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一 (1)
卷一 (1)
1. 風寒原委
四時之氣,木旺於春,水旺於冬。春木發生,則陽氣敷布而為風,冬水蟄藏,則陰氣凝肅而為寒。春非無寒,究竟風多而寒少,冬非無風,究竟風少而寒多。春之有寒者,春行冬令,非春氣之正也,冬之有風者,冬行春令,非冬氣之正也。感春之風者,謂之中風,其間雖有傷寒,而不及中風之多也,感冬之寒者,謂之傷寒,其間雖有中風,而不及傷寒之多也。
氣血在經,是謂營衛,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葉。平人衛氣在外而內交於營,營血在內而外交於衛,營衛調和,是以無病。衛司於肺,營司於肝,肺金下行,則生腎水,是以衛氣清降而產陰精,肝木上升,則生心火,是以營血溫升而化陽神。氣行皮毛,衛氣清降,則腠理闔,闔則中風而不傷寒,血行經絡,營血溫升,則孔竅開,開則傷寒而不中風。寒傷營者,因冬日之天溫而竅開也,風傷衛者,因春日之氣涼而竅闔也。
白話文:
四季之氣,木氣在春季旺盛,水氣在冬季旺盛。春季木氣生發,則陽氣散佈形成風,冬季水氣潛藏,則陰氣凝結形成寒冷。春季固然有寒冷,但總體來說風多於寒,冬季固然有風,但總體來說寒多於風。春季出現寒冷,表示春季的氣候運行了冬季的特徵,不屬於正常春季的氣候。冬季出現風,表示冬季的氣候運行了春季的特徵,不屬於正常冬季的氣候。感受春季的風,稱為「中風」,其中雖然也有感冒,但不及「中風」的頻率高。感受冬季的寒冷,稱為「感冒」,其中雖然也有「中風」,但不及「感冒」的頻率高。
氣血循行在經絡中,被稱為營和衛。營血循行在脈管中,是衛氣的基礎,衛氣循行在脈管外,是營血的補充。平時,衛氣在外而與營血交換,營血在內而與衛氣交換,營衛相調和,因此身體健康無恙。衛氣主管肺,營血主管肝,肺氣下降能滋養腎水,因此衛氣清降而產生陰精,肝氣上升能滋養心火,因此營血溫升而產生陽神。氣血循行在皮膚和毛髮,衛氣清降,則腠理關閉,關閉則容易受到「中風」而不易感冒;血液循行在經絡,營血溫升,則孔竅打開,打開則容易感冒而不易「中風」。
寒冷影響營血,由於冬季的天氣溫暖,孔竅開放;風影響衛氣,由於春季的氣候涼爽,孔竅關閉。
營傷則衛病,以營血束閉其衛氣,故衛鬱而表寒。以寒性閉澀而血性發揚,血發揚而竅開,寒以收之,而愈欲發揚,發而不透,則外裹衛氣,而生表寒。衛傷則營病,以衛氣遏逼其營血,故營鬱而裡熱。以風性浮散而氣性斂肅,氣斂肅而竅闔,風以泄之,而愈欲斂肅,斂而不啟,則內遏營血,而生裡熱。風寒外襲,營衛里郁,是以病作。
營衛二氣,分司於肺肝,而總統於太陽,故太陽經病,有風傷衛氣、寒傷營血之不同也。
風寒外感,病在經絡,經絡臟腑,實相表裡,在經失解,陽盛則傳陽明之腑,陰盛則傳太陰之臟,入臟則但寒而不熱,入腑則但熱而不寒。此其中雖緣於裡氣之不同,亦原於外邪之攸判。蓋衛氣為陽,然氣降而化水,則自陽而之陰也,陽氣之中,已胎陰魄,故營傷而衛病者非無腑熱,而下寒者居多。
白話文:
營氣受損,衛氣生病,因為營血束縛閉塞了衛氣,所以衛氣鬱塞,出現表層寒症。因為寒性閉塞凝滯,血液則發散,血液發散,孔竅開闢,寒氣收縮,反而使血液更加發揚,發散不透,導致外圍包覆衛氣,引發表層寒症。衛氣受損,營氣生病,因為衛氣壓迫閉塞了營血,所以營氣鬱積,出現內部熱症。因為風性浮散,氣性收斂,氣收斂,孔竅關閉,風氣使氣更加收斂,收斂而不開放,導致內部阻塞營血,引發內部熱症。風寒從外部侵襲,營氣和衛氣在內部積聚,因此出現病症。
營氣和衛氣分別主管於肺和肝,統領於太陽經,所以太陽經的病症,有風傷衛氣、寒傷營血的不同。
風寒外來感染,病症在經絡,經絡與臟腑相對應,實際上是表裡關係,如果經絡失衡,陽氣過盛會傳到陽明的腑,陰氣過盛會傳到太陰的臟。進入臟腑則只表現為寒症,進入腑則只表現為熱症。這其中的原因雖然來自於內部氣質的不同,但也源於外部邪氣的區別。因為衛氣屬陽,然而氣下降化為水,則由陽轉向陰,陽氣之中已經孕育著陰性的精魂,所以營氣受損、衛氣生病時並非沒有腑熱,而是下部寒涼的情況較多。
營血為陰,然血升而化火,是自陰而之陽也,陰血之中,已抱陽魂,故衛傷而營病者亦有臟寒,而上熱者為眾。衛司於肺,而實根於陽明,胃乃化氣之原也,陽明從燥金化氣,陽衰而入臟,臟寒則燥化而為濕。營司於肝,而實根於太陰,脾乃生血之本也,太陰以濕土主令,陰衰而入腑,腑熱則濕化而為燥。
外感之病,入臟而生濕寒,來自傷寒者較多於中風,入腑而生燥熱,來自中風者較多於傷寒。究之中風原是外熱,傷寒原是外寒,而其臟腑之寒熱,終關於裡氣者居多也。
營衛之氣,第宜外發,不宜內陷。寒傷營者,營閉其衛,衛氣外發,則汗出而病解,風傷衛者,衛閉其營,營血外發,則汗出而病愈。腑熱則營血內陷而不外發,臟寒則衛氣內陷而不外發。故傷寒衛病,腑陽旺者多生,臟陰盛者多死,以臟陰盛則衛氣內脫,腑陽頹敗而死也,中風營病,臟陰旺者多生,腑陽盛者多死,以腑陽盛則營血內蒸,臟陰涸竭而死也。腑陽盛則衛氣不陷,設其過盛,而生內熱,一用清散,則衛發而汗出。
白話文:
營血屬陰,然而血液上升會化為火,這是從陰轉向陽的過程,陰血之中已經包含了陽性的元素,所以當衛氣受傷而導致營血疾病時,有許多情況會表現出內在寒涼而外在熱性的特徵。衛氣主管肺部,實際根基在陽明,即胃,胃是氣化的原始部位。陽明由乾燥的金屬化氣,若陽氣衰弱進入內臟,內臟寒涼就會導致乾燥轉化為濕氣。營氣主管肝部,實際根基在太陰,即脾,脾是生成血液的基礎。太陰以濕潤的土地為主導,若陰氣衰弱進入體內,體內會產生燥熱。
外來的疾病進入內臟會產生濕寒,大多來自傷寒;進入體內會產生燥熱,大多來自中風。總的來說,中風原本是外在的熱性,傷寒原本是外在的寒性,但其內臟和腑臟的寒熱,最終與體內的氣息有關。
營和衛的氣息,只適合向外發散,不宜向內部滲透。如果陰寒傷害到營氣,營氣會閉塞衛氣,當衛氣向外發散時,就會出汗而病情得以緩解。如果風邪傷害衛氣,衛氣會閉塞營氣,當營血向外發散時,病情就會好轉。如果腑臟有熱,營血就會向內部滲透而不是向外發散;如果內臟有寒,衛氣也會向內部滲透而不是向外發散。因此,傷寒時若衛氣有病,腑臟陽氣旺盛的人容易好轉,內臟陰氣旺盛的人則可能死亡,因為內臟陰氣旺盛時,衛氣容易流失,腑臟陽氣衰敗而導致死亡。中風時若營氣有病,內臟陰氣旺盛的人容易好轉,腑臟陽氣旺盛的人則可能死亡,因為腑臟陽氣旺盛時,營血容易內蒸,內臟陰氣乾涸而導致死亡。如果腑臟陽氣旺盛,衛氣就不會向內部滲透,但如果它過度旺盛,而產生內熱,一旦使用清熱散熱的藥物,衛氣就會發散而出,並伴隨著出汗。
臟陰盛則營血不陷,設其過盛,而生內寒,稍用溫散,則營發而汗出。若陰陽和平之家,營病則多外熱,外熱入腑,則宜清裡,里陽非虛,不至內寒也,衛病則多外寒,外寒入臟,則宜溫里,里陰非虛,不至內熱也。衛氣之發,賴乎陽明,衛病者,不可瀉戊土之陽氣,故胃熱盛滿,仲景有緩攻之法,營血之發,賴乎太陰,營病者,不可瀉己土之陰精,故腑熱傷陰,仲景有急下之條也。
中風之家,陰氣不衰,足以濟陽,則外熱雖盛而不入陽明之腑,傷寒之家,陽氣不衰,足以濟陰,則外寒雖盛,而不入太陰之臟。六日經盡,營衛郁隆,既無內陷之路,自當外發皮毛,泄而為汗,是以在經則為順。若在經失解,陽盛而入腑,陰盛而入臟,臟寒則陰勝而陽亡,腑熱則陽亢而陰亡,死不旋踵,最可慮也,是以入腑入臟則為逆。腑熱而用涼瀉,臟寒而用溫補,補瀉無差,臟寒者不無生望,腑熱者雖有危機,不至於死。
白話文:
身體內部的陰液過盛,會導致營養和血液運行受阻,如果陰液過度旺盛,會產生內寒,稍微使用溫暖散寒的方法,營養和血液就會流暢而出,引起出汗。如果陰陽平和的人,出現營養問題時,通常會有外在的熱症狀,外在的熱症狀進入內部器官,就需要清潔內部,因為內部的陽氣並非虛弱,不會引起內寒。如果衛生問題時,通常會有外在的寒症狀,外在的寒症狀進入到內臟,就需要溫暖內部,因為內部的陰氣並非虛弱,不會引起內熱。
衛生氣息的發作,依靠著陽明經脈,當衛生出現問題時,不能去消弱戊土的陽氣,因此胃部熱氣積聚滿溢,張仲景有緩慢攻擊的方法。營養和血液的發作,依靠著太陰經脈,當營養出現問題時,不能去消弱己土的陰精,因此腸道熱氣損傷陰氣,張仲景有迅速下藥的規定。
中風的病人,陰氣沒有衰減,足以補充陽氣,所以外在的熱症狀雖然強烈,卻不會進入到陽明經脈的腹部,傷寒的病人,陽氣沒有衰減,足以補充陰氣,所以外在的寒症狀雖然強烈,卻不會進入到太陰經脈的內臟。六天的經脈循環結束後,營養和衛生的氣息積聚,既然沒有深入內部的途徑,自然會在表皮發作,排出為汗水,所以這在經脈循環中是順應的。但如果在經脈循環中未能及時解除,陽氣過盛進入到腹部,陰氣過盛進入到內臟,內臟出現寒症則陰氣勝過陽氣而導致死亡,腹部出現熱症則陽氣過盛而導致陰氣消失,死亡來得非常快,最令人擔憂,因此進入到腹部或內臟是逆向的。對腹部熱症使用涼藥降火,對內臟寒症使用溫藥補氣,補與瀉不得有差錯,對於內臟寒症有生存的希望,對腹部熱症雖然有危險,但不會直接導致死亡。
死者無論矣,其生者,未為大逆,然究不如在經之為順也。
風寒之邪,感在經絡,經絡雖病,萬不至死。陽盛入腑,臟陰消亡,陰盛入臟,腑陽頹敗,則九死不獲一生。若臟寒已動,而腑陽未絕,足以溫其凝冱,腑熱既作,而臟陰未竭,足以潤其枯燥,則病極危劇,而不至於死。然陰陽偏盛,勻有死理,究竟陰亡而死者少,陽亡而死者多。
以陰易長而陽易消,死於陽敗者不止八九,死於陰虧者未能二三。若傷寒、溫病之外,凡諸內傷雜病之門,則陰虧而死者,絕無而僅有矣。
白話文:
古人對於生死的看法,認為即使死亡已經發生,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還算不上是大逆不道,但總還是不如遵循經典原則來得順暢。風寒邪氣影響了經絡,雖然經絡受損,但也未必會導致死亡。當陽氣過盛進入腑臟,使得臟腑的陰液消失;或者陰氣過盛進入臟腑,使得腑臟的陽氣衰敗,這種情況下,往往會使人生死難測。如果臟腑的寒氣已經開始活動,但腑臟的陽氣尚未完全消逝,這時用溫暖的方法可以幫助凍結的身體恢復;如果腑臟出現熱症,但臟腑的陰液尚未完全枯竭,這時用潤澤的方法可以幫助乾燥的身體得到滋養,這樣的病情雖然危險,但通常不會導致死亡。然而,陰陽失衡的情況下,死亡的原理主要是因為陽氣衰敗,死於這種情況的人遠多於死於陰液不足的人。因為陰液比陽氣更容易恢復,死於陽氣衰敗的人數量遠超過死於陰液不足的人數。除了傷寒和溫病外,其他所有由內傷引發的各種疾病中,死於陰液不足的人則極少見。
2. 提綱
太陽以寒水主令,外在皮毛,衛護周身,為六經之綱領,故其脈浮。一被風寒,則皮毛閉塞,此經先病。其經起兩目之內眥,自頭下項,行身之背,挾脊抵腰,由外踝而走小指,風寒外束,經脈不舒,故頭項腰脊骨節疼痛。其脈連於督脈之風府,穴在頭後,其竅常開,風寒傷人,皆自風府之穴傳之太陽。
肝司營血,行於經絡,肺司衛氣,行於皮毛,而皆統於太陽,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感傷,太陽所以病也。
白話文:
太陽經以寒水作為主導,負責管理皮膚和毛髮,是六經的總領,因此脈象表現為浮現。一旦受到風寒侵襲,皮膚和毛髮就會閉塞,這是太陽經首當其衝的病症。太陽經從眼內角開始,沿頭部向下至頸部,經過背部,沿脊椎直到腰部,再通過外踝至小指。風寒外部束縛,使經絡不能暢通,導致頭、項、腰、脊骨節疼痛。太陽經脈與督脈的風府穴相連,風府穴位於頭部後方,其孔洞經常開放,風寒侵入大多都是從風府穴進入太陽經。
肝經負責運送血液,流通於經絡之中;肺經負責調理衛氣,流通於皮膚和毛髮之上。這兩個經脈都受太陽經統領。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血,當營血和衛氣受到感染時,太陽經就會出現病症。
3. 太陽中風桂枝湯證
衛秉金氣,其性清肅,清肅則竅閉,閉則無汗。風以泄之,衛氣不斂,則汗出。衛以收斂為性,風愈泄而衛愈閉,閉而不開,故郁遏營血,而為內熱。風性疏泄,孔竅不秘,是以惡風。風性浮散,是以脈緩。衛司於肺,肺竅於鼻,衛郁不能外達,逆行鼻竅,則見鼻鳴。衛統於陽明,衛氣裹束,陽明不降,則生乾嘔。
桂枝,桂枝行經脈之郁,芍藥瀉營血之熱,甘草培中,大棗補其脾精,生薑瀉其肺氣,此中風之法也。
桂枝湯,一
白話文:
衛氣本應保持清潔和肅靜,但當它變得閉塞時,就會導致沒有汗液產生。風可以幫助疏通這種堵塞,使衛氣得以收縮,進而讓汗液排出。衛氣的本性是收縮的,風力過強反而會使衛氣更加閉塞,這樣一來,衛氣就無法正常流通,於是血液和營養被阻塞,導致內部發熱。風性開放、散發,使得孔穴和通道不易封閉,因此人會感到畏風。風性輕浮、散漫,所以脈搏會放緩。衛氣主管肺部,而肺與鼻腔相連,當衛氣受阻不能向外流動時,就會逆向進入鼻腔,引起鼻鳴。衛氣統領著陽明經,當衛氣收縮時,如果陽明經不能正常下降,就會引起乾嘔。
桂枝能活絡經脈中的淤滯,芍藥則有清熱解毒的效果,甘草培養中樞,大棗補充脾臟的精氣,生薑可以清肺氣,這是治療風邪侵入的方針。
桂枝湯, ]
桂枝(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七錢,炙),生薑(一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水七杯,煎三杯,溫服一杯,飲熱稀粥一杯,覆衣取微汗。不汗,再服一杯。又不汗,盡服之。又不汗,再煎一劑,如前法。禁生冷、黏滑、肉、面、酒、酪、五辛、臭惡之物。
白話文:
桂枝(30克),芍藥(30克),甘草(21克,炙製),生薑(30克,切片),大棗(12顆,劈開)。
用7杯水煎煮至3杯,溫熱服用一杯,並飲用一杯熱粥,覆蓋衣物以引發輕微的汗液。若未出汗,可再服用一杯。若仍不出汗,則將藥物全部服下。若仍未出汗,可以再煎煮一劑,使用同樣的方法。禁止食用生冷、黏滑、肉類、麵食、酒、奶製品、五辛以及有異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