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藥療方法之歷史根據
藥療方法之歷史根據
1. 藥療方法之歷史根據
金、元、明、清七百年間,約有十家名醫著書證明,溫疫性的熱病開始即用大黃,並用苦味的副藥,效驗確實。其法從金劉河間發明,清御刻醫家金鑑證明,此法治各種熱病,不論為傷風寒或為溫疫,均一律速見效驗。明末(約公元1600),吳又可發明,高熱症傳染多人,須用溫疫療法,即上述之法,不可遵張仲景《傷寒論》,認一切發熱概系風寒由某經入體之理論。從始至終不可發汗,自然可使熱速退。
此為中國醫學史上革命之一頁。清代約有六家均證明此說,加以發明,彼等認定病為傳染,非由風寒,暗合細菌之說,距今六十年前,蘇州名醫陸久芝先生著書證明,此六七家之方法確實有效,渠用此法治病三十年,凡溫疫熱病,無不在十日之內使病人達到安全的境界。清嘉慶年間,即距今百二十年前,有呂心齋之書,節錄吳又可、楊慄山、陳三錫之書,標準又較簡明,並有特製簡單之藥。此書經後人在各省翻刻,各翻刻者之序均說明,照症用藥,無不應效。
白話文:
在金、元、明、清的七百年之間,大約有十位名醫著書證明,對於溫疫性的發熱病症,從一開始就使用大黃,並搭配苦味的輔助藥物,效果顯著。這種方法是由金朝的劉河間所發明,清朝的《御刻醫家金鑑》中也有記載,證明這種方法可以治療各種發熱疾病,無論是傷風寒還是溫疫,都能快速見效。
明朝末年(約公元1600年),吳又可發現,高熱症可以傳染多人,必須使用溫疫療法,也就是上述的方法,不能按照張仲景《傷寒論》中所說的理論,認為所有發熱都是因為風寒從某經絡進入體內的緣故。從頭到尾都不能發汗,自然可以使體溫迅速下降。
這在中國醫學史上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清朝約有六位醫師證明瞭這個說法,並加以發明,他們認為疾病是傳染的,而不是因為風寒所致,這與現代的細菌理論不謀而合。大約在60年前,蘇州名醫陸久芝著書證明,這六七位醫師的方法確實有效,他使用這種方法治療疾病長達30年,對於所有的溫疫熱病,都能在十天內讓患者脫離危險。
清朝嘉慶年間(約在120年前),呂心齋出版了一本書,節錄了吳又可、楊慄山、陳三錫等人的著作,內容標準且簡明,並提供了一種特製的簡易藥方。這本書後來被後人紛紛在各省翻刻,每個翻刻者的序言都說明,根據症狀用藥,無不應驗。
此書為予發生信仰之第一書,後即照法制藥送人,確有效驗,並重刻其書,又續著小冊數種,辨證用藥,用更簡單之標準。經八年之實驗與研究,漸得科學之根據。
注:以上各家之法,為現在大多數中醫所不用,因其與受寒受濕之說相反之故。
白話文:
這本書是我開始接觸信仰的第一本書,後來我依照書中方法製藥給人,確實有效,因此我重新刻印了這本書,並續寫了幾本小冊子,以更簡單明瞭的標準說明辨證用藥。經過八年的實驗和研究,逐漸獲得了科學依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方法,現在大多數中醫師都不再使用,因為它們與現代醫學中「受寒受濕」的理論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