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三 (2)
卷三 (2)
1. 述溫病風溫
溫病者。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證。是也。即陽明病之一證。(此病。前注為內經溫病之義。間有謂為白虎證者。猶與彼強合。特王氏柯氏以為傷寒中之一證。惜辨徵不核。今因演其說曰。內經所謂溫病者。冬傷於寒。寒邪內伏。得春溫而方發之謂也。本經三陽三陰。及中風傷寒等。
其名則取之素難。而其證則自異。豈特至溫病。既取其名。又並真證而取之乎。況全經本不有從時分病之說。則仲景所謂溫病。為傷寒中之一證明矣。且考素問瘧論。以先熱後寒為溫瘧。而仲景則以身無寒但熱為溫瘧。以其有骨節疼煩。故加桂枝於白虎湯中。以清裡發表。可見溫病之溫。
白話文:
溫病是指熱邪困於內,導致表裡皆熱的病症,屬於陽明病的一種。這是《內經》中溫病的定義,有些人將其稱為白虎證,但並不完全一致。王氏和柯氏認為這是傷寒中的一種病證,但他們對症狀的分析不夠準確。根據《內經》的描述,溫病是指冬天受寒邪入侵,寒邪潛伏體內,到了春天溫暖的季節才發病。雖然《內經》中也有三陽三陰、中風傷寒等病證,但溫病的命名和病證都與其他病證有所區別。況且《內經》並未從季節角度來區分疾病,所以仲景所說的溫病,應該是傷寒中的一種病證。再者,根據《素問》的瘧論,先熱後寒稱為溫瘧,而仲景則認為溫瘧是指沒有寒證而只有熱證的病症,因為患者有骨節疼痛、煩躁等症狀,所以他在白虎湯中加入桂枝,以清裡解表。由此可見,溫病的「溫」指的是熱證。
與溫瘧之溫。均是熱盛之謂矣。溫熱互稱。猶冷與寒。素問。春必溫病。靈樞論疾診尺篇。作春必生癉熱。太素。作春乃病熱。又評熱病論。其首節。說病溫陰陽交。而倉公傳則曰。熱病陰陽交者死。又刺熱病有五十九穴。而叔和則曰。治溫病刺五十九穴。許氏說文曰。熱溫也。
並可以徵焉。此條冒頭三字。蓋揭示來路者。曰渴。曰不惡寒。俱是表解而裡熱之候。則發熱。其初太陽翕翕之熱。而今為陽明蒸蒸之熱。然則與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有何差別。愚故以為溫病即白虎證之稱謂也。○溫病條列之太陽者。亦猶小柴胡之例。然其非表證。而敘在篇首者。
白話文:
溫瘧和溫,都是指熱盛。溫熱互稱,就像冷和寒一樣。《素問》說春天必有溫病,《靈樞》論疾診尺篇說春天必生癉熱,《太素》說春天乃病熱。又《評熱病論》開頭說病溫陰陽交,而倉公傳則說熱病陰陽交者死。又說刺熱病有五十九穴,而叔和則說治溫病刺五十九穴。《許氏說文》說熱就是溫。
由此可知,這段文字開頭的三個字,揭示了病情的發展過程。口渴,不惡寒,都是表解而裡熱的表現。發熱初期是太陽翕翕之熱,現在變成了陽明蒸蒸之熱。那麼,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有什麼差別呢?我認為,溫病就是白虎證的稱呼。○溫病條列之太陽者,也像小柴胡湯的例子一樣。然而,它不是表證,卻放在篇首。
豈叔和據五十八難。徒執其名。以與中風傷寒。相為排比者歟。傷寒例第一節。辨列傷寒溫病暑病等。其意可知矣。愚固不欲議撰次之得失。特於此條。則不能無疑也。)其來必自太陽如少陽。(其自少陽。所謂服柴胡湯已渴者。寓有其義。大抵白虎證。得之其人陽氣偶擾。
而邪氣乘入。進熱殊急者。今多見之。經所云。恐其機也。然亦未能無因誤治而致者也。)而毒邪暴進。直陷入里。內灼外熏。勢如燎原。故其脈浮滑洪大。(吳醫匯講。薛雪曰。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表之熱寒之用。里之寒熱之體。言熱病本於寒。寒既病而為熱矣。
白話文:
岂叔和说伤寒论有五十八个难点,只是执着于名称,用来与中风伤寒相比拟吗?伤寒论第一节就列举了伤寒、温病、暑病等等,其意可知。我固执地不想议论它编排的得失,只是对于这一点,实在不能没有疑问。它一定是来自太阳如少阳。如果是来自少阳,所谓服用柴胡汤后仍渴,其中就包含着这个意思。总的来说,白虎证,得之于阳气偶有扰乱,而邪气乘虚而入,进热非常急迫,现在很多人都见到了。经书上所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但也不能没有因误治而导致的。而毒邪迅速入侵,直接进入里,内灼外熏,势如燎原,所以脉浮滑洪大。吳醫匯講薛雪说:伤寒脉浮滑,这是表热里寒,表的热是寒的用,里的寒是热的体,说热病本于寒,寒病之后就成了热。
則體用皆熱也。漢之文法如此。是說蓋本諸方氏。又活人書。改作表裡有熱。而郭氏從之。汪氏亦曰。斯言乃為定論。然未免臆見。又黃氏據林氏。更有詳論。文繁不錄。)其證。蒸蒸發熱。自汗出。心煩大渴。(白虎加人參湯。及五苓散條。所言煩渴者。參自余諸條。蓋煩而渴之謂。
成氏以為熱渴。似不妥。)舌上乾燥。欲飲冷水。然不有燥屎搏結。唯是胃家焦爍。因立白虎湯。以清涼之。(愚嘗謂此湯妙在粳米。何也。凡物不慣於胃者。金石為最。物慣於胃者。莫如米穀。今用極不慣者。故配以極慣者。使其不損中土。如竹葉石膏湯桃花湯之粳米。厚朴麻黃湯之小麥。
白話文:
因此,體質和所用的方法都是熱性的。漢朝的文法如此。這是說源自於方氏。另外,活人書改為內外有熱。而郭氏也跟著這樣說。汪氏也說,這句話是確定的結論。然而,免不了有臆測。黃氏根據林氏的說法,還有更詳細的討論。文字繁瑣,在此不錄述。)其證狀是:發熱並冒汗,心煩口渴。(白虎加人參湯和五苓散條文所說的煩渴,參照其他條目。大致上是指煩躁而口渴。
成氏認為是熱渴,似乎不妥。)舌頭乾燥,想喝冷水。但沒有乾燥的糞便阻塞。這是因為胃部灼熱。因此創立白虎湯,以清涼來治療。(本人認為這個湯劑妙在粳米。為什麼呢?所有東西都不讓胃習慣的是金石類。而讓胃最習慣的是米穀。現在使用極不習慣的東西,所以搭配極習慣的東西,這樣就不會損傷脾胃之氣。例如竹葉石膏湯、桃花湯中的粳米,厚朴麻黃湯中的小麥。
硝石礬石散之大麥粥汁。皆是也。詳義見拙著藥治通義第十卷。又石膏一斤碎下。當補綿裹二字。厥陰篇方中有之。陶隱居曰。凡湯酒膏中用諸石。皆細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篩令調。並以新綿別裹內中。)如其自太陽誤汗吐下。而加液乏者。加人參以滋養之。(或曰。加人參湯證有二。
其一。本方證。而更液乏者。其一。液雖不乏。其病稍輕。不耐本方者。佐人參以調停之。未知是否。又千金外臺加人參諸條。一用本湯。恐非是。但白虎脈證。略於本湯。而反詳於加人參湯。殆不無疑也。○太陽上篇加人參條。汪氏曰。此條當是太陽證罷。轉屬陽明之證。
白話文:
硝石[礬石散]的[大麥]粥汁。都是這樣。詳細的含義見拙著《藥治通義》第十卷。另外[石膏]一斤搗碎後。當補上「綿裹」二字。厥陰篇的方子中有這個。陶隱居說:凡是在湯酒膏中使用的各種石頭,都將其細細搗碎得像[粟米]一樣。也可以用葛布篩過後拌勻使用。並且要另外用新棉包起來放在裡面。)如果是從太陽病誤用發汗吐下,而體液不足的人。加[人參]來滋養。(或者說:加[人參湯]的證狀有兩種。
其一是本方的證狀,而體液更加不足的。其二是體液雖然不不足,但是病情比較輕微,不能耐 受本方的。佐用人參來調和。不知道對不對。另外《千金外臺》加人參的條目中有一條是用本湯的。恐怕不是。但是白虎湯的脈證,在於本湯部分略寫,而反對加人參湯的寫得詳細。大概不是沒有疑問吧。○太陽病上篇加[人參條]。汪氏說:這條應該是太陽病已經痊癒,轉屬於陽明病的證狀。
其不入陽明篇者。以其服桂枝後之變證。且與上條。脈證相同。但加煩渴。用藥霄壤。前賢著書。欲使後學悉心體認。)設其失治。則胃津枯竭。遂不可救。其變或為胃實。而不敢為陰證也。(白虎承氣之別。在實之有無。則似不宜參為彼證。然在今驗之。往往有之。況三陽合病。
既有腹滿讝語。則其理可見也。)風溫者。溫病之類證也。據脈陰陽俱浮。則似表有邪者。其證與三陽合病相近。治法亦恐白虎所宜也。(此條難解。程氏注於文理為順。然愚竊有疑。何則表裡熱盛。倘誤汗之。必大傷律。恐不更至陰陽俱浮也。成氏以為傷寒發汗之後。方知其風溫。
白話文:
以上文本的大致意思是:這段文章討論了中醫中的“陽明篇”和“風溫”的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結果。其中,“陽明篇”是指服用桂枝後可能會發生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口乾舌燥等症狀,需要用不同的藥物來對應。“風溫”是一種類似於溫病的疾病,它的症狀是脈象陰陽皆浮,治療時也需要使用白虎湯等清熱解毒的藥物。然而,作者對於某些觀點有所懷疑,認為如果錯誤地進行出汗療法,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細節和差異。
是似於病理為順。今就其義。別發一說。此言太陽病發汗。當解不解者。不特表有邪。而里既有熱。其稱之風者。猶風家風濕之風。即表有邪之謂。然則風溫為溫病之兼表者。故一條中並論之。然不啻汗後知之。自有認得真的。故下文先揭風溫為病一句。而盡其證。若被下。
若被火。從程氏。則是系溫病誤治。從成氏。則是系風溫誤治。未審何是。又成氏曰。先曾被火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蓋本於玉函。程氏則以若火熏之。謬為體如煙燻。故以一逆再逆。為汗下等之誤治。又汪氏疑小便不利字。然太陽中篇。有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之文。
白話文:
「太陽病」的治療原則應該是適當的,現在我們就其理論意義,提出另一種看法。這段文字提到,在「太陽病」的治療中,如果發汗治療不當,那麼即使表面有異常,內部也可能有熱症。這裡所提到的「風」,類似於風濕病中的風,指的是表面的異常。然而,風溫病同時包含了表面和內部的異常,因此在討論「太陽病」時,通常會一起考慮這兩種情況。然而,如果是在發汗治療後出現了問題,那麼就應該能夠辨識出真正的原因。因此,下文中首先提到風溫病的定義,然後詳細列出相關症狀,如果出現了錯誤的治療方式,如使用藥物過度、被火燒傷等。
根據程氏的觀點,這可能是由於錯誤的治療導致的溫病;而根據成氏的觀點,這是風溫病的錯誤治療。不清楚正確答案是哪一個。成氏認為,如果曾經因治療失當而導致病情加重(一種逆轉),再次使用熱力治療,則會造成二次逆轉。這基於玉函的理論,程氏則認為使用熱力治療會導致身體像煙霧燻烤一樣,因此認為一逆再逆是錯誤的治療方式之一。另外,汪氏對於「小便不利」這個詞有所懷疑。然而,在「太陽中篇」中有描述到「想要小便卻無法,反而嘔吐,想要失去排尿感」的情況。」
蓋同例也。又此病。謂與三陽合病相近者。何也。彼曰脈浮大上關上。此曰脈陰陽俱浮。彼曰若自汗出者。又曰目合別汗。此曰自汗出。彼曰身重難以轉側。此曰身重。彼曰但欲眠唾。此曰多眠睡。鼻息必鼾。彼曰口不仁。此曰語言難出。彼曰遺溺。此被下曰失溲。但彼兼胃實。
故有腹滿讝語。其他則證證相合如此。殆一病而異其名者耳。義出蠡見。姑錄俟識者。○總病論。病人素傷於風至醫殺之耳。本出玉函脈經不可。發汗病中。風溫之為病云云。全取千金方。但千金。作溫風之病。溫風二字蓋錯。)
白話文:
這和之前提到的案例很相似。這種病症和三陽合病很像,為什麼呢?三陽合病的症狀包括脈浮大,上關上;而這種病症的脈象是陰陽俱浮。三陽合病的症狀還包括自汗出,或目合別汗;而這種病症的症狀是自汗出。三陽合病的症狀還有身重難以轉側;而這種病症的症狀是身重。三陽合病的症狀是但欲眠唾;而這種病症的症狀是多眠睡,鼻息必鼾。三陽合病的症狀是口不仁;而這種病症的症狀是語言難出。三陽合病的症狀是遺溺;而這種病症的症狀是失溲。不過三陽合病還伴隨胃實,所以會有腹滿讝語的症狀。其他症狀也都一一對應,可見這幾乎是同一個病症,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淺見,暫且記錄下來,等待有識之士指點。總之,這個病症可能是病人平時風寒入侵,醫治時又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導致的。這段內容出自玉函脈經,不可信。發汗病中,風溫的病症... ...,全部摘錄自千金方。不過千金方把這個病症寫成溫風之病,溫風兩個字應該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