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第八十一證·循衣摸空歌
傷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潮熱在,循衣摸床惕不安,獨語猶如見鬼怪,微喘直視不識人,譫語狂言還可駭。大承服後脈弦生,忽若澀兮死何悔。
(仲景云: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如見鬼神,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床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莫不死。仲景云:太陽中風以火劫之,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鼻衄血,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華佗云:病人循衣縫,不可治。)
白話文:
【第八十一證·循衣摸空歌】
得了傷寒,即使嘔吐和瀉下後病況仍未好轉。出現大便不通暢,且有潮熱的症狀。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摸著衣服、牀鋪,表現出焦慮不安的樣子,甚至會自言自語,彷彿見到鬼怪一般。呼吸微弱,眼神呆滯,認不出人來,說話時會說些胡話或狂言,讓人聽了心驚膽跳。服用大承氣湯後,如果脈象變得弦緊,接著突然變成澀脈,那就算死也無法後悔了。
張仲景指出,傷寒經過嘔吐和瀉下治療後,病情仍無改善,大便六到五天甚至十幾天都沒有排泄,每天下午時分會發燒,但不畏寒,行為舉止好像見到鬼神,病情嚴重時,發作時會認不得人,手腳無目的地摸著衣服和牀,呼吸微弱,眼神呆滯。若脈象為弦緊者可生存,若是澀脈則多半會死亡。張仲景又說,若太陽中風用火療法處理,導致兩陽相煎,身體會發黃,鼻子會出血,手腳摸著衣服和牀,但小便正常者,病情是可以得到治療的。華佗則認為,病人若開始摸著衣服的縫隙,病情就難以救治了。
3. 第八十二證·筋惕肉瞤歌
病人肉瞤並筋惕。汗過經虛真武敵!
(仲景云:「大青龍湯證云,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云,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不然邪入大經中,狀如瘈瘲驚癇疾。
發汗動經身振搖,宜用茯苓桂枝術!
(仲景云:「傷寒若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又云,傷寒吐下後,汗虛,脈微,眩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動氣在左誤下之,忽爾肉瞤最為逆!
(仲景云:「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怵惕肉瞤。」)
白話文:
病人出現肌肉不自主跳動及筋肉震顫的情況,這是因為汗出過多導致經絡虛弱,類似於真武湯所對應的病情。(張仲景曾說,大青龍湯適用的症狀中提到,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若誤服,會導致四肢逆冷,筋肉震顫,這就是錯誤治療的後果。另有一說,太陽病發汗後,汗出卻未能解決問題,患者仍然發燒,心悸,頭暈,全身震顫,有如要倒地般,這種情況應使用真武湯來治療。)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邪氣侵入了大的經絡,症狀就像抽搐或癲癇那樣。
發汗過度導致經絡受損,身體震顫,應該使用茯苓、桂枝和白朮。(張仲景提到,感冒後若進行嘔吐或瀉下療法,出現心下痞滿,氣上沖胸,起身時頭暈,脈象沉緊的情況,若再發汗就會進一步傷害經絡,使身體震顫。這種情況應使用茯苓、桂枝、白朮和甘草湯。另有一說,感冒後嘔吐或瀉下後,出汗過多導致虛弱,脈象微弱,經絡脈動頻繁,長此以往可能導致肌肉萎縮。)若是在左側有動氣的情況下誤用下法,突然出現肌肉跳動,這是最嚴重的錯誤。(張仲景說,若左側有動氣現象,不能發汗,若發汗,會導致頭暈,汗流不止,心悸,肌肉跳動。)
4. 第八十三證·口燥咽乾歌
脾中有熱,胃乾枯,口燥咽乾,津液無,陽明白虎加參證;少陽口苦,小柴胡。(仲景云:陽明病,脈浮緊,咽乾,口苦,口乾舌燥者,白虎湯;又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者,宜小柴胡湯。)
咽乾,慎不可發汗,發汗無津,氣愈虛。(仲景云:咽喉乾燥不可發汗。)
少陰口燥,急須下,腎經少水,致焚如。(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服承氣湯;又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此證切宜審用之。)
蟲蝕上部,聲嗄惑,咽乾蝕臟下(上聲),名狐。(仲景云:狐惑之病,蟲蝕上下部,蝕上部則聲嗄,蝕下部則咽乾。)
白話文:
當脾臟內有熱氣,胃部乾燥無潤澤。會出現口乾、喉嚨乾,缺乏唾液的症狀。若屬陽明經的病證,且見到脈象浮緊,口苦,口乾舌燥,可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若是少陽經的病證,口苦、咽乾、眼睛眩暈,適合用小柴胡湯。
要注意的是,咽乾時絕對不能發汗治療,因為發汗會使體內津液更少,導致氣虛加重。(以上依據仲景的說法)
若為少陰經的病證,口乾需及早用下法治療。這是因腎經津液不足,身體如同被火焚燒般乾渴。(仲景提到,少陰病二三日後,口燥咽乾,需及早用下法,可服用承氣湯。另提到,少陰病二三日後,若咽痛,應先服用甘草湯,若未見效,再服用桔梗湯。此證狀要細心判斷使用治療方法。)
此外,若是由於蟲蝕導致的上部聲音嘶啞或喉嚨乾燥,這種病稱為狐惑病。(仲景說,狐惑病是因蟲蝕上下部所引起,蝕上部會造成聲音嘶啞,蝕下部則導致咽乾。)
5. 第八十四證·傷寒似瘧歌
傷寒似瘧三證詳:血室、陽明及太陽。(謂婦人熱入血室,及陽明、太陽證也。)
太陽汗出脈洪大,桂枝各半合麻黃。(仲景云: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陽明忽爾還如瘧,不嘔清便熱復涼,脈若虛浮桂枝穩,小承氣脈實相當。(仲景云: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脈浮虛者,當發其汗。下宜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婦人熱入血凝結,柴胡加入地黃湯。(仲景云:婦人中風,七八日,寒熱往來,經水適斷,血結,如瘧狀,宜小柴胡主之。)
白話文:
【第八十四條·類似瘧疾的傷寒症狀詳解】
傷寒症有三種情況類似瘧疾,分別是熱入血室、陽明證和太陽證。
-
若是太陽證,病人會出汗,且脈象呈現洪大,此時可用桂枝各半湯加麻黃治療。(這是仲景說的,太陽病八九天後,病徵類似瘧疾,熱多於寒,大便正常,適合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
陽明證忽然轉為類似瘧疾的症狀,不噁心,大便正常,體溫由熱轉涼,若脈象虛浮,則用桂枝湯穩定病情;若脈象實硬,則用小承氣湯對應。(仲景說,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有所緩解,但病徵仍類似瘧疾,下午時分發作,屬於陽明證。脈象實硬的需用下法,脈象虛浮的需用汗法。下法可用承氣湯,汗法可用桂枝湯。)
-
婦女因熱邪進入血室導致血液凝結,可用小柴胡湯加入地黃治療。(仲景說,婦女受到風邪侵襲,七八天後出現寒熱交替,月經剛結束,血液凝結,病徵類似瘧疾,適合用小柴胡湯治療。)
6. 第八十五證·邪中三焦歌
寸口陰陽脈俱緊,上下二焦皆受病。(仲景云:寸口脈陰陽俱緊者,當邪中於上焦,濁邪於下焦。)
清邪中上潔為名,濁邪中下渾斯應。(仲景云:清邪中上,名曰潔;濁邪中下,名曰渾也。)
陰中於邪必內慄,足膝逆冷便溺出。(又云: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又云: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也。)
陽中於邪項必強,發熱頭疼頸攣屈。(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也。)
皆因霧露氣為傷,隨證治之宜審的。
白話文:
【第八十五種症狀·邪氣影響三焦的歌訣】
診斷時,若發現寸口處的陰脈和陽脈都呈現緊繃狀態,這表示上焦和下焦同時遭受病邪的侵襲。(張仲景曾說,當寸口脈的陰脈與陽脈皆緊繃時,表示上焦被邪氣所影響,而下焦則受到濁邪的幹擾。)
清輕的邪氣影響上焦,會使身體呈現清潔的反應,我們稱之為「潔」;相反地,渾濁的邪氣影響下焦,身體會有混濁的反應,我們稱之為「渾」。(張仲景也指出,清輕的邪氣影響上焦,我們稱這種狀況為「潔」;而渾濁的邪氣影響下焦,我們則稱之為「渾」。)
若是陰性邪氣影響人體,必定會讓人感到內心恐懼、戰慄,並伴隨著腳膝冰冷,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另外,張仲景也提到,當陰性邪氣影響人體時,會使人產生內心恐懼、戰慄的感覺,而且腳膝也會變得冰冷,甚至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若是陽性邪氣影響人體,則會出現脖子僵硬、頭痛發燒,以及頸部緊繃的症狀。(張仲景還說,當陽性邪氣影響人體時,除了頭痛發燒外,還會出現脖子僵硬、頸部緊繃、腰痛及小腿痠痛等症狀。)
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霧露之氣對人體造成傷害所導致的。因此,對於這些症狀的治療,必須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進行,且要確實診斷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