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傷寒百證歌》~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第七十四證·蛔厥歌

胃冷仍加發汗重。因成蛔厥吐長蟲。病源本屬厥陰證。宜用烏梅與理中。(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須臾得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必出。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理中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胃部受寒且過度發汗,可能會導致蛔厥,讓人吐出長蟲。此病症的根本原因屬於厥陰證。治療上,適合使用烏梅和理中湯。

(張仲景說,患有蛔厥的人會有嘔吐現象。如果病人平靜一陣子後又突然煩躁,這是由於體內臟腑受寒,蛔蟲因此向上移動至膈肌。所以,病人的症狀會一陣一陣的出現,吃了東西就嘔吐,然後又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結果病人就會自己吐出蛔蟲。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烏梅丸或理中丸來治療。)

2. 第七十五證·自汗歌

傷寒自汗證有九。衛不和兮桂枝候。(仲景云: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風溫風濕及傷風。(仲景云: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此風溫自汗也。仲景云:濕家之為病,其人頭汗出,背強,欲得覆被向火。又云:額上汗出,微喘,此風濕自汗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此傷風自汗也。)中暑亡陽柔痓有。(仲景云:太陽中暍者,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此中暑自汗也。仲景云:傷寒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桂枝加附子人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又云: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為亡陽,屬少陰,此亡陽自汗也。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痓,此柔痓自汗出。)霍亂下利四肢逆。(仲景云:霍亂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主之。)陽明多汗津液漏。(仲景云:陽明病,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多者太過,太過者陽積於內,亡津液,大便因堅也。)少陰無汗或有之,額上手背時時透。(仲景云:陰不得有汗,故知非少陰也。少陰有汗但額上手背有耳。朱迪傷寒陰證訣云:陰病,額上手背皆有冷汗,三二日中尚可行。)隨證治療莫令差,更看病形深體究。

白話文:

【第七十五條·自汗的情況】

在傷寒病中,有九種情況會出現自汗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的防禦系統失調,適合用桂枝湯來調理。(根據張仲景的說法,如果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卻時常發燒、自汗不止,這就是防禦系統不協調的表現。在病發初期,應當發汗治療,用桂枝湯最合適。)

風溫、風濕以及傷風,都可能導致自汗。(張仲景指出,風溫病的特徵是脈象陰陽皆浮,自汗、身體沉重且嗜睡,這就是風溫引發的自汗。他又說,濕氣所致的病狀,患者會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子取暖;額頭出汗,輕微喘息,這是風濕導致的自汗。再者,張仲景提到,太陽中風時,如果體質偏陰弱,就會自汗,這就是傷風引起的自汗。)

中暑、陽氣虛弱、柔痓等情況也會有自汗。(張仲景表示,太陽中暍的病人,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這是中暑後的自汗。他又提到,傷寒病人自汗,尿頻,心煩,輕微畏寒,腳部抽筋,應使用添加了附子和人參的桂枝湯,增加桂枝的份量使其發汗,附子能溫暖經絡,補充流失的陽氣。此外,陰陽脈象都緊繃,卻反而出汗,代表陽氣已流失,屬於少陰,這是陽氣流失導致的自汗。張仲景還說,太陽病,發熱且大量出汗,不畏寒,稱為柔痓,這種情況下也會自汗。)

霍亂和下痢也可能導致四肢冰冷。(張仲景指出,霍亂患者嘔吐、腹瀉,出汗、發熱、畏寒,四肢拘束緊繃,手腳冰涼,可用四逆湯來治療。)

陽明病患者常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津液流失。(根據張仲景,陽明病,如果陽脈微弱,少量出汗,代表病情較穩定;但若汗多,則代表病情過度發展,陽氣在體內過剩,導致津液流失,進而引起大便乾硬。)

少陰病可能不出汗,但也有可能出汗,尤其是額頭和手背偶爾會冒汗。(張仲景認為,按道理陰病不應該出汗,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這不是典型的少陰病。少陰病即使出汗,也只是在額頭和手背。朱迪在《傷寒陰證》中提到,陰病患者,額頭和手背都會有冷汗,這種情況在兩三天內還是可治療的。)

對於上述各種情況,應針對不同症狀治療,不可一概而論。醫生應仔細觀察病人的具體狀況,深入研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