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十 (2)
卷十 (2)
1. 陰勝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血寒經郁,宜灸之,以通經而暖血也。若手足厥冷而脈細欲絕者,營血寒澀而經絡凝滯也,宜當歸四逆湯,甘草、大棗,補其脾精,當歸、芍藥,滋其營血,桂、辛、通草,行其經絡也。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則病不止於經絡,而根實由於臟腑,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溫凝寒而行滯氣也。
若手足厥冷,心下煩滿,飢不能食,而脈乍緊者,此敗濁結在胸中。以陽衰土濕,胃氣上逆,肺津堙郁,而化痰涎,濁氣壅塞,上脘不開,故心下煩滿,飢不能食。當吐其敗濁,宜瓜蒂散也(方在「太陽」)。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手腳冰冷,脈搏急促,這是因為血液寒冷且經絡被阻塞,此時應使用灸療來疏通經絡並加溫血液。如果手腳冰冷,脈搏細弱,這代表營養血液寒冷,經絡凝滯,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其中的甘草和大棗補充脾氣,當歸和芍藥滋潤營養血液,桂枝、辛香和通草則可以運行經絡。如果一個人體內長期存在寒冷,病情不僅限於經絡,而是根源在於臟腑,則需要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溫暖凝固的寒氣並順暢氣流。
如果一個人的手腳冰冷,心中煩躁,餓卻吃不下,脈搏忽緊,這是因為體內積聚了廢物和毒素。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濕氣過重,導致胃氣上逆,肺部津液阻塞,化為痰涎,導致氣體堵塞,上腹部無法打開,所以心中煩躁,餓卻吃不下。這種情況需要排除這些廢物和毒素,使用「瓜蒂散」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方子在「太陽」部分有詳細說明)。
若手足厥冷,胸膈不結,而少腹脹滿,按之疼痛者,此積冷之邪,結在膀胱關元也。
若傷寒五六日,上不結胸,而下亦腹濡,此內無冷結,乃脈虛而復厥逆者。此經血亡失,溫氣消滅,下之溫氣無餘,則人死矣。
當歸四逆湯,九十九
當歸(一兩),芍藥(一兩),桂枝(一兩),細辛(七錢),通草(七錢),甘草(七錢),大棗(二十五枚)
水八杯,煎三杯,溫服一杯,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一百
白話文:
如果出現手腳冰涼,胸部和膈肌處不舒適,但小腹卻有脹滿感,且按壓時會感到疼痛,這表明體內積聚了寒冷邪氣,阻塞在膀胱和關元穴的位置。
若是在傷寒病發後的五到六天裡,上部沒有形成胸脹的症狀,但下腹部卻有軟弱的感覺,這表示體內沒有積聚寒冷的症狀,而是脈象虛弱又出現逆轉的現象。這是因為經血流失,溫暖的氣息消失,如果再進行排汗或排泄等降溫處理,那麼溫暖的氣息就無法剩下,這樣會導致人命垂危。
使用「當歸四逆湯」,配方為:當歸(一兩)、芍藥(一兩)、桂枝(一兩)、細辛(七錢)、通草(七錢)、甘草(七錢)、大棗(二十五枚)。
將上述藥物用八杯水煎煮至三杯,然後溫熱服用一杯,每日三次。
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配方為:當歸、吳茱萸、生薑等(具體分量請參照特定方劑的規定)。
當歸(一兩),芍藥(一兩),桂枝(一兩),細辛(七錢),通草(七錢),甘草(七錢),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三兩四錢),生薑(二兩八錢)
水六杯,清酒六杯,煎五杯,分溫五服。
白話文:
材料:
- 當歸(1兩)
- 白芍(1兩)
- 桂枝(1兩)
- 細辛(7錢)
- 通草(7錢)
- 甘草(7錢)
- 大棗(25顆)
- 吳茱萸(3兩4錢)
- 生薑(2兩8錢)
做法:
- 將六杯清水與六杯清酒混合,煮至剩餘五杯。
- 分成五份,逐份溫服。
請注意:以上內容為中醫方劑,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意見,並依醫師指示服用。
2. 泄利
傷寒手足厥逆,而心下悸動者,是水阻胃口,陽氣不降也。當先治其水,宜茯苓甘草湯,瀉水培土,乃治其厥。不然水漬入胃,土濕木鬱,疏泄後門,必作泄利也。
若傷寒四五日,腹中疼痛,此脾土濕陷,肝木鬱沖。如氣轉雷鳴而下趨少腹者,此木鬱不能上達,下衝後門,必作泄利也。
泄利之證,水寒土濕,木鬱不達。脈候弦大者,陽氣之虛也,此以下泄脾陽,而遏肝氣之故。設再兼浮革,因而腸鳴者,此利泄肝脾之陽,血冷木枯,鬱結不榮,宜當歸四逆,溫營血而達木鬱。蓋血藏於肝,其性溫升,利亡血中溫氣,升意不遂,故浮大虛空,如鼓上之皮也。
白話文:
傷寒導致的手腳冰冷,以及心中跳動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水分阻礙了胃口,使得陽氣無法下降。這種情況應該首先治療體內的水分,使用茯苓甘草湯,來排除水分並培養土元,然後才能處理手腳冰冷的問題。如果不這樣做,水分進入胃部,土元濕潤,木元被壓抑,會導致排便失常。
如果傷寒持續四五天,腹部疼痛,這是因為脾土陷入濕氣,肝木受到壓抑。如果氣流像雷鳴一樣往下進入小腹,這是因為木元無法上升,反而衝擊後門,會導致排便失常。
排便失常的情況下,體內既有寒氣,又有濕氣,木元受到壓抑。脈搏顯示為弦大,這是因為陽氣的虛弱,這是因為脾陽被向下洩出,抑制了肝氣的運作。如果再加上浮革的脈象,並且有腸鳴的情況,這是因為肝脾陽氣被排泄,血液變冷,木元枯萎,受到抑製,不能得到滋養。應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溫暖營養血液,使木元得以通達。因為血液藏於肝中,其性質溫暖上升,利於補充血液中的溫熱氣體,但由於血液不足,上升的意願無法實現,所以脈搏會表現為弦大虛空,如同鼓上的皮膚。
若大汗或大下,泄利而厥冷者,陽亡土敗,木鬱後泄,宜四逆湯,以回陽氣也。(方在太陰。)若大汗出後,外熱不去,腹內拘急,四肢疼痛,又泄利清穀,厥逆惡寒者,此亦陽亡土敗,木鬱後泄,宜四逆湯,以回陽氣也。
若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逆者,此陽亡於裡而外鬱於經,宜通脈四逆,通經而回陽也。
若發熱而見厥逆,至於七日,微陽不復,而再加下利者,陽氣敗泄,此為難治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大量出汗或大便失禁,伴有四肢冰冷的情況,這表示體內陽氣已散失,脾胃功能衰弱,且肝氣鬱結。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四逆湯」,以恢復體內的陽氣。該藥方載於太陰經。
如果在大量出汗後,外在熱度未能消退,腹內感到緊繃,四肢疼痛,接著出現大便稀薄,伴有四肢冰冷、畏寒的情況,同樣是因為體內陽氣散失,脾胃功能衰弱,肝氣鬱結所導致。這種情況也適合使用「四逆湯」,以恢復體內的陽氣。
如果出現大便稀薄且含有水分,內部感覺寒冷,外部則表現為熱象,同時伴有出汗和四肢冰冷的情況,這表示體內陽氣在內部散失,外部的經絡被阻塞。這種情況適合使用「通脈四逆」,以疏通經絡並恢復陽氣。
如果發熱期間出現了厥逆(即突然失去意識、四肢冰冷),持續了七天,且陽氣微弱,再次出現大便失禁的情況,這表示體內的陽氣已經衰竭,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3. 嘔吐
傷寒傳厥陰之臟,水寒土濕,木鬱後泄,必自下利。醫復吐下,以亡其陽,寒邪中格,肝脾已陷而為利,膽胃更逆而為吐,甚至飲食入口即吐者,此甲木逆行,相火升炎,而上熱也。宜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參、姜,補中而溫寒,芩、連,清上而瀉熱也。
若無物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是中寒胃逆,濁氣上湧,而津液凝滯也。宜吳茱萸湯,溫中補土,降逆而止嘔也。
若嘔家有癰膿者,是癰膿腐敗,動其噁心。不必治嘔,癰平膿盡,自然愈也。
若傷寒六七日,大下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嘔吐膿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者,是下傷中氣,風木鬱陷,賊脾土而為泄利,相火沖逆,刑肺金而為膿血,此最難治。宜麻黃升麻湯,薑、甘、苓、術,溫燥水土,石膏、知母、天冬、萎蕤,清潤燥金,當歸、芍藥、桂枝、黃芩,滋榮風木,升麻利其咽喉,麻黃瀉其皮毛也。
白話文:
傷寒傳入厥陰經,導致水寒與土溼,木氣鬱塞後引起洩瀉,必然會出現腹瀉的情況。如果醫生再進行吐瀉治療,就會耗損陽氣,使得寒邪進入,肝脾受損,造成腹瀉;膽胃反逆則引起嘔吐,甚至食物一進口就嘔吐,這表示甲木逆流,相火上炎,形成上部熱症。應該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其中人參、乾薑補中而溫暖寒氣,黃連、黃芩清熱而消上部之火。
若無物而嘔吐,並伴有涎沫和頭痛,這是因為胃寒逆反,使渾濁氣體上湧,導致津液凝結。應使用「吳茱萸湯」,溫暖中焦,補土,降逆止嘔。
如果嘔吐時有癰膿現象,這表示癰膿腐敗,刺激了噁心感。無需專門治療嘔吐,待癰膿消失,自然恢復健康。
如果傷寒六七天後,大便下瀉,脈搏沈遲,腳底冷,咽喉不暢,嘔吐膿血,手腳發涼,腹瀉不停,這是因為下傷中氣,風木鬱塞,侵犯脾土導致腹瀉;相火上衝,侵害肺金引起膿血。這是最難治療的情況。應使用「麻黃升麻湯」,其中乾薑、甘草、茯苓、白術溫暖乾燥土氣,石膏、知母、天冬、玉竹清潤金屬,當歸、芍藥、桂枝、黃芩滋養風木,升麻利咽,麻黃洩皮毛。
以上藥方及治療原則僅供參考,具體情況應由專業中醫師診斷後開方。
凡嘔而脈弱,身有微熱,四肢厥逆,而小便複利者,此土敗胃逆,微陽不歸,最為難治。宜四逆湯,以溫中下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一百一
乾薑(一兩),人參(一兩),黃連(一兩,去須),黃芩(一兩)
水六杯,煎二杯,分溫再服。
麻黃升麻湯,一百二
麻黃(四錢),升麻(四錢),萎蕤(二錢五分),石膏(八分,碎,綿裹),知母(二錢五分),天冬(八分,去心),當歸(四錢),芍藥(八分),黃芩(二錢五分),桂枝(八分),白朮(八分),茯苓(八分),甘草(八分),乾薑(八分)
水十杯,煎五杯,分溫三服,相去如煮一斗米頃服盡。汗出愈。
白話文:
所有出現嘔吐且脈搏虛弱,身體有輕微發熱,四肢冰涼,而小便又頻繁的情況,這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微弱的陽氣無法回歸,這種情況非常難以治療。應使用「四逆湯」,用於溫暖中焦和下焦。
配方如下: 乾薑(一兩)、人參(一兩)、黃連(一兩,去除須毛)、黃芩(一兩)。加水六杯,煎至兩杯,分兩次溫和服用。
第二個方子是「麻黃升麻湯」: 麻黃(四錢)、升麻(四錢)、萎蕤(二錢五分)、石膏(八分,打碎後綿裹)、知母(二錢五分)、天冬(八分,去除心部)、當歸(四錢)、芍藥(八分)、黃芩(二錢五分)、桂枝(八分)、白朮(八分)、茯苓(八分)、甘草(八分)、乾薑(八分)。 加水十杯,煎至五杯,分三次溫和服用,相隔如同煮一斗米的時間,將藥汁全部服完。若出汗則表示病情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