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二 (2)
卷二 (2)
1. 汗後發渴
太陽經病,陰盛陽亡,則入太陰脾臟。如大汗之後,亡其胃津,以致土燥生煩,不得眠臥,時欲飲水者,此將成人參白虎證,宜少少與水,滋其土燥,令胃氣調和則愈。以在大汗之後,陽氣新虛,恐飲冷多而土敗也。若燥熱大作,少水不救盛火,則用白虎(方在「太陽」)。
若汗後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則是陽虛濕動,宜用五苓。蓋脾土濕陷,木鬱生風,津亡燥動,是以消渴。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五苓燥土濕而達木鬱,通經解表,是良法也。汗泄陽虛,陰濕易動,凡脈候浮數,口渴心煩,而所飲不多,多便不受,即是五苓證,勿服白虎也(方在「太陽」)。
白話文:
太陽經的疾病,如果陰氣過盛導致陽氣消失,那麼就可能進入太陰的脾臟。像是大汗之後,失去了胃部的津液,導致脾胃乾燥,產生煩躁,無法安睡,時常想喝水。這種情況將會發展成為人參白虎症狀,應該少量提供水分,滋潤脾胃乾燥,讓胃部氣息調和就會恢復健康。因為剛剛大汗後,陽氣還很虛弱,擔心大量飲用冰冷飲品會傷害脾胃。如果乾熱現象嚴重,少量水分無法緩解旺盛的火氣,那就要使用白虎方(詳細方子在「太陽」部分)。
如果大汗後脈搏仍然浮現,小便不通暢,熱度減退且有口渴的症狀,這代表是陽氣虛弱,濕氣活動所致。適合使用五苓方。脾土濕氣沈澱,木氣鬱滯生風,津液流失乾燥,所以產生口渴。排泄功能不暢,因此小便不通。五苓方可以燥土去濕、疏解木氣的鬱滯,通經脈,解開表徵,是一個很好的療法。大汗後陽氣虛弱,陰溼容易活躍,凡脈象浮數,口渴心煩,但飲水量不多,多次飲用卻無法消化,就是五苓方的症狀,不要服用白虎方(詳細方子在「太陽」部分)。
2. 汗後亡陽
傷寒本當發汗,若使脈浮自汗,溺數心煩,惡寒不甚,腳攣不伸,此是陽明證,不宜發汗。自汗者,腑熱外蒸,小便數者,大便必硬,心煩者,燥土上熏,寒微者,惡寒將罷,腳攣者,木燥筋縮,此宜調胃承氣(方在「陽明」)。醫以脈浮自汗,病象中風,反與桂枝加附子而增桂枝,令其大汗亡陽,以致厥逆咽乾,煩躁吐逆,胃燥腸結,譫語不清。不知寸口浮大,是陽明之腑證,非太陽之表寒,桂附瀉汗亡陽,熱減而燥加,火升而胃逆。
宜甘草乾薑湯,溫中回陽,而降逆氣,再以芍藥甘草湯,滋木榮筋,伸其兩腳攣急,後以調胃承氣(方在「陽明」),下其結糞,以止譫語,諸證全瘳矣。
白話文:
傷寒本應以發汗療法進行治療,但若患者脈象浮現,卻自汗不止,尿頻且心感煩躁,雖有輕微畏寒,腳部收縮不能伸展,這表現出是陽明經的病症,不適合使用發汗療法。
自汗說明體內腑熱向外蒸發,尿頻則暗示大便可能乾硬,心煩則是因為燥熱上衝,寒微則表示畏寒的情況將要緩解,腳部收縮無法伸展則是因木氣過燥導致筋縮。對於這樣的狀況,應該採用調胃承氣方(詳見「陽明」部分)進行治療。
若醫生誤判脈象浮現自汗為中風徵兆,反而使用桂枝加附子的方劑,並增加桂枝的用量,導致患者大量出汗而損傷陽氣,進而出現厥逆、咽乾、煩躁、嘔吐等症狀,胃部乾燥,腸道結實,產生胡言亂語的現象。
實際上,寸口脈浮大代表的是陽明經的腑熱徵象,而非太陽經的表寒症狀。使用桂枝和附子會導致汗液流失和陽氣耗損,熱量減少而燥熱加重,火氣上升導致胃部逆反。
此時應當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溫暖中焦、回復陽氣,並緩解上逆的氣息。接著使用芍藥甘草湯滋潤肝木,舒緩筋脈,緩解腳部收縮的不適。最後,再使用調胃承氣方(詳見「陽明」部分)以排出腸道積聚的實邪,止住胡言亂語,使所有症狀得到恢復。
若桂附發汗後,不用姜甘回陽,而重發其汗,或加燒針,大亡其陽,當用四逆湯,以溫水土(方在「太陰」),姜甘無濟矣。
甘草乾薑湯,十八
甘草(一兩四錢),乾薑(一兩四錢)
水四杯,煎杯半,溫分再服。
芍藥甘草湯,十九
芍藥(一兩四錢),甘草(一兩四錢)
水五杯,煎杯半,分溫再服。
白話文:
如果使用了肉桂和附子發汗後,不使用姜和甘草來回復陽氣,反而再次發汗,或者加上灼針,這會導致大量消耗陽氣。此時應使用「四逆湯」,以溫暖胃腸(此方在「太陰」中有所提及),單靠姜和甘草是無濟於事的。
「甘草乾薑湯」,配方為:
甘草(十四錢),乾薑(十四錢)
用水四杯,煎至一杯半,溫熱後分兩次服用。
「芍藥甘草湯」,配方為:
芍藥(十四錢),甘草(十四錢)
用水五杯,煎至一杯半,分兩次溫熱後服用。
3. 汗後吐泄
汗後水藥不得入口,是陽敗而胃逆。若再發其汗,則脾氣亦陷,必吐泄皆作。陽敗胃逆,而生嘔吐,脈多浮數,證多煩躁。庸工率謂火盛,不知陽氣升泄,客熱在胸,腹中虛冷,水穀不消,所以嘔也。
白話文:
汗後應避免飲水服藥,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已經衰敗且胃部功能失調。如果再次發汗,脾氣也會受損,必定會出現腹瀉和嘔吐的情況。當陽氣衰敗,胃部失調時,容易產生嘔吐現象,脈搏通常會呈現浮數的特徵,症狀多表現為焦慮或煩躁不安。一些醫學初學者往往認為是火氣過旺,但實際上,這是因為陽氣上升宣洩,胸中客有熱邪,腹部虛冷,食物和飲料無法被消化,這就是導致嘔吐的原因。
4. 吐後煩吐
太陽經病,當發熱惡寒,吐後不惡寒而欲去衣被,此吐傷胃氣,陽升而內煩也。若既不惡寒,又不發熱,關脈細數者,亦吐傷胃氣也。緣其胃陽素虛,本不堪吐,病一二日而吐之者,陽升胃逆,腹中飢餒,口不能食,病三四日而吐之者,陽升火泄,不喜熱粥,欲食冷食,冷食入腹不消,朝食暮吐,此皆火土雙敗之故。
然吐雖逆治,而無大害,俟其胃陽續復,或以藥餌溫胃降逆,則嘔吐立止,非如汗下亡陽之劇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疾病,會出現發熱和畏寒的症狀。如果進行了嘔吐後,不再畏寒反而想要脫掉衣服蓋被子,這表明嘔吐損傷了胃氣,導致陽氣上昇並產生內熱。如果既不畏寒,也不發熱,脈象細數,同樣是因為嘔吐損傷了胃氣。
這可能意味著胃的陽氣原本就虛弱,無法承受嘔吐的影響。如果在患病一兩天後就出現嘔吐,可能是陽氣上昇導致胃部逆反,引發了腹餓但口裡無法進食的情況。如果在三四天後嘔吐,可能是陽氣上昇,造成體內熱能過多,對熱粥不喜,反而想吃些涼的食物。涼食進入腸胃後難以消化,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就會吐出,這都是因為火和土都受損。
然而,即使嘔吐是逆向治療,對身體的傷害並不大。等到胃的陽氣逐漸恢復,或者使用藥物和食物來溫暖胃部和降逆,嘔吐就會立刻停止。與使用汗法或下法導致的陽氣大量流失相比,這種情況的影響要小得多。
5. 下後泄利身疼
傷寒陽虛胃弱,醫誤下之,續得泄利不止,而身仍疼痛者,此裡氣敗而表未解。急當先救其里,陽回泄止,然後發表散寒,除其疼痛。救里宜四逆湯(方在「太陰」),救表宜桂枝湯(方在「太陽」),此定法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有傷寒病,但體內陽氣不足,胃部功能較弱,若被錯誤地用藥下瀉,導致持續性腹瀉,但身體依然感到疼痛,這表明體內的正氣已經受到損傷,而外邪仍然沒有完全排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緊急治療體內的損傷,等到腹瀉停止,體內的陽氣恢復後,再考慮使用發汗散寒的方法,以解除身體的疼痛。
對於救治體內的損傷,可以使用「四逆湯」(詳細配方見「太陰」部分);對於治療體外的病徵,則可以使用「桂枝湯」(詳細配方見「太陽」部分)。這是確切的治療方法。
6. 下後身痛脈遲
汗泄血中溫氣,陽虛木陷,而脈沉遲,經脈凝澀,而身疼痛。宜桂枝,甘、棗培土,桂枝達木,加芍藥以清風木,加生薑以通經絡,加人參以益肝脾溫氣,補宣經脈也。
新加湯,二十
桂枝(一兩),甘草(七錢),大棗(十二枚),芍藥(一兩四錢),生薑(一兩四錢),人參(一兩)
於桂枝湯內加芍藥、生薑各三錢五分,人參一兩,余依原方。
白話文:
汗液來自血液中的溫熱之氣,若體內陽氣虛弱,木氣下陷,脈象會變得沈遲,經脈會凝滯不通,導致身體疼痛。應使用桂枝來調理木氣,並加入芍藥清涼疏風木氣,加入生薑以暢通經絡,加入人參來補益肝脾,溫和氣血,補充經脈的流通。
新加入的湯方,配方如下:
桂枝(3公克)、甘草(21公克)、大棗(36公克)、芍藥(48公克)、生薑(48公克)、人參(48公克)
在原有的桂枝湯基礎上,再加入芍藥、生薑各15公克,人參48公克,其他成分則依照原有配方進行。
7. 下後泄利喘汗
中風,桂枝證,醫反下之,敗其中氣,以致泄利不止。若其脈促者,是表證未解。仲景「脈法」: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蓋下后里虛,表陽內陷,為里陰所格,不得下行,表裡束迫,故見促象。若喘而汗出者,是胃逆肺壅,郁生上熱,蒸其皮毛也。里宜四逆,表宜桂枝,而膈熱壅阻,二方難用,宜葛根黃連黃芩湯,達胃鬱而清上熱,然後議溫未晚也。
葛根黃連黃芩湯,二十一
白話文:
【中風,桂枝證,醫反下之,敗其中氣,以致洩利不止。若其脈促者,是表證未解。仲景「脈法」: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蓋下後里虛,表陽內陷,為裏陰所格,不得下行,表裡束迫,故見促象。若喘而汗出者,是胃逆肺壅,鬱生上熱,蒸其皮毛也。裏宜四逆,表宜桂枝,而膈熱壅阻,二方難用,宜葛根黃連黃芩湯,達胃鬱而清上熱,然後議溫未晚也。】
【中風症狀,符合桂枝湯的診斷標準,但是醫生誤以為需要使用下藥的方法進行治療,導致中氣受到損傷,結果出現了不停洩瀉的情況。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且間歇性停止,這表示表證尚未解除。根據張仲景的脈象理論,脈搏跳動頻密,偶爾停頓一下再繼續,稱為促脈。這是因為在使用下藥後導致腸胃虛弱,表層的陽氣進入內部,被裡層的陰寒所阻隔,無法正常下降,使得表層和內部都受到了緊迫的影響,因此產生促脈現象。如果伴有喘息和出汗,這表示胃部逆轉,肺部受壓,導致身體上部出現熱邪,使得皮膚和皮膚下的組織受熱蒸發。對於這種情況,應當使用四逆湯來調理裡部,使用桂枝湯來調理表部。然而,由於膈熱阻塞,兩種方法都不適合直接使用。此時,可以考慮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以疏通胃部的積滯和清熱,然後再考慮是否需要進行溫暖的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葛根黃連黃芩湯,二十一】
葛根(二兩八錢),黃連(三錢五分),黃芩(七錢),甘草(七錢)
水八杯,先煮葛根,減二杯,入諸藥,煎二杯,分溫再服。
白話文:
葛根兩兩八錢、黃連三錢五分、黃芩七錢、甘草七錢。使用八杯水,首先煮葛根,減少兩杯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煮至剩餘兩杯,分成熱量適宜的份量,分兩次服用。
請注意,這是一個簡單的轉換,具體的用藥方法和劑量應該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和開方。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