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2)
傷寒治例 (22)
1. 腹痛
有實,有虛,寒、熱邪,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
建中,陽脈澀,陰脈弦,並泄利,建中湯、桂枝芍藥湯、小建中薛汝明名芍藥湯。
和血,厥陰證,小腹痛,當歸四逆湯。
下,關脈實,大便秘硬,腹滿為實,繞臍腹痛,煩躁,發作有時,有燥屎也,大小承氣。腹滿時痛,桂枝加大黃。
溫中,兼泄利下重,脈沉微,四逆湯。兼小便不利,真武湯,隨證選用。
逐熱,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
外接法,略例云。
熨,用灰包熨之。
灸,龐氏云: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困,氣衝心而死。
刺括,欲吐利而煩躁者,多有痧毒,世俗以刺括委中穴。
白話文:
腹痛
腹痛的原因有實證和虛證,可能是寒邪、熱邪、燥屎或舊積所致。按壓時不痛為虛證,痛為實證。
建中(調和中焦)
若陽脈澀、陰脈弦,同時有腹瀉,可選用建中湯、桂枝芍藥湯或小建中湯(薛汝明稱之為芍藥湯)。
和血(調和血氣)
屬於厥陰證而小腹痛者,適用當歸四逆湯。
攻下(瀉下通便)
關脈實,大便硬結,腹部脹滿為實證,或繞臍腹痛、煩躁,且發作有規律,此為燥屎內結,可選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若腹脹滿且時有疼痛,則用桂枝加大黃湯。
溫中(溫暖中焦)
若兼有腹瀉、下墜感,脈沈微,可用四逆湯;若兼有小便不利,則用真武湯,依症狀選擇。
清熱(清解熱邪)
若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且想嘔吐,可用黃連湯。
外治法
簡略方法如下。
熨法(溫熨療法)
可用灰包熨腹部。
灸法
龐安時說:該灸而不灸,可能使病人寒氣結滯,日久更重,甚至氣逆衝心而死。
刺絡放血
若出現欲吐瀉且煩躁的症狀,多有痧毒,民間習慣刺委中穴放血。
2. 咽痛
陽毒,少陰證,伏氣。
清熱,少陰腹痛,脈沉細,猶有咽痛者,黃連龍骨湯。
溫中,脈微弱,有伏氣,必先痛,次下利,當溫之。手足冷,或加吐利,少陰證也。下利不止,手足冷,咽痛,無熱證,四順丸。少陰中風,胸滿心煩,咽痛自汗,腰痛連䯒,頭痛吐沫,脈弦,《三因》用桂枝附子。
散結下痰,脈數而滑,甘桔半夏湯。
針
吹點
敷,咽痛有瘡,黃柏細辛末敷之。
解毒,陽毒,脈浮數而大,唾膿血,《千金》、《外臺》烏扇膏治之。
白話文:
咽痛
陽毒、少陰證、伏氣
清熱:少陰腹痛,脈象沈細,仍有咽痛者,可用黃連龍骨湯。
溫中:脈象微弱,體內有伏邪,通常先出現疼痛,隨後腹瀉,此時應溫補。若手足冰冷,或伴隨嘔吐腹瀉,屬少陰證。腹瀉不止、手足冰冷、咽痛且無熱象者,可用四順丸。少陰中風,症見胸悶心煩、咽痛、自汗、腰痛連及小腿、頭痛吐涎、脈弦者,《三因方》推薦使用桂枝附子湯。
散結下痰:脈象數而滑者,適用甘桔半夏湯。
針灸
吹藥
外敷:咽痛伴隨瘡口者,可用黃柏細辛粉外敷。
解毒:陽毒患者,脈浮數而大,咳吐膿血,可用《千金方》或《外臺祕要》記載的烏扇膏治療。
3. 蛔厥
溫胃,烏梅丸,理中丸。
利,消渴,吐蛔,但用理中加大黃,入蜜以利之。
白話文:
[蛔蟲引起的昏厥]
溫暖胃部,可使用烏梅丸、理中丸。
若需要通便,對於口渴、嘔吐蛔蟲的症狀,只需使用理中丸並加入大黃,搭配蜂蜜以促進排便。
4. 陽證陽毒
三陽病不治,陽獨盛,陰欲暴絕,變為陽毒,必發狂,內外熱結,舌又卷,鼻內煤煙,脈洪實滑促。
吐,升麻梔子湯。
下
白話文:
陽證陽毒
若三陽病症未經治療,導致陽氣過盛,陰氣將急速衰減,轉變為陽毒。此時患者必然出現狂躁、體內外熱邪凝結、舌頭捲縮、鼻腔內如煤煙燻黑、脈象洪大、實數而急促的症狀。
治療方法:
- 催吐法:使用升麻梔子湯。
- 瀉下法:依照病情選用適宜的瀉下方劑。
5. 陰證陰毒
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時來疾,尺脈小短而微,寸口盛,時大者,皆其候也。
溫經,真武湯、四逆湯。
正陽回陰,霹靂散。
灸,關元、氣海。
劫,金液丹。
熨,腹中急痛,灰包熨之。
熏,逆冷囊縮者,以炒豆投熱醋中,如法熏之。
白話文:
陰證陰毒
當陰寒之氣過盛時,微弱的陽氣會被逐漸消耗,症狀表現為身體沈重、四肢冰冷、腹部與肚臍周圍劇烈疼痛,甚至四肢冰冷逆冷。脈象方面,六脈沈細且時而急促,尺脈短小微弱,而寸口脈卻顯得旺盛,有時脈象會變大,這些都是陰證陰毒的表現。
治療方法:
- 溫經散寒:可服用真武湯、四逆湯。
- 回陽救逆:使用霹靂散。
- 艾灸療法:灸關元穴、氣海穴。
- 急救藥:使用金液丹。
- 熱熨法:若腹部劇痛,可用灰包(如炒熱的鹽或砂)熨敷疼痛處。
- 熏蒸法:若四肢冰冷、陰囊收縮,可將炒熱的豆子放入熱醋中,按此法熏蒸患處。
6. 太陽陽明合病
自利。
發汗,喘而胸滿者,麻黃湯。
和解,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
兩解,止利發表,葛根湯。
白話文:
太陽陽明兩經同時發病的情況:
如果出現腹瀉,並且因發汗後出現氣喘、胸悶的症狀,應使用麻黃湯治療。
如果是需調和治療,沒有腹瀉但伴有嘔吐的情況,則適用葛根加半夏湯。
若要同時止瀉和發散表邪,則使用葛根湯。
7. 太陽少陽合病
和解,黃芩湯止利。利者為邪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
止嘔清熱,嘔者,胃氣逆也,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發病
治療方法以調和為主,使用黃芩湯來止瀉。腹瀉是因為病邪位於半表半裡之間,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
若有嘔吐症狀需止嘔並清熱,嘔吐是胃氣上逆所致,可使用黃芩湯加入半夏和生薑來治療。
8. 三陽合病
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譫語遺尿者,不可汗下。
清熱和表裡,白虎湯。
白話文:
【三陽合病】
症狀:腹部脹滿、身體沈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失去知覺,胡言亂語且小便失禁。此時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
治法:清熱並調和表裡,選用「白虎湯」。
9. 太陽少陽並病
頭痛眩冒,如結胸,心下痞硬,或譫語。
刺,肺俞、肝俞。如頭項強,刺大椎。
白話文:
太陽少陽並病
頭痛、頭暈目眩,症狀類似結胸證,心窩處感到硬滿不適,有時還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
治療時可針刺肺俞穴和肝俞穴。如果頭部和頸部僵硬緊繃,可加刺大椎穴。
10. 陰證似陽
煩躁面赤,身熱,脈反沉微。韓氏《微旨》曰:面色雖見陽證,蓋是陽在上焦,其下二焦陰色已盛,若調理得下焦有陽,則上焦陽氣必下降也,上焦雖見陽證,其勢淺於下焦也。
溫,見前「發熱。溫經」例下。《直指方》云:理中湯,四逆甘草乾薑湯,隨證輕重用。
白話文:
[陰證似陽]
病人表現出煩躁、面色潮紅、身體發熱,但脈象反而沈細微弱。韓氏《微旨》中解釋:雖然面色呈現陽證的表現,但這只是陽氣聚集在上焦,實際上下二焦的陰寒之氣已經很盛。如果能調理使下焦恢復陽氣,則上焦的陽氣自然會下降。表面上看似乎是陽證,但其病勢根源其實在下焦的陰寒之證。
關於「溫」治法,可參考前面「發熱。溫經」條目下的案例。《直指方》提到:可根據病情輕重,選用理中湯或四逆湯(甘草乾薑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