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傷寒百證歌》~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第七十六證·頭汗歌

病人裡虛而表實。玄府不開腠理密。無能作汗潤皮膚。陽氣上行頭上出。津液既竭五內干。誤下重虛成大疾。(病人表實。玄府不開。汗不能浹於周身。故上騰而發於頸額也。汗既出多。五臟津液寡少。又重責之以汗。必成大疾。)頭有汗兮多塗徑。劑頸而還發黃病。(仲景云。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多必發黃。)往來寒熱表未解。(仲景云。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微滿硬。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未解。小柴胡湯桂枝湯。)手足冷時非陰證。(仲景云。傷寒七八日。

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微結。有表復有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肝乘肺部刺期門。(仲景云。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其腹必滿。

身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名曰橫。當刺期門。期門穴在乳下。)心中懊憹梔子應。(仲景云。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若飢不能食。但頭有汗出者。宜用梔子湯主之。)膈間堅滿茯苓湯。六者看詳宜審訂。

2. 第七十七證·欲得汗歌

陽加於陰有汗期。過關之脈要須知。(素問云。陽加於陰。謂之有汗。俗謂過關之脈也。)有時兩手忽無脈。恰似重陰欲雨時。(有時一手無脈。或兩手無脈者。有汗證也。)病人本虛必發顫。不虛得汗顫何為。不顫不汗自然解。陽陰和順更何疑。先曾吐下並亡血。內無津液故如斯。

(仲景云。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當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內無津液。

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止愛濈濈周身潤。來時最忌水淋漓。(凡得汗欲令手足皆周。漐漐一時益佳。但不欲流離。)汗出如油是惡證。忽加喘急病傾危。(仲景云。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為命絕也。)停痰癥癖皆隔汗。先須盪滌要醫治。(傷寒最怕先有宿患。如痰飲癖塊。

皆能隔汗。不能得。先開達渠道。經絡通為佳。)水升火降陰陽合。大汗來時命得回。(腎水升。心火降。坎離得交。陰陽合和。必大汗至矣。)

3. 第七十八證·舌上苔歌

陰陽俱緊鼻出涕。舌上苔滑勿妄治。蜷臥惡寒多嘔痰。腹內痛者須成利。(仲景云。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至七八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七八日以上。反大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

腹內痛者。必欲利也。)陽明濕痹並臟結。色白苔滑多在舌。(二證見下文。)臟結無陽不可攻。(仲景云。臟結者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滑苔者。不可攻。)濕痹丹田應有熱。(仲景云。濕痹之候。舌上有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濕痹中濕也。)陽明懊憹脅下堅。

梔子柴胡不徒設。(陽明有二證。仲景云。陽明。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湯主之。又云。陽明病。脅下堅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苔者。可與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則解。)

4. 第七十九證·下膿血歌

傷寒表實里還虛。熱氣乘虛腸里居。下利膿血赤黃汁。或如魚腦狀難拘。(病源。傷寒病。苦表實裡虛。熱氣乘虛入於腸胃。則下赤黃汁。若濕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太陽下之脈浮滑。定知便血色殷(於閒切。)如。(仲景云。太陽下之。其脈浮而滑者。

必下血。)陽明下血而譫語。熱入血室病難除。(仲景云。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必為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濈然汗出則愈。)少陰膿血桃花證。不爾刺之邪可祛。(仲景云。少陰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又云。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下利脈浮尺中澀。或是發厥熱如初。二證皆圊膿血利。悉見長沙仲景書。(仲景云。一證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四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六日熱不除。必清膿血。又一證云。下利脈又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

5. 第八十證·晝夜偏劇歌

衛氣循環不暫停。晝則行陽夜在陰。衛獨留陽陽蹺盛。陽盛陰虛夜不寧。忽若留陰陰蹺滿。陰滿陽虛晝卻爭。(黃帝針經云。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滿則陽蹺盛而不得入於陰。陰氣虛則夜不得寧也。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盛。陰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陽氣虛。故晝則爭而不安。)暮譫晝了陰虛證。晝躁陽虛夜氣清。(仲景云。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為熱入血室。又云。下之後。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附子湯主之。熱入血室。以陰虛而邪入之也。故暮譫晝了。下而復汗。以亡陽而衛在陰也。故晝躁夜靜。)要須調衛各歸分。二氣諧和可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