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說意》~ 卷一 (3)

卷一 (3)

11. 太陽風寒白虎湯證

太陽經病,而兼內熱,是大青龍證。經病已解,內熱未清,肺津消耗,續成燥渴,宜白虎湯知母石膏,清其肺金,甘草、粳米,培其脾土。

蓋辛金化氣於濕土,戊土化氣於燥金,太陰旺則辛金化氣而為濕,陽明旺則戊土化氣而為燥,燥勝其濕,則辛金亦化而為燥,濕勝其燥,則庚金亦化而為濕。陽明承氣湯證,是庚金主令而戊土化氣,兩腑俱燥者,如此則己土亦且化燥,辛金必不化濕,辛金一燥,定生燥渴,然則太陽白虎證,即陽明承氣證之初氣也。此宜白虎,早清金燥,莫使燥氣傳腑,致用承氣。

若氣虛者,宜白虎加人參湯,保其中氣,恐其寒中而陽敗也。

白虎湯,八

石膏(五兩,研),知母(二兩),甘草(七錢),粳米(二兩)

水十杯,煮米熟湯成,溫服一杯,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九

石膏(五兩,研),知母(二兩),甘草(七錢),粳米(二兩),人參(一兩)

水十杯,煮米熟湯成,溫服一杯,日三服。

大青龍乃中風之方,白虎乃傷寒之方,表病不同,而里證則同。傷寒衛郁之病,而衛氣化於胃土,胃陽不足,則傳脾臟,而病寒濕者,較多於中風,而內熱渴燥者頗稀,中風營郁之病,而營血化於脾土,脾陰不足,則傳胃腑,而病燥熱者,較多於傷寒,而脈緊無汗者頗少,是青龍之麻黃,究為傷寒所宜,白虎之石膏,究為中風所宜。

然中風非無青龍證,故大青龍湯舉中風以立法,而概傷寒,傷寒非無白虎證,故白虎湯舉傷寒以立法,而概中風。其實,青龍、白虎,乃風寒共用之方,但須識得中風而有青龍證,傷寒而有白虎證,則仲景心法,此日猶傳矣。

12. 太陽傷寒五苓散證

太陽經病不解,或陽虛之人,宿水鬱動,或熱渴飲冷,新水不消,水邪阻隔,相火不降,煩渴思飲,而以水投水,莫能容受,入口則吐,名為水逆。是為表裡不解,宜五苓散桂枝外通其經,白朮、苓、澤,內瀉其水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水道藏焉,氣化則能出。蓋水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以歸於肺,肺氣清降,化為雨露,而歸膀胱,所謂氣化也。而水之化氣,氣之化水,全緣土燥,土濕不能蒸水化氣,注積臟腑,一遇表邪外束,氾濫逆行,是名水逆。五苓燥土瀉水,通經發汗,多飲暖水助之,使積水化氣,泄於汗孔,表裡雙解,此後水飲氣升露降,而歸水府,不至嘔吐矣。若傷寒汗出而渴者,亦用此方,以汗後陽泄濕動,相火逆升,而刑肺金,故作渴燥也。

若汗出而不渴者,濕氣稍輕,茯苓甘草湯主之。

凡太陽中風,理應發表者,若以冷水噀灌,致令汗孔閉塞,煩熱彌增。衛氣欲發,鬱於孔竅,不能透泄,因而皮膚粟起。其相火上逆,意欲飲水,而內無燥熱,其實不渴。是緣表邪之外束而水氣之內作也。輕者用文蛤散,重者必用五苓瀉水。如水濕上泛,寒實結胸,內無熱證,宜用三物小陷胸湯,破其凝結。

重者,小陷胸湯不能奏效,二白散亦可服也。小陷胸湯在「結胸」。

五苓散,十

茯苓(二錢四分),豬苓(二錢四分,去皮),澤瀉(四錢),白朮(二錢四分),桂枝(一錢七分)

為末,白飲和服一湯匙。多飲暖水,汗出愈。

茯苓甘草湯,十一

茯苓(七錢),桂枝(七錢),生薑(七錢),甘草(三錢,炙)

水四杯,煎二杯,溫分三服。

文蛤,十二

文蛤(一兩七錢)

為末,沸湯半杯,合服一湯匙。

二白散,十三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膜,煮,研如脂)

二物為末,入巴豆,臼中搗勻,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食熱粥一杯。利下不止,食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或以冷水噀灌,閉其皮毛,熱增無汗,彌生躁煩者,水氣一升,必生寒結,宜用此方。若汗出而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加芍藥一兩,清其風木。

13. 太陽風寒抵當湯證

太陽表寒不解,經熱內傳,結於膀胱。膀胱者,太陽之腑,經腑合邪,熱結血分,則其人如狂,以心主血而藏神,血熱則神亂也。其結血自下者愈,結血不下,必須攻之。若經證未解,不可攻也,攻之恐衛氣內陷,當先解其表,表解後,但覺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破其結血。

如日久病重,身黃而脈沉結,其人發狂者,此熱在下焦,少腹必當硬滿。其血海結燥,桃核承氣不勝其任,非抵當湯不能開。須驗其小便,小便不利者,是膀胱濕熱,非血證也,若小便自利,則血證無疑。宜抵當湯、丸,相其緩急治之,少腹石硬者,用湯,滿而不硬者,當用丸藥緩攻也。

桃核承氣湯,十四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大黃(一兩四錢),芒硝(七錢),甘草(七錢,炙),桂枝(七錢,去皮)

水七杯,煎二杯半,去渣,入芒硝,微沸,溫服半杯,日三服。當微利。

抵當湯,十五

水蛭(三十枚,熬),虻蟲(三十枚,去足翅),桃仁(三十粒,去皮尖),大黃(一兩,酒浸)

共為末,水五杯,煎三杯,溫服一杯。不下,再服。

抵當丸,十六

水蛭(二十枚),虻蟲(二十五枚),桃仁(二十五枚),大黃(一兩)

共為末,和,分四丸,水一杯,煎一丸,至大半杯服之。晬時當下血。不下,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