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五 (2)
卷五 (2)
1. 汗下亡陽
陽明病,發熱脈緊,是太陽證,口苦咽乾,是少陽證,汗出惡熱,是陽明證,此謂三陽合病。而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則太陰之濕旺也,兼開闔遲澀而唇口不仁,則陽明之虛也,以脾主肌肉而開竅於口,陽性輕捷,陰性遲拙,陽明負而太陰勝,故身重而口拙。面色垢汙,則少陽之虛也,以肝主色,血暢則色華,厥陰陷而少陽逆,故木枯而色晦。
譫語遺溺,是太陽之虛也,以膀胱主藏,陽藏則火秘而神清,陽泄則水決而志惑,少陰盛而太陽虛,故遺溺而妄言。陽虛如是,若誤汗以亡陽,則神敗而譫語,若誤下以亡陽,則額上生汗而陽泄於頭面,手足逆冷而陰旺於四肢,危矣,速宜補中溫下,以回微陽。若其自汗而不因汗下者,是肺胃之熱,蒸泄皮毛,宜白虎瀉熱清金。
白話文:
陽明病,若出現發熱脈緊的情況,這代表可能是太陽的病症;如果出現口苦咽乾的症狀,則可能為少陽的病症;當出現汗出惡熱的現象,這就是陽明的特徵。這種情況被稱為三陽合病。
然而,如果病人感到腹部脹滿、身體沈重、難以翻身,這表示體內的濕氣過盛,特別是太陰的濕氣。此外,如果開闔處的脈搏運行緩慢、舌苔不正常,且嘴脣無感,這可能是陽明虛弱的表現。因為脾臟主管肌肉和口腔,陽具有輕快的特性,而陰則較遲緩笨拙,陽明負擔著濕氣,而太陰的力量過強,所以會導致身體沈重,並影響到口齒的靈活性。
如果病人的面色呈現污垢狀,這可能是少陽虛弱的表現。因為肝臟主管顏色,血液流通順暢時,顏色會紅潤。如果厥陰(肝)的氣機受阻,而少陽(膽)的氣機逆轉,則會導致顏色枯萎晦暗。
出現精神錯亂、尿失禁等症狀,這可能是太陽虛弱的表現。因為膀胱負責存儲尿液,陽氣足夠時,尿液可以得到適當的控制,精神狀態清晰。但若陽氣不足,尿液會過量排出,神智也會混亂。這通常是少陰(腎)氣機過盛,而太陽(膀胱)虛弱所致。
當陽氣虛弱時,如果誤用發汗的方式,可能會導致神志不清、精神錯亂。若誤用下藥的方式,則可能會導致額頭出汗、陽氣外洩至頭面部,手腳冷涼,表明陰氣在四肢過盛,情況危急。這種情況下,應立即補中溫下,以輓回微弱的陽氣。如果只是自然出汗,而非因發汗或下藥引起的,這可能是肺胃熱氣蒸發皮毛所導致,應使用白虎湯來降火清肺。
凡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便是人參白虎證,慎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土燥,豬苓湯複利水而亡津也。若使口中乾燥,但欲漱水,不欲下咽者,此熱在經而不在腑,經熱不泄,此必致衄。凡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而又復能食者,此皆經熱而非腑熱,失於發表,則為衄也。
白話文:
所有陽明病的情況,如果出汗非常多且感到口渴,這就是人參白虎症狀,必須非常謹慎,不可以使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太多會導致土燥,豬苓湯會進一步促進水分排出而導致津液流失。如果出現口中乾燥,只想漱水但不想吞嚥的情況,這表示熱氣在經絡而非腸胃,經絡中的熱氣無法正常排出,這可能會導致出血。所有脈象浮起、發燒、口乾、鼻孔乾燥,同時還能正常飲食的情況,這些都是經絡中的熱氣而非腸胃中的熱氣。如果未能適當發汗,就會導致出血。
2. 譫語鄭聲
陽明病,陽盛則作譫語,陽虛亦作譫語。其誤汗亡陽而譫語者,脈見短促,則陽絕而死,脈自和者,則陽復不死。其譫語而直視喘滿者,則陽敗而上脫,下利清穀者,則陽亡而下脫,於法皆死。
蓋陽盛之譫語,是謂譫語,陽虛之譫語,是謂鄭聲。鄭聲者,語言重複,顛倒錯亂,陽虛見此,多主死也。
白話文:
陽明病,當分陽盛與陽虛兩種情況。如果陽氣過盛,會出現神智混亂的狀況;若陽氣不足,也會有神智混亂的現象。若是因錯誤使用發汗法導致陽氣流失而引發神智混亂的,其脈搏表現為短促,表示陽氣已盡,預示死亡;如果脈搏平和,則表示陽氣可復,預示不會死亡。對於神智混亂伴有眼神直視、呼吸困難和腹脹的患者,表示陽氣衰竭,可能出現頭部的脫失;若伴有腹瀉清稀的現象,則表示陽氣耗盡,可能出現下部的脫失,根據這些法則,都預示著死亡的可能性。
在這兩種神智混亂的情況中,陽盛引起的稱為正常神智混亂,陽虛引起的稱為鄭聲。鄭聲特點是語言重複、顛倒錯亂,陽氣不足的患者出現這種情況往往預示著較嚴重的後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3. 汗出緊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則表閉陽郁,必將遏其燥火,而見潮熱,日晡發作也。若但浮而不緊,則表疏衛泄,寐時陽氣失藏,必盜汗出也。
凡陽明病,脈見浮緊,便難作汗。其初欲食,是有穀氣,大便自調,小便不利,是亦有水氣。水氣勝則汗不出,穀氣勝則汗出。其人骨節疼痛,翕翕如有發熱之狀,此表邪閉束,陽郁欲發,而熱未盛也。然忽然煩躁發狂,渙然汗出,而病解者,是水氣不勝穀氣,故表開而汗出,水隨汗泄,脈緊自愈矣。
白話文:
陽明病,脈象浮緊時,表示體表有阻塞,導致陽氣鬱積,這會阻礙身體內的燥熱之氣,引發潮熱症狀,並在下午和傍晚時分發作。若脈象只是浮,沒有緊的特徵,則可能表示體表較為疏鬆,衛氣得以正常散發,但在睡眠時,陽氣未能妥善藏納,可能會出現盜汗現象。
對於所有陽明病的情況,當脈象呈現浮緊,就難以進行發汗治療。如果患者開始有食慾,這表示有糧食的氣息存在;大便運作順暢,小便卻不通暢,這可能顯示體內有水氣。當水氣佔優勢時,發汗困難;當糧食的氣息佔優勢時,則會出現發汗的現象。患者常感到骨節疼痛,有如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外邪阻塞表皮,陽氣被阻,熱氣將要發散,但熱度還不高。
然而,如果患者忽然出現煩躁、發狂的情況,然後突然間大量出汗,並且病情得到緩解,這是因為水氣不如糧食的氣息強大,使得表皮得以開放,隨後水分隨著汗液排出,脈象的緊張狀態自然得到恢復。
4. 濕盛發黃
陽明病,裡虛誤下,敗其中氣,陽不歸根,肢體溫熱,客氣上逆,不至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此膈下之陰與胸上之陽鬱蒸而生敗濁也。陽為陰格,升泄失斂,則頭上汗出。宜梔子豉湯,吐其瘀濁(方在「太陽」)。瘀濁不吐,濕邪淫泆,是發黃之根也。
凡陽明病,面見赤色,便是陽郁,不能外發,以其胃氣之虛,此宜發表,不可攻裡,攻之陽敗濕滋,必小便不利,發熱而身黃也。陽衰濕旺,一得汗溺疏泄,則濕去而土燥。若汗尿不通,濕無去路,心中懊憹,敗濁鬱蒸,則身必發黃也。若被火熏,不得汗出,但頭上微汗,而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陽明病,若因內虛誤用下法,損傷了中氣,導致陽氣無法回歸本位,使得四肢溫熱,邪氣上逆,但又未形成結胸的病症,心中會感到煩躁,食慾不振,這是由於膈下的陰邪與胸上的陽氣交雜,導致了體內生成了敗濁之物。
陽氣被陰邪阻隔,上升和發散的功能失常,因此頭部會出汗。應使用梔子豉湯來吐出體內的瘀濁(此方法詳見「太陽」部分)。如果瘀濁未能通過吐法排出,濕邪就會肆意蔓延,成為引起黃疸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陽明病時臉部出現紅色,這是因為陽氣鬱滯,不能正常外散,由於胃氣虛弱,此時應該採用發汗的方法,而非攻伐內臟,若誤用攻裡之法,會使陽氣衰敗、濕氣滋生,導致小便不利,並伴有發熱和全身黃疸的現象。當陽氣衰弱、濕氣旺盛,一旦有汗液和尿液得以排泄,則濕氣散去,脾土得到乾燥。若汗尿不通,濕氣無處可去,心中會感到煩躁,敗濁之物在體內積聚,身體必定會出現黃疸。若受到熱氣燻蒸,不能出汗,只在頭部微微出汗,而小便不利,身體也會出現黃疸。
蓋發熱汗出,則濕熱消散,不能發黃,若但頭上汗出,頸下全無,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緣瘀熱在裡,故作渴飲水,而汗尿不通,濕熱莫泄,則身必發黃,宜茵陳蒿湯,瀉熱而除濕也。(方在「太陰」)
若其脈遲者,陽虛陰盛,食不甘味,難以致飽,飽則水穀不消,微生躁煩,頭眩腹滿,小便不利,此欲作谷疸之象。谷疸者,傷水穀而發黃也。雖下之,腹滿如故,不為之減,以其脈遲而陰盛也。
白話文:
如果發熱出汗,那麼體內的濕熱會消散,不會導致黃疸。但如果只是頭部出汗,頸部以下無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瘀熱停留在體內,導致口渴想喝水,同時出汗和排尿不順暢,體內的濕熱無法排出,所以身體可能會出現黃疸。應當使用「茵陳蒿湯」來清熱利濕。
如果脈搏緩慢,這表示體內陽氣不足,陰氣過盛,食物難以消化,即使飽食後也不易感到滿足,反而會產生輕微的焦躁和煩躁感,頭暈腹脹,小便不順暢。這些症狀可能暗示著「谷疸」的現象。所謂「谷疸」,是指因消化不良的食物而導致的黃疸。即使使用下藥的方法來治療,腹部的不適仍然會持續,這是因為脈搏緩慢且陰氣過盛的關係。
5. 三陽合病發黃
陽明中風,其脈弦浮而大,浮者,太陽之脈,大者,陽明之脈,弦者,少陽之脈,是三陽之合病也。而短氣腹滿,則有太陰證。太陰濕土,鬱而生熱,一身及於面目悉發黃色,鼻乾尿澀,潮熱嗜臥,時時噦噫,不得汗泄,此陽明之燥奪於太陰之濕也。而非有少陽之邪,不應郁迫如是。
少陽之脈,自胃口而走脅肋,濕旺胃逆,阻少陽降路,甲木逆行,而賊戊土,兩經痞塞,則心脅皆痛,久按之而氣不流通。少陽脈循兩耳,經氣衝塞,耳前後俱腫。刺之小差,而外證不解。病過十日之外,脈之弦大續變而為浮者,是雖內連陽明之腑,太陰之臟,而實未離少陽之經也,宜小柴胡湯,外瀉少陽之經邪,內補太陰之臟氣。若但浮而不弦,又無少陽諸證者,則病在太陽之經,宜麻黃湯(方在「太陽」)。
但發太陽之經邪,汗出熱散,則黃自退矣。若腹滿尿癃,而加以嘔噦者,土敗胃逆,不可治也。
白話文:
陽明中風的情況下,脈搏表現為弦、浮且大。浮是太陽脈的特徵,大是陽明脈的特徵,弦則是少陽脈的特徵,這代表三陽之病同時存在。如果伴有短氣與腹脹的情況,則可能出現太陰證狀。太陰的濕氣會積聚產生熱,導致全身及臉部發黃,鼻孔乾燥、尿液少且頻密,出現潮熱、嗜睡、時常嘔吐但無法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明的燥氣被太陰的濕氣奪去。並非因為少陽的邪氣,所以不會如此嚴重。
少陽的脈搏從胃部開始,流向脅肋部,如果濕氣旺盛導致胃部逆反,阻礙少陽的下降通道,甲木的氣勢逆向,攻擊戊土,兩個經脈都受阻,心脅都會感到疼痛,長時間按壓仍無改善。少陽的脈搏循行在兩耳周圍,如果經氣受阻,耳前後都可能會腫起。針灸治療後雖然有改善,但外在症狀仍未解除。超過十天後,脈搏從弦大轉為浮動,這表示雖然病態連接到了陽明的腑臟和太陰的臟器,實際上仍然是少陽經的問題,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排泄少陽經的邪氣,補充太陰臟器的元氣。
如果只有脈搏浮動,沒有少陽的相關症狀,那麼可能是太陽經的病態,適合使用「麻黃湯」(方在「太陽」部分)。單純發作太陽經的病態,出汗熱散後,黃疸自然會退去。如果伴有腹脹、尿量減少,以及嘔吐的情況,則表示脾胃功能失調,不宜進行治療。
6. 陽明少陽合病
陽明病,外發潮熱,而大便稀溏,小便自可,胸脅滿硬不消者,是胃氣上逆,膽經不降,少陽甲木之賊戊土也,宜小柴胡湯(方在「少陽」)。瀉少陽之經邪,補陽明之腑氣。又或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吐,舌上白胎者,此亦少陽之賊戊土也。以胃主受盛,乘以甲木之邪,腑氣鬱遏,受盛失職,水穀莫容,非泄則吐。
甲木沖塞,上焦不通,津液瘀濁,則舌起白胎。心竅於舌,津鬱於心,故胎見於舌,肺主津,其色白也。宜小柴胡湯,瀉少陽之經邪,補陽明之腑氣,經腑松暢,則上焦通而津液降,胃氣調和,汗出表解矣。
白話文:
陽明病,若出現外部發熱且伴有腹瀉,但小便正常,胸部和兩側肋骨有緊滿感,這是因為胃氣上衝,膽經不能順暢下降,導致少陽甲木(肝)侵擾戊土(脾胃)所致。應使用小柴胡湯(方程式在「少陽」部分),來排泄少陽經中的邪氣,補充陽明腑中的氣血。
另外,如果肋骨下部堅硬、不消化,且不排便反而嘔吐,舌頭上有白色積聚,這也是戊土被甲木(肝)所侵犯的情況。因為胃主要負責接收和盛裝食物,當受到甲木邪氣的影響,腸道氣機阻滯,食物無法正常運轉,進食的物質無法容納。這種情況下,不是排出就是嘔吐。
甲木的壅塞使上部氣道不通,造成津液瘀滯,形成舌頭上的白色積聚。心臟與舌頭相連,津液在心臟中積聚,所以會在舌頭上表現出來。肺主津液,舌頭呈現白色。應使用小柴胡湯來排泄少陽經中的邪氣,補充陽明腑中的氣血,經脈和腑臟得到舒暢,就能使上部氣道通暢,津液下降,胃氣調和,從而出汗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