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治例》~ 傷寒治例 (24)
傷寒治例 (24)
1. 陽盛拒陰
下
白話文:
陽盛拒陰
在下方的部位,由於陽氣過於旺盛,導致陰氣無法進入,形成陰陽失衡的狀態。
2. 癍
汗下後發者,熱毒不散所致。有溫毒熱病,有表證脈浮數,有表虛里實,熱毒不散,所以不可發汗,不可輕易下。有時氣所致。
消散,白虎加參名化斑湯、升麻玄參湯。表證多,防風通聖去硝黃。
調胃溫中,陰證發癍。
補,汗下後,胃虛極而發者,此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白虎加參朮。
下,身無大熱,煩渴便實,有癍,調胃承氣。
泄熱,豬膽雞子湯。兼咽痛,紫雪、大青。
涼血,溫毒發癍,嘔逆,黑膏、化毒丹。
白話文:
主題:斑疹
內容:
汗液排出後出現的斑疹,是因體內熱毒未能消散所致。有些是因溫毒熱病(溫熱型的熱性疾病),伴有表證(身體表層的病徵)、脈象浮數;有些是因表虛裡實(表層虛弱、體內實熱),熱毒無法消散,因此不可用發汗法治療,也不可輕易使用瀉下法。有時是因時令氣候的影響所致。
消散法:
- 使用「白虎加參湯」,又名「化斑湯」,或「升麻玄參湯」。
- 若表證較為明顯,可用「防風通聖散」並去除其中的芒硝與大黃。
調養胃氣與溫中散寒:
- 適用於陰證(寒性體質或寒邪所致的病證)引發的斑疹。
補益法:
- 出汗或瀉下後,胃氣極度虛弱而引發斑疹,是因為虛火外浮所致,此時應以補益為主,輔以降火,可用「白虎加參朮湯」。
瀉下法:
- 若身體無明顯發熱,但煩躁口渴、大便乾結,並出現斑疹,可用「調胃承氣湯」。
清熱洩火:
- 使用「豬膽雞子湯」。
- 若兼有咽喉疼痛,可用「紫雪丹」或「大青湯」。
涼血解毒:
- 溫毒引發斑疹,伴隨嘔吐、反胃,可用「黑膏」或「化毒丹」治療。
3. 晝夜偏劇
熱入血室,陰虛,亡陽。
溫經,汗下後,身無熱,不渴,晝則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宜乾薑附子湯。
和解,婦人熱入血室,夜則譫語,小柴胡加牡丹皮。
針
白話文:
晝夜症狀不同
熱邪侵入子宮,陰虛,陽氣虛脫。
溫經法:發汗或瀉下後,身體不發熱、不口渴,白天煩躁不安,夜晚則安靜,脈象沈,適合服用乾薑附子湯。
和解法:婦女因熱邪侵入子宮,夜晚出現胡言亂語,可用小柴胡湯加入牡丹皮。
針灸:依照症狀針灸相應穴位。
4. 口燥咽乾
慎不可發汗。
清熱涼胃,口乾,少津液,脈浮緊微數,白虎加人參湯。
和解,口苦,脈浮緊,咽乾舌燥,宜小柴胡。
下,少陰病,得之三二日,口燥咽乾,急下之。
白話文:
口燥咽乾
若出現口乾症狀,切忌使用發汗法治療。
- 清熱涼胃:口乾、唾液減少,脈象浮緊且略快,適用「白虎加人參湯」。
- 和解:口苦、脈象浮緊,咽喉乾燥、舌頭乾澀,適合服用「小柴胡湯」。
- 瀉下:若為少陰病症狀,發病兩三天後出現口燥咽乾,應立即採用瀉下法治療。
5. 百合病
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無經絡之狀,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有寒非寒,有熱非熱,默默不知所苦,服藥即吐,如有鬼神。
清熱涼血,百合湯。
白話文:
【百合病】
全身血脈同出一源,卻都受到影響而發病,沒有明顯的經絡症狀。患者想吃東西卻吃不下,想睡卻睡不著,感覺有寒卻非真寒,感覺有熱卻非真熱,沈默不語卻說不清哪裡不適,吃藥就容易嘔吐,猶如被鬼神附身一般。
治療宜用清熱涼血之法,可服百合湯。
6. 狐惑
其候齒燥,惡飲食,面目乍赤乍白,舌黑,舌上白,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喜眠。蟲食其喉為惑,其聲嗄。蟲食下部為狐,其咽乾,甚者蟲食臟而死。
殺蟲,雄黃銳散膏,納穀道中。
涼血,唇瘡聲嗄,桃仁湯
清熱安蟲,黃連犀角湯。
白話文:
狐惑病
症狀包括牙齒乾燥、厭惡飲食、臉色忽紅忽白、舌頭發黑或附有白苔、嘴唇發黑並生瘡、四肢沈重、嗜睡。若蟲蝕喉部稱為「惑」,患者聲音嘶啞;若蟲蝕下半身稱為「狐」,患者喉嚨乾燥,嚴重時蟲會侵蝕內臟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
- 殺蟲:使用雄黃銳散膏,塞入肛門。
- 涼血:若嘴唇生瘡、聲音嘶啞,服用桃仁湯。
- 清熱安蟲:服用黃連犀角湯。
7. 漱水不欲咽
熱在經也。
涼血,陽明身熱頭疼,漱水不咽,必發衄,犀角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主題:想漱口但不想把水吞下去
內容:這是因為熱邪停留在經脈中。
治療方法是涼血。如果是陽明經熱證,出現身體發熱、頭痛、想漱口但不想吞水的症狀,必定會流鼻血,此時應以犀角地黃湯為主來治療。
8. 水氣
兩解,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喘咳,渴或利,小青龍主之。
下,結胸有水氣,但頭汗出,大陷胸湯。
溫,少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下利,此有水,真武湯。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
分利,煩渴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軟堅清熱,病在陽,當汗解,反以水噀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堅,肉上粟起,反不渴,文蛤散。
白話文:
水氣
-
兩解:表證未解,心下(胃脘部)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喘咳、口渴或腹瀉,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
下:結胸證伴有水氣,僅頭部出汗,宜用大陷胸湯。
-
溫: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腹瀉,這是體內有水濕,應使用真武湯。若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宜先治水,用茯苓甘草湯。
-
分利:煩渴想喝水,但水一喝就吐,稱為「水逆」,宜用五苓散治療。
-
軟堅清熱:病在表陽,應以發汗解表,卻誤用冷水噴灑降溫,使熱邪被阻無法消散,反而更加頑固,皮膚起雞皮疙瘩,卻不覺口渴,可用文蛤散治療。
9. 小便不利
邪畜於內,津液不下行。
分利,汗後脈浮,煩渴,五苓散。
和解,汗後脅滿,寒熱,不利,心煩,桂枝幹薑湯。
下,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大小承氣湯選用。
溫,自汗身寒,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湯。
坐藥,婦女用之,男子用豬膽套定。
固下散寒,少陰病四五日,腹滿痛,小便不利,下利膿血,桃花湯。
灸,陰寒甚,下閉者,灸之。陰證,小便不利,必陰囊縮入小腹,痛欲死者,灸石門穴。仍與返魂丹、當歸四逆湯。世有醫人見小水不通,炒鹽及熱藥臍下熨之,以致陰氣俱熱,熱無處出,即上衝心,往往有死者。
泄濕熱,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內,必發黃,茵陳湯。
解錯雜之邪,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龍骨牡蠣湯主之。
散傳陰之熱閉,少陰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吐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溫經散濕,少陰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者,真武湯。
白話文:
小便不通暢
體內有邪氣停滯,津液無法正常向下運行。
利水法:發汗後脈搏浮、煩躁口渴,可用五苓散。
和解法:發汗後肋骨周圍脹滿、忽冷忽熱、腹瀉、心煩,適用桂枝乾薑湯。
瀉下法:小便不順、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可依情況選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
溫補法:自汗、身體發冷且小便不暢,宜用甘草附子湯。
外用法(坐藥):婦女使用特定坐藥,男性則可用豬膽汁處理。
固下散寒:少陰病症持續四五天,腹部脹滿疼痛、小便不利、腹瀉夾雜膿血,適用桃花湯。
灸法治療:陰寒嚴重導致排泄閉塞時可施灸。陰證小便不利且陰囊縮入小腹、劇痛難忍者,灸石門穴,並搭配返魂丹或當歸四逆湯。注意坊間誤用熱鹽或熱藥敷肚臍,可能使熱氣上衝心臟,導致危險。
清除濕熱:頭部出汗、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體內濕熱淤積可能引發黃疸,以茵陳湯治療。
調理複雜邪氣:傷寒八九日後誤用瀉下法,出現胸悶煩躁、小便不利、胡言亂語、全身沈重無法翻身,用柴胡龍骨牡蠣湯主方。
疏通陰經熱閉:少陰陰病四肢冰冷,伴隨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嘔吐腹瀉下墜感,以四逆散為主方。
溫通經絡、祛濕:少陰病兩三日未癒,拖延至四五日後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且腹瀉,用真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