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說意》~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四

2. 陽明經

3. 提綱

陽明從燥金化氣,其經在太陽之次,肌肉之分,起鼻之交頞,挾口環唇,行身之前,下膈挾臍,循脛外,由足跗而走大指。陽明為三陽之長,太陽經病不解,營衛內郁,二日必傳陽明之經。陽氣盛滿,故脈大而身熱。若腑陽素實,則自經入腑。表熱傳裡,裡熱,則桂麻解表之法,變為承氣攻裡之方。仲景立陽明之篇,專為入腑者設,非第二日陽明之經病也。

白話文:

陽明經從燥金之氣轉化而來,它的經脈位置在太陽經之後,分佈在肌肉之間,起於鼻子的兩側,沿著鼻梁兩旁,夾著嘴巴環繞嘴唇,行走在身體的前方,下行穿過膈膜,夾著肚臍,沿著小腿外側,由腳背走向大腳趾。陽明經是三陽經中最旺盛的,太陽經的病如果沒有痊癒,導致營氣和衛氣鬱積在體內,兩天後一定會傳到陽明經。陽氣如果盛滿,就會出現脈搏洪大且身體發熱的現象。如果原本腑陽就比較旺盛,病邪就會從經脈直接進入腑。當表面的熱邪傳入體內,變成裡熱的時候,那麼用桂枝湯、麻黃湯等解表的治療方法,就要轉變為用承氣湯等攻下的方法。張仲景設立陽明病篇,專門是為病邪直接進入腑的患者而設,而不是為了第二天就出現陽明經絡疾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