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治例 (2)

1. 發熱

隨時治例,傷寒本為卒病,故用已上一表一里治例。如夏至後用麻黃知母石膏湯、或以防風通聖散加減用者,是從其時令,或地理方宜,故不可執一也。有近代諸方如正氣、五積之類。

禁例,太陽病禁居多,陽明二禁,少陽三禁。舉其略則知其餘證用藥皆有禁例也,如藥禁。

針例,汗不出,悽悽惡寒,取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熱惡寒:後谿。身熱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汗不出取合谷、後谿、陽池、厲兌、解谿、風池。身熱而喘,取三間。餘熱不盡,取曲池。煩滿,汗不出,取風池、命門。汗出寒熱,取五處、攢竹、上脘。煩心好嘔,取巨闕、商丘。身熱,頭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熱進退,頭痛,取神道、關元、懸顱。

已上出《針經》。

雙解,里證已急,或脈浮,或頭疼,風寒表證仍在者,過經不解是也,大柴胡主之。此解表功里法,又非前兩解之比。

漬形為汗,熱而脈弦細,非往來寒熱不可和,非脅肋痛不可和,非胸滿而嘔不可和,非脈緩不可和。或表證未罷,邪氣傳裡,里未實,是為半表半裡。或自皮膚漸傳入里。或自內熱達於表。《直指方》曰:凡當汗下,如有他證相妨,切須和解,俟其他證已退,卻依汗下法。小柴胡湯,《活人書》去半夏名黃龍湯,陳孔碩名沖和湯,海藏名三禁湯,孫兆名黃胡湯,與四物對名調經湯,守真加減名三元湯。

散熱生津益氣,身熱,目痛,鼻乾,惡熱自汗,脈尺寸浮長,白虎湯。《片玉》云:得汗脈靜,身熱不退,是發汗太過,胃中亡津液故也。處以生津液,益氣血,養胃氣之藥,參、朮、茯苓、麥門冬、升麻、陳皮、甘草、桂、耆、歸、芍、半夏、飴糖,三服而愈。或只用補中益氣湯。

出血,《曾氏家學》治傷寒七八日不解,自胸上至頭目,黑紫壅腫,寸脈浮大而數,是欲作衄而不能出也,用干慄干任兩鼻,彈刺之,出血五六升而安,蒻葉亦可。西北方人或於兩尺澤中出血如射即安,諒亦此意。

復脈,龐氏云: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徊一手無,謂之單伏。或下過如此,必有正汗,急四逆輩溫之,晬時有汗便安。脈汗不出者死。脈結用炙甘草湯。

越婢,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不可表散,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以解表邪而益衛滋津液。

外迎,熏蒸在外,取汗是也。但病脈微弱遲細,動氣,瘡淋,亡血,虛煩,皆不可用此。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取氣海、關元。少陰發熱,取太谿。

,有汗下後,陰陽之氣下陷,熱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用來復丹、靈砂之類。

白話文:

發熱

隨時治例:傷寒本是突然發作的疾病,所以治療原則要根據表裡證候來處理。例如夏至以後,使用麻黃知母石膏湯,或加減防風通聖散,這是根據季節和地域的差異來選擇藥物,不能死板地只用一種方法。現代也有一些方劑,例如正氣、五積等方劑。

禁例:太陽病忌諱多用藥物,陽明病忌諱少用藥物,少陽病忌諱更少用藥物。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其他症狀的用藥也有禁忌,例如藥物禁忌。

針例:汗不出,感到冷颼颼的惡寒,則取穴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熱惡寒:取穴後谿。身熱汗出、手足厥冷,取穴大都。身熱頭痛,食不下:取穴三焦俞。汗不出取穴合谷、後谿、陽池、厲兌、解谿、風池。身熱而喘,取穴三間。餘熱未盡,取穴曲池。煩悶,汗不出,取穴風池、命門。汗出寒熱,取穴五處、攢竹、上脘。煩躁心慌想嘔吐,取穴巨闕、商丘。身熱,頭痛,汗不出,取穴曲泉。身熱時好時壞,頭痛,取穴神道、關元、懸顱。

以上針灸取穴方法出自《針經》。

雙解:裡證已經嚴重,或脈象浮,或頭痛,而風寒表證仍然存在,這是因為經絡不通所致,可用大柴胡湯治療。這種方法既解表又治裡,與前兩種方法不同。

漬形為汗:發熱且脈象弦細,如果沒有往來寒熱、脅肋疼痛、胸悶嘔吐、脈象緩慢等症狀,則不宜發汗。或者表證未除,邪氣傳入裡,裡證未實,屬於半表半裡證。或者是由皮膚逐漸傳入裡,或者是由內熱傳到表。 《直指方》說:凡是應該發汗的,如果又有其他症狀妨礙,必須先調和解表,待其他症狀消除後,再按照發汗的方法治療。小柴胡湯,《活人書》中去掉半夏稱為黃龍湯,陳孔碩稱為沖和湯,海藏稱為三禁湯,孫兆稱為黃胡湯,與四物湯對應稱為調經湯,守真加減稱為三元湯。

散熱生津益氣:身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惡熱自汗,脈象浮長,用白虎湯。 《片玉》說:如果發汗後脈象平靜,但身熱不退,這是因為發汗過度,胃中津液不足造成的。因此應該使用滋陰生津、益氣補血、養胃的藥物,例如人參、白朮、茯苓、麥冬、升麻、陳皮、甘草、桂枝、黃耆、當歸、芍藥、半夏、飴糖等,一般三劑即可痊癒。或者只用補中益氣湯。

出血:《曾氏家學》記載,治療傷寒七八天未愈,從胸部到頭面部都發黑發紫腫脹,寸脈浮大而數,這是想要鼻出血卻不能出血的表現,可以用乾燥的栗子殼和竹筒塞入鼻孔,彈刺使其出血五六升即可痊癒,用蒻葉也可以。西北地區的人有時在尺澤穴出血,如箭射一樣,即可痊癒,其原理也是相同的。

復脈:龐氏說:如果沒有因大量發汗而導致雙手脈象消失,稱為雙伏脈;只有一手脈象消失,稱為單伏脈。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有正汗,應立即用四逆湯等溫熱藥治療,等到出汗就痊癒了。如果脈象和汗都出不來,則會死亡。脈象結滯,用炙甘草湯。

越婢:太陽病,發熱惡寒,但熱多寒少,脈象微弱,不能用表散的方法,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以解表邪氣,益氣滋陰。

外迎:用熏蒸的方法使體表出汗。但是如果脈象微弱遲細,有氣喘、瘡瘍、尿頻、出血、虛煩等情況,則不可使用這種方法。

灸:六脈沉細,一分鐘脈搏只有二三次,取穴氣海、關元。少陰發熱,取穴太谿。

劫:發汗後,陰陽之氣下陷,熱度不退,病人昏倦,不渴不食,用來復丹、靈砂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