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
傷寒治例 (1)
1. 發熱
屬表者,即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翕翕發熱,若翕所覆,邪在外。若小便黃,非在外也。屬裡者,陽氣下陷入陰分,蒸蒸發熱,若熏蒸,邪在內。若小便清,非在內也。邪在三陽,太陽證多。邪在三陰,少陰證多。與潮熱若同而異,此屬半表,與煩躁相類而非,此屬半里。
解表,有發汗、解肌之別。
發汗,脈浮緊,為表實無汗,寒傷榮,宜麻黃。
解肌,脈浮緩,為表虛自汗,風傷衛,宜桂枝。脈浮緩反無汗,脈浮緊反煩躁,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如果屬於表證,就是風寒侵襲皮膚,陽氣鬱結所導致。患者會出現陣陣發熱,像是被東西覆蓋住一樣,這表示邪氣在外。如果小便顏色偏黃,就不是邪氣在外。
如果屬於裡證,就是陽氣下降進入陰分,患者會持續發熱,像是被熏蒸一樣,這表示邪氣在內。如果小便顏色清澈,就不是邪氣在內。
邪氣在三陽經脈,太陽經證狀較多。邪氣在三陰經脈,少陰經證狀較多。
如果患者出現類似潮熱的症狀,但又有所不同,這屬於半表證。如果患者出現類似煩躁的症狀,但又有所不同,這屬於半裡證。
解表的方法可以分為發汗和解肌兩種。
發汗的方法適用於脈象浮緊,屬於表實無汗的患者,這是寒氣傷及營氣所致,應該使用麻黃。
解肌的方法適用於脈象浮緩,屬於表虛自汗的患者,這是風邪傷及衛氣所致,應該使用桂枝。如果脈象浮緩卻沒有汗,或者脈象浮緊卻反而煩躁不安,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和榮衛,風兼寒脈,寒兼風脈,榮衛兩傷俱實,脈浮緊無汗,宜大青龍湯。
解肌表裡,發熱,脈浮大,小便赤,煩渴,此表裡證俱見。或汗後脈浮,小便澀,並宜五苓散。
已上二條屬兩解例。
隨經治例,太陽:麻黃湯。太陽陽明:六物麻黃湯。陽明:葛根湯。太陽少陽:七物柴胡湯。
六經表,少陽:小柴胡湯。太陰:桂枝湯。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當榮衛受損,伴隨風寒症狀,脈象浮緊無汗時,適合使用大青龍湯。
若表裡俱熱,發熱、脈浮大、小便赤、口渴,或出汗後脈浮、小便澀,則適合使用五苓散。
以上兩條屬於兩解例。
根據經絡辨證,太陽經病證可用麻黃湯,太陽陽明經病證可用六物麻黃湯,陽明經病證可用葛根湯,太陽少陽經病證可用七物柴胡湯。
六經表證中,少陽經病證可用小柴胡湯,太陰經病證可用桂枝湯,少陰經病證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經病證可用當歸四逆湯。
合病表,陽明少陽:譫語。太陰少陰:真武湯。太陰厥陰:當歸四逆湯。少陰厥陰:四逆湯。
助陽,發熱,脈沉無力,或少陰病始得之反熱者,亦屬表。所以一經表有一經表藥也。
溫經,發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細屬裡,而當溫散。凡熱而脈沉,為陽虛、經虛。
隨病治例,汗後不解,脈浮大而遲,或緊澀,或尺不應,宜小建中加歸、耆,俟脈盛再汗。
下,或身熱汗出濈濈然,脈實者,調胃承氣。或汗後不惡寒,但熱者實也,並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大承氣湯。太陽病三五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屬胃也,調胃承氣。內實身熱,汗不出,反惡熱,或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嘔吐而利,並大柴胡湯。非痞滿不可下。非潮熱、渴不可下。非脈沉數不可下。非譫語不可下。
白話文:
表證
- 陽明少陽:胡言亂語。
- 太陰少陰:真武湯。
- 太陰厥陰:當歸四逆湯。
- 少陰厥陰:四逆湯。
助陽
- 發熱,脈沉無力,或少陰病初期發熱者,也屬表證。因此,每條表經都有相應的表藥。
溫經
- 發熱是邪氣在表,應該發汗。脈沉細屬裡證,而應溫散。凡是發熱而脈沉,為陽虛、經虛。
隨病治法
- 發汗後症狀不緩解,脈浮大而遲緩,或緊澀,或尺脈不應手,宜用小建中湯加當歸、生耆,待脈象旺盛後再發汗。
下法
- 或身熱汗出淋漓,脈實者,調胃承氣湯。
- 或發汗後不惡寒,但發熱者為實證,以及陽明發熱汗多者,緊急下之,大承氣湯。
- 太陽病三五日,發汗後不解,熱氣蒸騰發熱,屬胃證,調胃承氣湯。
- 內實身熱,汗不出,反惡熱,或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滿,嘔吐腹瀉,並用大柴胡湯。
- 非痞滿不可下。非潮熱、口渴不可下。非脈沉數不可下。非胡言亂語不可下。
隨病變例,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或熱而脈微,惡寒者,並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如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用梔子豉湯。因以丸藥下後,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陽明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汗多者不可與。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煩躁,反譫語。若加燒針,則必怵惕,煩而不得眠。若下之則胃虛,客氣動,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全在隨證臨病加減擇法。
白話文:
根據病症變化調整治療
太陽病發作八九天,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熱怕冷,但發熱較多,怕冷較少,或發熱而脈搏微弱、怕冷的,都適合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如果大下瀉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疼痛結塊,使用梔子豉湯。因為丸藥導致大下瀉後,身體發熱不退,微煩躁的,使用梔子乾薑湯。陽明經脈浮起,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使用豬苓湯主治。出汗多的話不能使用。陽明經脈浮起而緊繃,咽喉乾澀口苦,腹部脹滿喘不過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畏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會煩躁,反而胡言亂語。如果再加上燒針灸,一定會戰慄不安,煩躁得睡不著。如果瀉下,則胃氣虛弱,邪氣亂動,心中懊悔,舌苔不明顯的,使用梔子豉湯主治。關鍵在於根據症狀和病情調整用藥和治療方法。
六經里,太陽:五苓散。陽明:調胃承氣湯。少陽:黃芩湯。太陰:桂枝加大黃湯。少陰:黃連阿膠湯。厥陰:桃仁承氣湯。
合病里,三陽合病:白虎湯。太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大承氣湯。合三陰即是兩感證也。
隨時治例,傷寒本為卒病,故用已上一表一里治例。如夏至後用麻黃知母石膏湯、或以防風通聖散加減用者,是從其時令,或地理方宜,故不可執一也。有近代諸方如正氣、五積之類。
白話文:
六經之中 太陽經:五苓散 陽明經:調胃承氣湯 少陽經:黃芩湯 太陰經:桂枝加大黃湯 少陰經:黃連阿膠湯 厥陰經:桃仁承氣湯
合病之中 三陽合病:白虎湯 太陽陽明合病:小承氣湯 正陽陽明合病:大承氣湯 三陰合病即是兩感證
隨時治法 傷寒本是急病,所以使用上面一表一里的治法。例如夏至後使用麻黃知母石膏湯,或使用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這是根據當時的氣候或地理環境適宜,所以不可拘泥於一種做法。近代也有很多方劑,如正氣方、五積散等。
禁例,太陽病禁居多,陽明二禁,少陽三禁。舉其略則知其餘證用藥皆有禁例也,如藥禁。
針例,汗不出,悽悽惡寒,取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熱惡寒:後谿。身熱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汗不出取合谷、後谿、陽池、厲兌、解谿、風池。身熱而喘,取三間。餘熱不盡,取曲池。煩滿,汗不出,取風池、命門。汗出寒熱,取五處、攢竹、上脘。煩心好嘔,取巨闕、商丘。身熱,頭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熱進退,頭痛,取神道、關元、懸顱。
已上出《針經》。
雙解,里證已急,或脈浮,或頭疼,風寒表證仍在者,過經不解是也,大柴胡主之。此解表功里法,又非前兩解之比。
白話文:
禁例 太陽病症忌久居,陽明病症忌兩次治療,少陽病症忌三次治療。舉此例便可推知其他證型的用藥也有禁忌,例如藥物禁忌。
針法 汗不出,惡寒戰慄,取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穴。身熱惡寒:後谿穴。身熱汗出、手足冰冷,取大都穴。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穴。汗不出取合谷、後谿、陽池、厲兌、解谿、風池穴。身熱而喘,取三間穴。餘熱不盡,取曲池穴。煩悶,汗不出,取風池、命門穴。汗出寒熱,取五處、攢竹、上脘穴。煩心愛嘔,取巨闕、商丘穴。身熱,頭痛,汗不出,取曲泉穴。身熱時好時壞,頭痛,取神道、關元、懸顱穴。
以上摘自《針經》。
雙重解除 內證已急,或脈象浮,或頭痛,而外證仍為風寒表證,且過了一段時間後症狀仍然不解,則稱為過經不解,主治藥方為大柴胡湯。此方既能解除表證,又能治療裡證,不同於前兩種解除方法。
漬形為汗,熱而脈弦細,非往來寒熱不可和,非脅肋痛不可和,非胸滿而嘔不可和,非脈緩不可和。或表證未罷,邪氣傳裡,里未實,是為半表半裡。或自皮膚漸傳入里。或自內熱達於表。《直指方》曰:凡當汗下,如有他證相妨,切須和解,俟其他證已退,卻依汗下法。小柴胡湯,《活人書》去半夏名黃龍湯,陳孔碩名沖和湯,海藏名三禁湯,孫兆名黃胡湯,與四物對名調經湯,守真加減名三元湯。
白話文:
患者出汗,身體發熱,脈搏細弱,若無寒熱交替、脅肋疼痛、胸悶嘔吐或脈象緩慢等症狀,就不能用汗法治療。也可能表證未除,邪氣入侵內裡,但內裡未實,屬於半表半裡證。也有可能是病邪從皮膚逐漸侵入內裡,或由內熱傳到體表。醫書《直指方》記載:凡是需要用汗法治療的,如果有其他症狀妨礙,必須先用和解之法,待其他症狀退去後,再依照汗法治療。常用的藥方有小柴胡湯,《活人書》去半夏名黃龍湯,陳孔碩名沖和湯,海藏名三禁湯,孫兆名黃胡湯,與四物對名調經湯,守真加減名三元湯。
散熱生津益氣,身熱,目痛,鼻乾,惡熱自汗,脈尺寸浮長,白虎湯。《片玉》云:得汗脈靜,身熱不退,是發汗太過,胃中亡津液故也。處以生津液,益氣血,養胃氣之藥,參、朮、茯苓、麥門冬、升麻、陳皮、甘草、桂、耆、歸、芍、半夏、飴糖,三服而愈。或只用補中益氣湯。
出血,《曾氏家學》治傷寒七八日不解,自胸上至頭目,黑紫壅腫,寸脈浮大而數,是欲作衄而不能出也,用干慄干任兩鼻,彈刺之,出血五六升而安,蒻葉亦可。西北方人或於兩尺澤中出血如射即安,諒亦此意。
白話文:
散熱生津益氣
症狀: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怕熱、自發性出汗,脈象浮長。
治療:使用白虎湯。
《片玉》記載:如果出汗後脈象平靜,但身體發熱沒有消退,這是因為發汗過度,胃裡沒有津液所致。此時應使用生津液、益氣血、養胃氣的藥材,例如人參、白朮、茯苓、麥門冬、升麻、陳皮、甘草、桂、耆、歸、芍、半夏、飴糖,服用三次即可痊癒。或只使用補中益氣湯。
出血
《曾氏家學》記載:治療傷寒七八天未見好轉,從胸部到頭部出現黑紫色腫脹,寸脈浮大而數,這是想要出現鼻衄但無法出的徵兆。此時使用乾慄、乾任針刺鼻孔,讓血流出五六升就能好轉,也可以使用蒻葉。西北地區的人有時在兩尺澤中刺血,讓血噴射出來後就能好轉,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復脈,龐氏云: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徊一手無,謂之單伏。或下過如此,必有正汗,急四逆輩溫之,晬時有汗便安。脈汗不出者死。脈結用炙甘草湯。
越婢,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不可表散,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以解表邪而益衛滋津液。
外迎,熏蒸在外,取汗是也。但病脈微弱遲細,動氣,瘡淋,亡血,虛煩,皆不可用此。
灸,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取氣海、關元。少陰發熱,取太谿。
劫,有汗下後,陰陽之氣下陷,熱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用來復丹、靈砂之類。
白話文:
復脈:
龐安時說:有的人沒有因為大量出汗而虛脫,但是兩手忽然沒有脈搏,稱為雙伏。徘徊不定的只剩一邊沒有脈搏,稱為單伏。如果虛脫超過這種情況,一定有真正的汗出,趕緊使用四逆輩溫熱的藥物治療,黃昏時分出汗就會好轉。脈搏跳動不出汗的會死亡。脈象結聚使用炙甘草湯治療。
越婢:
太陽病,發燒惡寒,發熱較劇烈,惡寒較輕微,脈搏微弱,不宜使用發表的方法治療,應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以解除外邪,同時益氣滋陰。
外迎:
燻蒸藥物以引發出汗。但如果病人的脈象微弱遲細,動作氣喘,瘡瘍淋漓,失血,虛熱煩躁,都不宜使用這種方法。
灸:
六脈沉細,一息只能跳動兩三次,取氣海、關元穴。少陰發熱,取太谿穴。
劫:
出汗虛脫之後,陰陽之氣下陷,發熱不退,病人昏昏欲睡,不渴也不想吃東西,使用來復丹、靈砂等藥物治療。
吐,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脈浮,胸中痞硬,氣上逆,胸有寒也,宜瓜蒂散吐之。或心中結痛而煩,宜梔子豉湯之類。
四證似傷寒,寒痰、腳氣、食。勞煩,皆從病別治。
白話文:
"若出現吐症狀,類似桂枝湯的證狀,無頭痛,無頸部僵硬,脈象浮現,伴有胸中痞硬、氣逆上沖、胸部有寒氣的情況,應當使用瓜蒂散進行催吐。如果內心感到結痛且煩躁,可以考慮使用梔子豉湯類的方劑。
對於四種類似傷寒的症狀,分別是寒痰、腳氣、飲食過量以及勞累過度導致的煩躁,這些情況應當根據不同的疾病進行個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