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四 (4)
卷四 (4)
1. 第七十六證·頭汗歌
病人裡虛而表實。玄府不開腠理密。無能作汗潤皮膚。陽氣上行頭上出。津液既竭五內干。誤下重虛成大疾。(病人表實。玄府不開。汗不能浹於周身。故上騰而發於頸額也。汗既出多。五臟津液寡少。又重責之以汗。必成大疾。)頭有汗兮多塗徑。劑頸而還發黃病。(仲景云。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多必發黃。)往來寒熱表未解。(仲景云。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微滿硬。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未解。小柴胡湯桂枝湯。)手足冷時非陰證。(仲景云。傷寒七八日。
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微結。有表復有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肝乘肺部刺期門。(仲景云。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其腹必滿。
身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名曰橫。當刺期門。期門穴在乳下。)心中懊憹梔子應。(仲景云。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若飢不能食。但頭有汗出者。宜用梔子湯主之。)膈間堅滿茯苓湯。六者看詳宜審訂。
白話文:
病人內虛而外實,毛孔閉塞,無法出汗滋潤皮膚,陽氣上衝頭部,導致頭部出汗。津液消耗殆盡,五臟受損,若誤用下法,會加重虛損,導致病情加重。頭部出汗多,且汗液流至頸部,甚至出現黃疸,說明病情嚴重。如果沒有胸悶,只有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且伴隨頸部疼痛,小便不利,很可能發展為黃疸。
傷寒發病五六天,病人已經出過汗,又服用瀉藥,胸脅微滿,小便不利,口渴不嘔,只有頭部出汗,發熱反覆,精神煩躁,這是病情尚未解除的表現,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桂枝湯治療。
傷寒發病七八天,頭部出汗,微微畏寒,手腳冰冷,心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乾燥,脈象細弱,這是陽氣微弱,表里皆虛的表現。雖然脈象沉緊,但不能判斷為少陰證,因為陰虛者不會出汗,而病人頭部出汗,說明并非少陰證,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發病,發熱,畏寒,口渴欲喝醋,腹部脹滿,自汗出,小便通暢,病情趨於緩解,這是肝氣乘脾的表現,稱為橫病,應該針刺期門穴,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
陽明病患者,服用瀉藥後,體表發熱,手腳溫暖,沒有胸悶,心中煩躁,有飢餓感但不能進食,只有頭部出汗,可以使用梔子湯治療。
膈間脹滿,可以使用茯苓湯治療。以上六種情況,需要仔細觀察,根據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2. 第七十七證·欲得汗歌
陽加於陰有汗期。過關之脈要須知。(素問云。陽加於陰。謂之有汗。俗謂過關之脈也。)有時兩手忽無脈。恰似重陰欲雨時。(有時一手無脈。或兩手無脈者。有汗證也。)病人本虛必發顫。不虛得汗顫何為。不顫不汗自然解。陽陰和順更何疑。先曾吐下並亡血。內無津液故如斯。
(仲景云。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當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內無津液。
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止愛濈濈周身潤。來時最忌水淋漓。(凡得汗欲令手足皆周。漐漐一時益佳。但不欲流離。)汗出如油是惡證。忽加喘急病傾危。(仲景云。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為命絕也。)停痰癥癖皆隔汗。先須盪滌要醫治。(傷寒最怕先有宿患。如痰飲癖塊。
皆能隔汗。不能得。先開達渠道。經絡通為佳。)水升火降陰陽合。大汗來時命得回。(腎水升。心火降。坎離得交。陰陽合和。必大汗至矣。)
白話文:
當陽氣加於陰氣時,就會出汗,這就是俗稱的“過關之脈”。 有時兩手突然摸不到脈搏,就像陰氣濃厚將要下雨一樣,這也是出汗的症狀。 如果病人原本就虛弱,就會發抖,如果原本不虛弱,出汗發抖又是怎麼回事呢? 不發抖不出汗,病自然就會好,陽氣和陰氣調和,就沒什麼好懷疑的。 之前曾吐過或瀉過,也可能失血,體內沒有津液,所以才會這樣。
出汗時最好讓汗液滲透全身,流得越多越好,但不要讓汗液流失太多。 汗液像油一樣流出來,是惡劣的徵兆,如果還伴隨喘不過氣,病情就非常危險了。 痰飲、癥瘕等都會阻礙出汗,需要先清除這些障礙才能治療。
水氣上升,火氣下降,陰陽調和,就會大量出汗,生命就會恢復。
3. 第七十八證·舌上苔歌
陰陽俱緊鼻出涕。舌上苔滑勿妄治。蜷臥惡寒多嘔痰。腹內痛者須成利。(仲景云。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至七八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七八日以上。反大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
腹內痛者。必欲利也。)陽明濕痹並臟結。色白苔滑多在舌。(二證見下文。)臟結無陽不可攻。(仲景云。臟結者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滑苔者。不可攻。)濕痹丹田應有熱。(仲景云。濕痹之候。舌上有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濕痹中濕也。)陽明懊憹脅下堅。
梔子柴胡不徒設。(陽明有二證。仲景云。陽明。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湯主之。又云。陽明病。脅下堅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苔者。可與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則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出現陰陽俱緊,鼻涕流出,舌苔滑膩,不要隨便治療。如果他蜷縮著身體,畏寒,還經常嘔吐痰液,腹部疼痛,就需要瀉下通便。如果一個人陽明濕痹併發臟結,舌苔白滑,多在舌頭上,而且臟結沒有陽氣,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療。如果濕痹則丹田應當有熱。陽明病如果出現懊憹(心煩懊惱),脅下堅硬,要用梔子和柴胡來治療,不能隨便放棄。
4. 第七十九證·下膿血歌
傷寒表實里還虛。熱氣乘虛腸里居。下利膿血赤黃汁。或如魚腦狀難拘。(病源。傷寒病。苦表實裡虛。熱氣乘虛入於腸胃。則下赤黃汁。若濕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太陽下之脈浮滑。定知便血色殷(於閒切。)如。(仲景云。太陽下之。其脈浮而滑者。
必下血。)陽明下血而譫語。熱入血室病難除。(仲景云。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必為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濈然汗出則愈。)少陰膿血桃花證。不爾刺之邪可祛。(仲景云。少陰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又云。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下利脈浮尺中澀。或是發厥熱如初。二證皆圊膿血利。悉見長沙仲景書。(仲景云。一證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四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六日熱不除。必清膿血。又一證云。下利脈又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
白話文:
傷寒初期表症實證,但內裡虛弱。熱氣趁著虛弱的腸胃,停留於內。因此排泄物中有膿血、赤黃色液體,甚至像魚腦一樣難以控制。如果濕熱毒氣很重,則會腹痛發燒,排泄物中會有膿血,像是魚腦或腐爛的肉汁。太陽經脈下陷,脈象浮滑,就一定會出現鮮紅色的便血。陽明經脈下血並伴隨神志不清,表示熱邪已經侵入血室,病症難以消除。少陰經脈下利、排出膿血,需要用針灸才能驅除邪氣。下利時脈象浮而尺脈澀,或是發熱後又出現厥症,再次發熱,這兩種情況都會伴隨膿血下利,這些症狀都記載在長沙仲景的醫書中。
5. 第八十證·晝夜偏劇歌
衛氣循環不暫停。晝則行陽夜在陰。衛獨留陽陽蹺盛。陽盛陰虛夜不寧。忽若留陰陰蹺滿。陰滿陽虛晝卻爭。(黃帝針經云。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滿則陽蹺盛而不得入於陰。陰氣虛則夜不得寧也。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盛。陰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陽氣虛。故晝則爭而不安。)暮譫晝了陰虛證。晝躁陽虛夜氣清。(仲景云。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為熱入血室。又云。下之後。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附子湯主之。熱入血室。以陰虛而邪入之也。故暮譫晝了。下而復汗。以亡陽而衛在陰也。故晝躁夜靜。)要須調衛各歸分。二氣諧和可漸平。
白話文:
人體的衛氣循環不停歇,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如果衛氣停留在陽經,陽氣就會充盈,導致陽經氣盛而無法進入陰經。陰氣虛弱,晚上就會睡不安穩。反之,如果衛氣停留在陰經,無法走陽經,陰氣就會充盈,導致陰經氣滿而無法進入陽經。陽氣虛弱,白天就會感到不安。
如果出現晚上神志不清、白天卻清醒的現象,這是陰虛的表現。如果白天躁動、陽氣虛弱,晚上卻精神安定,這是陽虛的表現。
最終,需要調整衛氣,使其回到各自的經絡,使阴阳气和谐平衡,才能逐渐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