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傷寒百證歌》~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第四十七證·結胸歌

病發於陽下之早。熱氣乘虛心懆懆。(仲景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所以成結胸者。下之早。故也。)按之石鞕頭項強。此是結胸證分曉。(仲景云。結胸者。頭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又云。其脈浮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脈浮與大未可下。先汗後下無顛倒。

(仲景云。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則死。)熱毒上攻結在胸。枳實理中應恰好。(大抵結胸未辨虛實。先與理中加枳實佳。)大抵結胸有三說。大結小結並水結。(有大結胸。有小結胸。有水結胸。仲景云。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治。

)更有寒熱二證存。熱實寒實宜區別。(仲景云。太陽病。從心下至小腹滿。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此大結胸也。又云。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此小結胸也。又云。傷寒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大陷胸湯主之。此熱實者也。又云。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此寒實者也。)此外有證名臟結。脈浮關小沉細絕。(仲景云。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舌上滑苔不可醫。痛引陰筋當死別。(仲景云。病者脅下素有痞。而在臍旁。

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也。)結胸之狀如痓病。從心至臍不可近。(仲景云。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又云。從心以下至臍。不可近。大陷胸湯主之。)心中懊憹並躁煩。陽氣內陷非虛靳。(靳、居焮切。固也。仲景云。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

心中懊憹。心下因硬。則為結胸也。)

白話文:

結胸證之辨析及治法

病發於陽下之早。熱氣乘虛心懆懆。(仲景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所以成結胸者。下之早。故也。)

此言病發於陽,卻反下之,熱氣乘虛,侵入心胸,導致結胸證。

按之石鞕頭項強。此是結胸證分曉。(仲景云。結胸者。頭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又云。其脈浮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

結胸證患者,按其胸部如石堅硬,頭項亦強直,如同柔痓之狀。其脈浮緊,心下疼痛,此為結胸證之顯著特徵。

脈浮與大未可下。先汗後下無顛倒。(仲景云。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則死。)

脈浮大者,不可下瀉,下之則危及生命。

熱毒上攻結在胸。枳實理中應恰好。(大抵結胸未辨虛實。先與理中加枳實佳。)

熱毒上攻,結於胸中,此時應以理中湯加枳實以理氣化結。

大抵結胸有三說。大結小結並水結。(有大結胸。有小結胸。有水結胸。仲景云。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治。

結胸證可分為大結胸、小結胸及水結胸三種。大結胸者,熱盛,心下疼痛劇烈;小結胸者,熱勢較輕,心下疼痛較緩;水結胸者,無大熱,多見於胸脅部位,頭汗出,宜用大陷胸湯治療。

更有寒熱二證存。熱實寒實宜區別。(仲景云。太陽病。從心下至小腹滿。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此大結胸也。又云。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此小結胸也。又云。傷寒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大陷胸湯主之。此熱實者也。又云。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此寒實者也。)

結胸證中,還可分為熱實結胸和寒實結胸。熱實結胸,脈沉緊,心下痛,宜用大陷胸湯;寒實結胸,無熱證,宜用三物小陷胸湯或白散。

此外有證名臟結。脈浮關小沉細絕。(仲景云。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臟結證,症見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小,細沉緊,舌上白苔滑,此證難治。

舌上滑苔不可醫。痛引陰筋當死別。(仲景云。病者脅下素有痞。而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也。)

臟結證,舌上滑苔,痛引陰筋者,預後極差,多難救治。

結胸之狀如痓病。從心至臍不可近。(仲景云。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又云。從心以下至臍。不可近。大陷胸湯主之。)

結胸證患者,其狀如同痓病,從心至臍疼痛難忍,宜用大陷胸湯治療。

心中懊憹並躁煩。陽氣內陷非虛靳。(靳、居焮切。固也。仲景云。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心下因硬。則為結胸也。)

心中懊憹,煩躁不安,乃陽氣內陷,非虛證,宜用理氣化痰、開胸散結之法。

總而言之,結胸證的診斷和治療需根據患者的脈象、舌苔、病症等綜合判斷,並根據不同證型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2. 第四十八證·痞歌

痛為結胸否為痞。(音被。)關脈皆沉本同類。(仲景玉函云。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仲景傷寒論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汗之。因作痞。蓋痛則為結胸。不痛則為痞。結胸與痞。寸脈浮。關脈皆沉。)關上若浮且瀉心。(仲景云。心下痞。

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發渴煩躁五苓對。(仲景云。心下痞。與瀉心湯。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湯主之。)桔梗枳實湯最佳。先與服之使行氣。(晉人治痞氣。多作桔梗枳實湯。往往便瘥。以其下氣故爾。)下利雷鳴心下硬。甘草瀉心湯可治。

(仲景論中。瀉心湯加減有五證。皆為痞氣而設也。但滿而不痛者。宜半夏瀉心湯。色黃手足溫者。黃連瀉心湯。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者。生薑瀉心湯。雷鳴心下硬。心煩不得安者。甘草瀉心湯也。)

白話文:

如果胸口疼痛,就是結胸,如果沒有疼痛,就是痞。這兩種情況的脈象都是沉脈。古代醫書記載,如果病症由陰邪引起的,卻向下發展,就會變成痞。而由陽邪引起的,卻向下發展,熱邪入侵就會變成結胸。如果病症由陰邪引起的,卻出現汗出,也會變成痞。因此,胸口疼痛就是結胸,不疼痛就是痞。無論是結胸還是痞,寸脈都浮,關脈都沉。

如果關脈浮且脈象滑泄,就代表心氣不足。古代醫書記載,對於心下痞按之濡,關脈浮的人,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

如果出現口渴煩躁的症狀,可以用五苓湯治療。古代醫書記載,心下痞伴隨口渴煩躁、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湯治療。

桔梗枳實湯是治療痞氣的最佳選擇,先服用此方可以使氣流通暢。古代醫書記載,晉代醫家治療痞氣,常使用桔梗枳實湯,往往都能很快痊癒,這是因為此方具有下氣功效。

如果出現腹瀉、腸鳴、心下硬結的症狀,可以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古代醫書記載,瀉心湯的加減方共有五種,都是針對痞氣而設的。如果只是腹部飽滿而不疼痛,可以用半夏瀉心湯。如果面色黃,手足溫熱,可以用黃連瀉心湯。如果惡寒汗出,可以用附子瀉心湯。如果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可以用生薑瀉心湯。如果腸鳴、心下硬結、心煩不得安寧,可以用甘草瀉心湯。

3. 第四十九證·發黃歌

寒濕在裡不能散。熱蓄脾中成此患。濕熱宿谷更相搏。鬱塞不消黃色綻。(巢氏云。寒濕在裡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頭面有汗齊頸止。渴飲水漿曾莫間。(仲景云。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也。)浮滑緊數脈來時。茵陳五苓皆可選。(茵陳蒿湯。五苓散。皆可選用之。)瘀血之證亦相類。大便必黑此其異。血證其間多發狂。要須辨別無乖戾。(發黃與瘀血。其證相似。皆因瘀熱在裡故也。但發黃者。小便多不利。瘀血則小便利。小腹硬滿。大便黑色。

仲景云。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及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又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白虎之證亦身熱。大率異同難辨別。白虎不能遂發黃。蓋為周身汗發越。

(白虎與發黃證亦相似。但白虎周身發汗。故不能黃。發黃證則余處無汗。齊頸而還)更有中濕並中風。發黃大抵亦皆同。濕則薰黃身盡痛。目黃風中氣難通。(仲景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薰黃。又有中風黃者。但目黃。氣難通也。)

白話文:

寒濕停留在体内无法散去,热气积聚在脾脏,导致了这种病症。湿热停滞在肠胃相互搏击,郁结不消,导致皮肤发黄。头面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止住,口渴想喝水,喝了也像没喝一样。脉象浮滑紧数,可以选择茵陈蒿汤或五苓散治疗。瘀血症的症状也类似,但大便会发黑,区别于发黄症。血证患者容易发狂,需要仔细辨别,不可混淆。白虎证也会出现发热,与发黄症症状相似,但白虎证会全身出汗,因此不会发黄,而发黄症则只有头面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止住。此外,还有中湿和中风导致的发黄症,两者症状也十分相似。湿气会导致全身疼痛,皮肤发黄,眼睛发黄,而中风导致的发黄症则主要表现为眼睛发黄,呼吸困难。

4. 第五十證·發狂歌

發狂二證當別白。陽毒蓄血皆憑脈。(發狂有二證。有陽毒發狂。有蓄血發狂。)陽毒發狂多幹嘔。煩躁脈實並面赤。(難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蓄血如狂脈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硬滿小便利。不發寒熱大便黑。(仲景云。陽明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

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大抵當汗而不汗。熱化為血如何散。血上蓄兮喜忘多。血下蓄兮還悶亂。(素問云。血在上則忘。血在下則狂。)更有火劫發狂時。桂枝救逆湯加減。

(仲景云。傷寒之脈浮。而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

白話文:

發狂二證當別白。陽毒蓄血皆憑脈。

發狂有兩種症狀,應當區分清楚。陽毒發狂和蓄血發狂,都要根據脈象來判斷。

陽毒發狂多幹嘔。煩躁脈實並面赤。(難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陽毒發狂的人,常會出現乾嘔、煩躁不安、脈象實數、臉色發紅等症狀。 (《難經》中說,陽氣過盛則發狂,陰氣過盛則發癲。)

蓄血如狂脈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硬滿小便利。不發寒熱大便黑。(仲景云。陽明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蓄血發狂的人,脈象沉細微弱,常想咳嗽吐口水卻又吞不下去,小腹硬滿,小便通暢,沒有發燒發冷,大便呈黑色。 (《傷寒論》中說,陽明病發病七、八天後,表面症狀依然存在,脈象微弱而沉,卻不出現胸部脹滿,如果病人出現發狂,是因為熱邪積聚在下焦的小腹,小腹應該會硬滿,小便通暢,並且會排出黑色的血液,才能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經絡循行到下焦,瘀熱停留在裡面所致。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

大抵當汗而不汗。熱化為血如何散。血上蓄兮喜忘多。血下蓄兮還悶亂。(素問云。血在上則忘。血在下則狂。)

總之,應該要讓病人出汗,如果不出汗,熱邪會轉化為血,就難以散發。如果血積聚在上面,就會出現健忘、神志恍惚的症狀;如果血積聚在下面,就會出現發狂、昏迷的症狀。 (《素問》中說,血氣積聚在上面就會健忘,血氣積聚在下面就會發狂。)

更有火劫發狂時。桂枝救逆湯加減。

還有一些病人,因為火熱太盛而發狂,可以用桂枝救逆湯加减來治療。 (《傷寒論》中說,傷寒病人脈象浮,卻用火熱之法逼迫其邪氣,會導致陽氣耗損,出現驚恐發狂、臥不安、起不來的症狀,可以用桂枝救逆湯,去掉芍藥,加入蜀漆、牡蠣、龍骨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