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2. 述霍亂

霍亂編在本經,未審意義。汪氏以為雜病論所錯。或曰:厥陰篇有吐利諸條,後人以霍亂亦有吐利,仍摭於雜病中,以附其後。正與痙濕暍俱有表證,故揭在太陽之前同其例。但彼則金匱具載,此則金匱不錄,故令人無知其為雜病論之遺者。且脈經敘霍亂轉筋,在百合狐惑後,中風歷節前。外臺引本篇,曰出第十七卷中。並可徵也。此說似是。

霍亂者:內有所傷,外有所感,揮霍之間,便致撩亂,是也。(霍亂所因,巢源千金,其說明核,蓋本諸肘後。要之內無飲食宿滯,何以有腹痛吐瀉?外無邪氣感觸,何以有揮霍撩亂?可知外內相搏而癸矣。其病大抵夏秋為多,而或因傷暑,或因失覆受冷,然春溫冬寒,亦間有之。蓋其邪雖不一,唯飲食傷,則均所不免云。○伊澤信恬曰:易說,穀雨氣當至不至,則多霍亂。春秋考異郵,襄公朝荊,士卒度歲,愁悲失時,泥雨暑濕,多霍亂之病。(並太平御覽引)漢書嚴助傳,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此霍亂之名,見古書者,亦可以資霍亂所因之考證焉。)

其證:內而清濁相干,心腹攪刺,上吐下瀉。(靈樞經脈篇,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云云,厥氣上逆則霍亂。又五亂篇,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云云,亂於腸胃,則為霍亂。王肯堂曰:巢氏乃因此一條。○霍亂必有腹痛,經不言者,蓋省文也。)外而邪正相搏,發熱頭痛,身疼惡寒。(成氏以此諸證,為霍亂兼傷寒,非是。尤氏注又利止復更發熱曰:迨利止里和則邪氣復還之表,而為發熱。今人吐利之後,往往發熱煩渴者,是也。)

施治之法,以里為急,即先溫其里之例也。其病輕者,有熱多寒多之分,俱以去胃濕為要,而有五苓理中之別。(寒熱分關,亦在其人胃氣強弱,然不比傷寒寒熱之異。俱是中焦清濁相干者,故治方不敢在清涼溫補上而分,唯以去胃濕為第一義。縱其邪熱相得,而欲飲水者,亦不過分清水穀,以為之治而已。蓋用五苓散,使水從膀胱去,則清濁自分,吐瀉自止,而邪亦從解矣。如其胃虛寒,則理中丸以散寒溫胃,則寒濕去,而中焦和矣。徐大椿所謂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陽者,深得其理。神農本草經疏曰:術能燥濕,濕去則脾健,故曰補也。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足云?亦篇論也。又簡易方理中丸下曰:其圓者,得蜜而潤,入脾為快,溫補為宜。若以盪滌寒邪,祛逐冷積,則湯為捷,且免蜜之殢脾也。○理中丸,為丸如雞子黃許大。考本草序例,陶氏以為準十梧子,唐本草以為準四十梧子,詳錄於大陷胸丸下。○按外臺引仲景論云: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療氣,理中湯。)

白話文:

關於霍亂的論述:

霍亂被歸類在本經(指中醫典籍),但其具體意義尚不清楚。有人認為是《雜病論》中的錯誤記載。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厥陰篇》中有提到吐利等症狀,後人認為霍亂也有吐利現象,因此將其歸於雜病中。霍亂與痙、濕、暍等疾病一樣,都有表證(身體表面出現的症狀),因此放在《太陽篇》之前,與它們並列。只是,痙、濕、暍等疾病在《金匱要略》中有詳細記載,而霍亂沒有,所以人們不知道它是《雜病論》的遺漏。另外,《脈經》提到霍亂轉筋是在百合狐惑之後,中風歷節之前,而《外臺秘要》引用本篇時,說它出自第十七卷中,這些都可以作為參考。這個說法似乎比較合理。

所謂霍亂,是因為體內有損傷,又感受了外界的邪氣,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導致身體紊亂。霍亂的原因,在《巢氏病源》、《千金要方》中都有詳細說明,這些都源於《肘後方》。總之,如果體內沒有飲食積滯,怎麼會有腹痛、吐瀉?如果體外沒有邪氣侵襲,怎麼會突然發生身體紊亂?可見霍亂是內外邪氣交攻所導致。此病多發於夏秋季節,有的是因為中暑,有的則是因為沒有注意保暖受了寒。不過,春季溫暖、冬季寒冷時,也偶爾會發生霍亂。

導致霍亂的邪氣雖然不盡相同,但飲食損傷是共同的原因。伊澤信恬說,《易經》提到,穀雨節氣應該到來卻沒到來時,容易發生霍亂。《春秋考異郵》記載,襄公在荊地朝見時,士兵們一年在外,心情憂愁悲傷,又遭遇陰雨、暑熱潮濕,很多人都得了霍亂。(《太平御覽》也引用了這些內容)《漢書·嚴助傳》中記載,夏季暑熱時,嘔吐腹瀉的霍亂病症接連發生。這些古書中出現的霍亂名稱,可以作為研究霍亂病因的參考。

霍亂的症狀,從內部來說,是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導致心腹絞痛,上吐下瀉。(《靈樞·經脈篇》提到,足太陰經的別名叫做公孫,說厥氣上逆就會導致霍亂。《五亂篇》中說,清氣在下,濁氣在上,營氣順著脈絡運行,衛氣逆行,清濁之氣相互干擾,導致腸胃紊亂,就形成了霍亂。王肯堂認為,巢元方正是根據這個道理來闡述的。霍亂必然有腹痛,經典中沒有提及,是因為簡略了。)從外部來說,是邪氣與正氣搏鬥,會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怕冷。(成氏認為這些症狀是霍亂同時兼有傷寒的表現,是不對的。尤氏注釋說,拉肚子停止後又發熱,這是因為拉肚子停止後,體內恢復了,但邪氣又返回到身體表面,所以會發熱。現在的人在吐瀉後,往往會出現發熱煩渴的症狀,就是這個道理。)

治療方法,以治療體內的問題為首要任務,也就是要先溫暖體內的做法。病情較輕的,有偏熱和偏寒的區別,但都要以去除胃部的濕氣為要。根據情況,可以用五苓散或理中丸等方劑。(病情的寒熱區分,也跟個人的胃氣強弱有關,但與傷寒的寒熱不同,霍亂都是中焦清濁之氣相互干擾引起的,所以治療時不能在清熱或溫補上做區分,而是要以去除胃濕為第一要務。即使邪熱盛行,想要喝水,也只能少量多次地喝清水,這也是治療方法。使用五苓散,可以使水從膀胱排出,這樣清濁之氣自然分開,吐瀉自然停止,邪氣也隨之解除。如果體內寒濕較重,則可以用理中丸來散寒溫胃,這樣寒濕就會去除,中焦也會調和。徐大椿說五苓散可以分開清濁之氣,理中丸可以壯陽,他的觀點很深刻。《神農本草經疏》中說,白朮可以燥濕,濕氣去除,脾胃就會健壯,所以說白朮可以補脾。但是如果脾虛沒有濕氣的人使用白朮,反而會導致脾胃津液耗竭,損傷脾陰,這樣怎麼能說是補脾呢?這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簡易方》關於理中丸的論述中說,做成丸劑的話,加入蜂蜜可以潤澤,更容易進入脾胃,溫補的效果也更好。如果要清除寒邪,驅散積滯,用湯劑會更快,而且可以避免蜂蜜黏滯脾胃。理中丸做成丸劑的話,大約如雞蛋黃大小。考證《本草》的序例,陶弘景認為理中丸應該做成十個梧桐子大小,唐本草認為應該做成四十個梧桐子大小。這些在《大陷胸丸》的論述中有詳細記載。另外,《外臺秘要》引用張仲景的論述說,霍亂發作時,肚臍上出現跳動感,這是腎氣在動,應該先治療腎氣,可以用理中湯。)