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1)
傷寒治例 (1)
1. 傷寒治例
2. 發熱
屬表者,即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翕翕發熱,若翕所覆,邪在外。若小便黃,非在外也。屬裡者,陽氣下陷入陰分,蒸蒸發熱,若熏蒸,邪在內。若小便清,非在內也。邪在三陽,太陽證多。邪在三陰,少陰證多。與潮熱若同而異,此屬半表,與煩躁相類而非,此屬半里。
解表,有發汗、解肌之別。
發汗,脈浮緊,為表實無汗,寒傷榮,宜麻黃湯。
解肌,脈浮緩,為表虛自汗,風傷衛,宜桂枝湯。脈浮緩反無汗,脈浮緊反煩躁,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和榮衛,風兼寒脈,寒兼風脈,榮衛兩傷俱實,脈浮緊無汗,宜大青龍湯。
解肌表裡,發熱,脈浮大,小便赤,煩渴,此表裡證俱見。或汗後脈浮,小便澀,並宜五苓散。
已上二條屬兩解例。
隨經治例,太陽:麻黃湯。太陽陽明:六物麻黃湯。陽明:葛根湯。太陽少陽:七物柴胡湯。
六經表,少陽:小柴胡湯。太陰:桂枝湯。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
合病表,陽明少陽:葛根柴胡湯。太陰少陰:真武湯。太陰厥陰:當歸四逆湯。少陰厥陰:四逆湯。
助陽,發熱,脈沉無力,或少陰病始得之反熱者,亦屬表。所以一經表有一經表藥也。
溫經,發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細屬裡,而當溫散。凡熱而脈沉,為陽虛、經虛。
隨病治例,汗後不解,脈浮大而遲,或緊澀,或尺不應,宜小建中加歸、耆,俟脈盛再汗。
下,或身熱汗出濈濈然,脈實者,調胃承氣。或汗後不惡寒,但熱者實也,並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大承氣湯。太陽病三五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屬胃也,調胃承氣。內實身熱,汗不出,反惡熱,或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嘔吐而利,並大柴胡湯。非痞滿不可下。非潮熱、渴不可下。非脈沉數不可下。非譫語不可下。
隨病變例,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或熱而脈微,惡寒者,並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如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用梔子豉湯。因以丸藥下後,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陽明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汗多者不可與。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煩躁,反譫語。若加燒針,則必怵惕,煩而不得眠。若下之則胃虛,客氣動,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全在隨證臨病加減擇法。
六經里,太陽:五苓散。陽明:調胃承氣湯。少陽:黃芩湯。太陰:桂枝加大黃湯。少陰:黃連阿膠湯。厥陰:桃仁承氣湯。
合病里,三陽合病:白虎湯。太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大承氣湯。合三陰即是兩感證也。
白話文:
發熱
發熱屬於表證的,是因為風寒侵襲皮膚,導致陽氣鬱積不暢。會出現微微發熱,像被東西覆蓋的感覺,這是邪氣在體表。如果小便顏色黃,就不是體表的病。發熱屬於裡證的,是因為陽氣下陷到陰分,造成身體內像蒸騰一樣發熱,這是邪氣在體內。如果小便清澈,就不是體內的病。邪氣在三陽經時,以太陽經的病證居多;邪氣在三陰經時,以少陰經的病證居多。發熱與潮熱相似卻不同,這種發熱屬於半表半裡。發熱與煩躁相似卻不同,這種發熱屬於半裡。
解表,有發汗和解肌兩種方法。
發汗,脈象浮而且緊,屬於表實無汗,是寒邪傷了營血,應該使用麻黃湯。
解肌,脈象浮而且緩,屬於表虛自汗,是風邪傷了衛氣,應該使用桂枝湯。如果脈象浮緩卻沒有汗,脈象浮緊反而煩躁,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和榮衛,風寒兼夾的脈象,或寒風兼夾的脈象,營衛兩方面都受損傷而且都實證,脈象浮緊無汗,應該使用大青龍湯。
解肌表裡,發熱,脈象浮大,小便赤黃,口渴,這是表裡證同時出現。或者出汗後脈象仍然浮,小便不通暢,都應該使用五苓散。
以上兩條屬於表裡雙解的例子。
隨經治例,太陽經:使用麻黃湯。太陽陽明:使用六物麻黃湯。陽明經:使用葛根湯。太陽少陽:使用七物柴胡湯。
六經表證,少陽經:使用小柴胡湯。太陰經:使用桂枝湯。少陰經: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經:使用當歸四逆湯。
合病表證,陽明少陽:使用葛根柴胡湯。太陰少陰:使用真武湯。太陰厥陰:使用當歸四逆湯。少陰厥陰:使用四逆湯。
助陽,發熱,脈象沉而無力,或是少陰病開始發熱反而更熱的,也屬於表證。所以每一經的表證,都有其對應的表藥。
溫經,發熱如果是邪在體表,應該發汗。脈象沉細是屬於裡證,應該用溫散的方法。凡是發熱而脈象沉,都是陽氣虛弱或經脈虛弱。
隨病治例,出汗後發熱不退,脈象浮大而遲,或緊澀,或尺脈不應,應該使用小建中湯加當歸、黃耆,等脈象強盛再發汗。
下法,如果身體發熱,汗出很多,脈象強實的,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或者出汗後不惡寒,只是發熱,這是實證,以及陽明發熱汗多的,都應該趕快用下法治療,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太陽病三五天,發汗後發熱仍然不退,像蒸籠一樣發熱,是屬於胃的問題,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體內實熱,發熱卻不出汗,反而怕熱,或者發熱汗出卻不退,心下痞悶,想吐又腹瀉,都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不是痞滿的情況不可以下,不是潮熱口渴的情況不可以下,不是脈沉數的情況不可以下,不是說胡話的情況不可以下。
隨病變例,太陽病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或者發熱而脈象微弱,怕冷的,都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大便通下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結痛,用梔子豉湯。因為吃了丸藥通下後,身體發熱不退,微微煩躁,用梔子乾薑湯。陽明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應該用豬苓湯治療。如果出汗多就不能用豬苓湯。陽明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氣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煩躁,甚至說胡話。如果再用燒針,就會更加驚恐不安,煩躁而睡不著。如果用下法,就會導致胃虛,客氣妄動,心中煩悶,舌苔厚膩,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總之,要根據具體病情,靈活加減用藥。
六經里證,太陽經:使用五苓散。陽明經:使用調胃承氣湯。少陽經:使用黃芩湯。太陰經:使用桂枝加大黃湯。少陰經:使用黃連阿膠湯。厥陰經:使用桃仁承氣湯。
合病裡證,三陽合病:使用白虎湯。太陽陽明:使用小承氣湯。正陽陽明:使用大承氣湯。合三陰就是兩感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