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傷寒百證歌》~ 卷三 (3)

卷三 (3)

12. 第五十一證·發斑歌

溫毒熱病證兩般。發斑隱疹滿身間。(仲景云。風氣相搏。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泄風)溫毒冬月冒寒氣。至春始發在皮端。(此證謂冬月冒寒。至春陽氣盛。發於表膚者。)熱病表虛而裡實。熱毒不散錦紋斑。不可發汗重開泄。升麻湯輩可求安。(巢氏云。熱病在表。

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熱毒氣不散。煩躁。譫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燥於外。故身體發斑如錦紋。凡發斑不可用發汗藥。令瘡重開泄。更增斑爛也。宜升麻元參湯。熱毒乘虛入胃。胃爛。故發斑。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13. 第五十二證·發喘歌

傷寒喘急是其常。先論陽明及太陽。太陽無汗麻黃證。(仲景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又一證。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又一證。下後不可便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陽明潮熱小承湯。(仲景云。潮熱短氣。腹滿而有潮熱者。小承氣湯主之。)水停心下喘而咳。加減青龍必可當。(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發熱而咳。或渴或利。小腹滿而喘者。小青龍湯。)陰證喘時須喘急。反陰丹輩用為良。(陰證喘與陽證異。其喘必急。

宜用反陰丹主之。)

14. 第五十三證·發渴歌

脈浮而渴太陽病。有汗而渴陽明證。渴而自利屬少陰。三者不同須審訂。(仲景云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又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其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又云。少陰病。其人慾吐。復不得吐。而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此三證。渴雖同其病則異也。)自非大渴莫與水。小渴唯宜滋潤爾。若令劇飲心下滿。變成水結難調理。(仲景云。太陽病。胃中干。燥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胃中和。則愈。)渴太陽。無汗休供白虎湯。汗後脈洪方可與。此證思之要審量(太陽病,須汗後渴。

方可行白虎。亦須白虎加人參也。仲景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者。表未解。不可與白虎湯。渴者白虎加人參主之。)渴陽明。有汗且休供五苓。小便不利汗仍少。脈浮而渴用為精。(仲景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又云。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陽毒躁盛黑奴用。中暑黃連丸酒蒸。(黑奴丸。千金方也。酒蒸黃連丸。活人書方。二藥雖非仲景之方。然治陽毒中暑。最為有效。)

15. 第五十四證·吐血歌

諸陽受病蘊邪熱。在表當汗汗不發。(巢源方云。吐血者。皆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汗不發。致使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熱毒入深結在中。瘀血既停須吐血。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抵當方能絕。(小品犀角地黃湯。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

內瘀蓄血。及鼻衄吐血者。此湯主之。抵當湯治瘀血在內。)大下寸口脈沉遲。吐血升麻安可缺。(陽毒升麻湯。證云。陽毒二藥。吐下之後。便成陽毒。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如錦紋。唾膿血者。此湯主之。)

16. 第五十五證·衄血歌

太陽陽盛必須衄。衄已解時何幸福。(巢氏云。脈浮緊發熱。其身無汗自衄者愈。蓋太陽病。有因衄血而便自解者。)浮緊無汗系麻黃。脈浮自汗桂枝屬。二者服之不中病。脈尚如前宜再服。(仲景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主之。故自汗脈浮者。宜桂枝也。

麻黃桂枝正分表裡。服之不中病尚宜再服。此活人書之意也。予謂此候不可不審察。細詳仲景之書。又云。陽明病。口燥。但欲飲水不咽入者。此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額上陷。直視不能眠。不得眴。又云。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衄後脈微血已虛。

慎勿服之令病篤。且看犀角地黃湯。不止茅花須預速。(若脈微血虛。則麻黃桂枝皆不可用也。小品犀角地黃湯。活人書云。茅花湯皆可用。)陰證本來無此候。少陰強發紅來觸。下厥上竭不可醫。血流口鼻或耳目。(仲景云。少陰病。但欲無汗。而強發之。則衄血。不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耳目中出。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