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說意》~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提綱

太陽經病,風用桂枝,寒用麻黃,風寒雙感,用桂麻各半。中風而火鬱,用大青龍,傷寒而水鬱,用小青龍。表解而內燥,用白虎,表解而里濕,用五苓。表退而熱結血分,用桃核承氣、抵當湯丸。治之不誤,則經邪汗解,必無壞事。

若太陽病三日,經發汗吐下溫針諸法,仍然不解,此非入陽明之腑,即入三陰之臟,是為太陽壞病。是緣汗下補瀉,治法錯誤而然。

蓋陽盛而亡其陰,則入於腑,陰盛而亡其陽,則入於臟,雖太陽表證未解,然不可作太陽病治。相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疾病,風邪可以用桂枝來治療,寒邪可以用麻黃。如果同時有風和寒,那麼可以使用桂枝和麻黃各一半的量。如果中風且有火氣鬱積,可以使用大青龍湯;如果傷寒且有水氣鬱積,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如果表層的病症已經解除但內部有乾燥的現象,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表層的病症已經解除但內部有濕氣,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表層的病症已經解除但內部有熱結在血分,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或者抵當湯丸。只要治療正確,經脈的邪氣就能夠通過汗液排出,通常不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若太陽病在經過三天的發汗、吐、下、溫針等方法後,仍未能痊癒,這時就有可能進入了陽明的腑或三陰的臟,這是太陽病的嚴重情況。這是因為治療的方法錯誤,導致了病情的轉變。

一般來說,如果體內的陽氣過盛而導致陰液耗損,就會進入到腑中;如果陰氣過盛而導致陽氣消失,就會進入到臟中。即使太陽表層的症狀還未完全解除,也不能按照太陽病的方式進行治療。必須根據脈象和證狀來判斷它侵犯的是哪個部位,然後針對該症狀進行治療。

2. 汗下後脈浮

太陽經病,陽盛亡陰,則入陽明胃腑,中風之家,營熱內郁,多傳陽明之腑,其脈浮者,則病在表而宜汗。汗之不愈者,汗未透也,其脈必猶浮,雖內有下證,必當先解其外。醫見汗之不愈,遽用下藥,不知浮脈猶存,表證未解,病必不愈。此仍當解外乃愈,宜桂枝湯,解其表邪也。(方在「太陽」)

白話文:

太陽經出現病症,如果陽氣過盛導致陰液消亡,那麼病勢會進入陽明胃腸。對於中風的患者,由於體內營養熱量積聚,容易傳到陽明的腸胃,若脈象顯示為浮現,表示病在皮膚表面,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改善,可能是因為汗液未能充分滲透,脈象依然浮現,即使內部有其他症狀,也應該先處理外部症狀。醫生如果看到發汗無效就急於使用下藥方法,而不顧脈象和表證是否仍在,那麼疾病很可能不會痊癒。這時仍然需要先解除外部症狀,然後疾病才能好轉。適合使用「桂枝湯」來解除外在的邪氣。(該方在「太陽」部分有詳細介紹)

3. 汗下後小便不利

汗下後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津液續復,必當自愈。重者用潤燥養津之法,人參白虎(方在「太陽」)、竹葉石膏(方在「傷寒類證」)俱可。

白話文:

汗出和下利之後,如果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的津液流失了。當身體重新補充了津液,這種情況通常會自行好轉。對於較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滋潤燥熱、養護津液的方法。例如,人參白虎湯(在「太陽篇」中有提及)、竹葉石膏湯(在「傷寒類證」中有提到)都是可行的選擇。

4. 汗下後汗出發喘

中風汗下之後,外無大熱,汗出而喘者,此表邪未解,營衛郁遏,肺氣阻逆而不降也。不可再用桂枝,宜麻杏石甘湯,瀉熱而降逆也。

喘有寒熱不同,汗后里熱未清,或生外煩,因以冷水澆之,冀除其熱,皮毛寒閉,郁其內熱作喘,此熱喘也。汗後陽虛津涸,或生渴燥,因而飲冷不消,隔其肺氣作喘,此寒喘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十七

麻黃(一兩四錢),杏仁(五十枚),甘草(七錢),石膏(二兩八錢)

水七杯,煎二杯,溫服一杯。

白話文:

中風後出汗,若外部沒有高熱,但仍然出汗且喘息,這表明表層的邪氣還未清除,身體的營養與衛護系統受到阻塞,導致肺部氣流受阻無法正常下降。這種情況下,不能再次使用桂枝,應該使用麻杏石甘湯,來清熱和降逆。

喘息可以分為寒熱兩種不同情況。在出汗後,如果內部熱氣還未清除,或者因外界刺激產生了外在的煩躁,用冷水去滅熱,結果反而使皮膚變冷,內藏的熱氣反轉成喘息,這是熱喘的表現。而出汗後,如果陽氣虛弱、津液乾涸,或者產生口渴乾燥的情況,因此喝冷水反而加重,阻礙了肺氣的運行,形成喘息,這是寒喘。

麻黃(一兩四錢)、杏仁(五十枚)、甘草(七錢)、石膏(二兩八錢)。

加水七杯,煎煮至兩杯,溫熱後服用一杯。

5. 汗下後煩渴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煩渴不解,脈又洪大者,汗亡津液也。津液雖耗,而汗泄陽虛,宜人參白虎(方在「太陽」),滋其枯燥。凡吐下之後,七八日不解,發熱惡風,舌燥心煩,大渴飲冷,欲得數碗而後快者,概宜人參白虎也。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出現大汗淋灕,但仍然感到口渴且不減,脈象又顯示為洪大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身體的津液因出汗而流失所致。即使津液已經消耗,但如果汗出表示陽氣虛弱,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此方在「太陽」篇中可以找到)來滋潤乾燥的身體。

無論是因為嘔吐或排便後,在七到八天內仍未恢復,出現發熱畏風、舌頭乾燥、心中煩躁、非常渴望喝冷飲,想要喝幾碗才覺得舒適的情況,通常都適合使用人參白虎湯。

6. 汗下後昏冒

凡汗下之後,陽氣既泄,陰液亦亡,陽氣內陷,而陰氣外束,因生昏冒。冒家汗出則愈,緣皮毛既開,陽氣外達,故神明慧爽。若汗出表和,而燥熱內郁,裡氣未和,然後下之。

白話文:

在使用發汗或瀉藥治療後,體內的陽氣和陰液都已經流失,陽氣被逼入體內,而陰氣卻被緊緊束縛在外,這會導致人出現意識模糊、昏倒的症狀。當病人開始出汗時,情況會有所改善,因為皮膚已經打開,陽氣得以外散,使得神智變得清晰。但如果只是表面平穩,內部仍然有燥熱積聚,而內部的氣血尚未恢復平衡,此時再使用瀉藥,可能反而會造成問題。

7. 汗後惡熱

陽虛之人,汗則亡陽,陰虛之人,汗則亡陰。汗後惡寒者,陽亡而表虛也,不惡寒而惡熱者,陰亡而裡實也,宜早以調胃承氣,清其裡熱也。(方在「陽明」)

白話文:

身體陽氣不足的人,出汗會導致陽氣流失;身體陰氣不足的人,出汗會導致陰氣流失。出完汗後感到怕冷的,是因為陽氣流失且表層虛弱;若出完汗後不再怕冷反而感到怕熱的,是因為陰氣流失且內部有實熱。應當及早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清除體內的熱邪。 (此方法詳見於「陽明」一書)

8. 火劫亡陰

風家營郁發熱,宜涼營發表,瀉其淫蒸。若以火劫發汗,風火合邪,逼蒸營血,其身必病發黃。陽盛於上,則營血必衄。陰虛於下,則小便為難。陰分陽分之津俱竭,則皮膚枯燥不潤。熱無泄路,熏蒸頭上為汗,頸下全無。胃氣鬱遏而腹滿。肺氣阻逆而作喘,口乾咽爛,或大便不行。

久而譫妄不明,甚至噁心嘔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此其昏迷煩亂,陽亢極矣。若小便利者,水源未竭,尚可救藥。

營生於太陰,太陰濕土,一得熱氣鬱蒸,必發黃色。宜瀉熱而滲濕,用豬苓湯加石膏、知母、生地、丹皮,濕熱退而陰氣復,可以生也。

白話文:

風邪引起的身體鬱熱發燒,應當使用清涼的藥物來發表,清除過度蒸騰的熱氣。若使用熱性藥物強迫發汗,會導致風邪和火邪結合,逼使血液內的熱氣外溢,身體必定出現黃疸。如果上半身陽氣過盛,血液必然會出血。如果下半身陰氣不足,小便就會困難。陰液和陽液都乾涸,皮膚就會乾燥無潤澤。熱氣沒有出路,會燻蒸頭部而出汗,但頸部以下則沒有汗出。胃氣被阻塞,腹部會感到脹滿。肺氣受阻,呼吸會困難,口乾舌燥,或者大便不通暢。

長期下去,可能會出現神志不清,甚至噁心嘔吐,手腳會躁動不安,抓衣服摸牀,這表示他的神智混亂,陽氣亢奮到極點。若小便通暢,表示水道尚未完全閉塞,還有可能救治。

營氣來自太陰,太陰是濕潤的土,一旦受到熱氣的蒸騰,就會出現黃色。應當清熱利濕,使用「豬苓湯」加上石膏、知母、生地、丹皮,清除濕熱,恢復陰氣,這樣才能使生命得以繼續。

9. 火熨亡陰

太陽病二日,方傳陽明之經,遽見煩躁,是胃陽素盛,將欲入腑。不知者見其煩躁,以為陽郁欲汗,反熨其背,以發大汗。火氣入胃,水竭土燥,煩躁愈加。燥熱熏心,必發譫語。火氣升騰,所熨之汗,但見上焦,從腰以下絕無。大便乾硬,小便不利,上熱欲嘔而足下厥冷,反惡風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其燥火鬱蒸,微陰內敗,陰絕則死,陰復則生。

若十餘日間,忽戰搖振慄而自下利者,此欲解也。蓋陽氣欲發,而微陰外束,不能遽發,是以振慄。陽氣一發,則陰復而利下,胃熱後瀉,是以解也。利下之後,忽覺頭痛足熱,則中脘鬱火,上下通達,穀氣四周,霍然愈矣。

白話文:

太陽病經過兩天,開始轉到陽明經,如果突然出現煩躁的情況,這代表胃部的陽氣過盛,將要進入身體的內部。若不知情的人看到病人煩躁,誤認為是陽氣鬱滯,想要發汗,反而用熱敷背部的方式來強制發汗。結果火氣進入胃部,水分減少,土壤乾燥,煩躁的情況會更加嚴重。燥熱蒸騰到心臟,必定會產生神智混亂的情況。火氣上升,熱汗只在上半身出現,腰部以下完全沒有。大便乾硬,小便不順暢,上半身熱得想要嘔吐,但腳底卻冰冷,反而畏懼風寒,這是因為火氣升騰,但未能下降所致。這燥熱之火鬱積,微弱的陰氣被破壞,一旦陰氣消失,生命就結束;若陰氣恢復,生命就會得到保存。

如果經過十多天,突然出現戰抖、震顫、寒熱交織的情況,並開始自行排便,這表示病情正在改善。因為體內的陽氣正要發作,但微弱的陰氣在外圍束縛,無法立即發作,因此出現戰抖。當陽氣發作,陰氣回復,便會自行排便,胃部的熱氣隨後排出,所以病情得以緩解。排便之後,忽覺頭痛、腳熱,這代表中脘的鬱熱向上、向下通達,食物的氣息周圍流動,病症就會馬上痊癒。

10. 火逆傷血

風家營鬱熱發,而熱未入腑,其脈必浮,脈浮便宜汗解。若以火灸之,熱因火盛,以致血海瘀結,腰下重痹,此名火逆。凡被火熏,不得汗出,必生煩躁。經盡不能汗解,傷其厥陰之經,則病下血,此名火邪。脈浮發熱,此是陽氣之實,實證而以虛治,誤用灸法,熱因火盛,必動其血,非從便下,則自口出也。

大抵微數之脈,皆陰虛血熱,慎不可灸。灸之火氣燔爍,微陰傷敗,焦骨傷筋,血燥難復。一火之力雖微,內攻之害甚大也。

白話文:

風邪引起的身體鬱熱發燒,如果熱還未進入體內深處,脈搏必定會表現為浮現。此時,適當的治療方式是透過出汗來解熱。然而,如果使用熱力如火灸的方式來治療,熱力會因為火勢更盛而導致血海瘀塞,引起腰部沈重和關節疼痛,這種情況稱為火逆。如果身體被熱力燻蒸,卻無法出汗,必然會感到焦躁不安。如果熱力在經脈盡頭仍未能使熱退去,那麼可能會傷及厥陰經,導致出血,這稱為火邪。

總而言之,脈搏浮現且發熱,這表示體內陽氣充盈,對於實證的情況,如果錯誤地使用灸法,熱力會因火勢更盛而影響血液,並可能導致出血,出血可能是通過排便或吐出體外。大致上,輕微或過快的脈搏都顯示體內陰液不足,血液熱盛,應當謹慎避免使用灸法。灸法的熱力會導致微弱的陰液受損,甚至傷及骨頭、筋絡,使血液乾燥難以恢復。單次灸療的力量雖然看似微小,但對內部組織的傷害卻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