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2)

1. 發熱反欲得衣

熱在肌表,寒在骨髓。

,脈沉,手足微厥,下利,發熱,四逆湯。《活人書》云:表熱裡寒,先與陰旦湯。寒已,次用小柴胡加桂溫表。

反治

白話文:

患者表面發熱,但骨髓裡卻冰冷,身體溫熱,脈象沉細,手腳略微冰冷,腹瀉,發燒,應該使用四逆湯。 《活人書》說,表面熱裡寒,應該先使用陰旦湯。寒邪去除之後,再用小柴胡加桂枝溫和表面。

2. 身寒反不欲近衣

熱在骨髓,寒在肌表。

從治,先用白虎加人參湯,次用麻桂各半湯。

,脈滑而厥,口燥舌乾,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大柴胡下之。

白話文:

熱病在骨髓,寒症在皮膚和肌肉表面。

從治,即選擇與病症性質相反的治療方法。首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這是一種清熱補氣的藥方;其次使用麻桂各半湯,這是一種散寒解表的藥方。

下法,指的是通過藥物引導疾病排出體外的治療方式。如果脈象滑動且有四肢發冷的現象,並且出現口乾舌燥的情況,這是少陰病的特徵。少陰病患者會感到畏寒並卷縮身體,時常感到煩躁,不希望穿太厚的衣服。針對這種情況,需要使用大柴胡湯進行下法治療。

3. 惡寒

有熱惡寒者,發於陽,有汗表虛,無汗表實。無熱惡寒者,發於陰。陰寒為病,口中和。陽氣內陷,口乾而渴。

白話文:

有高溫使人感到寒冷的人,是疾病在身體外部(陽)引起的;有汗水但皮膚脆弱的人,沒有汗水但皮膚堅硬的人,都是疾病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低溫使人感到寒冷的人,是疾病在身體內部(陰)引起的。如果是由於陰冷引致的病症,口腔會保持正常狀態;但如果由於陽氣被困在身體內部導致的病症,就會出現口乾舌燥並感到口渴的情況。

4. 一身盡寒

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陰虛相搏之所致。有脈沉實,為陽盛格陰。

白話文:

當陰氣進入陽氣之中,或者陽氣弱而陰氣虛弱相互碰撞所導致的情況。如果脈象深沈且堅硬,那就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而排斥陰氣的情形。

5. 背惡寒

背為陽,陽氣不足,陰寒盛故耳。或三陽合病,額有汗,口燥不仁,清熱用白虎湯。

發汗,表實無汗,不惡風:麻黃或各半湯。脈緊,寒傷榮,麻黃湯。脈浮升麻湯。

解肌,表虛自汗,惡風:桂枝。《保命集》曰:表未解,葛根湯。李氏用桂枝湯。嚴仁庵曰:風傷衛,桂枝湯。

,發汗後不解,反惡寒者,虛也,陽微也,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在陰者,四肢冷,大小便滑,溫中湯、四逆湯。或脈沉緊且細,內自煩躁,不飲水者,此為陰盛格陽。身冷,宜四逆湯、霹靂散。尺脈遲,小建中湯。《易簡方》加附子名附子建中湯。身寒拘急,泄,下重腹痛,皆少陰也,宜溫中益陰。

白話文:

背為陽,陽氣不足,陰寒盛故耳。或三陽合病,額有汗,口燥不仁,清熱用[白虎湯] 。 背部屬於陽氣,陽氣不足,導致陰寒旺盛,所以出現背部疼痛。如果三陽經絡(陽明、少陽、太陽)同時發病,額頭出汗,口渴乏津,使用[白虎湯]清熱。

發汗,表實無汗,不惡風:麻黃或各半湯。脈緊,寒傷榮,麻黃湯。脈浮升麻湯。 發汗治療:外感證實證,不發汗,不惡寒:[麻黃]或[麻黃各半湯]。脈搏緊,寒邪損傷氣血,使用[麻黃湯]。脈搏浮,使用[升麻湯]。

解肌,表虛自汗,惡風:桂枝。《保命集》曰:表未解,葛根湯。李氏用桂枝湯。嚴仁庵曰:風傷衛,桂枝湯。 解肌治療:外感證虛證,自發汗,惡寒:[桂枝]。《保命集》說:外感未解,使用[葛根湯]。李氏使用[桂枝湯]。嚴仁庵說:風邪損傷衛氣,使用[桂枝湯]。

,發汗後不解,反惡寒者,虛也,陽微也,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在陰者,四肢冷,大小便滑,溫中湯、四逆湯。或脈沉緊且細,內自煩躁,不飲水者,此為陰盛格陽。身冷,宜四逆湯、霹靂散。尺脈遲,小建中湯。《易簡方》加附子名附子建中湯。身寒拘急,泄,下重腹痛,皆少陰也,宜溫中益陰。 溫裏治療:發汗後症狀不緩解,反而惡寒,是身體虛弱,陽氣不足。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補益氣血。如果屬於陰證,四肢冰冷,大小便溏瀉,使用[溫中湯]、[四逆湯]。如果脈搏沉細緊,內心煩躁,不喝水,是陰氣過盛阻遏陽氣。身體冰冷,適合使用[四逆湯]、[霹靂散]。尺脈遲緩,使用[小建中湯]。《易簡方》加入[附子]稱為[附子建中湯]。身體冰冷拘急,腹瀉,下墜腹痛,都是少陰證,適合溫補中焦,滋養陰液。

和解,兼潮熱,柴胡加桂湯。汗已,寒而心下痞,附子瀉心湯。

,寒而潮熱,腹滿,與小承氣湯。

,背惡寒,口中和,須灸之,關元穴。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和解,兼有潮熱,可以用柴胡加桂湯。如果已經出汗,但仍然寒冷,心下痞塞,可以用附子瀉心湯。如果是需要下瀉,且有寒冷、潮熱、腹脹等症狀,可以用小承氣湯。如果病人背部發寒,口中有甜味,則需要灸關元穴。另外,也可以用熨法治療。

6. 惡風

悉屬於陽。有汗而惡風為中風,衛病也,桂枝加葛。無汗而惡風為傷寒,榮病也,葛根湯。

解肌,設反無汗,雖服桂枝反煩不解,無里證。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發表,無汗而惡風。

溫經,發汗多,漏不止則亡陽,外不固,是以惡風,以桂附溫其經而固衛。

散濕,風濕相搏,骨節疼,濕勝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必以甘草附子湯,散濕而實其衛。

利痰,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氣上衝不得息,而頭不疼,項不強,為有痰,隨其虛實散利。與陽爭,則氣鬱不發於外,而為熱。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屬於陽證。有汗惡風為中風,屬於衛氣的病證,可用桂枝湯加上葛根。無汗惡風為傷寒,屬於營血的病證,可用葛根湯。

解肌

如果相反沒有汗,即使服用了桂枝湯反而煩躁不退,沒有裡證。

刺法

先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給予桂枝葛根湯。

發表

無汗而惡風。

溫經

發汗太多,漏汗不止則陽氣外泄,外衛不固,所以惡風,以桂枝附子溫經固衛。

散濕

風濕相搏,骨節疼痛,濕氣勝自汗,而皮毛腠理不致密,所以惡風,必須用甘草附子湯散濕,實其衛氣。

利痰

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悶,氣往上衝不能喘息,但是頭不痛,脖子不僵硬,這是有痰,根據其虛實來散利痰液。痰與陽氣爭鬥,則氣鬱而不發於外,而化成熱。

7. 寒熱

身之陽虛,則邪客於表,與陽爭則為寒。身之陰虛,則邪客於裡,與陰爭則為熱。與陰爭則憤然而熱,故寒已而熱作焉。

表裡,邪在表,多寒多。邪在裡,多熱多。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相半。

和解,半表裡,往來寒熱,小柴胡主之。熱多,白虎加桂湯。寒多,柴胡加桂湯。先寒後熱,陽不足也,小柴胡加桂湯。先熱後寒,陰不足也,小柴胡加芍藥湯主之。《難知》曰:若用柴胡而移其時於早晚,氣移於血,血移於氣,是邪無所容之地,知可解也。

白話文:

身體陽氣不足,外邪就會侵犯肌表,與陽氣爭奪,導致寒症。身體陰氣不足,外邪就會侵入內裡,與陰氣爭奪,導致熱症。與陰氣爭奪,就會使人感到憤怒而發熱,所以寒症消退後就會出現熱症。

邪氣在肌表,多半表現為寒症。邪氣在內裡,多半表現為熱症。邪氣既在肌表又在內裡,則寒熱兼半。

寒熱交替,屬於半表半裡的症狀,可用小柴胡湯治療。熱症明顯,可用白虎加桂湯。寒症明顯,可用柴胡加桂湯。先寒後熱,表示陽氣不足,可用小柴胡加桂湯。先熱後寒,表示陰氣不足,可用小柴胡加芍藥湯。

《難經》說:如果使用柴胡,並且將藥效發揮的時間提前到早晚,就能使邪氣從氣分轉移到血分,再從血分轉移到氣分,最終使邪氣無處容身,即可解脫病症。

,病日多而結熱在裡,復往來寒熱,大柴胡湯主之。惡熱者,胃實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兩解

白話文:

病情日益加重且內臟有積熱,又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感到非常怕熱,那是胃部過度充血所致,需要用調胃承氣湯清洩一下。 兩個方子可以一起使用。

8. 熱多寒少

脈浮,各半湯。微弱,桂枝二越婢一湯。脈遲,小建中加黃耆或溫中。

白話文:

脈搏浮動且強度不均勻時,可以服用「各半湯」;如果脈搏微弱,則可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若脈搏緩慢,可以在「小建中湯」中加入「黃耆」或者選擇具有暖胃功效的方法治療。

9. 寒多熱少

不煩躁,手足厥逆,為傷寒。脈反浮緩,為中風,大青龍主之,或各半湯。仲景一書只有熱多寒少之條,無寒多熱少之證。

白話文:

當一個人沒有感到焦慮不安,並且四肢冰冷時,這表示他可能患有感冒症狀。如果他的脈搏浮而緩慢,則可能是中風。這種情況可以用「大青」和「龍骨」來治療,或者使用「各半湯」。在張仲景所著的一本書中,只提到了發燒的情況較多,但對於寒冷的情況卻很少有相關的描述。

10. 潮熱

發於寅卯巳午時者,邪未入胃。日晡所發者,乃入於胃也。有兼證:結胸脈不浮,陷胸湯。腹滿,身黃,梔子柏皮湯。

和解,小柴胡湯。脈浮兼寒加桂。

攻下,邪入胃,腹滿,脈實,大便硬,脈滑。脈浮,仍和解。

解肌,脈虛自汗,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是在寅時、卯時、巳時、午時發病,邪氣還未進入胃部。下午發病,才是邪氣進入胃部。如果同時出現胸部緊悶、脈象不浮的症狀,就用陷胸湯。如果出現肚子脹滿、皮膚發黃,就用梔子柏皮湯。

如果要和解,就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浮而且有寒症,就要加桂枝。

如果要攻下,邪氣已經進入胃部,肚子脹滿,脈象實,大便乾燥,脈象滑。如果脈象浮,還是要和解。

如果要解肌,脈象虛弱,自汗,就用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