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三 (4)
卷三 (4)
1. 第五十六證·吃噫歌
胃虛為噦名吃噫。(吃、聲啞語難也。噫胸氣飽。出息。)多因吐下緣虛極。(古人方書無吃字。惟有噦。朱肱以噦者吃氣也。)橘皮乾姜退陰散。或灸乳下皆得力。(灸法見活人書。並良方中。)又有陽明小柴胡。視其前後部何如。(仲景云。傷寒。噦而渴者。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因虛攻熱必生噦。仲景言之豈妄歟。(仲景云。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噦火外切。又於月切。逆氣也。)更有一證欲作汗。陰陽升降致屯如。胃氣上逆無休止。逡巡中汗自然除。(龐安常說。)
白話文:
胃虛弱就會導致打嗝,這是因為氣體上逆,胸口感到飽脹,呼吸不順暢。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長期嘔吐或瀉肚導致脾胃虛弱。古籍中只記載“噦”,指的是吃氣,也就是打嗝。可用橘皮、乾薑等藥物治療,或在乳房下方灸灸,都能有效改善。另外,陽明經氣虛弱也會導致打嗝,可以用柴胡等藥物治療。判斷打嗝是由於胃虛還是陽虛,要觀察患者的病情表現。如果打嗝伴隨口渴,就要觀察患者的前胸和後背,找出氣機不暢的地方,疏通氣機即可痊癒。打嗝是因為虛寒體質被熱邪入侵所致,這是張仲景所言,絕非虛妄。如果患者本身虛弱,用熱藥攻其寒邪,就會出現打嗝。打嗝是因為熱邪逼迫,從內向外散發,同時又向上逆行,導致氣機逆亂。還有一種情況,患者想要出汗,但陰陽失調,氣機運行不暢,導致胃氣上逆,不停地打嗝,這種情況需要慢慢調理,自然就會汗出,打嗝也會消失。
2. 第五十七證·譫語歌
實則譫語虛鄭聲。兩般相似最難明。(仲景云。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而喘滿者死。下利不止亦死矣。)大小便利手足冷。更兼脈細是虛形。(此鄭聲之證也。)脈來洪數二便秘。譫語為因實得名。譫語證。本非一。或因下利或胃實。(仲景云。下利而譫語為有燥屎。
承氣湯主之。又云。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譫語。承氣湯主之。)三陽合病或瘀血。或是熱入於血室。(仲景云。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譫語又云。脅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皆熱入血室。)大抵發熱陽脈生。反見陰脈斯為逆。
(譫語發熱。見陽脈者生。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譫語分為實證和虛證兩種,實證的譫語是語無倫次,而虛證的譫語則是指聲音低沉而重,兩者很相似,很難分辨。實證的譫語伴隨喘滿,虛證的譫語則伴隨下痢不止,這兩種情況都預示著死亡。如果出現大小便失禁、手腳冰冷、脈搏細弱,則屬於虛證;而脈搏洪數、便秘、譫語,則是實證。譫語的病因很多,可能是因下痢或胃積實所致。實證的譫語可以用承氣湯治療,因為這可能是陽明病引起的,患者多汗,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導致便秘和譫語。三陽合病、瘀血或熱入血室也會導致譫語。三陽合病表現為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部麻木、譫語,還可能伴隨脅肋部脹滿,像是結胸一樣,這些都屬於熱入血室的症狀。總而言之,譫語伴隨發熱,並且脈象是陽脈者,預後良好,而伴隨發熱,並且脈象是陰脈者,則預後不良。
3. 第五十八證·煩躁歌
傷寒煩躁證如何。陽明證與少陰科。陽明脈長大便秘。(仲景云。陽明脈長。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其人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堅也。)傷風之候太陽多。(仲景云。太陽病。服桂枝。煩不解者。宜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又云。服桂枝湯。復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
白虎湯。)陰盛陽虛亦煩躁。少陰之證莫令訛。(大抵陰盛陽虛亦煩故。少陰證多煩躁。少陰腎也。腎惡燥。故熱邪傳入腎經。則煩躁宜矣。仲景云。少陰病惡寒而倦。則自煩。欲去其衣者可治。又云。自利煩躁不得眠者死。)汗下而煩醫者誤。(仲景云。傷寒吐下。發汗。
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堅痞。經脈動惕者。久而成萎。)病解而煩氣未和。更有虛煩宜竹葉。莫作傷寒致誤佗。(孫兆云。虛煩熱疾。與傷寒相似。得病二三日。脈不浮不惡寒。身不疼痛。但熱而煩。非表候。不可發汗。如脈不緊。實病。但熱。或不煩。非裡實。不可下。
汗下必危損。但用竹葉湯主之。其病自然而愈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感到煩躁,可能是陽明經或少陰經的病症。陽明經的病症表現為脈象洪大,便秘。如果病人發汗後仍然感到微煩,可能就是大便堅實。傷風時,太陽經的病症比較常見,如果服用桂枝湯後仍然煩躁不解,可以針刺風池、風府穴,並繼續服用桂枝湯。如果服用桂枝湯後,病人更加煩躁,口渴不止,脈象洪大,則可以用白虎湯治療。陰盛陽虛的情況也會導致煩躁。少陰經的病症以煩躁為主,不可誤治。少陰經屬於腎經,腎臟怕燥,所以熱邪侵入腎經就會引起煩躁。如果病人感到惡寒、倦怠,並且想要脫衣服,就可以治療。如果病人自利、煩躁、失眠,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如果病人經過發汗、下瀉治療後仍然感到虛煩,脈象微弱,八九天后心下堅硬痞塞,經脈跳動不安,則可能長期發展成虛弱無力。如果病人病症解除,但是仍然感到煩躁,氣機不暢,則可能是虛煩,可以用竹葉湯治療,不可誤認為傷寒而進行錯誤治療。
4. 第五十九證·懊憹歌
傷寒懊憹意忡忡。(懊、於告反。憹、千金音作農。外臺云奴凍切。)或實或虛病胃中。結胸下早陽內陷。陽明誤下胃虛空。(懊憹證有三。此一證。胃中因下空虛。而致也。仲景云。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又云。陽明證。
其脈浮緊。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湯主之。若渴欲飲水者。白虎湯主之。)客氣動膈心中躁。梔子湯兼大陷胸。(結胸。陷胸湯主之。白苔。梔子湯主之。)胃中燥屎宜承氣。腹滿頭堅不可攻。(此一證。胃中下後有燥屎也。仲景云。陽明病。
下之。心下懊憹微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硬。後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患感到焦躁不安,心神不寧,可能是實證或虛證導致胃部不適。若出現胸部結塊,且陽氣內陷,可能是陽明經誤下導致胃部空虛。這種情況下,由於胃部空虛,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中焦慮等症狀,同時陽氣內陷導致心下硬塊,稱為結胸。若舌苔白,可服用梔子湯;若口渴想喝水,可服用白虎湯。氣逆上衝導致心煩躁,可服用梔子湯,並配合大陷胸湯治療結胸。若胃中乾燥有屎,宜服用承氣湯。但若腹部脹滿,頭部堅硬,則不可攻下,因為這可能是腸道燥結,需要服用承氣湯治療。
5. 第六十證·怫鬱歌
怫鬱有虛亦有實。要須仔細明證脈。(怫。音拂。蓋燥屎者實也。吐下者虛也。)燥屎唯宜承氣湯。(仲景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得臥。有燥屎故也。承氣湯主之。)吐下極虛胃寒疾。(仲景云。傷寒大吐下後。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
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致此也。)火薰汗出目須黃。(仲景云。寸口脈。陽浮。陰濡而弱。醫如火薰郁令汗出。客熱因火而熱發。怫鬱蒸肌膚。身目為黃。)二陽並病面還赤。(仲景云。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先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
續自微汗出。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當解之薰之也)脈來洪大榮氣長。(仲景云。寸口脈洪而大者。榮氣長。榮氣長則陽盛。怫鬱不得出聲。)隨經醫治何由失。
白話文:
怫鬱有虛亦有實,要須仔細明證脈。
怫鬱,有虛也有實。要仔細觀察脈象,才能明辨虛實。
(怫,音拂。指的是燥屎,燥屎就是實證。而吐下,則是虛證。)
燥屎只適合用承氣湯。
(仲景說:病人小便不暢,大便時而困難時而輕鬆,偶爾發熱,心情煩躁,睡不著覺,這是因為有燥屎造成的。用承氣湯可以治療。)
吐下過度導致虛弱,胃寒有疾。
(仲景說:傷寒患者大量吐瀉之後,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這種情況下,體內陽氣鬱結。
如果再給病人喝水,容易再次出汗,還會引發呃逆。這是因為胃寒造成的。)
火薰汗出,目須黃。
(仲景說:寸口脈,陽氣浮於表面,陰氣濕潤而弱。如果像火薰一樣,用熱力逼出汗,外來的熱邪會因為火氣而加重,陽氣鬱結,蒸灼肌膚,導致身體和眼睛發黃。)
二陽並病,面還赤。
(仲景說:二陽並病,太陽病初起時,會先出汗,但汗出不透。之後轉入陽明病,依然會微微出汗。如果面色紅潤,是陽氣鬱結,需要用熱力疏通。)
脈來洪大榮氣長。
(仲景說:寸口脈洪大,是榮氣充盛,榮氣充盛代表陽氣旺盛。陽氣鬱結,無法宣發,所以聲音微弱。)
隨經醫治,何由失。
只要根據經絡的循行路線,對症施治,就不會出現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