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5)
傷寒治例 (25)
1. 陽痓
本作痓,仰目是陽痓。《直指方》云:無汗先譫語者,發剛痓。
發汗,《證治》曰:太陽無汗,小便少,氣上衝胸,口噤欲作剛痓,麻黃加葛根湯。云岐子用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下,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咬牙,大承氣湯。許氏次用小續命湯調之。
白話文:
陽痙
(原文「痓」應為「痙」),患者仰頭瞪目即為陽痙。《直指方》提到:若患者無汗且先出現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則為剛痙發作。
發汗療法:
《證治》記載:若屬太陽病(表證)無汗、小便量少、氣逆上衝胸部、牙關緊閉即將發展成剛痙,可用「麻黃加葛根湯」治療。雲岐子則建議使用「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瀉下療法:
若症狀表現為胸部脹滿、牙關緊閉、身體僵硬無法平臥(如角弓反張)、腳部抽筋攣急,且患者會緊咬牙關,此時宜用「大承氣湯」攻下。許氏後續建議再以「小續命湯」調理鞏固。
2. 陰痓
眼合是陰痓。有汗先厥逆,發柔痓。
發汗,龐朱二氏用桂枝葛根湯(朱肱)。
溫,陰痓厥逆,筋脈俱急,汗出不止,桂心白朮散。項強頭搖,口噤,附子散。閉目合面,附子防風散。
分利,頭項強,小腹滿,小便難,已成痓,五苓散。
疏風養血,防風當歸散。
白話文:
[陰痓]
閉眼是陰痓的症狀。患者會先出現手腳冰冷、出汗,隨後發作柔痓(以肌肉鬆軟無力為特徵的痙攣)。
發汗治法:龐安時與朱肱二位醫家使用桂枝葛根湯(朱肱的方劑)。
溫補治法:
- 若陰痓伴隨手腳冰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可用桂心白朮散。
- 若出現頸部僵硬、頭部搖動、牙關緊閉,則用附子散。
- 若患者閉眼、臉部肌肉緊繃,適用附子防風散。
利水治法:若頭頸強直、小腹脹滿、小便困難,且已發展成痓病,可用五苓散。
疏風養血法:適用防風當歸散。
3. 不仁
謂不柔和,則癢痛寒熱皆不知也。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故斯然也。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精血少,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復,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其乘寒之厥,鬱冒不仁可知矣。
溫,《直指方》用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加乾薑、各半湯,以意度用。
針,若越人入虢,太子病屍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痊濟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身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雖越人其能起之哉?
白話文:
內容主題:不仁
內容:
所謂「不仁」是指身體失去柔和的感覺,對於癢、痛、寒、熱等刺激都無法感知。這是因為正氣被邪氣阻滯,鬱結不散,導致氣血虛少,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內經》中提到:少陰脈氣不足,腎氣微弱,精血虧少,氣向上衝,壓迫胸膈,宗氣運行紊亂,血液鬱結在心下,陽氣衰退,熱氣聚集在下腹,與陰氣相互作用,導致身體失去知覺,這就是「屍厥」。如果是因寒邪引起的厥症,則可能出現鬱悶昏沈、失去知覺的情況。
治療方法:
-
溫法:《直指方》記載可使用甘草乾薑湯、桂枝芍藥湯加乾薑、或各半湯,根據病情斟酌使用。
-
針灸:例如古代名醫扁鵲治療虢國太子的屍厥症,當時太子的症狀是昏迷不醒、失去知覺,但扁鵲判斷為可治之症,施以針刺後痊癒,這展現了神醫的高明診斷。但如果脈象浮洪、全身出油汗、呼吸急促、身體失去知覺,即使是扁鵲也難以輓救。
4. 直視
心腎臟氣絕也。《針經》云: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五臟血氣調和,榮於目則明矣。今邪氣壅盛,正氣已絕,故衄家不可發汗,汗則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也。
下,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非直視,此內實也,可於大承氣、大柴胡選用之。
白話文:
直視
心腎的臟氣已經耗竭。《針經》提到:骨骼的精華形成瞳孔,筋的精華形成黑眼珠,血液的精華形成絡脈,氣的精華形成白眼珠。五臟血氣調和,滋養眼睛才能視物清晰。現在邪氣過盛,正氣已消耗殆盡,因此有鼻出血症狀的人不可發汗,若發汗會導致額頭上的脈絡緊急拘攣,直視而無法轉動眼球。
此外,如果出現眼睛模糊不清、眼珠轉動不靈活,沒有明顯的體表或內在症狀,但有排便困難、身體輕微發熱的現象,這並非直視,而是內臟實熱所致。可考慮選用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來治療。
5. 遺尿
風溫證被下,必失溲。三陽合病。下焦氣絕不歸其部,濁邪中下。
溫,下焦脫陰陽虛,用附子湯。
清熱,自汗而熱,白虎湯主之。
灸
白話文:
遺尿
因風溫證被誤用下法治療,導致小便失禁。此為三陽經同時發病的症狀。下焦氣機衰竭,無法固攝,加上濕濁邪氣侵襲下焦。
若屬溫病,因下焦陰陽兩虛而失固,可用附子湯治療。
若需清熱,並有自汗且發熱的症狀,則以白虎湯為主方。
若需灸法治療,可配合使用。
6. 循衣摸床
兼微喘直視,小便利,脈弦實者,可治。
下,大小承氣選用。
白話文:
患者同時出現輕微喘息、直視無神的症狀,若小便通暢且脈象弦而有力,尚可救治。
此情況下,可視病情選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進行治療。
7. 溫病
春月病發熱惡寒,頭疼,脈來浮數。瘟病,當分治之。
解肌,升麻解肌湯。
和解,小柴胡、竹葉湯。
白話文:
溫病
春天時生病,出現發熱、怕冷、頭痛的症狀,脈象浮而快。治療溫病,應根據病情分別處理。
解肌:使用升麻解肌湯。
和解:使用小柴胡湯或竹葉湯。
8. 溫瘧
重感於寒,變成溫瘧,脈尺寸俱盛,兼弦數。
和解,先熱後寒,小柴胡或白虎加桂枝。
清熱,但熱不寒,止用白虎。
白話文:
溫瘧
因再次感受寒氣而轉變為溫瘧,脈象尺寸部位皆強盛,且帶有弦而數的特徵。
和解治法:症狀為先發熱後惡寒,可用小柴胡湯或白虎加桂枝湯。
清熱治法:若只有發熱而不惡寒,則單用白虎湯即可。
9. 風溫
發汗,敗毒、獨活湯。許氏用續命湯減麻黃、附。
解肌,柴胡桂枝湯,或白朮湯加減用。
清熱,汗後惡熱,無下證,知母石膏湯。
疏風,頭目昏眩,四肢煩疼,荊芥散、金匱風引湯。
白話文:
風溫
發汗:使用敗毒散或獨活湯。許氏則採用續命湯,並減少麻黃和附子。
解肌:選用柴胡桂枝湯,或以白朮湯為基礎進行加減調整。
清熱:若發汗後出現怕熱症狀,且無腹瀉等虛寒表現,可使用知母石膏湯。
疏風:對於頭暈目眩、四肢痠痛者,可選用荊芥散或《金匱要略》中的風引湯。
10. 溫疫
11. 溫毒
陰脈實大,陽脈洪數,發熱,發癍、癮疹,咳兼心悶。
清熱,玄參升麻湯。
白話文:
[溫毒]
症狀:
陰脈實大有力,陽脈洪大且數,出現發熱、皮膚發斑或蕁麻疹,咳嗽並伴隨心胸悶脹。
治療方法:
清熱解毒,使用「玄參升麻湯」。
12. 濕溫
發熱頭疼,胸間多汗,兩脛逆冷,妄言,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白話文:
濕溫
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胸部大量出汗,雙腿冰冷,胡言亂語。脈象方面,陽脈(寸脈)濡軟無力而微弱,陰脈(尺脈)細小而緊促。
13. 暑證
中暑,病熱,自汗,脈虛細弱。
清神益氣,東垣清暑益氣湯。
清熱,白虎湯。
解肌,五苓散。
降痰逆,消暑丸、橘皮湯。
溫,冷香飲子。
白話文:
暑證
中暑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自發出汗、脈搏虛弱細微。
清神益氣:可以使用東垣清暑益氣湯。
清熱:適合用白虎湯。
解肌:可以使用五苓散。
緩解痰氣上逆:適用消暑丸或橘皮湯。
溫補:可選冷香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