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第二十一證·陰盛隔陽歌

身冷脈沉緊且細。內雖煩躁不飲水。此名陰盛隔陽證。霹靂散用煩躁止。(脈沉緊而細。不欲飲水者。陰盛隔陽也。當用附子霹靂散。)躁若止兮應得睡。寒已散兮陰自退。熱氣上行得汗痊。火焰丹砂宜用矣。

白話文:

身體冰冷,脈搏深沉緊繃且微細。內心雖然煩躁,卻不想喝水。這被稱為陰氣過盛阻隔了陽氣的症狀。使用霹靂散後,煩躁的情況會得到緩解。(脈搏深沉緊繃且微細,不想喝水,這是陰氣過盛阻隔了陽氣的表現。應該使用附子霹靂散來治療。)當煩躁的情況停止,患者就能入睡。寒氣已經散去,陰氣自然也就退散了。熱氣上行,出汗後病癥就能痊癒。這時候,可以開始使用有溫熱效果的藥物,如火焰丹和硃砂。

3. 第二十二證·陰陽易歌

男子陰腫,多絞刺;婦人腰痛,並裡急。傷寒瘥後便行房,男名陽易,女陰易。熱上衝胸,頭不舉,眼中生花,氣翕翕。燒裩豭鼠橘皮湯,選此用之,醫可必。

(仲景云:傷寒陰陽易之為病,身體重,少氣,小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脛拘急,燒裩散主之。此病男子則陰腫,婦人則腰痛。千金外臺云:有豭鼠湯、橘皮湯,亦可用。)

白話文:

[第二十二證·陰陽易歌]

男人在下體腫脹的情況下多會感到劇烈疼痛。女人則可能會腰痛且腹部有緊迫感。若在患了風寒後不久就進行性行為,男性稱之為「陽易」,女性則稱之為「陰易」。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感到熱氣從胸部往上沖,頭部沉重抬不起來,眼前出現幻覺,看到光點或色彩,呼吸也變得短促。對於這種病症,可以使用燒褲散、豭鼠湯和橘皮湯等方子來治療,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效果是可以預期的。

根據仲景所說,風寒後的陰陽易病症主要表現為身體沉重,氣息微弱,小腹部有緊迫感,甚至可能牽連到生殖器部位,有抽筋的感覺。熱氣會從胸部往上沖,頭部感到沉重,不想抬起,眼前會出現幻覺,看到光點或色彩,眼睛周圍會泛紅。

膝蓋和小腿部位也可能會有拘束和緊張感,燒褲散是針對這種病症的主要治療方式。這種病對男性來說,主要症狀是下體腫脹;對女性來說,則主要是腰痛。《千金方》和《外臺祕要》中記載,除了燒褲散,還有豭鼠湯和橘皮湯,這些也是可以用來治療這種病症的。

4. 第二十三證·傷寒歌

脈浮緊澀,是傷寒。熱少寒多,不躁煩。(傷寒脈浮緊而澀,熱少寒多,心不煩躁。)頭痛無汗,身拘急。微厥之時,在指端。腰脊疼痛,色多慘。唯宜發汗與通關。(學者先須要辨,傷寒中風二證。傷寒脈浮緊而澀,中風脈浮而緩。傷寒者惡寒不惡風,中風者惡風不惡寒。傷寒者無汗,中風者自汗。傷寒者面色慘淒,中風者其面色和悅也。)大青龍證及麻黃,熱多寒少亦其常。(傷寒大抵雖熱少寒多,亦有熱多寒少者。如麻黃證云,發熱身痛。大青龍證云,脈浮緊,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不煩躁,亦宜汗解正相當。微弱無陽,桂枝越。(仲景云,太陽病發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尺遲血少,建中湯。(尺脈遲者,血少也,宜建中湯。仲景建中證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與建中湯。遲弦雖不同,皆少血之脈也。)淋家衄家不可汗,小柴胡解自安康。(淋家,衄家,瘡家,以至四動脈,不可發汗者,王實皆用小柴胡湯。)

白話文:

[第二十三證·傷寒歌]

脈象浮緊澀,這是傷寒的症狀。發熱輕微,寒感較重,心裏沒有煩躁的感覺。(傷寒時脈象會呈現浮緊且澀的狀態,熱感少,寒感多,心情不會感到煩躁。)

頭痛,沒有汗,身體感覺緊繃難受。微弱的冰冷感可能只在指尖出現。腰背疼痛,面色顯得較爲慘淡,這時適合發汗或使用通關的方法來治療。(學者首先要區分清楚,傷寒與中風這兩種病症。傷寒時脈象會呈現浮緊而澀的狀態,中風時脈象則呈現浮而緩的狀態。傷寒患者會感到寒冷但不會怕風,中風患者則會怕風但不怕冷。傷寒患者不出汗。

中風患者則會自行出汗。傷寒患者面色慘淡,中風患者面色則顯得較爲平和。)

大青龍症和麻黃症狀,通常都是熱感多寒感少。(傷寒一般雖然熱感少寒感多,但也存在熱感多寒感少的情況,如麻黃症狀描述:發熱身痛,大青龍症狀描述:脈象浮緊,發熱且惡寒。)

熱感多寒感少且無煩躁感,此時也適合發汗解熱,這正是恰當的治療方法。脈象微弱無陽,可以使用桂枝越婢湯。(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多寒少,

脈象微弱,代表體內無陽,不能發汗,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尺脈遲緩表示血量不足,應使用建中湯。(尺脈遲緩代表血量不足,應使用建中湯。張仲景在描述建中症狀時說,傷寒時陽脈澀,陰脈弦,按照法則,應當腹中急痛,應使用建中湯。儘管遲弦脈象不同,但都屬於血量不足的表現。)

淋病、鼻血以及瘡瘍患者不能發汗,使用小柴胡湯能幫助他們恢復健康。(淋病患者、鼻血患者、瘡瘍患者,乃至四種動態脈象

不能發汗的,王實都會使用小柴胡湯。)

5. 第二十四證·中風歌

惡風自汗是傷風。(仲景謂傷風為中風。)體熱頭疼,病勢濃。手足不冷,心煩躁。面色如常,無慘容。(解在前篇。)脈浮而緩是本證,寸大尺弱有時逢。(傷風脈雖浮而緩,《活人書》云:有尺脈弱寸口大者。仲景云: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桂枝、敗毒、獨活輩,宜皆選用在其中。(《活人書》云:治中風藥宜桂枝敗毒獨活散之類。)項強,桂枝加乾葛。(仲景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宜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漏風,加附可收功。(仲景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傷風、傷寒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寒必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解在前篇。)

白話文:

[第二十四證·中風歌]

怕風出汗是感冒了。(張仲景稱感冒爲中風。)身體發熱,頭痛,病情嚴重。手腳並不冷,心裏煩躁,臉色正常沒有悽慘的樣子。(解釋在前面的文章中。)脈搏浮而且緩是這個病的主要特徵。有時會遇到寸脈大而尺脈弱的情況。(感冒雖然脈象浮而緩,但《活人書》說,有的尺脈弱而寸口大,張仲景說,陽脈浮而陰脈弱,陽脈浮表示熱自發,陰脈弱則汗自出。)可用桂枝、敗毒、獨活等藥物。

這些都適合選用治療此症。(《活人書》說,治療中風的藥宜選桂枝、敗毒、獨活散之類。)頸部僵硬可加用幹葛。(張仲景說,太陽病頸部和背部強直,反而出汗怕風的人,應使用桂枝加葛根湯。)漏汗不止可加附子有效。(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後,汗漏不止,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緊張,難以彎曲伸展,桂枝加附子湯可以治療。)

怎麼區分傷風和傷寒呢?傷寒的脈象緊澀,而傷風的脈象浮緩。傷寒必定怕冷,傷風則是怕風,傷風會自行出汗,而傷寒則不出汗。(解釋在前面的文章中。)

6. 第二十五證·傷寒見風脈中風見寒脈歌

惡寒不躁微四逆,脈浮而緩來無力;惡風煩躁手足溫,脈診緊浮來又澀:傷寒反得傷風診,中風卻見傷寒脈,大青龍證是為宜,調衛調榮斯兩得。

(仲景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三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中風宜浮緩,今卻浮緊;傷寒宜浮緊,今卻浮緩:此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也。)

要知其病加煩躁,方可服之為最的。脈微自汗又惡風,誤用肉瞤並筋惕。

(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故王實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對於第二十五種病症·在感受寒氣後出現風邪的症狀,或是感受風邪後出現寒氣的症狀的解析]

如果病人感到冷,但情緒穩定,四肢有些冰冷,這代表他的脈象可能呈現浮動且緩慢,力度不足的狀態。相反的,若病人怕風、焦躁不安,但手腳仍然保持溫暖,那他的脈象可能會顯示緊繃、浮動又帶些遲滯。

這種情況下,原本感受寒氣的人卻表現出風邪的脈象,反之亦然。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大青龍湯治療,它能同時調理表裡、營養和保護體內的正氣。

張仲景曾說,當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脈象會呈現浮動且緊繃,身體會發燒、怕冷,全身痠痛,不出汗且心情焦躁,這時可用大青龍湯治療。他又說,若感受寒氣後,脈象呈現浮動緩慢,身體沒有疼痛,只是沉重,偶爾會有輕鬆的感覺,但沒有三陰證的表現,這時也適合用大青龍湯。

要知道,只有在病情加上焦躁的情況下,服用大青龍湯才最恰當。然而,若脈象微弱,自己流汗,又怕風,誤用此湯可能會導致肌肉跳動和筋骨抽搐。

張仲景還提到,脈象微弱,容易出汗且怕風的人,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因為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四肢冰冷,肌肉和筋骨抽搐。這是錯誤的治療方式。因此,王實建議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