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三 (7)
卷三 (7)
1. 第五十六證·吃噫歌
胃虛為噦,名吃噫。(吃,聲啞語難也。噫,胸氣飽,出息。) 多因吐下緣虛極。(古人方書無吃字,惟有噦。朱肱以噦者吃氣也。) 橘皮乾姜退陰散,或灸乳下皆得力。(灸法見活人書,並良方中。) 又有陽明小柴胡,視其前後部何如。(仲景云:傷寒,噦而渴者,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因虛攻熱必生噦,仲景言之豈妄歟?(仲景云: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噦,火外切,又於月切,逆氣也。) 更有一證欲作汗,陰陽升降致屯如,胃氣上逆無休止,逡巡中汗自然除。(龐安常說。)
白話文:
【第五十六證·吃噫歌】
胃氣虛弱所導致的聲音嘶啞及噁心反胃,我們稱之為「吃噫」。(「吃」在此處指的是聲音嘶啞,說話困難。「噫」則是指胃脹氣滿,呼氣時的聲音。)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現象是由於過度嘔吐或瀉下,導致身體虛弱至極所引發的。(在古人的醫學典籍中,並無「吃」這個字,只有「噦」一詞。宋代醫家朱肱認為,噦是吸入空氣的表現。)
治療此症,可以使用橘皮和乾薑組成的「退陰散」,或者對乳房下方進行灸療,兩種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具體的灸療方法可參考《活人書》及《良方》中的記載。)
另外,還可以考慮使用「陽明小柴胡湯」,根據病患的具體情況,判斷其哪個部位出現了問題。(醫聖張仲景曾提到,如果患者在感冒時出現噦且口渴的症狀,應觀察其腹部或背部的反應,從而判斷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對症下藥,便可痊癒。)
若身體虛弱,卻又攻擊內熱,必然會產生噦的症狀,這一點,張仲景早有論述,豈能輕易忽視。(張仲景指出,如果患者本來就身體虛弱,再用寒涼藥物去清熱,必定會引起噦。噦,讀音為「yē」,代表的是逆氣上衝的情況。)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當身體想要排汗,但由於陰陽失調,氣血運行不順,導致胃氣上逆,持續不斷,此時,只要讓患者適當地出些汗,便可自然緩解症狀。(這是宋代醫家龐安常的見解。)
2. 第五十七證·譫語歌
實則譫語,虛鄭聲。 兩般相似最難明!
(仲景云: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而喘滿者死,下利不止亦死矣。)
大小便利手足冷,更兼脈細是虛形。(此鄭聲之證也。) 脈來洪數二便秘,譫語為因實得名。
譫語證,本非一:或因下利,或胃實。 (仲景云:下利而譫語,為有燥屎,承氣湯主之。又云: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譫語,承氣湯主之。)
三陽合病或瘀血,或是熱入於血室。(仲景云: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譫語。又云:脅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皆熱入血室。)
大抵發熱陽脈生,反見陰脈斯為逆。 (譫語發熱,見陽脈者生,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確實的病症會出現譫語,虛弱的情況則會產生鄭聲。這兩種情況非常相似,辨別起來十分困難。(張仲景曾說,實證會出現譫語,虛證則會產生鄭聲。鄭聲就是重複說話。如果病人眼睛直視,伴有譫語和呼吸困難的症狀,預示著死亡;如果下痢不停止,同樣是死亡的徵兆。)
如果大小便通暢,但手腳冰冷,再加上脈象細微,這是虛證的表現。(這就是鄭聲的症狀。)脈象洪大且頻率快,同時大小便不通,譫語的問題因此被確認為實證。譫語的病症,並非只有一種可能,可能是由於下痢或者胃部實滯所致。(張仲景曾說,下痢伴隨譫語,說明有燥屎的存在,應使用承氣湯治療。又說,陽明病的患者通常出汗多,體內津液流失,導致胃部乾燥,大便必然硬結,硬結時會出現譫語,應使用承氣湯治療。)
三陽合病或者瘀血,或者熱邪進入血室也可能導致譫語。(張仲景曾說,三陽合病的患者腹部飽滿、身體沉重,翻身困難,口舌無味,伴有譫語。又說,患者脅下滿脹如結胸狀,伴有譫語,這都是熱邪進入血室的症狀。)總體而言,如果患者發熱,且脈象呈陽性,反而出現陰性脈象,這就是逆境的表現。
(對於伴有譫語和發熱的患者,若脈象呈陽性,表示有生存的機會;若脈象呈陰性,則預示死亡。)
3. 第五十八證·煩躁歌
傷寒煩躁證如何?陽明證與少陰科。陽明脈長,大便秘。(仲景云:陽明脈長,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其人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堅也。)傷風之候,太陽多。(仲景云:太陽病,服桂枝湯,煩不解者,宜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又云:服桂枝湯,復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陰盛陽虛亦煩躁,少陰之證莫令訛。(大抵陰盛陽虛亦煩故,少陰證多煩躁。少陰腎也,腎惡燥,故熱邪傳入腎經,則煩躁宜矣。仲景云:少陰病惡寒而倦,則自煩,欲去其衣者可治。又云:自利煩躁不得眠者死。)汗下而煩,醫者誤。(仲景云: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堅痞,經脈動惕者,久而成萎。)病解而煩,氣未和,更有虛煩宜竹葉,莫作傷寒致誤佗。(孫兆云:虛煩熱疾,與傷寒相似,得病二三日,脈不浮不惡寒,身不疼痛,但熱而煩,非表候,不可發汗。如脈不緊,實病,但熱,或不煩,非裡實,不可下,汗下必危損,但用竹葉湯主之,其病自然而愈也。)
白話文:
傷寒病時出現煩躁的情況是怎麼回事?這可能是陽明證或者是少陰證的問題。如果屬於陽明證,通常會有脈象長大,且有便祕的現象。(張仲景曾說過,陽明證的脈象長,病人會自行出汗,若醫生再讓病人發汗,病人會有輕微的煩躁感,這表示病人的大便可能很硬。)
如果是風邪入侵,大多數情況下會影響太陽經。(張仲景認為,太陽經的疾病,服用桂枝湯後,如果煩躁感沒有減緩,應針刺風池、風府穴,再給予桂枝湯;他又說,服用桂枝湯後,如果仍然煩躁,口渴不減,脈象洪大的,應使用白虎湯。)
若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也會有煩躁的情況,這通常是少陰證的表現,不能搞錯。(總的來說,陰氣過盛,陽氣不足,也會有煩躁的情況,因此少陰證的病人常會感到煩躁。少陰代表的是腎臟,腎臟怕乾燥,所以當熱邪侵入腎經,就會有煩躁的症狀。張仲景曾說,少陰病的病人如果怕冷且疲倦,然後開始感到煩躁,想要脫掉衣服,這種情況可以治療;他又說,如果病人自己拉肚子,而且煩躁到無法睡覺,那就是病危的徵兆。)
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用了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卻讓病人更煩躁,這表示醫生的治療方式有誤。(張仲景指出,傷寒病的病人如果嘔吐、瀉下或發汗後,出現虛煩的症狀,脈搏變得非常微弱,八九天後,心下有堅硬的痞塊,脈搏跳動不穩定,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萎縮。)
病癒後還持續煩躁,這表示體內的氣機尚未調和,這種虛煩的情況,應該用竹葉來治療,千萬不要把這當作傷寒病,以免誤診。(孫兆認為,虛煩和熱病的症狀和傷寒病很像,發病二三天後,脈搏既不浮也不怕冷,身體沒有疼痛,只是覺得熱和煩躁,這並不是外感病,不能發汗;如果脈搏不緊,且確實有病,只是覺得熱,或者並不煩躁,這並不是裡實病,不能瀉下。如果發汗或瀉下,一定會危害到健康。只要用竹葉湯來治療,病自然就會好。)
4. 第五十九證·懊憹歌
傷寒懊憹,意忡忡(懊,於告反。憹,千金音作農。外臺云奴凍切。),或實或虛,病胃中。
結胸下早陽內陷,陽明誤下胃虛空(懊憹證有三。此一證。胃中因下空虛,而致也。仲景云: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又云:陽明證,其脈浮緊,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湯主之。若渴欲飲水者,白虎湯主之。)。
客氣動膈心中躁,梔子湯兼大陷胸(結胸,陷胸湯主之;白苔,梔子湯主之。)。
胃中燥屎宜承氣,腹滿頭堅不可攻(此一證,胃中下後有燥屎也。仲景云:陽明病,下之,心下懊憹微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硬,後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第五十九證·懊憹歌】
患有風寒病的人感到內心焦慮不安(「懊憹」的「懊」字,讀音與「告」相近;「憹」在《千金》中發音為「農」,《外臺祕要》則認為其發音為「奴凍切」)。這種病症可能由實證或虛證引起,主要影響到胃部。如果在結胸的情況下過早地進行瀉下治療,會導致陽氣內陷。在陽明病中,如果錯誤地下瀉,可能會造成胃部虛弱空洞。
(懊憹症狀有三種情況。此處所說的一種,是因為胃部經過瀉下變得虛弱空洞所導致的。張仲景提到,當胃部空虛時,異常氣流擾亂膈肌,引起呼吸短促、心煩意亂及心中焦慮不安。陽氣內陷,心下部位變得堅硬,形成結胸。他又說,在陽明病中,
如果脈象浮緊,使用瀉下法後胃部會變得空虛,異常氣流擾亂膈肌,造成心中焦慮不安。舌頭上有白色苔層的,可以使用梔子湯來治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則應使用白虎湯。)
當異常氣流擾亂膈肌,心臟周圍產生躁動,可以使用梔子湯,並配合大陷胸湯來治療(對於結胸,應使用陷胸湯;對於舌頭上有白色苔層的,應使用梔子湯)。如果胃中有燥屎,適合使用承氣湯。但對於腹部脹滿、頭部堅硬的病人,則不適合使用瀉下法。
(此處所說的另一種情況,是在胃部經瀉下後出現燥屎。張仲景提到,在陽明病中,
使用瀉下法後,病人會感到心下部位輕微煩躁。如果胃部有燥屎,可以進行瀉下治療。然而,對於腹部輕微脹滿、頭部堅硬且之後排便稀軟的病人,不宜使用瀉下法。對於有燥屎的病人,應使用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