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四 (5)
卷四 (5)
1. 第七十一證·咳嗽歌
咳嗽三經要辨明。太陽、陽明與少陰。太陽停水青龍候。(仲景小青龍二證。皆云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者,小青龍湯主之。又云。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者,小青龍湯。)小柴治咳值千金。(仲景云。中風七八日,心下悸,小便不利,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陽明能食咽必痛,咳時頭痛定難禁。(仲景金匱云。冬陽明,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不咳者,咽不痛。又云。冬陽明,反無汗,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少陰煩渴豬苓治,泄利須還四逆靈。(仲景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又云。少陰四逆,其人或咳,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者,四逆湯。)忽然水氣因生咳,真武湯功效最深。(仲景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嘔,真武湯主之。)
白話文:
咳嗽的治療要明確三個主要經絡:太陽經、陽明經和少陰經。太陽經的水濕停滯,表現為青龍症候。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小青龍湯的兩個證狀都提及了心下有水氣,如果出現乾嘔、發熱和咳嗽,應使用小青龍湯。另外,如果心下有水氣,伴隨輕微的喘息,同樣適用小青龍湯。
小柴胡湯對咳嗽的治療價值非凡,張仲景指出,如果受風後七八天,出現心悸、小便不順、輕微發熱或咳嗽,小柴胡湯是首選。
陽明經的患者通常食慾旺盛,但咽喉會感到疼痛,咳嗽時頭痛難忍。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冬季陽明經的特徵是頭暈但不畏寒,患者雖能吃東西,但會咳嗽,喉嚨一定會痛;如果不咳嗽,喉嚨就不會痛。另有一種情況,冬季陽明經的患者反常不出汗,小便頻繁,兩三天後開始嘔吐和咳嗽,手腳冰冷,這種情況下頭痛是必然的。若不嘔吐不咳嗽,手腳溫暖,則不會頭痛。
少陰經的患者若出現煩躁、口渴,豬苓湯是良方,對於腹瀉,四逆湯則非常有效。張仲景指出,少陰經病變,如果下痢六七天,同時伴有咳嗽、噁心、口渴、心煩失眠,可用豬苓湯。另有一種情況,少陰經的四逆症狀,如果患者咳嗽、小便不暢、腹痛或腹瀉,四逆湯是首選。
如果水濕引起咳嗽,真武湯的功效極深。張仲景提到,少陰經病變兩三天未見好轉,到了四五天,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沉重疼痛且腹瀉,這表示有水濕存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咳嗽,小便自利,腹瀉,或嘔吐,玄武湯(即真武湯)是治療的首選。
2. 第七十二證·遺尿歌
風溫被下必失溲。鼾睡難言自汗流。(仲景云。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三陽合病身體重。不覺遺尿也可憂。(仲景云。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
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宜白虎湯主之。)下焦不歸亦遺溺。三者依方病可瘳。(仲景云。下焦不歸其部。則遺溲已上三證。隨證治之可愈。)忽然直視並狂語。腎絕如何得久留。(仲景云。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因為風熱病被誤用攻下法治療,必然會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他們會睡得很沉,甚至打鼾,而且自汗不止,說話困難。(張仲景說,風熱病的特徵是脈象浮動,自汗,感到身體沉重,容易疲倦入睡,呼吸聲大如鼾,講話費力。如果這種病被誤用攻下法,會導致小便不通,甚至失禁。)
當太陽、陽明和少陽三條經絡同時受病影響,患者身體會非常沉重,連翻身都困難,且有小便失禁的現象,這也是令人擔心的症狀。(張仲景說,當三條經絡同時受病影響,腹部會感到脹滿,身體沉重,翻身不易,口齒不清,臉上有油膩感,胡言亂語,小便失禁。如果發汗治療,會導致胡言亂語;如果使用攻下法,額頭會出汗,手腳冰涼。自汗的患者應使用白虎湯治療。)
下焦功能失調也會導致小便失禁,以上三種情況,只要依照正確的治療方法,疾病是可以痊癒的。(張仲景說,如果下焦功能失調,不能正常運作,就會導致小便失禁。以上三種情況,根據不同的症狀治療,可以康復。)
如果患者突然眼神呆滯,並且開始說胡話,這代表腎臟功能衰竭,生命可能無法維持太久。(張仲景說,如果患者大小便失禁,開始說胡話,眼神呆滯,這代表腎臟功能已經衰竭。)
3. 第七十三證·腹滿歌
太陰腹滿,必時痛。(仲景云:太陰之為病,腹滿吐食不下,下之甚,腹滿時痛。)合病腹滿,身體重。(仲景云: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陽明腹滿,口苦咽乾,微喘,小柴胡可用。(仲景云: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脈浮而緊,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也。)谷疸之時,且調胃。(仲景云:陽明病,脈遲欲成谷疸,下之則腹滿。)潮熱更兼便不利,勿令大下使之虛,微和胃腑,宜承氣。(仲景云:陽明脈遲,腹滿而喘,有潮熱,小承氣湯主之。又云: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小承氣,微和其胃氣,勿令大下。)下後心煩而腹滿,梔子厚朴湯宜爾。(仲景云: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汗後厚朴最為佳。(仲景:發汗後腹脹者,厚朴五物湯。)吐後小承當審諦。(仲景云:傷寒吐後腹滿者,小承氣湯主之。此一證當仔細辨之。)太陰,桂枝芍藥湯、大實大黃湯可治。(仲景云: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腹滿時痛屬太陰,桂枝芍藥湯;大實痛,則用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七十三證·腹滿歌】
-
當太陰經出現病症時,腹部會感到脹滿並且偶爾會有疼痛。(張仲景說:太陰病症會出現腹部脹滿、嘔吐且食物難以下嚥的情況,若不當處理,腹部脹滿及定時疼痛會更加嚴重。)
-
三陽合病時,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張仲景說:當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同時發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轉動身體。)
-
陽明中風病症時,口苦幹,輕微喘息,此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張仲景說:陽明中風時,口苦咽乾,腹部脹滿,輕微喘息,發熱,脈象浮而緊,如果誤用下法,會使腹部脹滿並造成小便困難。)
-
谷疸病症時,應先調養脾胃。(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將要形成谷疸,如果誤用下法,會造成腹部脹滿。)
-
潮熱症狀伴隨大便不暢時,避免大下使其虛弱,應用承氣湯微調胃腑。(張仲景說:陽明脈象遲緩,腹部脹滿,呼吸急促,有潮熱,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另說:腹部極度脹滿但不大便,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微調胃氣,避免大下。)
-
下法後出現心煩腹滿,適合使用梔子厚朴湯。(張仲景說:傷寒後使用下法,出現心煩腹滿,臥起不安,適合使用梔子厚朴湯。)
-
發汗後,厚朴五物湯最爲適宜。(張仲景說:發汗後腹部脹滿者,適合使用厚朴五物湯。)
-
吐法後,應仔細判斷是否適用小承氣湯。(張仲景說:傷寒後使用吐法,腹部脹滿者,適合使用小承氣湯,這個證狀需要仔細辨別。)
-
太陰病症,可以使用桂枝芍藥湯或大黃湯治療。(張仲景說:太陽病症,醫生錯誤使用下法,導致腹部脹滿及定時疼痛,屬於太陰病症,可以使用桂枝芍藥湯;若腹部脹滿嚴重,可以使用大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