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 方宜
方宜
1. 方宜
醫以天下民生為己任,當具通天下之才識。非膠執一己之見,固守一隅之法者,之所能管窺也。吾吳為五方雜處之地。南北士商雲集。苟未明水土之剛柔,風氣之強弱,資稟之偏勝而欲妄治遐方遊客。或客遊他地治病,則與圓枘方鑑何異哉?況客遊治病與治遊客之病其法懸殊。
設遊藝他方,惟隨其地之風土,若遐方流寓,又須詳彼處之資稟,此地之風土,方始合宜。故經有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之語。圓機之士,能於是觸類旁推,匪特行之方內,雖廣諸異域可以無間然矣。
東方發育之地,土膏氣澤,冬鮮凜冽之寒四序常行春令,俗尚華而少實,病多熱中疏理,而無真中風寒,即使外感內傷,總由理疏邪入,中熱氣傷所致,詳熱中疏理四字已道盡東方元氣病情矣。按吳越皆居東方,而江南元氣最薄,病則虛熱居多,溫順為宜,苦寒切禁。江北則接壤東魯,其間元氣虛實兼半,寒熱補瀉隨宜。
白話文:
醫學的責任在於關懷天下的民生,因此醫者應具有通曉天下的智慧和知識,不能僅僅固守一己之見或拘泥於一種方法。我吳地是四方人民混居的地方,南北的士人和商人聚集在此。如果不懂得這裡的土地特性、氣候強弱以及人的生理特點,就想要隨便治療遠方來的遊客,這就像把圓形的榫頭塞進方形的榫眼一樣,無法適配。更不用說,遊客在外地看病和當地的人生病的方法大不相同。
如果要到外地學習藝術,應該隨著那裡的風土人情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對於遠方的居住者,還需要詳細瞭解他們的生理特點和當地的風土,這樣才能更適合。所以有「同種疾病但治療方式不同」的話,懂得靈活變通的醫者,能夠從中觸類旁通,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可以適用。
東方是一個發育之地,土壤肥沃,氣候四季分明,春天的氣氛較濃,人們比較崇尚華麗而不實用,疾病多是內熱外寒,即使是外感內傷,也是因為疏於調理導致邪氣進入,或是內熱傷害了氣血。詳細觀察「內熱疏理」四個字,就能明白東方的本質和病情。根據吳越地區都位於東方,但江南地區的氣質比較薄弱,病症多為虛熱,所以需要溫和的治療方式,避免使用苦寒的藥物。江北則接壤東魯,那裡的氣質虛實並存,需要根據情況進行寒熱補瀉。
江左地氣稍厚,略覺奈病勝藥,江右則南近閩粵內連荊楚,得火上之餘氣,是以不任溫補,然亦不勝峻攻,惟清理中外為宜,大抵東方所稟孱弱,宜宗東垣、復庵。而丹溪則宜於江之左右,新甫則偏宜江南。若河間戴人之法,非西北資稟剛厚人,斷斷不可效用也。
南方長養之處,陽盛氣泄。窮冬恆服絺衣,四序常行夏令。繆仲淳云,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民雖致理,而霧露不時蒸發。人觸之者,未免多攣痹之患。其稍不致者,則有瘴癘之虞矣,即居恆無病之人,氣多上壅而少下降,以故時嚼檳榔,唾皆赤色。是以土人有天蠻不下雪,地蠻不落葉,人蠻日吐血之語,其患瘴癘之症,亦發熱頭脹,胸滿嘔逆,與傷寒相似,但治法與傷寒迥異。感之輕者,但食檳榔,祛散滯氣,胸膈寬舒即愈。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醫學認為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响,以及針對不同地區的人群應該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第一段
說明了江左(長江以南)地區和江右(長江以北)地區的氣候差異,以及適合這兩個地區的醫學流派。
- 江左:地氣厚重,容易生病,但藥效不好。
- 江右:靠近南方,受火氣影響,不適合溫補,也不適合峻猛的藥物,以清理為主。
- 東方人:體質虛弱,適合東垣、復庵的醫法。
- 江左江右:適合丹溪的醫法。
- 江南:適合新甫的醫法。
- 西北人:體質強壯,才能使用河間戴氏的醫法。
第二段
講述了南方地區陽氣外泄導致的健康問題,以及對應的治療方法。
- 南方人:陽氣外泄,體質虛弱,容易患上攣痹、瘴癘等疾病。
- 瘴癘:會出現發熱頭脹、胸滿嘔逆等症狀。
- 檳榔:可以祛散滯氣,治療輕微的瘴癘。
這段文字体现了中醫對不同地區氣候環境和人群體質差異的重視,以及因地制宜的治療原則。
重則必需芳香正氣之劑,開發中氣為主。若誤行表散,則陽氣愈泄,表氣愈虛,邪乘虛擾,發熱愈無抵止矣。凡嶺南煙瘴之鄉,天晴亦多霧露,罕見日色。嵐濕與醃暖交升,蠱毒與鬼蜮並瘧,感之必內應濕土,中氣先傷,故瘴癘之治,與疫癘彷彿。但廣粵正向,離明黔滇斜臨坤位,咸多濕熱氣蒸,閩雖未逾梅嶺,已得南方氣候,水土皆泄而不收。
縱有大頭瘟蝦蟆瘟等疫,悉屬陽邪,其毒亦易解散,非若北方之地脈堅厚,陰邪積而不發,發則旦發夕死,如疙瘩瘟黑骨瘟等症之暴絕也。
西方收引之界,金沙之域,地高土厚多風,四序常行秋令,其俗剛毅而不阿,其民不衣而褐薦,華實而脂肥,則知西域稟賦與關西無異,然蜀直指兌澤,元氣與人文俱厚。有峽三倒流之勢。關西正當北斗,地氣與人文俱偉,有劍倚崆峒之概。以其材質俱俊,表裡俱充,故邪弗能傷之也。
白話文:
第一段
重症患者,必須使用芳香正氣的藥物,以開通中氣為主。若誤用表散之法,則陽氣更加泄漏,表氣更加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發熱就更加難以控制了。嶺南地區多瘴氣,即使晴天也常有霧露,難見陽光。濕氣和暖氣交相上升,蠱毒和鬼魅並行,人很容易感染。一旦感染,就會損傷脾土,中氣先受損。因此,瘴癘的治療,與疫癘的治療非常相似。但廣東、廣西位於正南方,靠近明朝、黔滇,地勢偏向坤位,濕熱氣蒸發較多。福建雖然未過梅嶺,但也已經受到南方氣候的影響,水土都容易泄而不收。
第二段
即使出現大頭瘟、蝦蟆瘟等疫病,也屬於陽邪,其毒性也容易消散,不像北方地區地脈堅厚,陰邪積聚而不發,一旦發病就快速致死,就像疙瘩瘟、黑骨瘟等病症一樣。
第三段
西域地處收引之界,金沙之域,地勢高聳,土質厚實,多風。四季常行秋令,當地人性格剛毅,不屈不撓,衣著樸素,飲食豐盛,身體強健。由此可知西域的稟賦與關西相似。但四川直面兌澤,元氣和人文都十分厚實,有峽谷三道迴流的勢頭。關西正當北斗,地氣和人文都很偉大,有劍倚崆峒之勢。由於當地人體質強健,表裡充盈,所以邪氣很難傷害他們。
第一段
对于严重的病人,必须使用能够散发香气,并且能够提升正气的药物,重点是要开通脾胃的中气。如果错误地使用表散的方法,会导致阳气更加泄漏,表面的防御力量更加虚弱,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发热更加难以控制。岭南地区多瘴气,即使晴天也经常有雾露,很少能见到阳光。潮湿和温暖的气候交织在一起,各种毒气和鬼魅也随之而来,很容易导致人们感染。一旦感染,就会损伤脾胃,导致中气受损。因此,治疗瘴气和治疗瘟疫的方法非常相似。但是,广东、广西位于正南方,靠近明朝、贵州、云南等地,地势偏向西南方向,容易受到潮湿和热气的影响。福建虽然没有越过梅岭,但也已经受到南方气候的影响,水土都容易流失。
第二段
即使出现了大头瘟、虾蟆瘟等流行病,也都是阳气导致的,它们的毒性也比较容易消除,不像北方地区地脉坚厚,容易积聚阴邪,导致疾病爆发后迅速致死,就像疙瘩瘟、黑骨瘟等疾病一样。
第三段
西域位于地势高耸、土壤厚实、多风的区域。四季气候都偏向于秋季,当地人性格刚毅,不屈不挠,穿着朴素,饮食丰盛,身体强健。由此可见,西域的环境和关西地区相似。但是,四川地区直面西面的泽地,元气和人文都非常充盈,地理环境也有峡谷三道迴流的形势。关西地区正对着北斗七星,地气和人文都非常强大,就像一把剑倚靠在崆峒山一样。由于当地人身体素质强健,内外气血充盈,所以邪气很难伤害他们。
惟是內氣壅盛,故治宜毒藥,如西域倒倉,子和漏下等法,觀《內經》病生於內,治宜毒藥,一方風氣主治,了無餘蘊矣。
北方閉藏之境,陰盛氣沉,春夏草木不生,四序常行冬令。民稟坎水而生,故常以水為事,且性好乳食,所以藏寒生滿,則內因之症也至於樂野處,冒風沙,歷冰雪,其寒可以斷指裂膚,反不言傷寒之病者,以致理慣拒嚴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即得傷之,其氣堅固不能便入於裡。
故感之輕者,但需雞湯麥食,助其肝,實其胃,自能祛邪作汗,若傷之重者,竟行辛熱表散。裡氣壅滯,便與苦寒峻攻。非若東南之元氣瘠薄,投劑稍重便致變症蜂起也。惟是腎氣素勞之人,邪乘虛入,而為卒中之患者,是必峻用溫補,然煤火內蘊,須兼苦降之味,以防火炎竭澤之虞。蓋煤為水土之精,人食其長氣於陰中之陽。
白話文:
第一段
唯此內氣過於充盈,故治療應當使用毒藥,如同西域倒倉、子和漏下等方法。觀察《內經》所述,疾病生於內,治療應當使用毒藥,一方風氣主治,便無需再費心了。
第二段
北方地區寒冷閉塞,陰氣盛而氣沉,春夏時節草木難以生長,四季常處於冬季狀態。北方人稟承坎水之氣而生,故常以水為事,且性喜乳食,因此容易積寒成滿,這便是內因病症。至於樂野之處,冒風沙、歷冰雪,其寒氣足以凍斷手指、裂開皮膚,卻不言傷寒之病,這是因為他們長期抗禦嚴寒,即使遇到大風苛毒,也無法傷害他們。即使被寒氣所傷,其體內氣機堅固,寒氣無法輕易進入內裡。
第三段
因此,寒氣入侵輕者,僅需雞湯麥食,助益肝臟,充實脾胃,便能自行驅邪發汗。若傷勢嚴重,則需使用辛熱藥物表散寒邪。內裡氣機壅滯,則需用苦寒峻猛之藥攻之。不像東南地區的人元氣虛弱,用藥稍重便會引發各種併發症。唯此腎氣素來勞損之人,邪氣乘虛而入,導致中風者,必須峻猛使用溫補藥物,但由於煤火內蘊,還需兼用苦降之味,以防火炎竭澤之虞。蓋煤為水土之精華,人食用它可以滋養陰中之陽。
第一段
如果患者是內氣過盛,就應該使用毒性較強的藥物來治療,比如像西域地區的倒倉散、子和漏下丸等。這一點也符合《內經》中關於疾病由內而生,治療應當用毒藥的觀點。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輕鬆治癒疾病。
第二段
北方氣候寒冷閉塞,陰氣盛而氣沉,一年四季都像冬季,草木難以生長。北方人以水為生,愛吃乳食,所以更容易積寒成滿,這也是他們容易患內因病症的原因。即使生活在樂野之地,經常冒風沙、歷冰雪,他們也不會輕易患上傷寒,因為他們長期抗禦嚴寒,身體強健。即使受寒,寒氣也很難侵入體內。
第三段
輕微的寒氣入侵,只要喝雞湯、吃麥食,就能補益肝脾,自行驅散寒邪。如果是重症,就要用辛熱藥物治療。如果內裡氣機壅滯,則需用苦寒峻猛的藥物來攻之。但是,東南地區的人元氣虛弱,用藥過重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而腎氣不足的人更容易被寒氣入侵而導致中風,需要峻猛使用溫補藥物,但也要注意避免火炎耗傷精氣,因此要搭配苦降的藥物來治療。因為煤炭是水土的精華,食用它可以滋養陰中之陽。
所以力能壯火傷陰。可不預為調製乎?復有車塵馬足之勞,不內外因之候,又宜導氣和中,不宜升發溫補。若以南方內傷勞倦例治之,愈益其壅滿矣。然燕與晉魯皆北,燕則左訶右岱,地氣最厚,魯雖偏居艮土,風氣已北,晉抵關西,惟一河之限。元氣之充實,大率相類,其治亦相類。
中央正中之位,水土平濕,萬類各得其和,四序各行其令。民雖食雜不勞,而多痿厥寒熱者,良由水土平濕使然。以其食雜不勞,元氣平治所傷亦輕,故導引按蹻,便可愈之,不必毒藥內治,針石外治也。然此言平氣所致,若傷寒卒病,其可拘於此例乎?蓋中央雖居正位,四維八埏之氣,皆得干之,所以仲景有寒熱補瀉之不同。立法皆隨病制宜,以為天下萬世則,而於中州更宜。
白話文:
因此過度用力會導致陽氣過盛,陰氣受損。難道不應該提前調養嗎?此外,還有長途跋涉的勞累,不分內外因的診斷,更應該導氣和胃,不適合升發溫補。如果像治療南方內傷勞倦一樣,反而會加重其壅塞。然而燕國和晉國、魯國都位於北方,燕國更是左有燕山、右有太行山,地氣最厚實;魯國雖然偏居艮土,但風氣已屬北方;晉國靠近關西,只隔著一條黃河。元氣的充沛程度,大致相似,治療方法也相似。
中央地處正中,水土平坦濕潤,萬物各得其和,四季各行其令。百姓雖然飲食雜而不勞,卻容易出現痿厥寒熱,正是因為水土平坦濕潤造成的。由於飲食雜而不勞,元氣平穩,受傷程度也輕,所以只要導引按蹻,就能痊癒,不必服用毒藥內治,也不需要針石外治。然而這指的是平時氣虛所致,如果是傷寒急病,又怎么能拘泥於此呢?因為中央雖然居於正位,但四面八方的氣候,都能影響到這裡,所以張仲景才會有寒熱補瀉的不同療法。制定法則都應該根據病情來調整,作為天下萬世之則,在中州地區更應該如此。
按仲景為南陽聖醫,吏治長沙,皆不離洛楚之地。夫洛與楚,皆居中央,而楚則交界江右,稍偏於南所以一切溫補,皆為掣肘,以其地氣渾厚,民多溫飽,是以不須補益。洛則水土平濕,平濕則氣柔,氣柔則受補矣。經言,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按照仲景(張仲景)是南陽的聖醫,曾在長沙擔任官吏,他們都未離開過洛陽和楚地。洛陽和楚地,都位於中國的中部,而楚地又鄰接長江以南,稍微偏向南方。所以,所有溫補的藥物,在這裡都會有所限制,因為楚地的地氣厚重,人民大多溫飽,因此不需要補益。洛陽則水土平潤濕潤,平潤濕潤則氣息柔和,氣息柔和則更容易接受補益。經書上說,治療方法之所以不同,而疾病都能治癒,是因為了解了得病的狀況,掌握了治療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