,且趺陽脈浮而澀者,可服用麻仁丸或枳實丸潤腸通便。
外浴法:用棕櫚皮煎煮成湯,坐浴於盆中,稱為「外迎」療法。
熏蒸法:體質虛弱者,可用皂角煙熏肛門,促使大便通暢。
熱熨法:若藥物無效,可將鹽炒熱熨貼於肚臍下方,不久即可通便。但若肚臍下方因寒凝結而便秘,不可直接熱熨,以免寒氣上沖而致命,需先服用溫補藥物,待體內寒氣消散後方可熱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