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
傷寒治例 (1)
1. 傷寒治例
2. 發熱
屬表者,即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翕翕發熱,若翕所覆,邪在外。若小便黃,非在外也。屬裡者,陽氣下陷入陰分,蒸蒸發熱,若熏蒸,邪在內。若小便清,非在內也。邪在三陽,太陽證多。邪在三陰,少陰證多。與潮熱若同而異,此屬半表,與煩躁相類而非,此屬半里。
解表,有發汗、解肌之別。
發汗,脈浮緊,為表實無汗,寒傷榮,宜麻黃湯。
解肌,脈浮緩,為表虛自汗,風傷衛,宜桂枝湯。脈浮緩反無汗,脈浮緊反煩躁,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和榮衛,風兼寒脈,寒兼風脈,榮衛兩傷俱實,脈浮緊無汗,宜大青龍湯。
解肌表裡,發熱,脈浮大,小便赤,煩渴,此表裡證俱見。或汗後脈浮,小便澀,並宜五苓散。
已上二條屬兩解例。
隨經治例,太陽:麻黃湯。太陽陽明:六物麻黃湯。陽明:葛根湯。太陽少陽:七物柴胡湯。
六經表,少陽:小柴胡湯。太陰:桂枝湯。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
合病表,陽明少陽:葛根柴胡湯。太陰少陰:真武湯。太陰厥陰:當歸四逆湯。少陰厥陰:四逆湯。
助陽,發熱,脈沉無力,或少陰病始得之反熱者,亦屬表。所以一經表有一經表藥也。
溫經,發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細屬裡,而當溫散。凡熱而脈沉,為陽虛、經虛。
隨病治例,汗後不解,脈浮大而遲,或緊澀,或尺不應,宜小建中加歸、耆,俟脈盛再汗。
下,或身熱汗出濈濈然,脈實者,調胃承氣。或汗後不惡寒,但熱者實也,並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大承氣湯。太陽病三五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屬胃也,調胃承氣。內實身熱,汗不出,反惡熱,或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嘔吐而利,並大柴胡湯。非痞滿不可下。非潮熱、渴不可下。非脈沉數不可下。非譫語不可下。
隨病變例,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或熱而脈微,惡寒者,並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如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用梔子豉湯。因以丸藥下後,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陽明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汗多者不可與。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煩躁,反譫語。若加燒針,則必怵惕,煩而不得眠。若下之則胃虛,客氣動,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全在隨證臨病加減擇法。
六經里,太陽:五苓散。陽明:調胃承氣湯。少陽:黃芩湯。太陰:桂枝加大黃湯。少陰:黃連阿膠湯。厥陰:桃仁承氣湯。
合病里,三陽合病:白虎湯。太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大承氣湯。合三陰即是兩感證也。
白話文:
發熱
屬於表證的發熱:是由風寒侵襲皮膚,陽氣鬱滯所致。發熱如被覆蓋般悶熱,邪氣在外;若小便黃,則邪氣不在外。
屬於裡證的發熱:陽氣陷入陰分,熱感如蒸籠般,邪氣在內;若小便清,則邪氣不在內。
邪在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多以太陽證為主;邪在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多以少陰證為主。這種發熱與潮熱類似,但屬於半表半裡證;與煩躁相似,但屬於半裡證。
解表法:分為發汗與解肌。
- 發汗:脈象浮緊,屬表實無汗,寒邪傷及營分,適合用麻黃湯。
- 解肌:脈象浮緩,屬表虛自汗,風邪傷及衛分,適合用桂枝湯。若脈浮緩卻無汗,或脈浮緊並煩躁,適合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和營衛:風寒混合致病,脈象兼有風寒表證,營衛皆受損,脈浮緊無汗,適合用大青龍湯。
解肌表裡:發熱、脈浮大、小便赤、煩渴,表裡證俱見;或發汗後脈浮、小便澀,均適合用五苓散。
(以上兩種情況屬表裡雙解法。)
隨經治療:
- 太陽經:麻黃湯
- 太陽陽明合病:六物麻黃湯
- 陽明經:葛根湯
- 太陽少陽合病:七物柴胡湯
六經表證治法:
- 少陽經:小柴胡湯
- 太陰經:桂枝湯
- 少陰經:麻黃附子細辛湯
- 厥陰經:當歸四逆湯
合病表證治法:
- 陽明少陽合病:葛根柴胡湯
- 太陰少陰合病:真武湯
- 太陰厥陰合病:當歸四逆湯
- 少陰厥陰合病:四逆湯
助陽法:發熱、脈沈無力,或少陰病初期反發熱,仍屬表證,需依經脈對應用藥。
溫經法:發熱為邪在表,當發汗;脈沈細屬裡,當溫散。若發熱而脈沈,屬陽虛或經氣虛弱。
隨病治療:
- 發汗後症狀未解,脈浮大遲緩、緊澀,或尺脈無力,適合用小建中湯加當歸、黃耆,待脈象充盛後再發汗。
下法:
- 身熱、持續出汗、脈實,適合用調胃承氣湯。
- 發汗後不怕冷、僅發熱,屬實證;陽明病發熱、汗多,宜急下,用大承氣湯。
- 太陽病數日,發汗後症狀未解、持續發熱,屬胃熱,用調胃承氣湯。
- 體內實熱、身熱無汗、怕熱,或發熱汗出未解、心下脹滿、嘔吐腹瀉,適合用大柴胡湯。
(注意:非脹滿不可下、非潮熱口渴不可下、非脈沈數不可下、非神昏譫語不可下。)
隨病變證治療:
- 太陽病數日,如瘧疾般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或發熱脈微、怕冷,適合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 大瀉後身熱不退、胸中悶痛,用梔子豉湯;因丸藥瀉下後身熱不退、微煩,用梔子乾薑湯。
- 陽明病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用豬苓湯(汗多者忌用)。
- 陽明病脈浮緊、咽乾口苦、腹脹喘咳、發熱汗出、怕熱身重,誤用發汗會煩躁譫語,誤用燒針會心悸失眠,誤用下法會胃虛心煩、舌苔厚,用梔子豉湯。需依症狀靈活加減。
六經裡證治法:
- 太陽經:五苓散
- 陽明經:調胃承氣湯
- 少陽經:黃芩湯
- 太陰經:桂枝加大黃湯
- 少陰經:黃連阿膠湯
- 厥陰經:桃仁承氣湯
合病裡證治法:
- 三陽合病:白虎湯
- 太陽陽明合病:小承氣湯
- 正陽陽明證:大承氣湯
(若三陰經合病,即是「兩感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