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說意》~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火逆汗下後煩躁

太陽經病,誤用火熏,助其經熱,是謂火逆。火逆之證,熱在表,不在裡,誤服下藥,虛其里陽,其病不解。因復燒針發汗,亡其表陽,陽根欲脫,遂至煩躁不安。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疏木培土,斂神氣而除煩躁也。

凡或汗或下,病不解而生煩躁者,皆土敗水侮,陽根欲脫,宜茯苓四逆湯,參、甘,培其中氣,薑、附,溫其水土,茯苓瀉其腎邪也。

若下之瀉其里陽,又汗之亡其表陽,晝而陽氣飛越,煩躁不得眠,夜而陽氣收斂,安靜無擾,不嘔不渴,內無里證,身不大熱,外無表證,而脈候微沉,是陽虛而內寒,宜乾薑附子湯,溫中下以回陽氣也。

蓋陽亡則寒生,若平素汗多,而重發其汗,陽神不歸,必恍惚心亂,小便之後,陰管作疼。以乙木遏陷,疏泄不暢,便後木氣凝澀而不達也。

桂枝草龍牡蠣湯,三十九

桂枝(三錢五分),甘草(七錢),龍骨(七錢),牡蠣(七錢)

水五杯,煎二杯,溫服大半杯,日三服。

茯苓四逆湯,四十

茯苓(二兩一錢),人參(三錢五分),甘草(七錢),乾薑(五錢二分),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破八片)

水五杯,煎二杯,溫服大半杯,日三服。

乾薑附子湯,四十一

乾薑(三錢五分),附子(一枚,生用)

水二杯,煎一杯,頓服。

2. 汗後吐蛔

太陽經病,汗下亡陽,土濕水寒,木氣不達,則病及厥陰肝臟。如臟腑素寒,復發汗,以亡其陽,胃冷而氣逆,必吐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