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第七十九證·下膿血歌

傷寒表實裡還虛,熱氣乘虛腸里居,下利膿血赤黃汁,或如魚腦狀難拘。

(病源:傷寒病,苦表實裡虛,熱氣乘虛入於腸胃,則下赤黃汁;若濕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

太陽下之脈浮滑,定知便血色殷如。

(仲景云:太陽下之,其脈浮而滑者,必下血。)

陽明下血而譫語,熱入血室病難除。

(仲景云: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必為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濈然汗出則愈。)

少陰膿血桃花證,不爾刺之邪可祛。

(仲景云:少陰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又云: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下利脈浮尺中澀,或是發厥熱如初,二證皆圊膿血利,悉見長沙仲景書。

(仲景云:一證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四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六日熱不除,必清膿血。又一證云:下利脈又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

白話文:

【第七十九證·下膿血歌】

得了風寒,表面看似實證,但裡子卻是虛弱的。熱氣趁虛而入,佔據腸道,導致下痢,排出像魚腦或是腐肉般的膿血。可能是赤色、黃色的液體,或者稠狀物。

在治療上,如果太陽經被誤治,出現了脈搏浮滑的現象,可以確定會有血便的情況發生。

若是陽明經的病患,出現了下血和譫語的症狀,表示熱氣已經進入血室,病情較為棘手。

少陰經的膿血癥,呈現像桃花般鮮紅,這種情況下,適當的針灸治療可以驅除邪氣。

如果出現下痢,脈搏浮滑,且手腕脈搏處感覺澀滯,這可能是初期的發燒或厥逆。兩種情況都會導致膿血便,這些症狀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都有詳細描述。

在《傷寒論》中提到,一種情況是,風寒病發四天後出現厥逆,再過三到四天又開始發燒。如果厥逆時間短於發燒時間,病情應該會好轉。但如果四到六天後,仍然持續發燒,那可能會有膿血便的問題。另一種情況是,下痢且脈搏浮滑快速,手腕脈搏處感覺澀滯,這個人可能會排出膿血。

2. 第八十證·晝夜偏劇歌

衛氣循環不暫停,晝則行陽夜在陰。衛獨留陽陽蹺盛,陽盛陰虛夜不寧。忽若留陰陰蹺滿,陰滿陽虛晝卻爭。

(黃帝針經云: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滿則陽蹺盛而不得入於陰,陰氣虛則夜不得寧也。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盛,陰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陽氣虛,故晝則爭而不安。)

暮譫晝了陰虛證,晝躁陽虛夜氣清。

(仲景云: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為熱入血室。又云:下之後,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熱入血室,以陰虛而邪入之也,故暮譫晝了。下而復汗,以亡陽而衛在陰也,故晝躁夜靜。)

要須調衛各歸分,二氣諧和可漸平。

白話文:

【第八十證·晝夜偏劇歌】

衛氣在人體內的循環從未停歇,白天它行於身體的陽面,夜晚則轉移到陰面。當衛氣只停留在陽面時,會導致陽蹺過度充盈,這就是所謂的陽盛陰虛,使得夜晚難以安寧。同樣地,如果衛氣停留在陰面,陰蹺就會過度充盈,造成陰盛陽虛,白天就會感到不適。

根據黃帝針經所述,衛氣白天行走於陽面,夜晚則轉移至陰面。若衛氣無法進入陰面,長時間停留於陽面,就會使陽蹺過度充盈,無法進入陰面,陰氣就會變得虛弱,因此夜晚無法得到安寧。反之,若衛氣停留在陰面,無法到達陽面,陰蹟就會過度充盈,白天就會出現不適。

黃昏時精神錯亂,白天則清醒,這是陰虛的症狀;白天焦躁不安,夜晚則氣息平穩,這是由於陽虛所致。

張仲景提到,婦女在感冒發燒期間,正值月經來潮,白天精神清醒,到了晚上就開始說胡話,這是因為熱邪進入血室。他又說,經過瀉下後再發汗,白天會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入眠,但到了夜晚卻能安靜下來,沒有嘔吐、口渴的症狀,也無表裡證,脈搏微弱,身體並無高熱,這種情況可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熱邪進入血室,是因為陰氣虛弱,邪氣趁機入侵,所以才會有黃昏精神錯亂,白天清醒的症狀。瀉下後再發汗,是因為陽氣耗盡,衛氣停留在陰面,因此才會出現白天焦躁,夜晚安靜的現象。

為了讓衛氣恢復正常,必須調整衛氣,使其歸於正位,當陰陽二氣協調和諧,身體狀況就能逐漸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