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傷寒百證歌》~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第六十四證·乾嘔歌

陽明胃絡從頭走。氣上逆行,須便嘔。(嘔者,胃不和也。胃之絡從頭走足。今氣上行而逆,故嘔也。)陽明多嘔,小柴胡湯。(仲景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胸中有熱,黃連湯候。(仲景云: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第二十五。)水停心下,茯苓甘草湯。(發汗吐下後,心下逆滿者,茯苓甘草湯。又方:心下有水氣,乾嘔者,小青龍湯主之。)先嘔後渴,五苓散救。(仲景云:嘔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後餘熱,竹葉湯。(汗後虛煩嘔逆者,竹葉湯或橘皮湯。)煩虛,梔子豉湯授。(煩虛者,梔子豉湯主之。得吐勿服。餘者嘔而有癕膿者,不可治嘔,膿盡乃愈。)又有少陰嘔證存,真武湯中加減否?(仲景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論中有加減之法。)

白話文:

[第六十四證·乾嘔歌]

陽明胃的絡脈從頭部延伸到腳部。當氣上逆運行時,就會導致嘔吐。(嘔吐是胃部不和的表現。胃的絡脈從頭部延伸到腳部。現在氣上行而逆,所以會嘔吐。)陽明經引起的嘔吐,通常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張仲景說,傷寒病五六天後,如果遇到風,會出現寒熱交替,心煩喜歡嘔吐,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胸中有熱,則應使用黃連湯等待觀察。(張仲景說,傷寒病,如果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要嘔吐,應使用黃連湯。)如果體內有水溼停在心下,則需使用茯苓和甘草來治療。(發汗、嘔吐、腹瀉後,如果心下逆滿,可以使用茯苓甘草湯。另有一種情況,如果心下有水溼,出現乾嘔,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先嘔吐後口渴,可使用五苓散救治。(張仲景說,嘔吐並口渴的人,可以使用五苓散。)出汗後殘留的熱度,可以用竹葉湯或橘皮湯來緩解。(出汗後虛煩嘔吐,可用竹葉湯或橘皮湯。)煩躁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梔子豉湯。(煩躁虛弱的人,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但如果已經嘔吐過,就不要服用。另外,如果嘔吐並伴隨膿血,不應立即治療嘔吐,等到膿血排盡後,病情纔會好轉。)還有一種是少陰經的嘔吐症狀,可以考慮使用真武湯,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張仲景說,少陰病,如果兩三天後病情沒有改善,到第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沉重疼痛且腹瀉的情況,這可能是體內有水溼。患者可能伴有咳嗽,小便自利,腹瀉,或者嘔吐的症狀,此時應使用真武湯。在論中有關於加減藥物的具體方法。)

以上翻譯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