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二 (3)
卷二 (3)
1. 下後胸滿發喘
太陽病,下後胸滿者,胃敗而氣逆也。胃氣上逆,濁陰不降,肺氣壅塞,是以胸滿。若兼脈促,則表證未解。宜桂枝去芍藥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惡寒者,則腎陽亦敗,不止脾陽之虛,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溫其腎水也。若微喘者,亦胃氣之上逆也,胃逆而肺氣鬱阻,是以發喘,此較胸滿頗重,當瀉其逆氣,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瀉肺而降逆也。凡喘家用桂枝,必加厚朴、杏仁,利其壅塞,下其沖逆,此定法也。
白話文:
太陽病,若進行了下法治療後出現胸滿的情況,這通常表示胃部功能失調,導致氣體逆流。胃氣上逆,使體內的濁氣無法正常下降,肺部受到堵塞,因此會感到胸滿。如果還伴有脈搏緊張的情況,這說明表層的病徵尚未解除。
對於這種情況,應使用「桂枝湯」去除其中的芍藥(一種具有酸寒特性的草藥),來解開外在的邪氣。如果患者有輕微畏寒的情況,這不僅是脾陽不足,也可能涉及腎陽的衰弱。這種情況下,應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溫暖腎水。
如果患者有輕微喘息的情況,這是因為胃氣上逆,導致肺部氣流通暢受阻,引發喘息。相比胸滿,喘息的情況更為嚴重,需要通過治療來緩解逆轉的氣體,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可以幫助清肺降逆。
無論遇到喘息或胸滿的情況,使用「桂枝湯」時都應該配合使用「厚朴」和「杏仁」,前者能幫助通暢堵塞,後者能緩解衝擊性逆流,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桂枝去芍藥湯,二十二
桂枝(一兩),甘草(七錢),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
水五杯,煎二杯,溫服一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二十三
桂枝(一兩),甘草(七錢),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破八片)
水七杯,煎二杯,溫服一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二十四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湯:
- 桂枝(一兩),
- 甘草(七錢),
- 生薑(一兩),
- 大棗(十二枚)。
用五杯水煮沸後減為二杯,再將熱湯一杯服用。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 桂枝(一兩),
- 甘草(七錢),
- 生薑(一兩),
- 大棗(十二枚),
- 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及臍部,然後切為八片)。
用七杯水煮沸後減為二杯,再將熱湯一杯服用。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以上內容為三種中醫古方的配方,分別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及「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每種湯劑均包含有桂枝、甘草、生薑和大棗作為主要成分,並在不同的情況下加入其他藥材,如附子或厚朴杏子。這些湯劑都是按照古代的中醫理論,針對不同症狀進行調配的。然而,使用中醫藥物時應謹慎,最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
桂枝(一兩),芍藥(七錢),甘草(七錢),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厚朴(七錢,炒),杏子(五十粒)
水七杯,煎二杯,溫服一杯。
白話文:
桂枝(1兩),芍藥(7錢),甘草(7錢),生薑(1兩),大棗(12枚),厚朴(7錢,炒),杏仁(50粒)
用7杯水煎煮至2杯,溫熱服用1杯。
請注意,此處提供的藥方是中醫傳統的配方,具體的使用方法和適應症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和指導。在使用任何草藥或中醫治療之前,建議先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2. 汗下後心下滿痛小便不利腹滿心煩
太陽病,服桂枝未解,因復下之,致心下滿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下傷中氣,陽敗濕生,膽胃上逆而肝脾下陷也。而表證未解,依然頭項強痛,發熱無汗。是雖以表邪之外束,而實緣裡氣之內郁,宜桂枝去桂枝之發表,加茯苓、白朮,去濕而燥土也。心下滿者,腹滿之漸也,若發汗後,腹脹滿者,陽泄土敗,而濁陰上逆也,宜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補中而降濁也。
白話文:
太陽病,服用桂枝未能痊癒,卻又進行了下法治療,導致心下部感到滿漲且微有疼痛,小便不順暢。這表明治療傷害了中焦氣機,陽氣衰敗而濕氣滋生,膽胃上逆,肝脾下陷。
即使表面症狀仍未解除,仍會出現頭項強硬疼痛,發熱但不出汗。這種情況雖然表面上是外邪束於表,實際上是因為內在的氣機鬱滯所致。應使用去除了桂枝的表發作用的桂枝湯,並加入茯苓和白朮,用以祛除濕氣並強化脾土。
心下滿脹,是腹部逐漸滿脹的表現,如果在發汗後出現腹脹滿,則表示陽氣外洩,脾土衰敗,使得濁氣上逆。此時應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來補益中焦並降逆止瀉。
若下後腹滿,加以心煩,臥起不安者,濁陰上逆,肺氣堙郁,化生敗濁,陽阻而生上熱也,宜梔子厚朴湯,清熱而吐瘀濁,降逆而瀉脹滿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二十五
芍藥(七錢),甘草(七錢),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茯苓(一兩),白朮(一兩,炒)
水八杯,煎三杯,溫分三服。小便利則愈。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十六
厚朴(五兩六錢,炙),生薑(二兩五錢),甘草(七錢),半夏(二兩五錢),人參(三錢五分)
白話文:
如果在使用下藥後出現腹部滿脹,並伴隨心煩,躺著或坐起都感到不舒適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陰邪過於濃厚,導致肺部氣息受阻,形成淤積和敗壞的物質,進而引起上部熱象。適宜服用「梔子厚朴湯」,此方能清熱並排出瘀濁,同時也能降逆以緩解脹滿。
另一個方劑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配方如下:
芍藥(七錢),甘草(七錢),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茯苓(一兩),白朮(一兩,炒)
用水煮沸後,縮減至三杯,溫服三次,當小便通暢時,症狀即可痊癒。
最後一個方劑是「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配方如下:
厚朴(五兩六錢,炙),生薑(二兩五錢),甘草(七錢),半夏(二兩五錢),人參(三錢五分)
以上三種方劑均需按照規定比例與方法調配並服用,以達到治療效果。
水十杯,煎三杯,溫服一杯,日三服。
梔子厚朴湯,二十七
梔子(十四枚,劈),厚朴(一兩四錢,姜炙),枳實(四枚,水浸,去穰,炒)
水三杯,煎一杯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取水十杯,煎煮後保留三杯,溫熱後服用一杯,每日服用三次。
這段內容描述的是「梔子厚朴湯」的用法與配方。其配方包括:
- 梔子十四枚,需先劈開。
- 厚朴一兩四錢,需以姜來炙烤。
- 枳實四枚,需先用水浸泡,去掉內瓤後再進行炒制。
取水三杯,進行煎煮,得到一杯半的濃度,分為兩次服用。若服用後出現嘔吐現象,則停止後一次的服用。
3. 汗吐下後心煩
下後外熱不退,心微煩者,土敗中寒,濁陰上湧,陽格而生外熱,宜梔子乾薑湯,溫中清上而吐瘀濁也。若或下或汗後,心煩身熱,胸中窒塞者,是敗腐阻其肺氣,痞鬱而生上熱,宜梔子豉湯,湧吐其敗濁也。凡或汗或吐或下後,虛煩不得眠睡,甚而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無奈者,皆緣肺氣壅遏,敗濁堙塞,悉宜梔子豉湯吐之。若煩而少氣者,中氣之虧也,宜梔子甘草豉湯,以扶其土。
白話文:
如果在發過燒或者下過藥後,仍然出現外部熱度沒有退卻,心稍微感到煩躁的情況,這可能是脾胃功能失調,體內的寒氣未能正常運轉,導致了體內的陰邪上昇,引發外部熱度。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梔子乾薑湯」來溫暖中焦、清凈上部,並排除體內的瘀滯和雜質。
如果在發過燒、流過汗或下過藥後,出現心煩且身體發熱,胸部感到堵塞的情況,這可能是消化系統功能失調,導致體內的毒素積聚,引發上部熱度。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梔子豉湯」來排除這些積聚的毒素。
無論是在發過燒、流過汗或下過藥後,如果出現心煩不安、無法入睡、甚至翻來覆去、心中煩惱的情況,這可能都是因為肺部氣流通暢受阻,體內的毒素被阻塞,這種情況都需要使用「梔子豉湯」來幫助排除這些毒素。
如果只是感到心煩但又稍微感到氣短,這可能是因為中焦氣血不足。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梔子甘草豉湯」來補充中焦的氣血,並緩解這種情況。
請注意,這些傳統中醫方法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指導和應用,以確保安全有效。
若煩而兼嘔者,胃氣之逆也,宜梔子生薑豉湯,以降其逆。但梔子苦寒,最瀉脾陽,如病人平日大便微溏者,便是脾陽之虛,不可服也。
梔子乾薑湯,二十八
梔子(十四枚,炒),乾薑(七錢)
水三杯,煎杯半,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豉湯,二十九
梔子(十四枚),香豉(一兩四錢,綿裹)
水四杯,先煎梔子,存二杯半,入香豉,煎杯半,分溫二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三十
白話文:
如果出現煩躁並伴有嘔吐的情況,這是胃氣上逆的現象,應當服用「梔子生薑豉湯」來調理胃氣,使其順暢。但需注意,梔子性味苦寒,會傷及脾陽,如果病人平時大便常有溏薄的情況,這表示脾陽虛弱,就不適合使用此方。
「梔子乾薑湯」,配方為:
- 梔子十四枚,炒過
- 幹薑(即乾姜)七錢
將三杯水加熱至一杯半,分成三份飲用,每次一服,飲用後如有嘔吐現象,則停止後續服藥。
「梔子豉湯」,配方為:
- 梔子十四枚
- 香豉(即豆豉)一兩四錢,用綿線包裹
將四杯水加熱,先煮梔子,剩餘二杯半水,加入香豉,再煮至一杯半,分成兩份溫和地飲用。若有嘔吐現象,則停止後續服藥。
「梔子甘草豉湯」,配方為:
- 梔子十四枚
- 甘草(即甘草)一份
- 香豉一兩四錢,用綿線包裹
將三杯水加熱至一杯半,先煮梔子,剩餘一杯半水,加入甘草和香豉,再煮至一杯半,分成兩份溫和地飲用。若有嘔吐現象,則停止後續服藥。
梔子(十二枚),甘草(七錢),香豉(一兩四錢)
煎如前法。得吐,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三十一
梔子(十二枚),生薑(一兩八錢),香豉(一兩四錢)
煎如前法。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生薑豉湯】
材料:
- 梔子(12個)
- 生薑(1兩8錢)
- 香豉(1兩4錢)
做法: 按照之前的煎藥方法來進行煎煮。如果出現嘔吐的情況,那麼在之後就停止服用。
這是一種名為「梔子生薑豉湯」的配方,編號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