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陰陽總述

而陽陽。陽明無所復傳。又有太陽直傳陽明者。至陽變為陰,則有太陽變太陰者,有太陽變少陰者,有少陽變太陰或少陰或厥陰者。如三陰病:太陰之實,變為少陰之虛;少陰自有直中;少陰之寒極,為厥陰之燥熱。至陰變陽,則有太陰變為陽明者,有少陰變諸陽證者。如三陰將愈。

必須寒去陽旺耳。此傳變之略也。如其委曲,次卷悉之矣。(詳前輩傳變諸說。唯王履稍得其要,然立言猶不免有病。他湊合內經,或論再傳之義,或立傳手不傳足之說,或分循經越經等目,或為陰證不傳變之說,皆現與仲景之旨背馳矣。至如方氏三綱傳變之說,則印定後人眼目,其害最甚。)

夫病,自表而里,自里而表,自實而虛,自虛而實,自熱而寒,自寒而熱,有如壞敗,有如兼挾,千態萬狀,不可端倪。然其情機,則實不能出於三陽三陰範圍之外也已矣。

白話文:

陰陽總述

陽氣旺盛,陽明經氣則不再傳遞到其他經脈。但也有太陽經氣直接傳到陽明經的情況。極盛的陽氣轉化為陰氣,則會有太陽經轉化為太陰經的,也有太陽經轉化為少陰經的;少陽經則可能轉化為太陰、少陰或厥陰經,例如三陰病中,太陰經實證轉化為少陰經虛證;少陰經也有其自身的傳變規律,少陰經寒邪極盛則轉化為厥陰經的燥熱。極盛的陰氣轉化為陽氣,則會有太陰經轉化為陽明經的,也有少陰經轉化為諸陽經證的,例如三陰病將要痊癒時,必須寒邪退去,陽氣才能旺盛。以上只是簡略的傳變情況,詳細內容將在下一卷詳述。

(參考前輩們關於經絡傳變的各種說法,只有王履稍稍把握到要領,但他的論述仍有不完善之處。其他人牽強附會《內經》,有的論述二度傳變的道理,有的提出傳變只限於手足經不跨越經脈的說法,有的區分循經和越經等情況,有的認為陰證不會發生傳變,這些說法都與張仲景的本意相悖。至於方氏的三綱傳變說,則更誤導後人,其害甚大。)

疾病的發展變化,可以從表證到裡證,也可以從裡證到表證;可以從實證到虛證,也可以從虛證到實證;可以從熱證到寒證,也可以從寒證到熱證;有的像物體腐敗一樣,有的像夾雜著多種病證,變化多端,難以捉摸。但其根本原因,都逃不出三陽三陰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