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一 (4)
卷一 (4)
1. 太陽傳經
太陽經外在皮毛,感冒風寒,皮毛閉塞,營衛郁遏,不得外發,自當內傳,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既遍,若臟寒不生,腑熱不作,營衛無內陷之路,勢必外發皮毛,泄而為汗。
其感之重者,六日經盡表解,而病不遽除。中風之家,營鬱熱盛,多有六日表解之後,餘熱未消,猶不霍然。俟至十二日,經熱全消,而後悉愈。甚者經盡表解,又必再經。
凡汗解之後,頭痛又作,是病復而欲再傳也。以經熱未清,但遇一切風寒、飲食、喜怒、勞倦,營衛一郁,餘熱即發。陽莫盛於陽明,是宜清陽明以瀉經熱也。
六七日中,經盡汗解,是裡氣之平者,裡氣非平,陽盛則入腑,陰盛則入臟。傳無定期,解無定日,視其臟腑寒熱,郁動之早晚也。
白話文:
太陽經主司皮毛,如果受到風寒侵襲,皮毛閉塞,使得營氣與衛氣不能正常流通,導致病症從外部往內部傳播。依照中醫理論,這種傳播一般遵循以下路徑:二日後傳到陽明經,三日後到少陽經,四日後進入太陰經,五日後到少陰經,六日後影響厥陰經。若六經都受影響後,若內臟沒有寒症產生,腸胃沒有熱症,營氣和衛氣沒有向內部深入的可能,那麼病狀就會轉移到皮膚,表現為出汗。
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六日後表層症狀得到緩解,但疾病並不會馬上消失。對於中風患者來說,如果營氣鬱滯、熱氣旺盛,即使在六日後表層症狀得到緩解,餘熱仍然存在,疾病無法迅速痊癒。通常要等到十二日後,經熱全部消退,才能完全康復。有些情況下,即使在表層症狀緩解後,仍需再次經歷一次經絡的循環。
在發汗後,如果出現頭痛現象,這表示疾病有可能再次傳播。這是因為經絡中的熱氣還未清除,一旦遇到風寒、飲食、情緒波動、疲勞等情況,營氣和衛氣會重新阻塞,導致餘熱再次發作。在所有經絡中,陽明經的熱氣最旺盛,因此應使用清熱的方法來降溫。
在六七日之間,如果經過發汗後,體內的氣息平靜,表明內臟的狀態良好。如果內臟的氣息不平靜,陽氣過盛可能會導致熱邪進入腸胃,陰氣過盛則可能進入心臟。病情的傳播並無固定時間,恢復也不一定在同一個日期,關鍵在於觀察內臟的寒熱狀態以及氣血的活動情況。
凡太陽病,頗欲作嘔,或躁煩不寧,脈候急數,此腑陽素旺,因表鬱而內發,必將傳裡。若二三日不見陽明、少陽證,脈又安靜,而不急數,則不至傳腑。入臟之脈證,反此推之。臟腑有傳有不傳,經無不傳之理也。
白話文:
關於太陽病的情況,可能出現想要嘔吐或煩躁不安的症狀,脈象可能急促。這是因為體內的腑陽原本旺盛,因表層的鬱積而導致內部發病,必定會轉移到體內。如果在兩到三天內沒有出現陽明或少陽的症狀,脈象又平靜且不急促,那麼就不會轉移到腑部。至於進入臟部的脈象和症狀,可以按照這個原則來推測。無論是臟還是腑,都有傳遞或不傳遞的可能,經典理論並未排除任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