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

傷寒治例 (2)

3. 發熱反欲得衣

熱在肌表,寒在骨髓。

,脈沉,手足微厥,下利,發熱,四逆湯。《活人書》云:表熱裡寒,先與陰旦湯。寒已,次用小柴胡加桂溫表。

反治

4. 身寒反不欲近衣

熱在骨髓,寒在肌表。

從治,先用白虎加人參湯,次用麻桂各半湯

,脈滑而厥,口燥舌乾,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大柴胡下之。

5. 惡寒

有熱惡寒者,發於陽,有汗表虛,無汗表實。無熱惡寒者,發於陰。陰寒為病,口中和。陽氣內陷,口乾而渴。

6. 一身盡寒

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陰虛相搏之所致。有脈沉實,為陽盛格陰。

7. 背惡寒

背為陽,陽氣不足,陰寒盛故耳。或三陽合病,額有汗,口燥不仁,清熱用白虎湯

發汗,表實無汗,不惡風:麻黃或各半湯。脈緊,寒傷榮,麻黃湯。脈浮升麻湯

解肌,表虛自汗,惡風:桂枝。《保命集》曰:表未解,葛根湯。李氏用桂枝湯。嚴仁庵曰:風傷衛,桂枝湯。

,發汗後不解,反惡寒者,虛也,陽微也,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在陰者,四肢冷,大小便滑,溫中湯四逆湯。或脈沉緊且細,內自煩躁,不飲水者,此為陰盛格陽。身冷,宜四逆湯、霹靂散。尺脈遲,小建中湯。《易簡方》加附子附子建中湯。身寒拘急,泄,下重腹痛,皆少陰也,宜溫中益陰。

和解,兼潮熱,柴胡加桂湯。汗已,寒而心下痞,附子瀉心湯

,寒而潮熱,腹滿,與小承氣湯

,背惡寒,口中和,須灸之,關元穴。

8. 惡風

悉屬於陽。有汗而惡風為中風,衛病也,桂枝加葛。無汗而惡風為傷寒,榮病也,葛根湯

解肌,設反無汗,雖服桂枝反煩不解,無里證。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發表,無汗而惡風。

溫經,發汗多,漏不止則亡陽,外不固,是以惡風,以桂附溫其經而固衛。

散濕,風濕相搏,骨節疼,濕勝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必以甘草附子湯,散濕而實其衛。

利痰,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氣上衝不得息,而頭不疼,項不強,為有痰,隨其虛實散利。與陽爭,則氣鬱不發於外,而為熱。

9. 寒熱

身之陽虛,則邪客於表,與陽爭則為寒。身之陰虛,則邪客於裡,與陰爭則為熱。與陰爭則憤然而熱,故寒已而熱作焉。

表裡,邪在表,多寒多。邪在裡,多熱多。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相半。

和解,半表裡,往來寒熱,小柴胡主之。熱多,白虎加桂湯。寒多,柴胡加桂湯。先寒後熱,陽不足也,小柴胡加桂湯。先熱後寒,陰不足也,小柴胡加芍藥湯主之。《難知》曰:若用柴胡而移其時於早晚,氣移於血,血移於氣,是邪無所容之地,知可解也。

,病日多而結熱在裡,復往來寒熱,大柴胡湯主之。惡熱者,胃實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兩解

10. 熱多寒少

脈浮,各半湯。微弱,桂枝二越婢一湯。脈遲,小建中加黃耆或溫中。

11. 寒多熱少

不煩躁,手足厥逆,為傷寒。脈反浮緩,為中風,大青龍主之,或各半湯。仲景一書只有熱多寒少之條,無寒多熱少之證。

12. 潮熱

發於寅卯巳午時者,邪未入胃。日晡所發者,乃入於胃也。有兼證:結胸脈不浮,陷胸湯。腹滿,身黃,梔子柏皮湯

和解小柴胡湯。脈浮兼寒加桂。

攻下,邪入胃,腹滿,脈實,大便硬,脈滑。脈浮,仍和解。

解肌,脈虛自汗,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