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第六十一證·驚惕歌
傷寒何故生驚惕?吐下溫針或火力。(或因吐下。或因溫針。或因火劫。)下之譫語牡蠣湯。(仲景云: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者,柴胡牡蠣龍骨湯主之。)妄用溫針於理逆。(仲景云:太陽傷寒,加溫針必驚也。)風溫被火多痸(尺世切,亦作瘛。)瘲。(瘲,子用切。仲景云:風溫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陽明被火汗流出。(仲景云: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發熱,汗出不惡寒,加溫針者,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脈浮火劫必亡陽。(仲景云: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三者不同同此疾。少陽中風耳無聞,吐下悸驚常惕惕。(仲景云: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不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白話文:
[第六十一證·驚惕歌]
為何感冒會產生驚惕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嘔吐、瀉肚、溫針療法或是火灸造成的。(可能是因為催吐、瀉藥、溫針治療,或是火灸造成的後果)。如果使用瀉藥後出現胡言亂語,可以考慮服用牡蠣湯。(張仲景說,感冒八九天後,如果使用瀉藥,可能出現胸悶、煩躁、驚嚇、小便不順、胡言亂語、全身疼痛、難以翻身等症狀,這時可使用柴胡牡蠣龍骨湯來治療)。不當使用溫針,理論上是逆向操作。(張仲景說,太陽經的感冒,如果加上溫針治療,必定會造成驚嚇)。風濕疾病受到火灸,可能會導致抽搐和癲癇。(張仲景說,風濕疾病受到火灸,輕微的會皮膚泛黃,嚴重的會像驚癇一樣,偶爾發生抽搐和癲癇。如果再使用火灸,一次失誤還能拖幾天,再次失誤可能就會縮短壽命)。陽明經受到火灸,額頭會微微出汗。(張仲景說,陽明經的疾病受到火灸,額頭會微微出汗,感到發熱,出汗但不畏寒,如果再使用溫針,必定會心慌、焦躁,無法入眠)。脈象浮動,使用火灸必定會喪失陽氣。(張仲景說,感冒脈象浮動,醫生使用火灸,強行治療,會喪失陽氣,可能導致驚狂、睡不安穩,這時可使用桂枝去掉芍藥,加上蜀漆、牡蠣、龍骨來治療逆境)。以上三種情況雖然不同,但都可能導致相同的疾病。少陽經受風,耳朵聽不到聲音,使用嘔吐或瀉藥後,常常會心悸、驚嚇。(張仲景說,少陽經受風,兩耳聽不到聲音,眼睛紅,胸口滿但不煩躁,不能使用嘔吐或瀉藥,使用嘔吐或瀉藥後,會心悸和驚嚇)。
3. 第六十二證·心悸歌
傷寒心悸有多端,大抵三陽不一般。 (仲景云:悸證有八九皆屬三陽。)
太陽便利多飲水。(仲景云: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陽明煩嘔小便難。(仲景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多熱,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者,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吐下仍虛悸。(仲景云: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胃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誤下煩時胃內干。(仲景云:傷寒,其脈弦細,脅痛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也。)
脈來結代炙甘草。(仲景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第三十九。) 小建中行三日間。(仲景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者,小建中湯。) 汗過自冒桂甘證,肉瞤真武定須安。(此二證,自汗過而悸也。仲景云: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方第二十七。又云: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方第四十二。)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心悸症狀多樣,大多與三陽病症有關。太陽經的患者如果排尿順暢,通常是因爲飲水過多,造成心臟下方區域感覺悸動;若排尿量少,則會感到腹部緊繃不適。
在陽明經的患者中,常見的是煩躁、嘔吐且排尿困難。當傷寒病至五六日時,若遭受風邪,出現往來發熱、心下悸動、排尿不暢以及心煩喜歡嘔吐的症狀,應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對於少陽經的患者,可能出現耳聾、眼睛紅赤、胃部滿脹且煩躁,此時不能進行催吐或下泄治療,否則會引起心悸和驚恐。
誤用下法後,如果患者感到胃內乾燥且煩躁,這屬於少陽病症。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可能導致譫語,因爲病情已關聯到胃部。若胃部調和,則病可痊癒;反之,則會出現煩躁和心悸。
脈象出現結代(脈搏跳動間歇不規則),應使用炙甘草湯治療。
在傷寒病的二三日內,如果感到心中悸動,可以服用小建中湯。
若因發汗過度導致患者雙手抱心,感到心下悸動,渴望被安撫,應使用桂枝甘草湯。另一情況是,太陽病發汗後,即使汗出仍未解,患者依然發熱,伴有心悸、頭暈、全身顫動,甚至感覺要倒地,這時應使用真武湯治療。
以上兩證,都是由於自行出汗過度而導致的心悸。
4. 第六十三證·冒悶歌
二陽並病,必須冒。宜刺大椎,當慎表。(仲景云:太陽少陽並病,頭痛或眩冒時,如結胸痞硬,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
下利面赤,脈沉遲,汗出中心常郁懊。(仲景云:下利脈沉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
吐下汗後,或動經。(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氣上衝咽喉,鬱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汲水灌身,那得好?(仲景云:榮衛中風,醫為大熱,解肌發汗,熱不止,又汲水灌其身,慄慄振寒,則以重被覆之,故汗出而冒煩。)
汗下表里已先虛,汗出表和痊可保。(仲景云:太陽病下之而愈,先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必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白話文:
[第六十三證·冒悶歌]
當兩種陽經疾病同時發作時,患者通常會出現昏蒙症狀,這時應考慮針刺大椎穴,但必須小心處理表面病症。(張仲景說,當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時,可能出現頭痛、眩暈、昏蒙的情況,如果伴隨結胸痞硬的症狀,應該在大椎的第一間隙、肺俞和肝俞穴位進行鍼刺,但是絕對不可以發汗。)
腹瀉伴有面色潮紅和脈象沉遲,患者會感到心中煩悶,且經常出汗。(張仲景說,腹瀉且脈象沉遲的患者,如果面色稍帶紅色,身體有輕微發熱,腹瀉物呈清谷狀,那麼他必定會感到昏蒙並大量出汗。)
嘔吐、腹瀉、出汗後,可能影響到經脈的正常運行。(傷寒病後嘔吐、腹瀉,再發汗導致虛煩,脈象非常微弱,八九天後,心下出現痞硬感,氣上衝至咽喉,昏蒙,經脈跳動異常,長久如此則可能形成痿症。)
用水澆淋身體並不能解決問題。(張仲景說,營衛兩虛時受風,醫生誤認爲是大熱病,於是發汗解肌,但熱並未停止,又用冷水澆淋身體,使得患者渾身發抖,只能用厚重的被子覆蓋,結果出汗並出現昏蒙、煩躁。)
汗下後,表裏都已虛弱,出汗卻能保持表和,病情有望恢復。(張仲景說,太陽病通過下法治療而痊癒,之後再次發汗,這會導致表裏都虛弱,患者必定會昏蒙,但昏蒙者出汗後可以自愈,原因在於出汗能使表部和調,所以能夠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