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一 (3)
卷一 (3)
1. 太陽風寒白虎湯證
太陽經病,而兼內熱,是大青龍證。經病已解,內熱未清,肺津消耗,續成燥渴,宜白虎湯,知母、石膏,清其肺金,甘草、粳米,培其脾土。
蓋辛金化氣於濕土,戊土化氣於燥金,太陰旺則辛金化氣而為濕,陽明旺則戊土化氣而為燥,燥勝其濕,則辛金亦化而為燥,濕勝其燥,則庚金亦化而為濕。陽明承氣湯證,是庚金主令而戊土化氣,兩腑俱燥者,如此則己土亦且化燥,辛金必不化濕,辛金一燥,定生燥渴,然則太陽白虎證,即陽明承氣證之初氣也。此宜白虎,早清金燥,莫使燥氣傳腑,致用承氣。
白話文:
太陽經出現病症,同時伴有內部熱症狀,這類情況適合使用「大青龍湯」進行治療。當太陽經的病症已經得到控制,但內部的熱症狀還未完全消散,導致肺部津液消耗,進而形成乾燥口渴的情況。此時,應當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其中的「知母」和「石膏」能夠清淨肺部的金屬元素,而「甘草」和「粳米」則能滋養脾土。
根據五行理論,金屬元素在濕土中會產生濕氣,在乾燥的金屬環境中會產生乾燥的氣息。太陰元素旺盛時,金屬元素會產生濕氣;陽明元素旺盛時,金屬元素會產生乾燥的氣息。當乾燥超過濕氣,金屬元素就會轉變為乾燥;當濕氣超過乾燥,金屬元素就會轉變為濕氣。在陽明「承氣湯」的病症中,金屬元素成為主導,而土元素產生乾燥的氣息,兩個器官都處於乾燥狀態時,會使得土元素也轉變為乾燥,金屬元素一定不會產生濕氣。一旦金屬元素變得乾燥,必然會引發乾燥和口渴的情況。因此,太陽經的「白虎湯」治療,實際上是「承氣湯」的初期階段。此時使用「白虎湯」,可以及時清淨金屬的乾燥,避免乾燥的氣息影響其他器官,進而使用「承氣湯」進行治療。
若氣虛者,宜白虎加人參湯,保其中氣,恐其寒中而陽敗也。
白虎湯,八
石膏(五兩,研),知母(二兩),甘草(七錢),粳米(二兩)
水十杯,煮米熟湯成,溫服一杯,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九
石膏(五兩,研),知母(二兩),甘草(七錢),粳米(二兩),人參(一兩)
水十杯,煮米熟湯成,溫服一杯,日三服。
大青龍乃中風之方,白虎乃傷寒之方,表病不同,而里證則同。傷寒衛郁之病,而衛氣化於胃土,胃陽不足,則傳脾臟,而病寒濕者,較多於中風,而內熱渴燥者頗稀,中風營郁之病,而營血化於脾土,脾陰不足,則傳胃腑,而病燥熱者,較多於傷寒,而脈緊無汗者頗少,是青龍之麻黃,究為傷寒所宜,白虎之石膏,究為中風所宜。
白話文:
對於氣虛的人,適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保護中氣,以防寒邪入侵導致陽氣衰敗。
白虎湯配方如下:
- 石膏:五兩(研磨)
- 知母:二兩
- 甘草:七錢
- 粳米:二兩
用十杯水煮沸,等到米煮熟湯液形成後,溫服一杯,一天三次。
白虎加人參湯配方如下:
- 石膏:五兩(研磨)
- 知母:二兩
- 甘草:七錢
- 粳米:二兩
- 人參:一兩
用十杯水煮沸,等到米煮熟湯液形成後,溫服一杯,一天三次。
大青龍湯是針對風症的方子,白虎湯則是針對傷寒的方子。雖然表症不同,但內裡的病症卻有共通之處。傷寒時,衛氣會在胃部聚集,如果胃陽不足,那麼病情可能會轉移到脾臟,此時寒濕病狀較多見,而乾燥口渴的情況較少。相反地,風症時,營血會在脾部聚集,如果脾陰不足,那麼病情可能會轉移到胃部,此時乾燥熱烈的病狀較多見,而寒濕病狀較少見。因此,大青龍湯中的麻黃對傷寒來說更合適,白虎湯中的石膏對風症來說更合適。
然中風非無青龍證,故大青龍湯舉中風以立法,而概傷寒,傷寒非無白虎證,故白虎湯舉傷寒以立法,而概中風。其實,青龍、白虎,乃風寒共用之方,但須識得中風而有青龍證,傷寒而有白虎證,則仲景心法,此日猶傳矣。
白話文:
然而,中風並非沒有青龍證狀,因此《大青龍湯》通過中風來確立法則,而廣泛適用於傷寒症狀。同樣地,傷寒也並非沒有白虎證狀,因此《白虎湯》通過傷寒來確立法則,而廣泛適用於中風症狀。實際上,《大青龍湯》和《白虎湯》都是用於風寒共治的方法,但必須辨識出中風具備青龍證狀,傷寒具備白虎證狀,那麼張仲景的醫學心法,至今仍然可以傳承下去。
2. 太陽傷寒五苓散證
太陽經病不解,或陽虛之人,宿水鬱動,或熱渴飲冷,新水不消,水邪阻隔,相火不降,煩渴思飲,而以水投水,莫能容受,入口則吐,名為水逆。是為表裡不解,宜五苓散,桂枝外通其經,白朮、苓、澤,內瀉其水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水道藏焉,氣化則能出。蓋水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以歸於肺,肺氣清降,化為雨露,而歸膀胱,所謂氣化也。而水之化氣,氣之化水,全緣土燥,土濕不能蒸水化氣,注積臟腑,一遇表邪外束,氾濫逆行,是名水逆。五苓燥土瀉水,通經發汗,多飲暖水助之,使積水化氣,泄於汗孔,表裡雙解,此後水飲氣升露降,而歸水府,不至嘔吐矣。若傷寒汗出而渴者,亦用此方,以汗後陽泄濕動,相火逆升,而刑肺金,故作渴燥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的病症持續未愈,或者體內有陽氣虛弱的情況,宿積的水分在體內積聚,或是熱渴時喜歡喝冷飲,新進的水分無法消化,這些水分會阻塞經絡,使得相火無法降下,導致口渴想喝水,卻反而喝得更多,但身體無法吸收,喝下去就吐出來,這種情況被稱為「水逆」。這是因為體內既存在表層和裡層的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適合使用「五苓散」治療。
膀胱是儲存體內津液的器官,它控制著體內水分的流通。當水分進入胃部,依靠脾臟的陽氣蒸騰,轉化為霧狀的氣體,再回到肺部,肺部的清氣下降,形成雨露,最後回到膀胱,這就是「氣化」的過程。而水分轉化為氣,氣再轉化為水分,完全依賴於土壤的乾燥或濕潤。如果土壤過濕,就不能蒸發水分轉化為氣,積聚在臟腑中,一旦受到外在的表層邪氣束縛,水分反向流動,就成為「水逆」。五苓散能燥土瀉水,打通經絡並發汗,多喝溫水輔助治療,讓積聚的水分轉化為氣,通過汗孔排出,從而解決了表層和裡層的問題。這樣一來,體內的水分和氣體上升,肺部的清氣下降,最終回歸到膀胱這個水的庫房,不再出現嘔吐的情況。
對於傷寒後出汗而感到口渴的症狀,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子進行治療。因為在出汗後,體內的陽氣流失,加上濕氣活躍,相火逆向上升,影響肺部,導致口渴乾燥。
若汗出而不渴者,濕氣稍輕,茯苓甘草湯主之。
凡太陽中風,理應發表者,若以冷水噀灌,致令汗孔閉塞,煩熱彌增。衛氣欲發,鬱於孔竅,不能透泄,因而皮膚粟起。其相火上逆,意欲飲水,而內無燥熱,其實不渴。是緣表邪之外束而水氣之內作也。輕者用文蛤散,重者必用五苓瀉水。如水濕上泛,寒實結胸,內無熱證,宜用三物小陷胸湯,破其凝結。
重者,小陷胸湯不能奏效,二白散亦可服也。小陷胸湯在「結胸」。
白話文:
如果出汗但不感到口渴,這表示濕氣較輕,應使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
當陽太陽病的風邪入侵時,身體本應出汗以排出體內的邪氣,但如果用冷水直接噴淋,可能會導致汗孔堵塞,使煩熱感更加嚴重。體內的衛氣(負責防禦外邪的氣)無法正常發散,積聚在毛孔和細胞間,導致皮膚出現粟狀突起。這種情況下,雖然有想喝水的感覺,但實際上並非因為內燥而口渴。這是因為外邪束縛皮膚,內部則有水氣生長。
對於輕度的情況,可以使用文蛤散來調節;對於重度的情況,則需要使用五苓散來利尿排水。如果水濕上衝,造成寒實結胸(胸部有凝結的寒氣),且沒有內熱的症狀,則可以使用三物小陷胸湯來破開凝結的寒氣。
對於更嚴重的情況,小陷胸湯可能無法有效改善,此時可以考慮使用二白散。這些方劑都適用於結胸的治療。
五苓散,十
茯苓(二錢四分),豬苓(二錢四分,去皮),澤瀉(四錢),白朮(二錢四分),桂枝(一錢七分)
為末,白飲和服一湯匙。多飲暖水,汗出愈。
茯苓甘草湯,十一
茯苓(七錢),桂枝(七錢),生薑(七錢),甘草(三錢,炙)
水四杯,煎二杯,溫分三服。
文蛤散,十二
文蛤(一兩七錢)
白話文:
五苓散,是一種藥方:
茯苓(2錢4分),豬苓(2錢4分,去皮),澤瀉(4錢),白朮(2錢4分),桂枝(1錢7分)
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服用一湯匙。多喝水,出汗後病情會好轉。
茯苓甘草湯,是一種藥方:
茯苓(7錢),桂枝(7錢),生薑(7錢),甘草(3錢,炙)
用水煎煮,取二杯,溫和地分三次服用。
文蛤散,是一種藥方:
文蛤(1兩7錢)
為末,沸湯半杯,合服一湯匙。
二白散,十三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膜,煮,研如脂)
二物為末,入巴豆,臼中搗勻,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食熱粥一杯。利下不止,食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或以冷水噀灌,閉其皮毛,熱增無汗,彌生躁煩者,水氣一升,必生寒結,宜用此方。若汗出而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加芍藥一兩,清其風木。
白話文:
取二白散,總計有十三味藥材。其中桔梗三份、貝母三份、巴豆一份(需先去皮、心、膜,再煮熟後研磨成油脂狀)。將巴豆與前兩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將巴豆加入,使用杵臼充分拌勻。服用時,可與白米湯調和,強壯的人每次服用半錢(約0.3克),體弱的人則應酌減。
如果藥物在膈上(胸部)產生效果,會導致嘔吐;若在膈下(腹部)產生效果,則會引起腹瀉。若腹瀉未止,可食用一碗熱粥。若腹瀉過度,可食用一碗冷粥。如果身體發熱,但皮膚上的疹子未退,且有想蓋衣服取暖的傾向,或者可用冷水噴灑以封閉皮膚毛細孔,若熱氣增加且無汗,並感到更加焦躁不安,可能因為水滯引起寒結,這時適用此方。如果出現流汗但腹痛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血液流失導致木質器官乾燥,此時可加用一兩芍藥,以清風木。
3. 太陽風寒抵當湯證
太陽表寒不解,經熱內傳,結於膀胱。膀胱者,太陽之腑,經腑合邪,熱結血分,則其人如狂,以心主血而藏神,血熱則神亂也。其結血自下者愈,結血不下,必須攻之。若經證未解,不可攻也,攻之恐衛氣內陷,當先解其表,表解後,但覺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破其結血。
如日久病重,身黃而脈沉結,其人發狂者,此熱在下焦,少腹必當硬滿。其血海結燥,桃核承氣不勝其任,非抵當湯不能開。須驗其小便,小便不利者,是膀胱濕熱,非血證也,若小便自利,則血證無疑。宜抵當湯、丸,相其緩急治之,少腹石硬者,用湯,滿而不硬者,當用丸藥緩攻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寒邪未能解除,導致經絡的熱邪向內傳導,最終積聚在膀胱。膀胱是太陽經的器官,經絡和器官合併了邪氣,熱邪聚集於血液中,使患者表現出狂亂的情況。這是因為心主掌管血液和神智,當血液熱盛時,神智就會混亂。
如果血液結塊能自行排出,那麼病情就能好轉;若血液結塊無法排出,則必須進行治療。如果經絡的症狀還未解除,就不應進行治療,以免邪氣深入體內。當體表的症狀解除後,只感到小腹緊繃,這時才適合進行治療。適合使用「桃核承氣湯」來打破血液的結塊。
如果病情持續加重,身體出現黃疸,脈象沈實,患者表現出狂亂的狀態,這表示熱邪已經進入下焦,小腹部必然會感到緊繃。血液在這裡結塊乾燥,「桃核承氣湯」可能無法有效治療,只有「抵當湯」才能打開這個局面。必須確認尿液的情況,若尿液不通暢,表示膀胱有濕熱,而非血液問題;若尿液自流,則可以確定是血液問題。應使用「抵當湯」或丸藥來治療,根據情況的急緩來決定使用方式。若小腹部感覺堅硬,使用湯藥;若小腹部滿而不硬,則應使用丸藥緩慢地進行攻擊。
桃核承氣湯,十四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大黃(一兩四錢),芒硝(七錢),甘草(七錢,炙),桂枝(七錢,去皮)
水七杯,煎二杯半,去渣,入芒硝,微沸,溫服半杯,日三服。當微利。
抵當湯,十五
水蛭(三十枚,熬),虻蟲(三十枚,去足翅),桃仁(三十粒,去皮尖),大黃(一兩,酒浸)
白話文:
【桃核承氣湯】,十四
桃仁(五十個,去皮和尖),大黃(一兩四錢),芒硝(七錢),甘草(七錢,炙),桂枝(七錢,去皮)
用水七杯,煎煮至剩二杯半,去渣,加入芒硝,微火加熱,溫熱後服用半杯,每日三次。應有輕微的排便。
【抵當湯】,十五
水蛭(三十個,熬製),虻蟲(三十個,去腳翅),桃仁(三十個,去皮和尖),大黃(一兩,用酒浸泡)
共為末,水五杯,煎三杯,溫服一杯。不下,再服。
抵當丸,十六
水蛭(二十枚),虻蟲(二十五枚),桃仁(二十五枚),大黃(一兩)
共為末,和,分四丸,水一杯,煎一丸,至大半杯服之。晬時當下血。不下,再服。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用水煮沸五杯,待湯汁濃縮到三杯後,再服用一杯。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
抵當丸配方: 水蛭二十枚、虻蟲二十五枚、桃仁二十五枚、大黃一兩。
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然後按照比例分成四份,每份製成一丸。用一杯水煮一丸,待湯汁濃縮到大半杯後,服用。一般情況下,半個小時內應會排出血液。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