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五 (6)
卷五 (6)
1. (附)答問
第四章至第十五章,繫結胸一類。而第十四章(文蛤散),疑中篇五苓散證中所錯也。第十六章,太少並病。第十七、八、九三章,熱入血室。第二十章至二十二章,太少並病。蓋十六章至此,因有如結胸狀、心下結、胸脅滿等證,而連類及之也。第二十三章至第四十一章,皆系痞硬。而第三十六章(麻杏甘石湯),疑為錯出,或以次條論下後而連及乎?第四十二章至第四十四章,白虎加人參湯證。第四十五、六兩章,太少合併。第四十七章,其上章證是外內擾動,故承以上熱下冷。第四十八、九兩章,風濕相搏。第五十章(白虎湯),恐宜移在前項加人參湯之類。第五十一章,是素虛證。末章即申前章之義。蓋太陽三篇,每類必具數條,故有端緒可尋。其他則大抵各章殊類,不易區畫。如陽明篇,尤覺淆糅。闕所不知可也。少陽、太陰,不過寥寥數章。少陰亦有難類從。然斯三篇,約略可思而得矣。厥陰則正證與厥利嘔噦,界限截然,不待辨而後知也。如夫各篇中,此類接彼、彼類承此之意,則雖或有可推明者,而亦何如六十四卦之有序哉!愚亦不欲妄為牽強,且待有識論定爾。
問:林億等序,稱合三百九十七法,未知其指。 曰:此實無謂之言。故王氏溯洄集,反復糾辨,殊為確核。而後人更有為說者,竟不免附湊。如周自閒,據趙氏翻雕宋本以駁王氏(見吳醫匯講);今考宋本,每篇之首注共幾法者,通計得三百八十七法。是王氏所以發疑,而周氏檢考不密,復吹其燼,可哂甚矣。
問:經中脈位多系泛稱,而間有指某部者,有稱以陰陽者,其義何如? 曰:本經脈位實本於十八難,以寸口、關上、尺中配之三焦;而更以寸口候表與衛,尺中候里與營。趺陽亦候胃。少陰見辨脈及金匱,而亦候下焦。大抵病邪瀰漫者,各部同狀,是以多從泛稱。病在一處者,脈隨而變,是以或直指其部。然亦有互文見意處,此則在讀者活看已。陰陽之名,其以為尺寸者,恐未可為誤。蓋二難以尺寸為陰陽。辨脈第三章,亦以陽脈、陰脈為寸尺。又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千金翼方》亦曰:「寸口關上為陽,尺中為陰。」皆可以見矣。其以為浮沉者,亦理然也。然至陰陽俱浮,竟覺不通,則俱未為確實,宜附之闕如可也。要其所候,唯是不過表裡氣血之分而已。
問:經中脈狀,其名凡幾?而子且言有常變,常變之義,所未前聞。 曰:脈名凡二十有六,雲浮、云沉、云數、云遲、云緩、云緊、云弦、云長、云滑、云澀、云大、云洪、云芤、雲實、云小、云細、云微、云弱、云虛、云短、云促、云疾、云結、云代、云停、云厥是也。停與厥...
白話文:
(附)答問
第四章到十五章講的是結胸類疾病,其中第十四章(文蛤散)可能記載錯誤,與中篇五苓散的證候相混淆。第十六章講的是太少陰病合併的疾病。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三章講的是熱入血室。第二十到二十二章再次講述太少陰病合併的疾病。從第十六章到這裡,因為症狀類似結胸,例如心下結塊、胸脅滿等,所以將這些疾病連在一起敘述。第二十三章到第四十一章都屬於痞硬類疾病,其中第三十六章(麻杏甘石湯)可能記載位置錯誤,或者應該放在後面的條目中論述,並與其相關聯。第四十二到四十四章講的是白虎加人參湯的證候。第四十五、四十六章講的是太少陰病合併的疾病。第四十七章承接上一章的證候,說明是外內擾動,所以出現上熱下冷的現象。第四十八、四十九章講的是風濕相搏。第五十章(白虎湯)可能應該放在前面白虎加人參湯類的條目之前。
第五十一章講的是體質虛弱的證候。最後一章總結了前章的意義。總之,《傷寒論》太陽篇的每種類型都會包含多個條目,因此可以找到一定的規律。其他篇章,大多數各章所講的疾病類型都不同,不容易劃分歸類。例如陽明篇,內容就顯得雜亂混淆,有些地方不清楚也不必強求理解。少陽、太陰篇篇幅較短,少陰篇也難以歸類,但這三篇大致可以理解。厥陰篇,其正證和厥逆嘔噦的界限分明,不需辨別就能明白。如同各篇中,這一類疾病接著那一類疾病,那一類疾病承接這一類疾病,雖然有些可以推論,但怎麼能比得上《易經》六十四卦的條理有序呢?我也不想強行牽強附會,且待有識之士來判斷吧。
問:林億等人在序言中說《傷寒論》共有三百九十七個方劑,不知指的是什麼?
答:這完全是錯誤的說法,所以王叔和反覆考證糾正,非常準確。後來有些人又提出其他說法,但都免不了牽強附會,例如周自閒根據趙氏翻刻的宋版《傷寒論》來反駁王叔和(見《吳醫匯講》)。現在考證宋版,每篇開頭都註明了方劑數量,總共是三百八十七個方劑。這就是王叔和為什麼要提出質疑,而周自閒考證不嚴謹,又重提此事,真是可笑至極。
問:《傷寒論》中脈位的記載大多是泛稱,但有時又指明某一部位,有時又用陰陽來稱呼,其意義如何?
答:《傷寒論》脈位的記載實際上是基於《難經》十八難,以寸口關上、尺中三處配屬於三焦,並且用寸口脈診斷表證和衛氣,用尺中脈診斷里證和營血,趺陽脈診斷胃氣,少陰脈見於《辨脈》和《金匱要略》,也診斷下焦。總之,病邪瀰漫全身時,各個部位的症狀相似,所以大多使用泛稱。如果病邪集中在某一部位,脈象就會隨之改變,所以有時會直接指明部位。但也有互文見意的情況,這就需要讀者靈活理解了。所謂陰陽,是指寸口和尺中,可能並非錯誤。因為《難經》十八難用寸尺來區分陰陽,《辨脈》第三章也用陽脈陰脈區分寸尺。又說寸口關上、尺中三處,浮沉遲數等都相同,即使有寒熱不調的情況,這個脈象的陰陽也是平和的。《千金翼方》也說寸口關上為陽,尺中為陰,這些都可以證明。所謂浮沉,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陰陽都浮,就感覺不通,所以不能完全確定,最好標記為缺失。總之,所診斷的只是表裡氣血的區分而已。
問:《傷寒論》中脈象的名稱有多少種?文中又說有常態和變異,常態和變異的意義以前從未聽說過。
答:脈象名稱共有二十六種:浮、沉、數、遲、緩、緊、弦、長、滑、澀、大、洪、芤、實、小、細、微、弱、虛、短、促、疾、結、代、停、厥。其中停和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