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弁言 (1)
弁言 (1)
1. 弁言
予為腸熱傷寒症,在九年臥病中,書其療法出版,今年為第五種。良以人命至重,生之長之甚難,傷之死之甚易。經數千年用人作試驗,已發明有妥善辦法,仍復湮沒,國醫亦不能採用,使此每年數萬可以不死之人冤枉而死,予能不大聲疾呼以告世人乎?死之固冤矣,亦多有因傷寒而致腦神經及心臟或他臟受損傷,終身不愈者,亦復不少,予所知者亦有數人。
友人何志姜醫師,二十八年患類似傷寒症,高熱十二三日始退,愈後心臟受損,患不整脈,稍勞即發,三十年自服胎盤劑(即用胞衣焙乾為末),服七八具而心臟病全愈,時年已六十歲,雖步行數里不再發。另一人亦因傷寒損心臟,西醫謂無治法,迄未愈。此法非科學所知,何君因中醫書極言胞衣療效之神,故一試之而竟效也。
英人概君為天津西報編輯,數年前患傷寒病,毒素傷腦,致手足神經皆痿痹,從此病發失業。上述三例,皆傷寒毒素所致之損害,亦皆可完全避免者。醫學家驟聞此言,殆不能見信。請說明之:蓋凡細菌傳染病發高熱及激烈之症狀,皆由生理受毒素之壓迫,因感應系的影響,全體機能皆感覺呆滯,分泌、循環、排泄、營養同時失去正常功用,見為各種症狀。
科學醫發見細菌學以來,專注意於殺菌,數十年來,合全世界科學腦經研究傷寒,絕無辦法,昔亦用水楊酸苯酯(Salol)直入腸內殺菌,然對於治療絲毫無補。中藥則絕對不能殺菌而能使熱勢迅速降低,不假髮汗藥之幫助,並使一切症狀迅速減輕,既非殺菌之效用,可以推知其為解毒之功用。
蓋由解除生理機能所受毒素之壓迫,則其抗病之本能自然而恢復,細菌之武器(毒素)忽然消失,遂變為不能為害之生物,終被生理機能所消滅,或被溶解,或被排泄出外,此為病愈之理由也。
本書初稿系前年所作,今則對於解毒功用有進一步的瞭解,並搜得多數客觀的證明,即如傷寒效藥,以及多數急性傳染病之古效方得有證明者,其所用各藥在《本草綱目》均說明有解毒之功用。
古人並未知傷寒及各種熱病皆由於毒素,亦未言其均須用解毒之法(上述元、明、清諸家已略知解毒意義),甲、乙諸家在不同的時期言某數種藥治療傷寒發狂,丙、丁諸家在不同的時期說此數種藥解某某諸種毒。予則以客觀眼光發見此等紀錄有重要意義,聯繫起來成為我的一切急性傳染病之治療心得——解毒療法。
例如傷寒、斑疹、白喉、猩紅熱、扁桃腺炎、赤痢、霍亂、流行性感冒、痧疹、天花、肺炎、腦膜炎、破傷風、瘋犬咬,內均有經驗效方,所用多數為黃色苦味藥,更兼多數富於維乙、維丙素之鮮蔬果汁,皆《本草綱目》中發見其解毒之說明。從此解毒療法,各種細菌傳染症可變為簡單易治,非從今日發明,實有數千年經驗可據也。
白話文:
弁言
我因傷寒病症臥床九年,期間將治療方法整理出版,今年已是第五本。人命至關重要,養育生長極為不易,但傷害致死卻十分容易。數千年來以人為試驗,雖已發現妥善療法,卻仍被埋沒,中醫亦未採用,導致每年數萬本可不死之人冤屈喪命,我怎能不大聲疾呼、警示世人?死亡固然冤枉,更有許多人因傷寒損及腦神經、心臟或其他臟器,終身未癒,我所知案例便有數人。
友人何志姜醫師於民國二十八年罹患類傷寒症,高燒十二三日後消退,康復後心臟受損,出現心律不整,稍勞累即復發。三十年時自服胎盤粉(烘乾胎盤研末),服用七八具後心臟病痊癒,當時年已六十,徒步數里亦不再發作。另有一人同因傷寒損心,西醫宣稱無治,至今未癒。此法科學未能解釋,何醫師因中醫典籍盛讚胎盤神效,一試竟見奇效。
英人概君任天津西報編輯,數年前患傷寒,毒素傷腦導致手足神經麻痹,自此失業。上述三例皆因傷寒毒素造成損害,而這些本可完全避免。醫學專家初聞此言恐難置信,請容說明:凡細菌傳染病引發高熱或劇烈症狀,皆因毒素壓迫生理機能,使整體系統遲滯,分泌、循環、排泄、營養等功能失常,顯現各類病症。
自科學醫學發現細菌學後,專注於殺菌,數十年全球學者研究傷寒仍無突破,過去雖用「水楊酸苯酯」(Salol)直入腸道殺菌,卻無治療效果。中藥雖不能殺菌,卻能速降高熱(無須發汗藥輔助),並緩解所有症狀。既非殺菌作用,可推知實為解毒之效。
解除毒素對生理機能的壓迫後,抗病本能自然恢復,細菌的武器(毒素)一旦消失,即淪為無害生物,終被生理機能消滅、溶解或排出——此為痊癒原理。
本書初稿成於前年,如今對解毒機制更進一步理解,並獲多方實證。如傷寒特效藥及多種急性傳染病古方,其用藥於《本草綱目》均載明解毒功效。
古人雖未明言傷寒等熱病皆因毒素,亦未提解毒為通法(元、明、清醫家已略知解毒概念),然甲、乙醫家於不同時期指出某藥治傷寒發狂,丙、丁醫家另載相同藥材解某某毒。我以客觀角度串聯這些記錄,形成所有急性傳染病的治療核心——解毒療法。
舉凡傷寒、斑疹、白喉、猩紅熱、扁桃腺炎、赤痢、霍亂、流感、痧疹、天花、肺炎、腦膜炎、破傷風、瘋犬咬傷等,均有驗方,多用黃色苦味藥,佐以富含維生素B、C的生鮮蔬果汁,其解毒記載皆見於《本草綱目》。解毒療法使細菌傳染病轉為簡易可治,此非當代發明,實為數千年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