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2)

1. 發熱反欲得衣

熱在肌表,寒在骨髓。

,脈沉,手足微厥,下利,發熱,四逆湯。《活人書》云:表熱裡寒,先與陰旦湯。寒已,次用小柴胡加桂溫表。

反治

白話文:

[對於發燒卻反而想要蓋衣服的情況],內容為:[這表示熱邪在皮膚表面,而寒氣則深達骨髓。

如果出現體溫低,脈搏沉弱,手腳稍微冰冷,腹瀉,以及發燒等症狀,可以使用四逆湯。根據《活人書》記載:若出現表面熱但內部寒的症狀,應先服用陰旦湯。待寒氣消除後,再使用小柴胡加桂來溫暖身體表面。

這就是所謂的「反治」方法。]

2. 身寒反不欲近衣

熱在骨髓,寒在肌表。

從治,先用白虎加人參湯,次用麻桂各半湯。

,脈滑而厥,口燥舌乾,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大柴胡下之。

白話文:

【身寒卻不想穿多衣服】

這是因為體內的熱氣深入到骨髓,而身體表面卻感到寒冷。

治療上,首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之後再使用麻黃和桂枝各半的湯劑。

若出現脈象滑且手足厥冷,口乾舌燥的情況,這就是少陰病的表現,病人會感到寒冷且蜷縮,但又時常感到煩躁,不願意穿厚重的衣服,這種情況應使用大柴胡湯進行治療並輔以通便。

3. 惡寒

有熱惡寒者,發於陽,有汗表虛,無汗表實。無熱惡寒者,發於陰。陰寒為病,口中和。陽氣內陷,口乾而渴。

白話文:

【對於感到寒冷的情況】

如果在感覺到熱的同時又怕冷,這種情況是由身體的陽氣失調所引起,若伴有出汗,表示體表防禦能力減弱,若無出汗,則表示體表防禦過度緊密。

若是沒有感覺到熱卻仍怕冷,這是由身體的陰氣失調所導致。陰寒引起的疾病,會讓人覺得口腔內溫和。若因陽氣內陷導致的疾病,則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

4. 一身盡寒

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陰虛相搏之所致。有脈沉實,為陽盛格陰。

白話文:

【全身感到寒冷】

這是由於陰氣上升到陽氣之中,或是因為陽氣微弱、陰氣虛弱互相影響所導致的。如果脈象呈現出沉而有力的狀態,則表示是陽氣過盛,排斥陰氣的情況。

5. 背惡寒

背為陽,陽氣不足,陰寒盛故耳。或三陽合病,額有汗,口燥不仁,清熱用白虎湯。

發汗,表實無汗,不惡風:麻黃湯或各半湯。脈緊,寒傷榮,麻黃湯。脈浮升麻湯。

解肌,表虛自汗,惡風:桂枝湯。《保命集》曰:表未解,葛根湯。李氏用桂枝湯。嚴仁庵曰:風傷衛,桂枝湯。

,發汗後不解,反惡寒者,虛也,陽微也,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在陰者,四肢冷,大小便滑,溫中湯、四逆湯。或脈沉緊且細,內自煩躁,不飲水者,此為陰盛格陽。身冷,宜四逆湯、霹靂散。尺脈遲,小建中湯。《易簡方》加附子名附子建中湯。身寒拘急,泄,下重腹痛,皆少陰也,宜溫中益陰。

和解,兼潮熱,柴胡加桂湯。汗已,寒而心下痞,附子瀉心湯。

,寒而潮熱,腹滿,與小承氣湯。

,背惡寒,口中和,須灸之,關元穴。

白話文:

[背惡寒]

背代表了身體的陽面,如果感到背部寒冷,這通常是因為陽氣不足,陰寒過剩所導致的。有時候是因為三陽經絡同時出現問題,額頭冒汗,口乾舌燥,對此可用白虎湯來清熱。

發汗,如果皮膚表面固實無汗,且不畏風,可以使用麻黃湯或者各半湯。脈象緊繃,表示寒氣傷害了血液循環,此時應該服用麻黃湯。脈象浮動時,則應選擇升麻湯。

解肌,若是皮膚表面虛弱,自發性出汗,畏風,應服用桂枝湯。根據《保命集》記載,若表面症狀尚未解除,可選用葛根湯。李氏推薦使用桂枝湯。嚴仁庵指出,當風邪侵襲保護皮膚的衛氣,應使用桂枝湯。

,發汗後仍無法緩解,反而更感寒冷,這是虛弱和陽氣微弱的表現,可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充血液和衛氣。若屬於陰性體質,四肢冰冷,大小便失禁,可選用溫中湯或四逆湯。脈象沉緊且細,內心煩躁,卻不感到口渴,這可能是陰氣過剩阻礙了陽氣。全身冰冷,應使用四逆湯或霹靂散。若尺脈遲緩,應使用小建中湯。《易簡方》添加附子,稱為附子建中湯。若身體寒冷,肌肉僵硬,腹瀉,腹部劇痛,都屬於少陰症狀,應溫暖身體並滋養陰氣。

和解,若伴有潮熱,應使用柴胡加桂湯。發汗後,感到寒冷且心下痞滿,應使用附子瀉心湯。

,若感到寒冷且有潮熱,腹部脹滿,應使用小承氣湯。

,若背部寒冷,口腔感覺舒適,需進行灸療,灸點在關元穴。

]

6. 惡風

悉屬於陽。有汗而惡風為中風,衛病也,桂枝加葛。無汗而惡風為傷寒,榮病也,葛根湯。

解肌,設反無汗,雖服桂枝反煩不解,無里證。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發表,無汗而惡風。

溫經,發汗多,漏不止則亡陽,外不固,是以惡風,以桂附溫其經而固衛。

散濕,風濕相搏,骨節疼,濕勝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必以甘草附子湯,散濕而實其衛。

利痰,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氣上衝不得息,而頭不疼,項不強,為有痰,隨其虛實散利。與陽爭,則氣鬱不發於外,而為熱。

白話文:

[對於畏風的情況]

這一切都歸屬於體內的陽氣問題。如果有出汗且畏風,這是被風邪侵入的症狀,是防禦系統(衛氣)出了問題,可以服用桂枝加葛藥方。

如果無汗且畏風,這是受到寒邪的影響,是營養系統(營氣)的問題,需要使用葛根湯。

調理肌肉,如果使用後反而不出汗,即使服用了桂枝,症狀反而更嚴重且不會好轉,這表示身體內部並無其他病症。

針灸,應先針刺風池和風府穴,再配合服用桂枝葛根湯。

發汗,無汗且畏風。

溫暖經絡,如果大量發汗,汗出不止會導致陽氣耗盡,身體外在防禦力下降,因此畏風,用桂附來溫暖經絡,鞏固防禦系統。

除濕,風濕相互作用導致骨節疼痛,濕氣過重會造成自汗,皮膚腠理鬆弛,因此畏風,必須用甘草附子湯,去除濕氣,強化防禦系統。

祛痰,怕冷發燒,畏風自汗,胸部脹滿,呼吸困難,但頭部不痛,頸部不僵硬,這可能是有痰,根據身體狀況虛實來進行疏散或利尿。如果痰與陽氣互相鬥爭,會導致氣血鬱結,無法正常向外發散,進而產生熱象。

7. 寒熱

身之陽虛,則邪客於表,與陽爭則為寒。身之陰虛,則邪客於裡,與陰爭則為熱。與陰爭則憤然而熱,故寒已而熱作焉。

表裡,邪在表,多寒多。邪在裡,多熱多。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相半。

和解,半表裡,往來寒熱,小柴胡主之。熱多,白虎加桂湯。寒多,柴胡加桂湯。先寒後熱,陽不足也,小柴胡加桂湯。先熱後寒,陰不足也,小柴胡加芍藥湯主之。《難知》曰:若用柴胡而移其時於早晚,氣移於血,血移於氣,是邪無所容之地,知可解也。

,病日多而結熱在裡,復往來寒熱,大柴胡湯主之。惡熱者,胃實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兩解

白話文:

【冷熱】

如果身體的陽氣虛弱,那麼外邪就會侵入體表,與體內的陽氣相爭,會感到寒冷。如果身體的陰氣不足,那麼外邪就會侵入體內,與體內的陰氣相爭,會感到發熱。當與體內的陰氣相爭時,會突然感到熱,所以當寒冷過去後,就會開始發熱。

對於表裡的狀況,如果邪氣在表層,通常會感到更多的寒冷。如果邪氣在體內,通常會感到更多的熱。如果邪氣一半在表層,一半在體內,那麼就會感到冷熱交替。

對於調和的治療方式,如果邪氣在表裡之間,冷熱交替,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熱多,可以用白虎加桂湯。如果冷多,可以用柴胡加桂湯。如果先冷後熱,這表示陽氣不足,可以用小柴胡加桂湯。如果先熱後冷,這表示陰氣不足,可以用小柴胡加芍藥湯。

根據《難經》的記載,如果使用柴胡湯並且改變服藥時間,例如從早上改到晚上,可以使氣轉移到血液,血液轉移到氣,這樣邪氣就沒有藏身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情可以被解決。

對於「下」的治療方式,如果病程長且有熱結在體內,同時還有冷熱交替,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患者怕熱,這表示胃部有實熱,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對於「兩解」的治療方式。

8. 熱多寒少

脈浮,各半湯。微弱,桂枝二越婢一湯。脈遲,小建中加黃耆或溫中。

白話文:

如果發熱的症狀比畏寒的症狀明顯,且脈象浮現,應採用各半湯治療。

若脈象微弱,則宜使用兩份桂枝湯加上一份越婢湯來調理。

而當脈象遲緩,應考慮使用小建中湯添加黃耆,或者進行溫中法的治療。

9. 寒多熱少

不煩躁,手足厥逆,為傷寒。脈反浮緩,為中風,大青龍主之,或各半湯。仲景一書只有熱多寒少之條,無寒多熱少之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感到寒冷多於發熱,且沒有出現煩躁的症狀,同時手腳冰冷,這被歸類為傷寒。然而,若其脈搏反而呈現浮緩的狀態,則應判斷為中風。對於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或者採用一半大青龍湯加上一半其他湯劑的方式。在張仲景的著作中,只描述了發熱多於寒冷的情況,並未提及寒冷多於發熱的症狀。

以上就是所要求的翻譯內容。

10. 潮熱

發於寅卯巳午時者,邪未入胃。日晡所發者,乃入於胃也。有兼證:結胸脈不浮,陷胸湯。腹滿,身黃,梔子柏皮湯。

和解,小柴胡湯。脈浮兼寒加桂。

攻下,邪入胃,腹滿,脈實,大便硬,脈滑。脈浮,仍和解。

解肌,脈虛自汗,桂枝湯。

白話文:

【潮熱】

如果在一天中的寅、卯、巳、午(大約清晨三點到中午十二點)出現發燒的情況,這表示病邪尚未進入胃部。若是在下午三點到五點(日晡時分)發燒,則表示病邪已經進入胃部了。以下是一些可能併發的症狀及其對應的治療方式:

  1. 如果併發結胸的症狀,但是脈象並非浮脈,可使用陷胸湯來治療。
  2. 若有腹脹滿及身體呈現黃疸的現象,可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

接下來是不同的治療方法:

和解:若為小柴胡湯適用的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如果脈象浮且伴有寒象,則需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

攻下:當病邪進入胃部,造成腹部脹滿且脈象實,大便乾硬,脈象滑,這些情況適合使用攻下的方法。但如果脈象浮,還是應該使用和解的方法。

解肌:如果脈象虛弱並且自汗,可以使用桂枝湯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